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十年紀行-83 中山陵遊

2020-10-19 青松he
      中山陵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陵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東鄰靈谷寺、西毗明孝陵。孫中山於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後,中國國民黨遵照他的遺願,在南京為其修建陵墓。中山陵1926年1月開始興建,1929年春建成祭堂等主要建築,當年6月1日孫中山入葬,陵墓全部工程至1931年才告完成。

      中山陵由呂彥直設計,整體平面呈警鐘形,與孫中山「喚起民眾」的政治遺囑相契合。陵墓設計充分利用地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築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在紫金山南的緩坡上。中山陵吸取中國古代陵墓的對稱布局,利用墓道和臺階將主要建築連為軸線,並布置大片綠地,將陵墓建築群聯接成與背景山勢相稱的宏大整體。陵墓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的大屋頂造型,應用西方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以肅穆的藍白色調和嚴謹的建築構型表現出沉靜恢弘的氣度,被認為是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融合中西的經典作品。中山陵1961年被列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中山陵一景

1929年1月,國民政府在南京組成奉安委員會,開始進行安葬孫中山靈櫬的籌備工作。為迎接孫中山靈柩,南京市從長江邊的下關碼頭至中山陵修建了一條長15公裡的迎櫬大道,名「中山大道」,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

中山陵一景  中山陵的入口「博愛坊」

       中山陵的入口位於墓區最南端,是一座三間四柱三樓的花崗石牌坊。在中國的明清建築中,牌坊是用來標識入口的裝飾建築。呂彥直最初將牌坊設置在陵門前,後來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在陵門前設一條墓道,以增添陵墓的氣勢,於是將牌坊移到了墓道最南端。牌坊高11米,寬17.3米,四楹三開間,中門橫楣上的石額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二個鎏金大字,牌坊因此又名「博愛坊」。牌坊頂端覆蓋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底部為長方形大石座,在柱腳前後夾抱鼓石,牌坊上刻蓮瓣、雲朵和古代建築彩繪式的圖案。據說因為疏忽,西邊第二根石柱在取料時鑿短了約一米,雖然經過補救,現在仍能看到接縫的痕跡。

      牌坊以北的墓道是一條長約480米、寬約40米的緩長坡道,通往中山陵的陵門。墓道有三條平行路面,正中是鋼筋水泥路面,寬約12米,左、右是各寬4.2米柏油路面,車輛可以沿左右車道直達陵門。三條路面之間縱向排列著五對長方形花池,花池內對稱地種植兩排雪松、四排檜柏。


中山陵一景
中山陵一景   陵門

        陵門是中山陵的正門,處於中山陵中軸線正中。陵門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寬27米,高16.5米,進深8.8米,屋身為由福建花崗石砌成的三間無梁殿式樣,在鬥拱、梁、枋等處都有雕刻精美的花紋。陵門為單簷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南北面各有三道拱門,兩邊的拱門稍小,凸顯出中門的高大。在南面正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鎏金大字,這四個字是孫中山書贈黎民偉的。「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孫中山將「天下為公」借用為對「民權主義」的解釋,說明政權為廣大平民所共有。南面的三道門都裝有梅花鏤空仿紫銅的對開門扉,北面則僅有門洞。陵門實際面闊五間,東、西小間常年關閉。小間內曾有為年邁體弱的謁陵人士準備的藤轎六頂,其中二頂為躺式,四頂為坐式,這些轎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移到中山陵音樂臺化妝室保存。陵門南面的東西兩側安放了一對高約3米的漢白玉石獅,增添了陵門建築的氣勢。這對石獅原是宋哲元從北平定王府購得,1935年7月贈送給總理陵園內的中山文化教育館,中山文化教育館又將這對石獅轉贈陵園

       陵門高踞於20級花崗石臺階上,臺階下是與墓道相連的一塊能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泥大平臺,平臺兩側的草坪上有十棵修剪成球形的大葉黃楊,還有六株傘狀的千頭松,這些四季常青的植物是對平臺周圍景致的襯託。平臺東西兩側還對稱地建有兩座象徵性的點綴建築,為卷棚式硬山頂,頂覆藍色琉璃瓦,東房為衛士室,西房為休息室,室內裝有洗手間設備。



中山陵一景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靈柩奉安中山陵
中山陵一景   博愛坊

中山陵一景  博愛坊

中山陵一景  碑亭
       碑亭在陵門後的第二層平臺上,建築結構為仿中國古代木結構,用花崗石建造,重簷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碑亭平面為方形,邊長12.2米,高約17米。碑亭正中豎立著長方形的花崗石墓碑,高9米,寬4米,重數十噸,碑材採自福建。墓碑正面豎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國國民黨葬 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由譚延闓顏體書寫。葬事籌備委員會原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吳稚暉分寫墓志銘、傳文和記文,但這些內容一直沒有確定下來。1928年1月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認為孫中山的思想和業績不是文字能概括的,因此決定僅書寫碑文。墓碑頂端刻雲彩、底座刻巨浪,線條簡潔樸素,是呂彥直的設計。墓碑在頂端花紋下方的正反面各刻國民黨黨徽青天白日圖案一枚,這兩枚圖案原為陽刻,文化革命中被剷除,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前夕中山陵作了一次全面維修,按照原樣重新修復,改為陰刻。碑亭的東、南、西三面,各有拱門一洞,供謁陵者出入。碑亭北側的拱門下設有石欄,只能憑欄仰望祭堂,不能通行。

中山陵一景  碑亭內的墓碑
中山陵一景    從碑亭通向祭堂的8段石階

        中山陵主要建築依山而建,依次分布在紫金山中茅山南坡的南北軸線上,建築師用臺階將這些建築連為整體。整個軸線上共有臺階392級,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其中從碑亭到祭堂前平臺的石階共290級,分成8段,各段之間設置一個平臺。這些平臺既為祭奠活動提供了空間,又賦予這條石階路以節奏的變化,使人在登臨的過程中不至於感覺枯燥。這種臺階與平臺交錯的設計還形成了頗有特色的視覺效果:向上仰視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向下俯視則只見平臺,不見臺階。平臺上還陳列著紀念物作為點綴。第六層平臺兩側安放著上海特別市政府為紀念奉安大典捐獻的銅鼎一對,上刻「奉安大典」四個篆字,其中西側的銅鼎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被日軍彈片擊中,留下了兩個彈孔。第七層平臺布置一對豆綠色石獅,東側為雄獅、西側為雌獅,是福建蔣文子的作品。石獅的口中含著一隻圓球,能自由轉動而不會掉出。雌獅的牙齒在日本佔領期間被損壞,圓球從此失落,雌獅腳下的小獅也被盜走。從第七層平臺向上攀登30級、42級,54級石階,分別是第八、第九、第十層平臺。從第十層平臺向上再走過9級石階就是祭堂大門。

中山陵一景
        中山陵有臺階392級、10層平臺,分為13段:博愛坊前24級,經墓道至陵門前第一層平臺20級,至陵門20級,至碑亭前第二層平臺29級,經8段石階、7層平臺(40級、31級、31級、31級、31級、30級、42級、54級)至祭堂前第十層平臺,再經9級進入祭堂。圖為從第十層平臺俯瞰陵門。

中山陵一景  中山陵石階西側鼎
中山陵一景    中山陵石階西側石獅
中山陵一景    中山陵石階東側石獅
中山陵一景    祭堂

祭堂與墓室

       祭堂是中山陵最高的建築,位於中茅山頂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層大平臺正中。大平臺東西寬度162米,南北進深38米,平臺入口兩側分設孫科贈送的青石鼎一座。祭堂兩側矗立著一對花崗石望柱,高12.6米,下部直徑2米,上部直徑1米,斷面為六邊形,六面都用捲雲紋浮雕裝飾。青石鼎和華表都是福建泉州蔣文子設計製作的。祭堂坐北朝南,是仿木結構的石造宮殿式建築,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重簷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簷下築石鬥拱飛簷二層,是整個陵園中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祭堂正立面開三座拱門,與重簷頂構成一個寬高比為3:5的矩形,兩邊的堡壘式方屋各佔1/5比例,使正立面形成正方形,是西方古典主義的「三段式」構圖。三座拱門分別安裝鏤空梅花格圖案的紫銅門一對,門楣上方的額枋上從東到西分別為張靜江所書寫的「民族」、「民權」、「民生」六個篆書金字,代表孫中山創立的三民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正中間的民生門略大,上下重簷之間嵌有直額,上刻有孫中山所題「天地正氣」四個金字。

        祭堂地面鋪雲南大理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青天白日圖案,周圍環繞紅色花紋方格,以符合滿地紅的意象。堂內有12根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柱心用鋼筋混凝土澆制,外皮包裹青島產黑色花崗石。四周牆壁上半部貼人造石,下半部為灰黑色大理石板製成的護壁,其中東西兩側護壁上刻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祭堂內中央偏北處安放孫中山白色大理石坐像一尊,高4.6米,坐像身著長袍馬褂,書卷平攤在膝上,雙目平視遠處,是波蘭裔法國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的作品。坐像底座四周刻反映孫中山生平和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的四角有四間堡壘式方屋,西南角方屋內的牆壁上原有呂彥直的半身雕像,在抗日戰爭中失蹤。

        墓室設在祭堂後方,與祭堂通過墓門相連。墓門分內外兩道,第一道是美國造雙開紫銅保險門,開在祭堂孫中山坐像身後,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外框,橫額上是孫中山原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字。第二道是獨扇銅門,門上鐫有張靜江書寫的「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墓室為半球形建築,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外壁為香港花崗石,中間澆築鋼筋混凝土,內壁為妃色人造石貼面,穹頂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青天白日滿地紅圖案。墓室中央設圓形下沉式墓壙,直徑4.3米,四周用白色大理石圍欄。墓壙深1.6米,底部用白色瓷片鋪地,正中陳設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孫中山臥像,由捷克雕刻家高崎用北京大理石雕成按照孫中山遺體形象塑造。孫中山遺體用銅棺盛殮,安葬在臥像下方5米處的墓穴內。


中山陵一景     祭堂正立面
中山陵一景    祭堂內的孫中山坐像,身後是通向墓室的墓門
      孫中山白色大理石坐像一尊,高4.6米,坐像身著長袍馬褂,書卷平攤在膝上,雙目平視遠處,是波蘭裔法國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的作品。

中山陵一景   墓室內的孫中山臥像,靈柩位於臥像下方五米處。
中山陵一景    1953年毛澤東謁陵
 中山陵一景   2005年連戰一行謁陵


中山陵一景


                       2020.9.3

相關焦點

  • 中國六十年紀行-67 世外桃源遊
       2016.12.4攝   桃源縣公路旁的民房,似世外桃源湘西行一景    2016.12.4攝  千百年來,桃花源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李白、、劉禹錫、韓愈、陸遊、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
  • 中國六十年紀行-85 明孝陵遊
    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坐落在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南臨。
  • 中國六十年紀行-87 巍巍五臺山遊
           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因此等在此和諧共享。五臺山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臺內39處,臺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等。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維亞舉行的第33屆世界遺產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中國六十年紀行-86 明十三陵遊
  • 中國六十年紀行-84 清東陵遊
  • 中國江蘇那些好玩又好看的景點:黿頭渚,瘦西湖,拙政園,中山陵
    中山陵中山陵是孫中山的陵墓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包括博愛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由南往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 中國六十年紀行-74 嶄新的城市風貌
    廣州為迎接此盛會,花了大錢和大力,整治環境,建設場館,修築地鐵等,面貌居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廣州塔—— 在中國新興的地標建築中,少有被公眾誇讚的建築.其「小蠻腰」陰柔優美的造型頗招人喜歡..
  • 中山陵等景區咋玩省時省力?3條遊線路最經典
    原標題:中山陵等景區咋玩省時省力?3條遊線路最經典   昨天,一條「南京景區怎麼玩」的微博火了,博主稱自己在南京遊玩,中山陵、夫子廟等著名景點人都很多,不知道該怎麼玩才好。  線路1:訪古瞻仰休閒遊  路線攻略:乘坐南京地鐵2號線在苜蓿園(明孝陵)站下車,後步行5分鐘至梅花谷南門進入明孝陵景區,遊玩石象路、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紅樓藝文苑,明孝陵陵寢、紫霞湖,後可在明孝陵乘坐前往中山陵的小火車,遊玩中山陵、音樂臺。
  • 中國六十年紀行-68 湘西剿匪記 土匪洞遺址
    越往前行,寒意越重,慢慢地,隨著亮光的強大,那聲響也越發震撼,原來洞內有兩大瀑布凌空而下,製造了這份寒意,設計了此番恐怖,懸掛的心漸漸平復。這是一條掛在懸壁上的人工棧道,寬約二尺,成六十到八十度夾角向上攀伸,極端處,頭頂是人腳,腳下是人頭,一腳踩下嘎嘎作響。原本帶著相機想拍下這份驚險的,實在無能為力,兩手必須抓住兩旁的扶手,才能鎮住口頭的心跳,哪裡還有能力旁騖!洞內的聲響由新奇的尖叫變為謹慎的提示,最後為厚重的呼吸。
  • 南京中山陵門票網上預約入口(公眾號+參觀攻略)
    所以,從美齡宮出來想去中山陵的同志,看見有計程車過來別招手坐,在剛才下車的地方等小火車就行了。中山陵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一塊風水寶地,主要建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孫在世那會兒說過「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像孫這樣的人物,總會有對應的業報:這一抔土很大啊——佔地有8萬多平米還風景秀麗!
  • 中國六十年紀行-96 中國古都--成都
    現今成都所在的是中國西部經濟最領先的區域。成都是十大古都之一,擁有、、、等名勝古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7年,和授予成都「」稱號,成都成為中國首批3座中國最佳旅遊城市之一。2009年,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稱號,成都是亞洲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 南京中山陵景區,莊嚴肅穆
    南京中山陵景區——景區入口:中山陵茶廠南京中山陵景區——入口處中山陵介紹南京中山陵景區——景區入口處牌坊:博愛坊。牌坊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風格。牌坊高11米,寬17.3米,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的頂端,蓋有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腳前後,夾抱鼓石,柱底是長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蓮瓣、雲朵和古代建築彩繪式的圖案。
  • 南京的中山陵,國家5A級景區,孫中山先生的陵寢
    孫先生是國共兩黨都崇敬的一位歷史人物,這裡是先生的長眠之地,不得不說南京是個風水超讚的地方,而中山陵的選址自然也是風水極佳。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到中山陵頂需爬長長的臺階,每過一段臺階會有一塊平臺以便歇腳,這裡有一個設計上的視覺手法,不妨留心一觀。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 中國六十年紀行-88 晉祠勝境
    殿的內部採用減柱法,擴大了空間,是中國規模較大的一座建築。塑像十分生動,充分地表現出人的神情,各個塑像神態自然,神情各異,塑工高超,是中國宋代中的精品。它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很有價值。
  • 中國江蘇那些好玩又好看的景點:鐵山寺,華西村,善卷洞,中山陵
    華西村中國第一村位於無錫江陰市華士鎮,華西村旅遊無疑可以被稱為特色旅遊的一個經典,村內有十二生肖亭、二十四孝亭、七十古來稀亭等建築,以及華西金塔、農民公園、磚窖洞、龍廊等80多處景點,集農業遊、工業遊、教育遊於一體。其中,華西金塔是華西標誌性建築。
  • 中國江蘇那些好玩又好看的景點:黿頭渚,拙政園,中山陵,瘦西湖
    這一江南園林典範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山陵是孫中山的陵墓,位於南京東郊的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包括博愛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由南往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 83歲獨身老人獨自去公共浴池洗澡被拒:出了事我們賠不起!
    【83歲獨身老人獨自去公共浴池洗澡被拒:出了事我們賠不起!】江蘇徐州的劉大爺今年83歲,近日他一個人去公共浴池洗澡時被工作人員謝絕入內,對方表示:「年紀大了我們不放心,要是出事了我們賠不起!你要進,必須有監護人才行。」可是劉大爺一生未婚,其監護人是80歲的弟弟。
  • 中山陵預約 - 中山陵風景區預約入口
    中山陵預約公眾號、中山陵風景區預約、中山陵園風景區、中山陵預約6月1日起
  • 中國六十年紀行-70 鳳凰古城三名人
    古城特色,並且還出了近代歷史上三大名人:沈從文、熊希齡、陳寅恪,他們的故居已分別建成了博物館,很值得一遊。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 2019春: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這一次,終於要到中山陵。公交車到終點站,然後步行到達中山陵入口。雖然比起自駕和包車要多走一段路,但是步行道的風景很美,一點也不累。他們帶了旅遊團的紅帽子,老頭兒看著清瘦硬朗,個頭不高,黝黑的臉上是那個年紀應有的滿臉皺紋,老婆兒則白淨微胖,看著年輕許多。在甕甕的人群中,老頭兒默默地摘了帽子,彎腰對著石棺鞠了三次躬。老婆兒也效仿老伴兒,拜了三拜。將出墓室,聽老頭兒對著老伴輕輕說了句,「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