120多位!明清兩代宜興紫砂壺名家名錄

2020-12-11 騰訊網

宜興紫砂文化歷史悠久,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因其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本期盤點了120多位明清兩代宜興紫砂名家,一起來看看吧。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明朝時期主要壺藝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苓、陳信卿、陳光甫、陳俊卿、沈君盛、陳子畦、周后溪、邵二孫、陳用卿、陳正明、閔魯生、陳仲美、沈君用、徐令香、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周季山、沈子澈、徐次京、惠孟臣、陳文卿、邵蓋、陳辰等(排名不分先後)

金沙寺僧(約1506——1566)傳為明代中期製作砂壺創始者。宜興湖 金沙寺僧人。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載:「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閒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

供春(約1506——1566),是吳頤山的家童。吳頤山在金沙寺內讀書時,供春學到該寺和尚制壺藝技。供春是第一位由於做紫砂壺出名的人。

董翰(約活動於1567——1619),字後溪。始制菱花式壺。

趙梁(約活動於1567——1619),所制多提梁式壺。梁亦作良。

元暢(約活動於1567——1619),明代。有的書中記為「元錫」或「袁暢」,生於明嘉靖――隆慶年間,善制紫砂壺,以古拙見長.在嘉靖到隆慶年間(公元1522-1572年),繼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藝人有時朋、董翰、趙梁、元暢四人,並稱為「名壺四大家」。

時朋(約活動於1567——1620),一作朋朋,又作時鵬。明代嘉靖、隆慶間宜興制陶名藝人,生卒不詳。江蘇宜興人。時大彬父。擅制宜興砂壺,以古拙見長。與螢翰、趙梁、元暢,為「四大家」。也有人誤以朋為大彬之子。

李茂林(約活動於1567——1619),字養心。善制小圓式壺,上有銖書記號。

時大彬(約活動於1580——1650),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據後人簡要統計,其存世作品,包括見於著述的不過數十件而已。

李仲芳(約1580——1650),李茂林子,為時大彬門下第一高足。今所傳大彬壺中,有仲芳代作、大彬署款的。

徐友泉(約1578——1644),名士蘅,原非陶人。吳梅鼎《茗壺賦》說他:「綜古今,極變化,技近乎道,集斯藝之大成。」

歐正春(約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樣式精研。

邵文金(約1580——1646),又名亨祥,大彬弟子。仿漢方式方壺獨絕。

邵文銀(約1590——1648),邵文銀、又名亨裕,明萬曆七年至清順治四年間人,與邵亨祥(文金)同胞兄弟,都是時大彬的弟子。

蔣伯(約1600——1644),名時英,大彬弟子,初名伯敷,後被陳繼儒請去制壺,改字為伯。他喜歡附攀上層人物,不願承認自己是制陶的人。但他技藝很好,相傳他制的壺是嘉興收藏家項墨林定的,稱為「天籟閣壺」。

陳信卿(約1600——1644),善仿時大彬、李仲芳的作品,壺藝很好。惟喜歡和上流社會接近,不專心制壺。等他的弟子做好,他改動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陳光甫(約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壺,人稱他是入了門的傳人。

陳俊卿(約1621——1661),大彬弟子。

沈君盛(約1620——1654),沈君盛,天啟崇禎(一六二一-一六四四)聞人。工治壺,善仿徐士衡、沈士良。

陳子畦(約1625——1690),陳子畦,明朝天啟--清康熙間(約 1625—1690)人,紫砂制壺名家。

邵蓋(約1580——1638),制壺工巧,與大彬同時而自樹規模。其篆章字法與邵亨裕、亨祥風格相同,當時有「邵家壺」之稱。

周后溪(約1581——1639),明代名手

邵二蓀(約1580——1639)制壺手段不凡,博採眾家之長,形制千姿百態,件件不同,世稱「方非一式,圓不一相」。

陳用卿(生卒不詳),陳用卿,明代天啟——崇禎,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代表作品】:弦絞金線如意壺。是明朝天啟崇禎年間制陶名藝人,做工精細豐美,有《弦絞金線如意壺》傳世。

陳正明(約1596——1661),制器極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陳正明制」。

閔魯生(約1620——1654),仿製名家作品,都極認真,神形酷似。

陳仲美(約1621——1655),嫠源人,初於景德鎮做瓷,他覺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難出名,後來到宜興制陶。他善於配土,又擅長雕刻各種鎮紙、香盒等文房擺件。惜早卒。

沈君用(約1610——1666),沈君用(1621-1644),明代天啟、崇禎間宜興制壺高手,原籍安徽婺源人。名士良,俗呼「沈多梳」(宜興垂髫之稱)。

徐令音(約1621——1667),相傳為徐友泉之子,也稱小徐。

陳辰(約1620——1660), 明代萬曆、崇禎間( 1573-1644)宜興陶刻名手。字共之,生卒不詳。專事代陶工鐫刻書銘,譽稱陶之中書君。

陳和之(約1621——1654),善制紫砂花樽、菊盆、手盤、什錦杯等,專為飲茶器具配套,手法相宜,形制合理。

陳挺生(約1620——1661),其技藝與徐士衡、陳用卿諸人並列。

承雲從(約1621——1644),善制紫砂大壺,氣勢非凡,造型別致。

周季山(約1615——1662),善制紫砂茶具、雅玩等,式樣新穎。!

沈子澈(約1610——1666)桐鄉縣人。與時大彬齊名。所制壺式與徐友泉相仿。

徐次京(約1620——1671),善仿古器,傳器有紫砂三足龜水滴等。

惠孟臣(約1598——1684),宜興人。書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壺多,中壺少,大壺罕見。所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是時大彬之後得一位名手。

陳文卿(生卒不詳),明代名手。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清代主要壺藝家

陳鳴遠、瞿應紹、陳鴻壽、程壽珍、陳漢文、陳秉文、陳隱龍、許龍文、楊友蘭、陳蔭千、楊季初、楊彭年、楊寶年、楊鳳年、楊繼元、楊履乾、陳白康、陳文居、陳文白、陳覲侯、陳綬馥、陳伯亭、陳滋偉、鄭寧侯、華鳳翔、範章恩、項聖思、潘虔榮、潘大和、史維高、王南林,王東石、葛子厚、吳月亭、馮彩霞、邵旭茂,邵友廷、邵景南、邵大亨、邵梭根、邵元華、邵元茂、邵亨裕、邵元林、邵二泉、邵權寅、邵茂林、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邵伯原、邵湘甫、邵雲甫、邵正來、徐飛龍、徐顯名、徐溫廷、錢弘文、吳軒龍、黃玉麟、何心舟、蔣德林、蔣裕泰、蔣萬豐、惠逸公、陸思亭、許晉侯、許伯俊、許升侯、張懷仁、葛子厚、裴永林、袁雲龍、吳阿昆、吳阿根、羅蘭舫、金士恆、崔克順、陳懋生、陳硯卿、沈才田、盧蘭芳、邵雲如、陳少亭、饒壽川、戴雪生、杜順六、朱全月、周根大、祥林、申錫、王倫、方揆、漢珍、韓泰、君德、殷尚、味泉、支泉、壺痴、大朋等(排名不分先後)

陳鳴遠(約1651——1722), 陳鳴遠,名遠,字鳴遠,號寉村,亦號壺隱,清初康熙、雍正年間人,相傳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藝人陳子畦。陳鳴遠技藝精湛,雕鏤兼長,是紫砂史上技藝最為全面而精熟的大師。

瞿應紹(生卒不詳),字子冶,一字陛春。號月壺,又號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間貢生,官玉環同知。善詩文,精畫竹,濃淡疏密,錯落有致;又擅刻印 ,好收藏古器物,能鑑別金石文字。曾設計製作紫砂茗壺,他在壺上作書繪畫,別具風格,為世人所重,人稱「瞿壺」。他和陳曼生一樣,對制壺藝術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

陳鴻壽(約1768~1822年) 字子恭,號曼生,又號老曼、夾谷亭長、胥溪漁隱、恭壽、曼公、曼龔、種榆仙客、種榆道人和翼,清乾隆至嘉慶年間人。

程壽珍(約1858—1939年)又名陳壽珍,號冰心道人,清鹹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是一位勤勞多產的紫砂壺名家,師承其養父邵友庭,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壺是由三個大、中、小的圓球重疊而壘成,故稱掇球壺。

陳漢文、陳覲侯(約1702——1765年),荊溪人,所制古器極精雅。傳器中壺少而古器多。

許龍文(約1701——1755),荊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壺底常有「荊溪」印。

楊友蘭 (生卒不詳),清雍正至乾隆年間,善彩繪,所制壺身的山水人物、花卉百草和陽文籇字都用砂泥嵌貼,每壺無不竭盡智力。

陳蔭千(生卒不詳),陳蔭千,男,為乾隆中期宜興制陶名家,生卒年不可考,善制竹節把壺,現傳世署「陳蔭千制」竹節壺有數把,一般常見為提梁式。

楊彭年(約1772——1854),字二泉,號大鵬,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制宜興紫砂壺名藝人,浙江省桐鄉人。善制茗壺,有的渾樸雅致,有的精巧玲瓏,且善配泥色。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 世稱「彭年壺」,對後世影響頗大。

楊寶年、楊鳳年(約1773——1861),前者為楊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壽。後者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壺,人稱「楊氏竹段壺」。都曾為陳曼生制壺。

楊繼元(生卒不詳),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善制紫砂宮廷御器。以用色見長,施色精巧。

陳白康(生卒不詳),超級實力派的清代壺藝家作品多與佛門有關,工藝精湛、人物傳神。

陳文伯、陳文居(生卒不詳),兄弟倆,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文伯號「寄石山房」,文居號「荊溪水石山人」,所制紫砂花盆暢銷日本,久而不衰。

陳伯亭、陳少亭父子(生卒不詳),清鹹豐至光緒年間人、光緒至民國年間人。獨標一幟,繼往開來,書畫銘刻,無不追蹤前人,而梅樁尤卓絕。其子陳少亭,為民國期間紫砂銘刻的一流名家。1935 年,所雕孫中山先生遺像、古佛像等,工技精妙,色像逼真,開宜興陶塑先河。

鄭寧侯(生卒不詳),鄭寧侯 明天啟至康熙年間浙江桐鄉人。善摹古器,書法亦工。制壺胎薄而堅緻,工整有樣見《桐鄉縣誌》。

華鳳翔(生卒不詳),清康熙至雍正年間人。善仿古器,紫砂制器精雅而不失古樸風味。

範章恩(約生於1740),一名「靜安」,字「迪恩」,齋號「範莊農家」,清雍正—乾隆年間制陶知名藝人。所制茗壺多扁式,均衡典雅,題銘書法似米芾。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贊範章恩制壺風格嫻雅,鞠流平和,肉均骨堅,別具風格。

項聖思(生卒不詳)制陶名藝人,生卒不詳。相傳為修道人,姓項,能制陶杯,大於常器。花葉、幹實無一不妙,見者不能釋手。

潘虔榮(生卒不詳),字壺軒,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制壺藝人。

潘大和(約1761——1820)清乾隆-嘉慶年間制陶名藝人。

申錫(約1821——1891),字子胎,清道光-鹹豐年間制陶名藝人。善用白泥,清代宜興壺藝的後起之秀,壺底用款「茶熟香溫者帝元」。

史維高(生卒不詳),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制壺藝人。

王南林(生卒不詳),清代著名陶藝家,有《素身圓清壺》傳世。號南林,家羽後身,即自詡為唐代茶聖陸羽的後裔,紫砂著名大師之一,善制茗壺等砂器。造型刻意仿古,以商、周、秦漢青銅器為藍本,鐫刻古雅精美,且件件結構勻稱。喜用紫砂團泥製作,成品如古金鐵。創紫砂「爐均」釉裝飾,善制彩釉砂壺。

王東石(約1831——1908),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間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制壺善仿古,刻工精細,制壺監刻銘,技藝之巧,匠心獨具。當時文人雅士善與其配合制壺,所傳壺器多且精。

葛子厚(生卒不詳),清嘉慶時宜興制壺高手,《陽羨砂壺圖考》云:「子厚,嘉慶間人,繆頌宜興,子厚為造壺。

吳月亭(約1812——1864),為楊彭年後輩,善制壺,玉雕刻。嘗與邵二泉合作,由月亭制壺,二泉鐫銘。亦當與吳大澄(deng)合作。月亭制器,常鈐(qian)「竹溪」、「竹溪吳月亭制」印章。有的為月亭自刻,署「竹溪刻」三字。

馮彩霞(約1790——1861),女,宜興人。曾被廣東伍元華請制壺。書法學歐陽詢,間有草書。

邵旭茂(生卒不詳),制壺似陳用卿,造工精細,質堅如玉。傳器紫砂大壺底有二印,上「荊溪」篆書橢圓印,下「邵旭茂制」篆書方印,精湛絕倫(見《陽羨砂壺圖考》)。

邵友廷(生卒不詳)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間宜興上袁村人,他精工壺藝,尤其善於製作鵝蛋壺和掇球壺。邵友廷成名邵大亨制壺名家,形制尚樸,技藝腴麗。並傳繼子程壽珍,為其造就紫砂藝品的堅實基礎,成為屢摘國際金獎的名手。是近代制壺名家程壽珍的養父。他製作的紫砂壺大多工整、規矩,尤其擅長製作方圓器和加彩壺。邵友廷製作的器物,大多蓋有「友廷」兩字的橢圓形陽文篆印。由於邵友廷是清末的制壺名家,因此,他製作的紫砂壺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邵景南(生卒不詳),年代:清代·道光類別: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 號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間制陶名藝人。

邵亨裕(生卒不詳)清代制壺良工,生卒年無資料可考。曾有邵亨裕款紫砂壺見拍賣場,一說為為清三代「邵家壺」之一。

邵大亨(約1831——1874)邵大亨清代道光、鹹豐間宜興制壺名手。傳世作品有《一捆竹壺》(藏於南京博物院)、《魚化龍壺》、《掇球壺》和《風卷葵壺》等,皆為砂壺精品。

邵二泉(生卒不詳),字友蘭。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人。工鐫壺銘,且善制壺。曾為陳曼生造壺。邵景南壺多數請邵二泉刻字。

邵茂林(生卒不詳),壺藝名聲卓著,有「邵家壺」之稱。形制古樸典雅,技藝純熟,壺的結構權衡比例十分規範,邵氏兄弟皆列名家之譜。

邵基祖(生卒不詳),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傳其制壺精雅,體堅質淨稱著,亦以粉彩技術稱長。

邵德馨(生卒不詳),清代乾隆時期宜興紫砂名工。《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德馨,工制茗壺,曾創紫砂爐鈞釉裝飾。曾承造宮廷御器,作品常以彩釉繪飾。」《(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紫砂陶器》:「邵德馨……等制壺高手,曾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茶壺,於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山莊行宮。……朝廷收藏的陳漢文、邵德馨的四件四方小壺,製作奇巧,堆塑陽文篆字和山水人物,式如天雞,足如傳爐,稱為傳世之作。

邵玉亭(生卒不詳),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工花卉畫,以典麗華貴為旨。所制砂壺周身繞彩,體現官廷的裝飾情趣。曾手制「乾隆御製壺」兩把,一為六方型,一為圓身燈籠型。

黃玉麟(生卒不詳),生於清末(1842-1914),繼邵大亨之後又一重要的制壺大家,他所制的壺選泥講究,作品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有說他「每制一壺,必精心構選,積日月而成,非其重價弗予,雖屢空而不改其度」。

何心舟(生卒不詳),號曼陀華館,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制壺名手,何氏與海上畫家任伯年、胡公壽、虛谷等書畫家常相往來。曾與陶友王東石於浙江寧波建玉成窯,造紫砂壺。據記載及傳世品所見,凡浙寧玉成窯出品每見奇品,極具文人味。

蔣德林(生卒不詳),字萬泉。清代道光同治年間紫砂壺、陶瓷藝人。

惠逸公(約公元1766—1831年),清朝著名紫砂藝人。惠逸公生於清雍乾年間,他大小壺兼制,善制小壺,以工巧聞名,可與惠孟臣相提並論。

金士恆(生卒不詳),善制日用陶罐、壇缸之類。後別具匠心,採用白泥製成似壺非壺、似壇非壇、形式怪僻、實用美觀的「蛹壺」。

相關焦點

  • 宜興紫砂壺大師這有就這67位
    紫砂壺大師級人物每年的作品僅二三十把,有的甚至一壺難求,而市場上刻著大師名字的紫砂壺隨處可見,而且很多冒充假大師出來行騙的,比如早段時間報導的江壺騙子!深圳茶博會假大師高價售賣紫砂壺被扒皮!下面來看看官方公布的真正的大師名單,宜興就這67位稱為大師,其他都是冒牌貨,請轉走告訴其他壺友。
  • 「金玉無論,紫砂宜茶」,明清瓷業發達,士人品茗為何鍾愛紫砂壺
    明清士人對紫砂壺的青睞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清康熙年間有詩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陽羨即宜興的古稱,宜興紫砂問世至今不過區區幾百年,制陶卻有七千年歷史之久。後來居上暴得大名的「一丸土」卻不是尋常陶土,而是特殊的礦土——紫砂泥。
  • 陶都宜興,不僅僅是紫砂壺
    在許多人眼裡,江南宜興就是一把精巧的紫砂壺。其實,宜興的魅力遠遠不止於此。近年來,宜興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及全國生態示範區等榮譽稱號。宜興紫砂壺宜興作為中國重要陶瓷產區之一,除了紫砂陶之外,還出產青瓷、均陶、彩陶和美術陶瓷,宜興陶瓷文化在歷史時期的代表性遺存,成為中國陶瓷史重要填充。
  • 明清紫砂老壺身價待漲 紫砂壺收藏熱將持續升溫
    隨著近年來顧景舟紫砂壺屢次在拍賣場上突破千萬元大關,曾經人們茶几案頭的實用紫砂壺開始成為拍場上的新寵,價格逐年上漲,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可以預期的是,2012年紫砂壺收藏熱將持續高溫。上世紀80年代臺灣藏家炒熱紫砂壺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
  • 紫砂壺品牌化?奇蹟就是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
    宜興紫砂壺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形成一門獨特的工藝,即紫砂工藝。經過明清以及近現代多位名家大師的繼承發揚,紫砂工藝漸漸完善成熟。到現在紫砂工藝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國家的保護。宜興紫砂壺在早年間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式生產,因為需求少所以供給也少。
  • 宜興紫砂壺黑幕調查:百元「槍手壺」刻大師名章賣幾十萬
    新京報記者在當地調查時,多位熟識錢麗媛的紫砂制壺工藝美術師及從業人員,透露了「錢麗媛涉惡事件」背後的原因——制壺大師參與制假、售假的暴利利益鏈。這條利益鏈上的紫砂壺,在行業內被稱為「槍手壺」。一些大師讓徒弟或其他制壺人代工制壺後,刻上自己的名章,附上自己的制壺證書,一把百元壺能賣到數萬元到數十萬元,錢麗媛就涉及其中。
  • 紫砂壺收藏的幾大誤區 什麼才是好壺
    明清時期,宜興地區出現了眾多的制壺高手,他們以其高超的技巧,獨特的風格將紫砂壺製作得巧妙至極,這些精巧的紫砂壺上,一般都落有他們的款識。偽制的紫砂壺即系冒仿名家產品。作偽者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或者在新壺上直接刻上名人的款識;或者用沒有款識的舊壺,冒刻前代名人的款識。   鑑定紫砂壺的真偽,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亮色上看。
  • 草創期的紫砂壺藝術
    宜興陶人開始把握紫砂泥的特性,能夠製成泥片,而且吸收了宜陶缸、甕和漆器、家具等其他器物的製作工藝,並逐漸形成了「捏塑法」、「打身筒」和「鑲身筒」的基本成型方法,甚至採用了造缸時借用模具輔助擋坯成型,故有「供春更斫木為模」、「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腠」之說。當時的紫砂壺大都混於缸甕陶窯附燒,故多有「飛釉」和「火疵」等等毛病。
  • 真正的宜興紫砂壺,應該是怎樣的?自觀堂來給你揭秘
    而想喝好茶,選一把好的茶具是重要的,紫砂壺就是不二之選,可是買紫砂壺也是件難事。原來大家都擔心遇到化工壺或假壺,那麼真正的宜興紫砂壺,應該是啥樣子的呢?跟著自觀堂往下看吧。1.泥料首先你要明白,紫砂壺製作原料是紫砂泥,並不是一般的陶土。紫砂泥具有雙氣孔結構,透氣性好,吸附能力強。
  • 紫砂壺拍出1782.5萬元 刷新世界紀錄
    這是紫砂壺拍賣的最新世界紀錄,由顧景舟提璧組壺 (共計十一件)創造,就在剛剛結束的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賣會。  在今年的秋季拍賣會上,各藝術品拍賣公司紛紛推出紫砂壺拍賣專場。北京榮寶舉辦紫砂茗具專場,預展拍品66件;北京翰海將辦「垂範宜紫」專場,展出百餘件紫砂精品;中國嘉德辦「紫泥春華」專場,展出近現代紫砂珍品,另有「紫泥清心」專場,展出宜陶古器遺珍;北京保利將舉辦明清紫砂名品展,並有中國紫砂壺專場。  一時間,原本冷門的紫砂壺熱起來。這看似熱鬧的市場裡面,也不是所有的紫砂壺都成交,總的來說,老紫砂壺無論是成交價格還是成交率都要強於當代紫砂壺。
  • 宜興——城市旅遊IP打造
    一般說宜興,第一反應都是紫砂壺,中國有一些城市是和某種產業或品類有著壟斷性認知關聯的,比如一說起陶瓷想到景德鎮,一說起玉石想到和田,一說到醬香型就是茅臺鎮,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認知資源。紫砂壺這種玩意兒算是辦公室或老闆會客標配了,如果有一把名家的那就倍兒有面,可歸類為一種社交工具。
  • 【活動預告】7月8日至11日後,全國茶館業內人士將齊聚宜興,邀請您參加宜興訪茶之旅
  • 今年賊便宜的宜興紫砂壺,正是入手的好時機
    宜興紫砂壺聞名於世的秘密  小小紫砂,熬得過歲月滄桑,裝得下文化奇想。它不僅引領了中國的飲茶風尚,還讓遙遠的歐洲欣喜不已。千百年來,宜興的紫砂藝人們,憑藉無盡的想像力和靈巧的雙手,在世人面前生動地展示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 金陵竹刻與宜興紫砂同臺聯展
    金陵竹刻藝術始於明代萬曆年間,是中國竹刻藝術中獨樹一幟的著名流派,而宜興紫砂則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明清時期,兩者都是深受文人墨客追捧的雅玩之器。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30餘件宜興絞泥紫砂壺和十餘件金陵竹刻名家的臂擱、插屏、筆筒作品,江蘇兩項非遺精粹的跨界碰撞,讓觀眾在風雅紫砂、清雅竹刻中品味悠悠古韻。
  • 徐漢棠紫砂壺近期成交記錄
    徐漢棠紫砂壺,字二泉,號大鵬。生卒不詳,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徐漢棠紫砂壺_近幾年成交記錄:徐漢棠紫砂壺金秋南瓜壺---成交價:RMB1,770,000---成交日期:2016-03-22徐漢棠紫砂壺九頭南瓜提梁套----成交價:RMB4,880,000--
  • 投資紫砂壺大師作品最靠譜(組圖)
    既有宜興紫砂壺大師毛國強、儲集泉、高永昌、束旦生、沈孟大等名家力作,也有廣東潮州「壺藝世家」傳人張瑞端、張瑞隆的「荊瀛軒」和百年老店「裕德堂」壺藝師的代表作與新作。  其中又以「裕德堂」的獨創新品——「金魄系列壺」最引人注目。壺身金光賦彩,華韻奪目,養以清泉,壺表清潤,更是浮光躍金,清泉淘洗,猶如靜影沉璧,一掃潮州茗壺雖紅顏而暗淡沉默之格調。
  • 南通季漢生與宜興制壺名家共同譜寫文化紫砂新篇章
    季漢生在對紫砂發展歷史的研究中發現,唐宋兩代曾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高峰期,而與茶文化密切相關的紫砂文化也隨之崛起。北宋的梅堯臣、歐陽修、蘇東坡等詩人曾有描述紫砂壺的詩句,這應該是早期紫砂文化興盛的重要佐證。梅堯臣的詩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中的紫泥新品被認為是紫砂陶登上陶文化殿堂的最早記錄。
  • 江蘇宜興憑什麼成全國百強縣?因經濟強鎮和科創強園
    而在一季度數據中,宜興的GDP也取得了增長7%的速度。這說明,宜興在2019年取得了開局的不錯成績。宜興一有燦爛的的手工業紫砂壺光有好的區位是不夠的,宜興有著獨特的資源(泥質)稟賦,造就了獨特的手工業。宜興最著名的應屬陶瓷文化,宜興陶瓷源遠流長,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開始燒紙陶器。
  • 江蘇宜興,不是只有紫砂壺,這幾個景點也是很美的!
    說到江蘇的宜興市,肯定有很多人和旅行菌一樣,最早想到的就是「紫砂壺」,其實除了紫砂壺,宜興還是一個非常棒的旅行目的地,景點特別漂亮。宜興市,簡稱宜,古稱「荊邑」、「陽羨」,現在隸屬於江蘇無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宜興留下「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
  • 什麼樣的紫砂壺才是好的紫砂壺?告訴你一個秘密:把握這5點即可
    在造型上,雖然每個制壺名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但大體上還是可以分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種類型。素色,雖然毫無堆砌,完全靠造型巧、線條美來取勝。筋瓤,是將自然界中的瓜稜、花瓣、雲水紋納入設計中,顯示自然界的生機。浮雕是在壺身上雕塑出草蟲魚鳥之類,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