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從古至今都一直受到無盡的推崇與敬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無論是國外興起的基督教還是我國本土興起的道教。小編個人認為,宗教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其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宗教不僅能夠給予人們心靈上的寄託,更能規範人們的行為方式,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有方向也更有趣。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創始人「張天師」
說到道教,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老子李聃了吧,畢竟老子是我們每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必然會學到的一個人物。但細心一點的朋友一定會發現,老子只是道家的創始人,而道家則是一個思想流派。但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則是我國國教道教的創始人——「張天師」及其門派傳人。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原名張陵,因其最初創立的教派又稱天師道,故他也被稱為張天師。根據傳說記載,張道陵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雖然後來被稱為教祖,但張道陵最初也只是一介書生。
據傳,張道陵七歲熟讀《道德經》,十幾歲時進入東漢太學便能通曉天文地理,年紀輕輕就有不少人拜他為師聽他講學。與生俱來的天賦使得天資聰穎的張道陵早早就開始思考人生參禪悟道。
通過研究學習與思考,張道陵逐漸發現,當時盛行的儒家學說並不足以解答他心中關於有關生死的難題。於是他決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參悟人生之道。
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讖緯秘術盛行,為張道陵的思考提供了一個從容恬靜的空間。但是在他26歲時卻被東漢朝廷召封為江州令,入朝為官使得張道陵的悟道之路被迫暫停了,但沒過多久他便辭官隱退到洛陽的北邙山中,集中精力思考長生不老之道。
後來,他雲遊四海,尋仙問友,遷雲綿山,結爐築丹,神丹練成,龍虎顯現,改稱龍虎山。
再後來,花甲之年,悟透世間冷暖人生百態的張道陵走出龍虎山來到鶴鳴山,從江西來到四川繼續修煉傳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因為入教時需要繳納五鬥米作為學費,因此也被稱為「五鬥米教」。
相傳,張道陵活到123歲才駕鶴西去。在臨終前,他將象徵法器的丹藥、斬邪二劍、玉印等器物傳給了長子張衡,並立下遺囑,道教掌門人必須由張家宗親子孫繼承。
「張天師」世代相傳
就這樣,張道陵仙去後,其長子張衡繼承其衣缽,張衡帶領下的天師道平平無奇沒有太大的波瀾,於是順理成章將道教傳給了第三代,也就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
張魯生逢亂世,盤踞漢中,是劉備與曹操爭霸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緩衝,對於兩大梟雄來說,以教法治城的張魯本質上根本不足為慮。但其出色的治城理念使得漢中地區人口迅速擴張,使小城變為一塊富而流油的肥肉,眼疾手快地曹操立馬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張魯的女兒然後順勢將漢中這塊肥肉收入囊中,而張魯則被曹操監視起來,從此銷聲匿跡。
雖然張道陵的兒子與孫子都籍籍無名沒有太大作為,但其實,道教的傳承才就此拉開序幕。張魯歸順曹操,這就意味著天師道的重心也從西南轉移到了江南,歷史上著名的王羲之寫《黃庭經》與道士換鵝的故事就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
到了唐代,天師道才真正進入到鼎盛時期,當唐高宗李治召見第十二代傳人張恆時,也意味著張天師家族正式開啟了與帝國的合作之旅,而不再是民間小教了。
道教的盛行之風一直從唐朝延續到宋代,1015年,宋真宗親自召見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並賦予歷代天師以「先生」的稱號,意味著天師道與皇權的聯繫更加緊密。
後來,到明前期,張天師家族正式成為兼有名號和實權的道家最高領袖,進而成為北孔南張中的南張,獲得了可以與孔家平起平坐的社會地位。縱觀天師府的發展之路,不難看出,唐早期到明早期是天師道發展最盛的時期,而明中之後的路,就再也沒有所謂的坦途了。
沒落的天師道
但是到了明晚期,隨著喇嘛教的傳入,道教的光芒逐漸減弱,其品階也逐漸從正一品直降至正五品,後來,還是因為第57代天師張存義祈雨有功,才勉強提升為正三品,並恢復了覲見的資格。
但是從此,張天師家族的地位一降再降,到了民國時期,第63代天師張恩溥更是只能流連於上海、無錫、蘇州等地靠主持做法,出售符篆來貼補家用了。
生逢民國亂世,無可依靠的張恩溥顛沛流離隨著蔣介石逃到臺灣,但是不知為何,來臺灣時,張恩溥並沒有拿上傳世印劍,所以,當他去世後,因為一直找不到印劍,所以第64任天師的地位一直得不到確定。儘管這樣,即使後來又持續三任傳人稱自己為新一任天師,但是嚴格意義上講,到第63任時,天師的傳承之路就就此中斷了。
傳承的結束不禁讓人們想起早前在江南一帶廣為流傳的民謠「絕不絕,滅不滅,六十三代有一歇。」難道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麼?
其實不然,張天師家族的沒落不僅是天意,更是時代更替下的自我淘汰。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當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以及西方先進科學思想的注入,導致這些傳統的符篆法教失去了他本身的可利用價值。沒有發展前途,沒有發展市場,因此,被社會淘汰是一種必然結果。
其實,沒落並不是一件壞事,與其苟延殘喘隨波逐流甚至沒有尊嚴地苟活,倒不如到此為止,將經典文化留在最輝煌的時期供後人膜拜學習。因此,我想說,龍虎山天師府的傳承真的斷了,但卻斷的及時,斷的精絕,在徹底沒入世俗的那一刻戛然而止,保留了其該有的尊嚴。或許,在我們沒有能力維持事物本質的時候,將他原封不動地封存,大概就是對他最好的保護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