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下午4時,禮賓大隊大隊長李乃剛、表演隊員王建國、唐華銀應邀做客中國軍網,為網友講述他們表演「倒計時」和「擊缶而歌」節目的幕後故事。
李乃剛介紹說,北京奧運禮賓訓練大隊,於2007年10月成立。今年3月31日至4月1日,來自瀋陽、北京、蘭州、濟南、成都5大軍區2200餘名隊員相繼報到,開始整體訓練。4個多月來,他們嚴格按照軍委首長提出的具備「世界一流水平、國慶閱兵水平、儀仗隊受閱水平」要求,狠抓訓練質量。
士官唐華銀在2008人的缶陣中是0030號隊員。「我們平均每天要做30趟訓練動作,每套動作至少要找準45個鼓點,212次變換動作,跪地300次,下蹲240次,每人每天平均要喝4升水,半個月敲壞1副鼓槌,1個月磨破1雙膠鞋。」
倒計時節目設計有數字造型,整體運動,燈光掃描,要精確到分秒不差。擊缶而歌表演要使2000多人做到同一個角度、同一個方向,整體劃一、協調一致。李大隊長說:「為了讓整體動作配合得精準無異,戰士們把200多個動作轉換分解為腳位站立點、抬頭角度點、馬步高度點、抬手定位點、甩手打擊點、仰身轉身方位點等10個定位點,成排成列地練抬手、轉身動作,每一個動作都要定位,較好地實現了角度、高度、速度的一致。」
缶陣中0029號隊員王建國補充道:「倒計時錶演,數字造型要做到分秒不差。我們在訓練過程中必須把每個動作控制在0.5秒鐘,開幕式上做的第一個推光動作,從第一個缶亮燈至全場的缶亮時限在15秒鐘;同樣,從第一個缶熄滅到全場的缶熄滅也用時15秒鐘,誤差必須控制在0.5秒鐘,包括之後的扇形開光和扇形收光。」
不少網友對擊缶動作的內涵很感興趣,爭相提問。李大隊長進行了詳細介紹:「擊缶的動作既要求展現中華民族朝氣蓬勃、自強不息的精神,又要體現磅礴之氣、陽剛之美。為此,大隊讓隊員學習中國古典文化、體育、心理、音樂、舞蹈、表演等多種知識,邀請太極拳老師授課,邀請中央電視臺奧運頻道主播講授奧運文化與體育文化,還建起了"奧運文化廊",潛移默化培養隊員們的藝術修養。此外,還把全套動作進行分解量化,每個時段學什麼、每天練幾個動作都有明確規定。幾個月來,官兵們每天堅持訓練10多個小時。」嘉賓的回答令網友讚嘆不已。
「李大隊長,你和隊員們是懷著怎樣的信念堅持訓練呢?」網友「也許有一天」問。李乃剛告訴網友:「大隊能夠堅持大強度訓練,靠的是一股子勁,靠的是一種信念,我們把"奉獻奧運、揚我軍威、報效祖國、青春無悔"作為禮賓大隊的核心精神,出操時候喊,走在路上喊,訓練時喊。這句口號百喊不厭,越喊越振奮,這信念、這精神、這勁頭都融入了官兵的血液裡。」
誠如奧運禮賓隊員在歌中所唱:「鼓槌作鋼槍,鼓陣當戰場。」擔負文藝表演的官兵是奧運會開幕式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給奧林匹克的歷史留下了精彩絕倫的一頁。(圖為嘉賓訪談現場。本報記者宣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