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在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往東行走一公裡,瀘溪河北岸,溪山環拱之處,發現了一處道教遺址。經過4年的勘探和發掘,專家對已揭露的約5000平方米的範圍進行保護大棚搭建保護。並於近日舉行了「大上清宮遺址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會上,專家公布了考古現階段的各項成果,認為該遺址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揭露地層關係最清晰、出土遺蹟最豐富的具有皇家宮觀特徵的道教建築遺址。

該考古研究發覺,我國的道教歷史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眾所周知,道教是最大的中國本土宗教。其源起為古代的《易經》和《老子》的道論。「道」,是道教的最高崇拜。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萬物起源於道,道乃萬物之始,這便是道教的理論基礎。
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陸續衍生出許多派別,比如:全真教、正一教、茅山教、武當派等等。而在江西發現的這處道教遺址乃正一教張天師派祖庭道觀。

張天師,名張道陵,乃正一道的創始人,也是第一代天師。據史料記載,此人來歷大不簡單,是漢朝名人張良的後人。自小便聰慧好學,長到後成為太學學生,後來學習道,被「道」所感,便致力於研究「黃老之道」,於是四處遊歷,不斷修行,在鶴鳴山創立了正一道,並撰寫了《老子想爾注》,乃正一道典籍。

張天師在四處遊歷之時,經過此處龍虎山。當時的龍虎山還是一座無名山,傳說張天師見此處「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橫飛,藤蘿倒掛」,實乃一洞天福地,便決定在此煉丹修行,後來丹藥煉成,竟然引得龍騰虎嘯,天降異象,不禁大為驚奇,遂將此處命名為龍虎山。

漢末時,第四代天師張盛始,在此尋覓祖先的煉丹遺蹟,決定在此定居,於是修道觀傳教。此後,歷代天師均居住於此地,守著龍虎山修行傳教,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正一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教徒也越來越多,歷代封建王朝也對這些天師多有封賞,有些天師甚至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這龍虎山道觀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也在這當中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使得它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成為正一道和龍虎宗的傳教中心。

江西大上清宮遺址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了龍虎山在正一道中的中心地位,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現宋元至明清時期遺存共有29處,出土了大量的黃、綠琉璃建築構件,更有明代御碑亭、清代的雍正御碑亭和清代嘉慶重修上清宮的石碑,可見,這道教祖庭當時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