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人龍虎山探訪天師府:臺灣道教信眾基礎好

2020-12-25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10月27日訊:(記者李昕)來貴溪龍虎山不可錯過天師府。由於行程的關係,「文脈傳承一江西古代書院文化行」兩岸媒體人在5點「下班」前,趕到了天師府,一睹這「道教祖庭」的風採。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千百年來生生不息。龍虎山作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其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和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讓世人為之驚嘆。文豪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抵全在道教」。南朝(梁)著名文學理論家劉總雲說:道教「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道教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

  

圖為天師府天師殿,授籙程儀便在此舉行

  天師府位於鷹潭貴溪上清鎮,是歷代張天師的起居之所。北靠西華山,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佔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輝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

  

這是歷代天師的住宅,名「三省堂」

  天師府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遺物。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

  張氏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由於歷代張天師均在這裡傳道,造就了內容豐富的道教文化,對我國哲學史、思想史和天文、地理、音樂、舞蹈、辭賦、繪畫以及醫藥學、養生學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並成為海內外道教徒神往的道教祖庭。

  

海內外道教徒神往的道教祖庭

  在天師府,兩岸媒體人見到了江西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曾廣亮。「臺灣的道教基礎好,信眾也比較多,十個人中有七個屬於道教信眾。」曾廣亮說。

  據曾廣亮介紹,道教屬於多神教,凡敬天拜祖的行為都可以歸入道教信仰。臺灣跟大陸一樣,是一個多神信仰的社會,比如媽祖、真武大帝、土地公、城隍爺等都屬於道教神仙。「但臺灣道教信仰的氣氛可能更加濃鬱一些。」

  

「教演宗傳」為乾隆御賜匾額真跡原物

  儘管官方有所謂的正統之爭,也沒能阻止兩岸道教文化的熱絡交流。「龍虎山正一派每年都會在臺灣舉行一次皈依傳度法會,在臺灣召收弟子。還會赴臺參加道教文化的研討會等」,每年曾廣亮都會多次赴臺進行交流。

  據鷹潭市臺辦主任趙珍萍介紹,每年也會有大批臺灣信眾來龍虎山天師府上香。每年的10月初,江西鷹潭會舉行龍虎山道教文化節,遊客可以觀看到道教法會表演。在2018年的10月龍虎山被列為「江西十大文化符號」。(完)

  

傳這塊生有天然陰陽魚圖案的綠松石,手觸可以祈福

  

神鐘上鐫刻「大道與行」

  廣緣齋為歷代天師及家人用膳之所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龍虎山天師府昌盛百年的「秘密」
    歷史上有許多道教聖地,其中江西的正一教祖地龍虎山可謂是大名鼎鼎,在歷史上龍虎山天師府在元朝時期達到鼎盛。每一位龍虎山的天師都會被封為真人,至此以後龍虎山天師府便是符籙派第一大派,引領江南道教。龍虎山天師府能夠保持百年昌盛,其中肯定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 獨家專訪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敬畏自然 重視中醫
    (抗擊新冠肺炎)獨家專訪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敬畏自然 重視中醫中新社江西龍虎山2月21日電 題:獨家專訪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敬畏自然 重視中醫中新社記者 柳俊武 劉佔昆「敬天憫人、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一貫宗旨,協助國家抗擊疫情
  • 海峽兩岸道教交流
    自從上世紀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提出一國兩制、統一祖國的方針以來,臺灣道教界中有愛祖國和尋根思想的人,已不斷回大陸朝拜祖庭、奉請神像及請求授籙求度。如1988年6月,江西天師府接待了臺灣臺中縣神岡村等兩個進香團。
  • 江西龍虎山留傳奇,天師府為何被稱為宰相家?張天師並不是一個人
    在中國,儒釋道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本土的道教留下的傳說最多,位於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區內的天師府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東漢時期,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其子孫在這一帶繁衍了一千九百多年,期間名人輩出,最著名的一位是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 1949年,63代天師張恩溥逃到臺灣,他在臺灣過得怎麼樣?
    解放戰爭後,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自願跟隨著蔣介石的,這些人逃到臺灣後多次暗中算計大陸,阻礙新中國的發展。不過,張恩溥卻不是這樣的人,他跟蔣介石逃到臺灣後致力於兩岸關係的發展,還把道教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
  • 龍虎山天師府、正一觀、大上清宮
    嗣漢天師府(又名大真人府),始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是宋徽宗賜建給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居住的府第。原建於上清鎮之關門口,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遷建於長慶坊後遷今址。天師府為前宮後府式建築,是歷代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的辦公衙門,府內的「萬法宗壇」是道教正一派宗壇,有萬法歸宗之意。以此為標誌,確立了龍虎山道教祖庭的地位。正一觀位於龍虎山前,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結爐煉丹的地方。
  • 四川青城山祖天師首次赴臺巡遊 兩岸道教交流再添盛事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攝   中新社臺北11月23日電 (記者 路梅 劉賢)來自四川省青城山的祖天師神像首次赴臺巡遊,於23日來到臺北木柵指南宮駐駕安位,眾多臺灣民眾聞訊冒雨前來祈福,為兩岸道教交流再添盛事。
  • 道教祖庭—龍虎山一日遊
    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為道教三山,它們分別是符籙派、上清派、靈寶派的祖山。今天,一江煙水小姐姐帶你們來參觀道教的祖庭—龍虎山。龍虎山,在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千米處的瀘溪河畔,所以,我們得先乘坐火車到鷹潭站。依舊是在火車上睡了一晚,早上六點多到的,下了火車,在附近吃了個早餐。
  • 對臺千人專場道教授籙活動在嗣漢天師府舉行
    人民網鷹潭9月19日電(記者魏本貌)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承辦的2015(乙未)年臺灣千人專場授籙活動19日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啟動,臺灣地區的17個籙生分團近千人參加,此次授籙活動將持續至23日。這是嗣漢天師府首次大規模對臺灣地區道教信徒進行專場授籙。
  • 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江西上清鎮有一座「嗣漢天師府」,這座天師府就是正一派掌教天師居住的地方。天師府位於江西龍虎山下,正一派所有的天師都曾在這裡講經傳道,包括63代「天師」張恩溥,江西龍虎山也由此聲名遠播。張恩溥出生於1904年,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62代「天師」張元旭。張恩溥是張元旭的長子,張元旭羽化之後天師之位自然落到了張恩溥身上。
  • 江西龍虎山留傳奇,天師府為何被稱為宰相家?張天師並不是一人
    在中國,儒釋道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本土道教留下的傳說最多,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區內的天師府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東漢時期,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其後代在這一帶繁殖了1900多年,名人輩出,最有名的人是第30多歲的天使張繼善。
  • 龍虎山天師府楹聯匾額賞析|楹聯|張繼先|張道陵|張宇初|天師府
    一、麒麟殿上神仙客 龍虎山中宰相家天師府頭門楹聯相傳是明萬曆年間南京禮部尚書董其昌撰並書。此聯上聯寫的是張良,漢高祖劉邦時曾建「麒麟閣」乃召開軍機大臣會議的地方,而「神仙客」指的是張良。杜甫詩云:「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下聯泛指歷代天師同,因自元代以來,天師都是世襲二品,其中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封留國公,贈金印視一品,故稱「宰相家」。
  • 第十二屆海峽兩岸(鷹潭•龍虎山)道文化論壇成功舉辦
    「第十二屆海峽兩岸(鷹潭•龍虎山)道文化論壇」於2020年11月23日至25日在「中華道都」江西省鷹潭市及臺灣省臺北市以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辦,本屆論壇由鷹潭市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臺灣省道教會主辦,特邀香港道教聯合會參加,並在香港九龍設分會場。論壇以「道承古今,德行天下」為主題。來自大陸、臺灣地區及香港地區道教及文化界的專家學者近300人參加會議。
  • 解讀龍虎山張天師未解之謎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道教至少傳承5000多年文明。而從東漢張陵在鷹潭龍虎山創立天師道(正一道)以來,道教更是成為傳承中國文化的象徵,龍虎山天師府則成為道教傳播不絕的明證。   時光荏苒。道教祖師張陵也許不曾預料到,他的子孫至今已經綿延60餘代,歷時上千年,卻始終保持著對歷史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 龍虎山天師府,已傳承1900多年,為何如今逐漸沒落?
    道教創始人「張天師」說到道教,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老子李聃了吧,畢竟老子是我們每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必然會學到的一個人物。但細心一點的朋友一定會發現,老子只是道家的創始人,而道家則是一個思想流派。但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則是我國國教道教的創始人——「張天師」及其門派傳人。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原名張陵,因其最初創立的教派又稱天師道,故他也被稱為張天師。
  • 拜訪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記
    龍虎山,在江西省鷹潭市,是祖天師張道陵煉丹之處,「丹成而龍虎現」,所以稱為龍虎山。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對於志在「尋找」洞天福地的易學之士來說,龍虎山自然是不能不去的。還有一個我不得不去尋訪的理由,因為龍虎山腳下有著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之一——「嗣漢天師府」,是道教的文化符號之一,天師府是道學愛好者必去的地方之一。窮遊之人,乘坐火車到達鷹潭,當晚棲息在鷹潭的小旅館中,對第二天的行程是非常的期待的。因為時間比較充足,我的旅遊規劃是第一天先去天師府,第二天再去龍虎山。
  • 訪龍虎山天師府: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
    二位道人,幾名畫家,改一部房車(雲舟),走千山萬水,畫名山仙觀,走祖師之路,行悟真之旅,在天下遊蕩。第三站是龍虎山天師府。清虛無為,善於包容,這是其能傳千年香燈之奧妙!南嶽參訪後,我們雲舟過萬重山,直奔江西鷹潭龍虎山而去,道教正一祖庭天師府藏在龍虎山層層環抱中;龍虎山奇而不高,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形如龍走虎坐,江水、良疇圍繞,曲迴轉折成山水的迷宮,找了幾次才尋到路口,沿瀘溪江田間公路行十裡,到了天師府所在上清古鎮。
  • 「洞天福地龍虎山 道教祖庭天師府」⑴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它是歷代天師掌管天下道教事的總署及張天師生活起居的地方。天師府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峰,山水特別優美。
  • 走近龍虎山道教,尋找風水之秘
    現在,她正與正一觀、兜率宮、天師府、東嶽宮、留侯家廟形成眾星拱月之勢,使龍虎山「道教朝聖遊」的內涵愈益豐厚。我很是感慨,好的風水寶地也難逃滅頂之災,人為的災難勝過自然災難。天師府天師府是歷代張天師生活起居和祈神的處所。它坐落於上清鎮中部,背靠西華山,南朝琵琶峰,門臨瀘溪河,依山帶水,氣勢恢弘,與山東「孔府」並稱為中國「兩大府邸」。整個天師府有三道門:府門、二門和私第門。跨入私第,就是走進了張天師的生活區。
  • 龍虎山天師府借國漫《一人之下》澄清:金光咒確實有,但護體很難
    近幾年,隨著國漫《一人之下》、《雪中悍刀行》的大熱,龍虎山天師府這個地名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天師府作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在我國的江西鷹潭是真實存在的,至於現任的第六十五代天師到底是誰菜鳥也沒搞明白,總之人家不叫張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