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由呂彥直設計,整體平面呈警鐘形,與孫中山「喚起民眾」的政治遺囑相契合。陵墓設計充分利用地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築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在紫金山南的緩坡上。中山陵吸取中國古代陵墓的對稱布局,利用墓道和臺階將主要建築連為軸線,並布置大片綠地,將陵墓建築群聯接成與背景山勢相稱的宏大整體。陵墓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的大屋頂造型,應用西方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以肅穆的藍白色調和嚴謹的建築構型表現出沉靜恢弘的氣度,被認為是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融合中西的經典作品。中山陵1961年被列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中山陵一景
中山陵的入口位於墓區最南端,是一座三間四柱三樓的花崗石牌坊。在中國的明清建築中,牌坊是用來標識入口的裝飾建築。呂彥直最初將牌坊設置在陵門前,後來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在陵門前設一條墓道,以增添陵墓的氣勢,於是將牌坊移到了墓道最南端。牌坊高11米,寬17.3米,四楹三開間,中門橫楣上的石額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二個鎏金大字,牌坊因此又名「博愛坊」。牌坊頂端覆蓋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底部為長方形大石座,在柱腳前後夾抱鼓石,牌坊上刻蓮瓣、雲朵和古代建築彩繪式的圖案。據說因為疏忽,西邊第二根石柱在取料時鑿短了約一米,雖然經過補救,現在仍能看到接縫的痕跡。
牌坊以北的墓道是一條長約480米、寬約40米的緩長坡道,通往中山陵的陵門。墓道有三條平行路面,正中是鋼筋水泥路面,寬約12米,左、右是各寬4.2米柏油路面,車輛可以沿左右車道直達陵門。三條路面之間縱向排列著五對長方形花池,花池內對稱地種植兩排雪松、四排檜柏。
陵門是中山陵的正門,處於中山陵中軸線正中。陵門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寬27米,高16.5米,進深8.8米,屋身為由福建花崗石砌成的三間無梁殿式樣,在鬥拱、梁、枋等處都有雕刻精美的花紋。陵門為單簷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南北面各有三道拱門,兩邊的拱門稍小,凸顯出中門的高大。在南面正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鎏金大字,這四個字是孫中山書贈黎民偉的。「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孫中山將「天下為公」借用為對「民權主義」的解釋,說明政權為廣大平民所共有。南面的三道門都裝有梅花鏤空仿紫銅的對開門扉,北面則僅有門洞。陵門實際面闊五間,東、西小間常年關閉。小間內曾有為年邁體弱的謁陵人士準備的藤轎六頂,其中二頂為躺式,四頂為坐式,這些轎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移到中山陵音樂臺化妝室保存。陵門南面的東西兩側安放了一對高約3米的漢白玉石獅,增添了陵門建築的氣勢。這對石獅原是宋哲元從北平定王府購得,1935年7月贈送給總理陵園內的中山文化教育館,中山文化教育館又將這對石獅轉贈陵園。
陵門高踞於20級花崗石臺階上,臺階下是與墓道相連的一塊能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泥大平臺,平臺兩側的草坪上有十棵修剪成球形的大葉黃楊,還有六株傘狀的千頭松,這些四季常青的植物是對平臺周圍景致的襯託。平臺東西兩側還對稱地建有兩座象徵性的點綴建築,為卷棚式硬山頂,頂覆藍色琉璃瓦,東房為衛士室,西房為休息室,室內裝有洗手間設備。
祭堂是中山陵最高的建築,位於中茅山頂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層大平臺正中。大平臺東西寬度162米,南北進深38米,平臺入口兩側分設孫科贈送的青石鼎一座。祭堂兩側矗立著一對花崗石望柱,高12.6米,下部直徑2米,上部直徑1米,斷面為六邊形,六面都用捲雲紋浮雕裝飾。青石鼎和華表都是福建泉州蔣文子設計製作的。祭堂坐北朝南,是仿木結構的石造宮殿式建築,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重簷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簷下築石鬥拱飛簷二層,是整個陵園中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祭堂正立面開三座拱門,與重簷頂構成一個寬高比為3:5的矩形,兩邊的堡壘式方屋各佔1/5比例,使正立面形成正方形,是西方古典主義的「三段式」構圖。三座拱門分別安裝鏤空梅花格圖案的紫銅門一對,門楣上方的額枋上從東到西分別為張靜江所書寫的「民族」、「民權」、「民生」六個篆書金字,代表孫中山創立的三民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正中間的民生門略大,上下重簷之間嵌有直額,上刻有孫中山所題「天地正氣」四個金字。
祭堂地面鋪雲南大理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青天白日圖案,周圍環繞紅色花紋方格,以符合滿地紅的意象。堂內有12根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柱心用鋼筋混凝土澆制,外皮包裹青島產黑色花崗石。四周牆壁上半部貼人造石,下半部為灰黑色大理石板製成的護壁,其中東西兩側護壁上刻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祭堂內中央偏北處安放孫中山白色大理石坐像一尊,高4.6米,坐像身著長袍馬褂,書卷平攤在膝上,雙目平視遠處,是波蘭裔法國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的作品。坐像底座四周刻反映孫中山生平和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的四角有四間堡壘式方屋,西南角方屋內的牆壁上原有呂彥直的半身雕像,在抗日戰爭中失蹤。
墓室設在祭堂後方,與祭堂通過墓門相連。墓門分內外兩道,第一道是美國造雙開紫銅保險門,開在祭堂孫中山坐像身後,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外框,橫額上是孫中山原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字。第二道是獨扇銅門,門上鐫有張靜江書寫的「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墓室為半球形建築,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外壁為香港花崗石,中間澆築鋼筋混凝土,內壁為妃色人造石貼面,穹頂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青天白日滿地紅圖案。墓室中央設圓形下沉式墓壙,直徑4.3米,四周用白色大理石圍欄。墓壙深1.6米,底部用白色瓷片鋪地,正中陳設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孫中山臥像,由捷克雕刻家高崎用北京大理石雕成按照孫中山遺體形象塑造。孫中山遺體用銅棺盛殮,安葬在臥像下方5米處的墓穴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