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7月3日,第27屆會議,入選。其周邊的、、、及等5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劃入世界遺產保護範圍。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選址在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十四年(1381年)動工,於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其總體布局分兩部分:一是,二是陵宮,即享殿、寶城等陵寢主體建築。陵園縱深2.62公裡,當年圍繞的紅牆周長四十五裡,闢大金門、王門、西紅門、後紅門、東西黑門。
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軍與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石像生、碑亭、文武方門、享殿門臺基、享殿臺基、內紅門、方城明樓及寶城牆體等磚石建築。明孝陵布局宏雄,規制嚴謹,影響了明清兩代的皇陵建築。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一景 明樓
在內紅門以北約200米,明樓前有山澗一道,跨澗建大石橋一道,名「升仙橋」。明樓為長方形城堡式建築,以石條壘成,下為須彌座,通高16.25米,正中闢一門券,高3.86米。門券內為斜坡隧道,有石階54級,入寶城之內為一小院(相當於後來明清皇陵的「月牙城」或「啞巴院」),迎面為十三道石條砌成的擋土牆,牆後即為寶頂封土。院內有礓磋上達明樓。明樓為磚砌,東西闊39.25米,南北深18.4米,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外塗紅堊,內塗黃堊。南面闢券門三,東西北各闢券門一。
明孝陵一景 清末時明孝陵的一神道
謁陵路線起自之東的朝陽門(中山門),至衛崗有下馬坊,下馬坊內即為明孝陵的。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時代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由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達2400米。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大金門
金門在下馬坊西北數百步,規制同北京大紅門,為朝祭所經之門,黃瓦重簷歇山頂(屋頂現已無存),門三道。面闊26.66米,殘高4.91米。大金門之西為王門,再西為西紅門,為官員謁陵及守陵、修繕人員出入之門。
明孝陵一景
建於明十一年(1413年),建築平面為正方形,故俗稱「」,內置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高6.7米,贔屓高2.08米。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神道
位於神功聖德碑亭之北,過五孔御河橋,列石像生十二對,自前向後依次為坐獅、立獅、坐獬豸、立獬豸、臥駝、立駝、臥象、立象、坐麒麟、立麒麟、臥馬、立馬。石獸之後又有望柱一對、武臣二對、文臣二對。再向北為欞星門,為三間兩垣式牌樓門,現僅存柱礎。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石象路
明孝陵一景 梅花山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欞星門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金水橋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文武方門
明孝陵一景 康熙題寫的「治隆唐宋」御碑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享殿中央御路石陛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享殿殿陛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內紅門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寶城明樓
明孝陵一景 「此山明太祖之墓」志石
方城明樓的後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馬氏合葬的地宮,稱「寶城」。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明太祖玄宮開鑿於玩珠峰山體之內,再填以卵石、黃土修築成近似圓形,直徑約400米。上植樹木。1998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曾經使用無破壞性精密磁測技術(GPM)對寶城進行探測,發現玄宮入口隧道位於明樓東側,向西北轉至寶城中心,長度約120米;明樓之北約100米處發現玄宮跡象,其範圍南北90米、東西50米.
明孝陵一景 明孝陵寶城上的門券遺址
20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