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坐落在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陵寢,始建於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於此,到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歷經32年之久。今天的明孝陵景區以明孝陵陵宮區為主,包括大金門、四方城、神道等附屬設施,以及周邊的下馬坊、梅花谷、梅花山、明東陵、紫霞湖等景區。
我是從明孝陵的3號門進入的,上圖是我的遊覽路線。選擇3號門主要是想拍攝下圖的這片水杉樹。這個季節樹木的色彩很豐富,再加上水面的倒影,景色非常宜人。
沿著陵園路一直往裡走,左側就是梅花谷,據說梅花總數量達3萬餘株,品種330多個,不過現在這個季節真的是「沒花」。
繼續往前走沒多遠往左一拐就是著名的石象路了。石象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長615米,沿途依次排列六種石獸。這些石獸用整塊巨石採用圓雕技法刻成,線條流暢圓潤,氣魄宏大,風格粗獷,既標誌著帝陵的崇高、聖潔、華美,也起著保衛、闢邪、禮儀的象徵作用。
上圖是官網的照片,其實這些雕塑之間的距離很遠的,想要拍出上圖的效果得用焦距200mm以上的長焦鏡頭才行。下圖是我用手機超廣角鏡頭拍攝的效果。
過了石象路右轉就是翁仲路了,這也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長250米,依次排列一對望柱,文臣和武將的石像威嚴端莊的佇立兩旁,他們是陵墓的儀衛者和守護者。
明孝陵神路上的石像生共18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莊嚴、肅穆。
往前走穿過欞星門就是金水橋了,也叫五龍橋。原橋排列五座,現在僅存三座,橋基和兩岸的石堤是原物。
南京地區雨量充沛,鐘山主峰的雨水主要經獨龍阜孝陵陵宮區域排洩,明孝陵必須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才能確保陵宮的安全。因此,孝陵陵區內設有外御河、內御河和寶城御河三條排水系統。
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3大2小,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間改建為一個門洞,上嵌清石門額,陰刻楷書「明孝陵」3字。
1999年重新進行修復,恢復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現為五門,黃瓦、朱門、紅牆,正門上方懸掛長方形門額,豎書「文武方門」4個鎏金大字。
透過大門就可以看到遠處的碑殿,這是一張居中、對稱+框架式構圖的照片,這類照片的拍攝角度一定要非常正才好看。
碑殿中陳列著五塊碑,正中一塊刻「治隆唐宋」四字,為康熙皇帝手書。碑高3.85米,寬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
作為清朝皇帝的康熙如此詔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想藉此籠絡人心,以緩和漢滿矛盾,加強其統治。從中也能看出康熙的雄才大略。
進入文武方門後左右兩側還分別設有神帛爐,由黃綠琉璃件組裝而成,小巧玲瓏。專門用來在祭祀禮儀結束後焚燒神帛(古代招魂用的布帛)用的。
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即享殿,位於碑殿之後。
享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的部分我沒有走進去看。因為愛人不喜歡逛這裡,一直在外面等我,怕她等的時間太長我也就沒往裡看。下面是官網的一些資料,算作本文的補充吧。
原明代孝陵殿毀於戰火,尚存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通高3.03米,臺基上有大型柱礎64個。臺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雲龍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米、寬26.6米,可見當時該建築之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神位。
現存地表建築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兩次重建的三小間享殿,現殿內是「明孝陵史料陳列室」。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
從陵寢出來後我拍了一張文武方門的局部特寫(下圖)。
沿著東側的小路繼續往上走,沒多遠就來到了紫霞湖。湖面四周林木青翠,水光瀲灩,雲天倒映,北靠紫金山,層巒疊嶂,湖光山色,悅人心目。
看過紫霞湖我們就開始下山了,一路上人都不是很多。
沿途還有一個紀念館,好像在修繕中,沒有開。
還路過了一個不知名的小亭子。
值得一看的還有顏真卿碑林,也建在下山的路旁。碑林由中山陵園、顏真卿畫院和日本東京中國書法研究會共同興建,佔地2500平方米,立碑近百塊,有的是著名書法家林散之、胡小石等大家手筆,有的是日本著名書法揮毫創作。整座碑林仿唐代建築藝術風格,莊重古樸,典雅雍容。
顏真卿是中國唐代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出碑林後偶遇到兩隻可愛的貓咪,全身倒是很乾淨,只可惜我身上沒有吃的,讓它們失望了。
明孝陵的分享就是這些了。這次的南京之行我們還遊覽了音樂臺、靈谷寺、美齡宮以及棲霞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相關文章瀏覽。
南京音樂臺的鴿子怎麼拍才好看?(附修圖技巧)
一個被朱元璋賜額第一禪林的南京景區,商業味道嗆鼻子
跟隨攝影師一起探訪美齡宮,感受一下88年前的地暖設施
「楓」景如畫的南京棲霞山,遊記+攝影+文化,值得收藏
本文中有5張照片來自於官網,其他照片都出自於手機拍攝和手機修圖,這裡是手機攝影手冊,我是楊濤,歡迎您的點讚、關注和轉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