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付金集中交存不是標準意義上的金融創新,只是支付手段的改進。它有行政幹預的慣性痕跡,但是利大於弊。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徐立凡
40天後,存放在第三方機構的巨額備付金即將抵達最後目的地。
央行支付結算司近日下發特急文件,要求支付機構能夠依託銀聯和網聯清算平臺實現收、付款等相關業務的,應於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開立在備付金銀行的人民幣備付金帳戶。
換個說法,我們網上購物支付的預付款,不是直接打到商家帳戶,而是打到第三方支付機構,待交易沒有爭議地完成後,第三方支付機構才把預付款打到商家帳戶上。
存留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預付款,就是備付金。
備付金餘額在2017年第三季度就達到了8000億元,現在估計突破了一萬億元。
萬億備付金相當於萬億活期存款,存到商業銀行時可以享受高於普通存款利率的協議利率,商業銀行也可以從中掙清算業務的錢。
央行的特急文件,意味著今後萬億備付金不再分散管理,而是實行集中交存管理。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一、部分備付金已成風險資金
備付金本來是一個多嬴的設計。通過這個設計,消費者和商家之間,降低了交易信任成本;第三方支付機構,開發了有較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拓展了清算業務。
為什麼要改?
現實提供了部分答案。沉澱在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對機構來說就是負債,只有交了預付款的消費者是債權人。
人們總是用自己的錢謹慎,用別人的錢大方。隨著備付金結餘越來越多,暴露出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這主要表現為挪用佔用備付金。近期披露的幾個相關案件中,第三方支付機構挪用佔用備付金的規模達到了億元以上。
其中被點了名的,包括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正規企業。前六批250家獲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不止一家涉案。所以主管部門出手不是沒有現實依據。
不是所有人都能痛快地接受主管部門的幹預。疑慮主要有:主管部門出手是不是幹預市場,第三方支付機構會不會受到衝擊,消費者受不受影響,是不是不利於金融創新,等等。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二、幹預對不對,關鍵看權力是不是與民爭利
這些問題要一個一個回答。備付金集中交存管理,是不是幹預市場?是的。但幹預源於現實中已經出現的備付金風險。
而且,支付機構享受的協議利息,本來就不是支付機構的自有資金增值所得。這些紅利最終將體現為淨利潤,但卻是消費者的預付款幫他們掙的。
消費者並沒有因此獲得更好的服務,相反,許多用戶感受到了信息洩漏的問題。
備付金被挪用佔用、用消費者的預付款掙利息,用戶信息洩露,足以構成主管部門幹預的理由。
不是對市場幹預就一定錯,關鍵看權力是不是要與民爭利。萬億備付金集中管理,主管部門並不得利。
央行是政策性銀行,沒有經營任務,集中管理只是給備付金備付金找了一個沒有挪用佔用資金隱患的安全倉庫。至於商業銀行的清算業務,就看集中管理的備付金交由哪些銀行保管了。
所以整體來看,萬億備付金集中交存,動作不大,屬於微觀審慎管理,而且有必要。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三、備付金集中管理是早就公之於眾的慢動作
之所以說央行此番行動動作不大,是備付金集中管理早就公之於眾的慢動作。
去年底央行就已發文,2018年1月仍執行集中交存比例20%的原有政策,但從2月起到4月,交存比例就逐月提高,將比例調高到50%。
6月,央行明確給出了支付機構100%集中交存備付金的時間表。清晰的慢動作代表了清晰的政策走向,支付機構不會看不出來。內部人透露,支付機構早就作好了相應準備。
不過,衝擊還是有的。相對而言,支付寶、京東這種佔備付金大頭的大企業,雖然因為無法再吃協議利息會損失10億規模的淨利潤,但家大業大,付得起這個損失。而那些中小支付機構則有可能面臨存亡危機。
支付市場,將給佔備付金大頭的企業騰出一些市場空間。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巨頭們並不一定會吃虧。存活下來的支付機構,雖然不再能躺著掙錢,但仍可以站著掙錢。
這就是掙保證支付安全的手續費和增值服務費。當然也可以調高手續費,從而增加消費者的負擔,但支付機構和網絡消費已經發展為完全競爭性的市場,採取調高手續費的方式,風險更大。
四、不是標準金融業務無礙金融創新
有人懷疑,備付金集中交存可能影響金融創新。
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網絡預付、第三方支付都不屬於標準的金融業務。在美國,它被定義為貨幣轉移業務,在中國,被定義為非金融業務的跡象明顯。
所以,備付金集中交存不是標準意義上的金融創新,只是支付手段的改進。中美在管理上的相同點是,都交由銀行和銀監部門實施監管,通常都採取審慎管理的方式。
不同的是,中國的管理機制還缺乏市場化的防火牆構建。比如,美國一些州會要求貨幣轉移商出錢購買擔保債券,出了事,監管部門就可享受擔保權益。所獲權益再分配給消費者。這類似於強迫支付機構為公眾買保險。
相對於美國監管的種種措施,將備付金集中交存雖然行政化了一些,但遠談不上嚴厲。
而且,備付金集中交存還給市場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備付金餘額不會成為躺在銀行的死帳,而會讓銀行的流動性供給能力得到強化,這是市場所需要的。
到此,萬億備付金集中管理的事兒就可以搞清楚了:它有行政幹預的慣性痕跡,但是利大於弊。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王言虎 校對: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