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它是歷代天師掌管天下道教事的總署及張天師生活起居的地方。天師府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峰,山水特別優美。
一、頭門、儀門、銅鐘
天師府正門匾額「嗣漢天師府」,表明從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以來,歷代天師的封號都是世襲的。
天師府最早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即公元1105年,它是宋徽宗賜建給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的府第。原址在上清關門口,元代延祐年間(1314~1320)遷建至此。
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加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兼領三山符籙」,三山即龍虎山、茅山、閤皂山。當時江南的道教,統歸張天師管轄。明朝,朱元璋命張天師「永掌天下道教事」,並賜十五鎰白金在今址上興建天師府地。因張天師號「大真人」,所以府名「大真人府」。
天師府頭門坐北朝南,臨江聳立,巍峨高大,氣派非凡。頭門寬18.9米,高10.35米,開東西中三扇門。
頭門的抱柱聯曰:
麒麟殿上神仙客,
龍虎山中宰相家。
這副對聯為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於嘉靖年間所作。上聯是指漢初開國軍師張良的故事,張道陵是張良的第八世孫,麒麟閣是西漢未央宮中由皇帝劉邦召集朝廷重臣舉行軍事會議的地方,只有朝廷中最高層的政治、軍事重臣才能進入。張良封留侯後即棄官隱居,跟隨赤松子學道成仙去了。上聯寓意麒麟殿上的重臣張良成了仙人。下聯表示歷代天師的顯赫地位。這副聯集中體現了道教深受儒家影響、融出世與入世為一體的特徵。
「麒麟殿上神仙客」,表明他們雖是神仙客,卻是以儒家入世思想為基礎的,因為麒麟閣是漢高祖劉邦召開軍事會議的地方,反映了儒家對道教的影響。所謂入世,就是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龍虎山中宰相家」,表明他們是以道教的身份來參與社會事務的,因為龍虎山是道教之山,代表道教。總之,這副對聯集中體現了龍虎山道教深受儒家影響、積極入世的特徵。
道教不忘社會責任,一方面關心民生疾苦,替人治病、逐疫;另一方面積極參與朝廷政事。其先祖張良為漢朝開國元勳,歷代天師也多與朝廷關係密切。元武宗皇帝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金紫光祿大夫,官至一品,相當於宰相一級,因此,天師相當於宰相,天師府也就是宰相的家了。
過去,人們稱上清鎮「隔河兩宰相」,這兩位宰相,一個是瀘溪河南岸桂洲村的明朝首輔夏言,一個就是北岸天師府的張天師。這副對聯形象地說明了歷代天師即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顯赫地位。
天師不但地位顯赫,而且相當富有。據說當時董其昌開始收了張天師5000兩銀子的潤筆費,只書寫了上聯,迫使張天師再補送了5000兩銀子,才續寫了下聯。這就是「一副對聯萬兩銀」的傳說,雖然未必真實,但從中可以看出天師府的富有!
儀門是明清兩代官署大門之內的門,既取「有儀可象」之意,又表示「列儀迎送」。甬道指庭院中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古代文武官員至此都要下轎、下馬,張天師則根據客人的身份在此迎送。
這口大鐘是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由第四十代天師張嗣德在浙江省富陽縣鑄造的,重達9999斤。銘文稱「凡用赤金九千斤」。鐘身周圍四行篆文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大道興行,皇圖鞏固」。銘文為臨川進士朱夏所撰,文字則由龍虎山道士、元代著名畫家方從義書寫。這口鐘原在大上清宮,現在天師府內。
民間傳說此鍾初一敲一下,可響到十五,而且,大鐘一響,北京的金鑾殿上都可以聽到,真是神奇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