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那個家族延續了上千年而久盛不衰,很多人一定想到的便是位於山東的孔氏一族,孔氏一族因為孔子的緣由。得以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之中屹立不倒,王朝更迭之下,天下之主換了又換,唯有孔氏一族能夠久盛不衰。因為自先秦時期的孔子創立儒學之後,孔家便和儒學捆綁在一起。
尤其是孔子之後其亦是一代儒學大師,使得孔家近乎成為了儒學的代表。在漢武帝之後,儒學成為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的治國思想。
這使得儒學以及孔家的政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正是這個原因。孔家也是得以屹立千年不到,而孔家家主更是時代承襲衍聖公。
其實除卻了北方山東的孔家,還有一個家族同樣傳承千年並且是也象徵了儒釋道三家之中的一家。
孔家是因為儒學的緣故而經久不衰,而這支家族則是因為道家而長盛不衰,那就是張姓天師家族。
其自天師道張道陵創立天師道開始,延續近兩千年,盛而不衰,同樣和孔家一樣,未曾因為朝代的更迭便衰落。
張道陵天資聰慧,在儒家盛行的兩漢,其必然是學習儒學為主,但是張道陵學習非是走上政治之道。
張道陵經常參悟人生,發現儒學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他的疑惑,不久之後便去學習道家之術。精研《道德經》、《南華經》,雖然張道陵被任命為江州令,但是張道陵不久之後便辭官隱退,開始雲遊天下。
張道陵雲遊到江西雲錦山結廬而居,在此地修煉,傳言張道陵在此地修煉之時龍虎出現,因此雲錦山也是被命名為龍虎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張道陵都是在龍虎山修煉,但是在其六十歲之後又來到了四川。
並且創立了五鬥米教,雖則五鬥米教的發展,四川、陝西一帶教眾巨多。等到張道陵去世之時,五鬥米教已經發展壯大,其教眾數十萬。
而且在張道陵的遺囑之下,天師之職只得由張家嫡系子孫繼承,因此也使得張家後代得以繼承仍不斷絕。
等到張道陵的孫子張魯繼承的時候,其雄踞漢中,教眾五六十萬,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張魯據有漢中這塊肥肉也是被各方惦記,先是曹操奪得漢中,之後又是曹操和劉備爭奪的漢中。
其實在張魯被曹操打敗之後,張魯不僅沒有受到任何監禁,反而被封侯。而天師道也就是五鬥米教開始在中原興盛,從曹魏到兩晉南北朝,五鬥米教開始日漸發展,教眾發展從底層百姓到上層世族皆有。
例如我們熟悉的書聖王羲之,便是一位堅定的五鬥米教信奉者,魏晉時期玄學之所以如此高漲,於五鬥米教有著重要的關係。
而到了唐代的時候由於李唐宗室奉道教祖師李耳為祖,使得道教的地位再次提高。這個時候為了配合李唐的政治統治,天師開始進入帝王的視野並且開始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唐玄宗時期冊封張道陵為太師,之後長時間中,李唐宗室和張家歷代天師之間的聯繫都非常密切。
等到宋代,五鬥米教和政治聯繫最為密切的莫過於宋真宗時期,宋真宗時期有著著名的天書政治。
因為這個時期的北宋政治相對穩定,而宋真宗也得以有著足夠的精力去精研道家學說。而這也影響到了宋真宗之後的歷代北宋帝王,宋仁宗、宋徽宗等都非常尊崇道教。例如講述宋徽宗年間故事的《水滸傳》便是以龍虎山鎮壓之魔君外逃為背景。
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龍虎山之天師雖然受到了歷代皇帝的重視,但是在朝堂之中卻從未興風作浪。
作為道家之代表,龍虎山之道,煉丹求仙之事必然不少,而皇帝為了求仙必然會少不了和其詢問。但是龍虎山天師似乎並未用此來討好皇帝,謀求榮華富貴。
一方面是因為龍虎山天師作為傳承數百年的道教代表,對於榮華富貴之事早已經沒有了追求,更多的是修身養性之道。
宋真宗時期起沉迷於道教,也對之後的宋仁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宋仁宗也是對飛升之事非常感興趣。但是當時的天師張乾耀卻勸誡宋仁宗,告訴他這對於政事於事無補,只需將其看作養生休息之道便可。
總結:
龍虎山天師作為道教的代表與儒家領頭羊孔家還不太一樣,這二者一個出世,一個入世。孔家在歷代都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重要功績,而孔家之人也是積極投身於政治之中。
不過這也符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而道家則講究一個出世,尋找世間萬物變化,而非一味醉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