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天師府,已傳承1900多年,為何如今逐漸沒落?

2021-01-17 寧文山

宗教從古至今都一直受到無盡的推崇與敬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無論是國外興起的基督教還是我國本土興起的道教。小編個人認為,宗教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其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宗教不僅能夠給予人們心靈上的寄託,更能規範人們的行為方式,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有方向也更有趣。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創始人「張天師」

說到道教,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老子李聃了吧,畢竟老子是我們每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必然會學到的一個人物。但細心一點的朋友一定會發現,老子只是道家的創始人,而道家則是一個思想流派。但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則是我國國教道教的創始人——「張天師」及其門派傳人。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原名張陵,因其最初創立的教派又稱天師道,故他也被稱為張天師。根據傳說記載,張道陵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雖然後來被稱為教祖,但張道陵最初也只是一介書生。

據傳,張道陵七歲熟讀《道德經》,十幾歲時進入東漢太學便能通曉天文地理,年紀輕輕就有不少人拜他為師聽他講學。與生俱來的天賦使得天資聰穎的張道陵早早就開始思考人生參禪悟道。

通過研究學習與思考,張道陵逐漸發現,當時盛行的儒家學說並不足以解答他心中關於有關生死的難題。於是他決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參悟人生之道。

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讖緯秘術盛行,為張道陵的思考提供了一個從容恬靜的空間。但是在他26歲時卻被東漢朝廷召封為江州令,入朝為官使得張道陵的悟道之路被迫暫停了,但沒過多久他便辭官隱退到洛陽的北邙山中,集中精力思考長生不老之道。

後來,他雲遊四海,尋仙問友,遷雲綿山,結爐築丹,神丹練成,龍虎顯現,改稱龍虎山。

再後來,花甲之年,悟透世間冷暖人生百態的張道陵走出龍虎山來到鶴鳴山,從江西來到四川繼續修煉傳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因為入教時需要繳納五鬥米作為學費,因此也被稱為「五鬥米教」。

相傳,張道陵活到123歲才駕鶴西去。在臨終前,他將象徵法器的丹藥、斬邪二劍、玉印等器物傳給了長子張衡,並立下遺囑,道教掌門人必須由張家宗親子孫繼承。

「張天師」世代相傳

就這樣,張道陵仙去後,其長子張衡繼承其衣缽,張衡帶領下的天師道平平無奇沒有太大的波瀾,於是順理成章將道教傳給了第三代,也就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

張魯生逢亂世,盤踞漢中,是劉備與曹操爭霸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緩衝,對於兩大梟雄來說,以教法治城的張魯本質上根本不足為慮。但其出色的治城理念使得漢中地區人口迅速擴張,使小城變為一塊富而流油的肥肉,眼疾手快地曹操立馬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張魯的女兒然後順勢將漢中這塊肥肉收入囊中,而張魯則被曹操監視起來,從此銷聲匿跡。

雖然張道陵的兒子與孫子都籍籍無名沒有太大作為,但其實,道教的傳承才就此拉開序幕。張魯歸順曹操,這就意味著天師道的重心也從西南轉移到了江南,歷史上著名的王羲之寫《黃庭經》與道士換鵝的故事就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

到了唐代,天師道才真正進入到鼎盛時期,當唐高宗李治召見第十二代傳人張恆時,也意味著張天師家族正式開啟了與帝國的合作之旅,而不再是民間小教了。

道教的盛行之風一直從唐朝延續到宋代,1015年,宋真宗親自召見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並賦予歷代天師以「先生」的稱號,意味著天師道與皇權的聯繫更加緊密。

後來,到明前期,張天師家族正式成為兼有名號和實權的道家最高領袖,進而成為北孔南張中的南張,獲得了可以與孔家平起平坐的社會地位。縱觀天師府的發展之路,不難看出,唐早期到明早期是天師道發展最盛的時期,而明中之後的路,就再也沒有所謂的坦途了。

沒落的天師道

但是到了明晚期,隨著喇嘛教的傳入,道教的光芒逐漸減弱,其品階也逐漸從正一品直降至正五品,後來,還是因為第57代天師張存義祈雨有功,才勉強提升為正三品,並恢復了覲見的資格。

但是從此,張天師家族的地位一降再降,到了民國時期,第63代天師張恩溥更是只能流連於上海、無錫、蘇州等地靠主持做法,出售符篆來貼補家用了。

生逢民國亂世,無可依靠的張恩溥顛沛流離隨著蔣介石逃到臺灣,但是不知為何,來臺灣時,張恩溥並沒有拿上傳世印劍,所以,當他去世後,因為一直找不到印劍,所以第64任天師的地位一直得不到確定。儘管這樣,即使後來又持續三任傳人稱自己為新一任天師,但是嚴格意義上講,到第63任時,天師的傳承之路就就此中斷了。

傳承的結束不禁讓人們想起早前在江南一帶廣為流傳的民謠「絕不絕,滅不滅,六十三代有一歇。」難道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麼?

其實不然,張天師家族的沒落不僅是天意,更是時代更替下的自我淘汰。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當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以及西方先進科學思想的注入,導致這些傳統的符篆法教失去了他本身的可利用價值。沒有發展前途,沒有發展市場,因此,被社會淘汰是一種必然結果。

其實,沒落並不是一件壞事,與其苟延殘喘隨波逐流甚至沒有尊嚴地苟活,倒不如到此為止,將經典文化留在最輝煌的時期供後人膜拜學習。因此,我想說,龍虎山天師府的傳承真的斷了,但卻斷的及時,斷的精絕,在徹底沒入世俗的那一刻戛然而止,保留了其該有的尊嚴。或許,在我們沒有能力維持事物本質的時候,將他原封不動地封存,大概就是對他最好的保護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龍虎山天師府昌盛百年的「秘密」
    歷史上有許多道教聖地,其中江西的正一教祖地龍虎山可謂是大名鼎鼎,在歷史上龍虎山天師府在元朝時期達到鼎盛。每一位龍虎山的天師都會被封為真人,至此以後龍虎山天師府便是符籙派第一大派,引領江南道教。龍虎山天師府能夠保持百年昌盛,其中肯定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 江西龍虎山留傳奇,天師府為何被稱為宰相家?張天師並不是一個人
    在中國,儒釋道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本土的道教留下的傳說最多,位於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區內的天師府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東漢時期,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其子孫在這一帶繁衍了一千九百多年,期間名人輩出,最著名的一位是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 江西龍虎山留傳奇,天師府為何被稱為宰相家?張天師並不是一人
    在中國,儒釋道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本土道教留下的傳說最多,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區內的天師府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東漢時期,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其後代在這一帶繁殖了1900多年,名人輩出,最有名的人是第30多歲的天使張繼善。
  • 解讀龍虎山張天師未解之謎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道教至少傳承5000多年文明。而從東漢張陵在鷹潭龍虎山創立天師道(正一道)以來,道教更是成為傳承中國文化的象徵,龍虎山天師府則成為道教傳播不絕的明證。   時光荏苒。道教祖師張陵也許不曾預料到,他的子孫至今已經綿延60餘代,歷時上千年,卻始終保持著對歷史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 兩岸媒體人龍虎山探訪天師府:臺灣道教信眾基礎好
    華夏經緯網10月27日訊:(記者李昕)來貴溪龍虎山不可錯過天師府。由於行程的關係,「文脈傳承一江西古代書院文化行」兩岸媒體人在5點「下班」前,趕到了天師府,一睹這「道教祖庭」的風採。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千百年來生生不息。龍虎山作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其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和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讓世人為之驚嘆。
  • 《雪中悍刀行》:龍虎山下,天師府外有天師
    老道士姓趙,名希摶,是龍虎山上輩分最高的四位天師之一。老天師沒有帶著徒弟上天師府,而是住在山腳下的一座破舊道觀,觀裡只有師徒二人。耐心傳授徐龍象「大夢春秋」,徐龍象卻是整天到山上摘山楂,堆滿了院子,等哥哥來的時候可以吃,老天師哭笑不得。徽山大雪坪,劍神李淳罡一聲「劍來」重入陸地神仙,龍虎山上千餘柄劍應聲而去。四大天師齊聚天師府,憤恨不已,唯有趙希摶心裡樂開了花。
  • 龍虎山天師府、正一觀、大上清宮
    嗣漢天師府(又名大真人府),始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是宋徽宗賜建給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居住的府第。原建於上清鎮之關門口,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遷建於長慶坊後遷今址。天師府為前宮後府式建築,是歷代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的辦公衙門,府內的「萬法宗壇」是道教正一派宗壇,有萬法歸宗之意。以此為標誌,確立了龍虎山道教祖庭的地位。正一觀位於龍虎山前,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結爐煉丹的地方。
  • 訪龍虎山天師府: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
    第三站是龍虎山天師府。清虛無為,善於包容,這是其能傳千年香燈之奧妙!南嶽參訪後,我們雲舟過萬重山,直奔江西鷹潭龍虎山而去,道教正一祖庭天師府藏在龍虎山層層環抱中;龍虎山奇而不高,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形如龍走虎坐,江水、良疇圍繞,曲迴轉折成山水的迷宮,找了幾次才尋到路口,沿瀘溪江田間公路行十裡,到了天師府所在上清古鎮。
  • 一個世襲道統63代,沿襲1900多年的世家,就是江西龍虎山的張家
    龍虎山之所以聞名,一是有賴於其山水秀麗可人,二是得益於道教天師派祖庭所在地的影響。且有詩云:「碧水丹霞踞龍虎,洞天福地隱仙庭。道陵縱使神行遠,仍讓妖魔懼逞兇。」人們提起道教,也往往會想起「道都」之稱的龍虎山。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所在地。
  • 龍虎山天師府借國漫《一人之下》澄清:金光咒確實有,但護體很難
    近幾年,隨著國漫《一人之下》、《雪中悍刀行》的大熱,龍虎山天師府這個地名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天師府作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在我國的江西鷹潭是真實存在的,至於現任的第六十五代天師到底是誰菜鳥也沒搞明白,總之人家不叫張之維!
  • 江西有座山,山上有座府,府裡徐州人,傳承兩千年
    江西有座山,山上有座府,府裡徐州人,傳承兩千年,真有這種事嗎?江西的哪座山?山上的什麼府?竟然會有淮河流域的徐州人來到江西,而且竟然傳承了兩千年?其實,這座山,就是江西的道教名山,鷹潭龍虎山,這個府,就是龍虎山上的天師府。那府裡的徐州人又是誰呢?這還要從道教的創立開始講起。
  • 獨家專訪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敬畏自然 重視中醫
    (抗擊新冠肺炎)獨家專訪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敬畏自然 重視中醫中新社江西龍虎山2月21日電 題:獨家專訪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敬畏自然 重視中醫中新社記者 柳俊武 劉佔昆「敬天憫人、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一貫宗旨,協助國家抗擊疫情
  • 政教合一的龍虎山天師道,歷經千載,北孔南張,傳承不絕
    得以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之中屹立不倒,王朝更迭之下,天下之主換了又換,唯有孔氏一族能夠久盛不衰。因為自先秦時期的孔子創立儒學之後,孔家便和儒學捆綁在一起。尤其是孔子之後其亦是一代儒學大師,使得孔家近乎成為了儒學的代表。在漢武帝之後,儒學成為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的治國思想。這使得儒學以及孔家的政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正是這個原因。
  • 拜訪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記
    龍虎山,在江西省鷹潭市,是祖天師張道陵煉丹之處,「丹成而龍虎現」,所以稱為龍虎山。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對於志在「尋找」洞天福地的易學之士來說,龍虎山自然是不能不去的。還有一個我不得不去尋訪的理由,因為龍虎山腳下有著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之一——「嗣漢天師府」,是道教的文化符號之一,天師府是道學愛好者必去的地方之一。窮遊之人,乘坐火車到達鷹潭,當晚棲息在鷹潭的小旅館中,對第二天的行程是非常的期待的。因為時間比較充足,我的旅遊規劃是第一天先去天師府,第二天再去龍虎山。
  • 《龍虎山張天師》一代天師張道陵
    最近一部好看的古裝劇,《龍虎山張天師》在騰視頻 愛奇藝 優酷三大平臺同時上線,影片講述了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為救好友文大人攜弟子王長前往巴蜀,卻捲入了一場驚天陰謀當中,發現文大人已被當地邪惡組織的教主古瑪殺害,弟子王長也被古瑪派人抓走,準備進行邪惡祭祀,張道陵堅持本心不被心魔所惑,阻止了殘害百姓的邪惡祭祀
  • 江西風景獨好|最美小鳥現身天師府,龍虎山親水文化旅遊季啟幕
    江西風景獨好|最美小鳥現身天師府,龍虎山親水文化旅遊季啟幕!「鄰裡盛會」已開啟接下來還有夏日繽紛潑水日、百萬網紅造浪節和百強旅行社齊聚龍虎山等主題活動將在7月24日—8月16日期間輪番上陣讓省內外遊客充分感受龍虎山的夏日風情
  • 江西最無奈的古鎮,號稱「中國道教第一鎮」,靠著龍虎山卻不火
    而關於道教的名山也是數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道教名山,即: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其中江西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因此而得名。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
  • 江西鷹潭不僅有龍虎山,還有一座千年道觀,被稱為是「人間福地」
    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天師府而天師府所承載的是一種獨厚的歷史文化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蘊多年的常勝的密集,除了有天師張道林的神功和功德,還有天師府所在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有關係的,天師府的建造是非常有歷史的,歷史上曾有十四載重建的時候,因為木質結構尤為重要,所以在天師府重建的時候,超過了3萬米的建築規模,建築氣勢恢宏。
  • 【天天自駕】龍虎山丨8月3-5日丨訪道龍虎山,敬禮祖天師
    龍虎山 聽說你美得不一樣龍虎山為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
  • 龍虎山天師府楹聯匾額賞析|楹聯|張繼先|張道陵|張宇初|天師府
    一、麒麟殿上神仙客 龍虎山中宰相家天師府頭門楹聯相傳是明萬曆年間南京禮部尚書董其昌撰並書。此聯上聯寫的是張良,漢高祖劉邦時曾建「麒麟閣」乃召開軍機大臣會議的地方,而「神仙客」指的是張良。杜甫詩云:「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下聯泛指歷代天師同,因自元代以來,天師都是世襲二品,其中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封留國公,贈金印視一品,故稱「宰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