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備付金集中存管,央行這份特急文件有何深意

2020-12-13 新京報評論

備付金集中交存不是標準意義上的金融創新,只是支付手段的改進。它有行政幹預的慣性痕跡,但是利大於弊。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徐立凡

40天後,存放在第三方機構的巨額備付金即將抵達最後目的地。

央行支付結算司近日下發特急文件,要求支付機構能夠依託銀聯和網聯清算平臺實現收、付款等相關業務的,應於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開立在備付金銀行的人民幣備付金帳戶。

換個說法,我們網上購物支付的預付款,不是直接打到商家帳戶,而是打到第三方支付機構,待交易沒有爭議地完成後,第三方支付機構才把預付款打到商家帳戶上。

存留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預付款,就是備付金。

備付金餘額在2017年第三季度就達到了8000億元,現在估計突破了一萬億元。

萬億備付金相當於萬億活期存款,存到商業銀行時可以享受高於普通存款利率的協議利率,商業銀行也可以從中掙清算業務的錢。

央行的特急文件,意味著今後萬億備付金不再分散管理,而是實行集中交存管理。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一、部分備付金已成風險資金

備付金本來是一個多嬴的設計。通過這個設計,消費者和商家之間,降低了交易信任成本;第三方支付機構,開發了有較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拓展了清算業務。

為什麼要改?

現實提供了部分答案。沉澱在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對機構來說就是負債,只有交了預付款的消費者是債權人。

人們總是用自己的錢謹慎,用別人的錢大方。隨著備付金結餘越來越多,暴露出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這主要表現為挪用佔用備付金。近期披露的幾個相關案件中,第三方支付機構挪用佔用備付金的規模達到了億元以上。

其中被點了名的,包括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正規企業。前六批250家獲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不止一家涉案。所以主管部門出手不是沒有現實依據。

不是所有人都能痛快地接受主管部門的幹預。疑慮主要有:主管部門出手是不是幹預市場,第三方支付機構會不會受到衝擊,消費者受不受影響,是不是不利於金融創新,等等。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二、幹預對不對,關鍵看權力是不是與民爭利

這些問題要一個一個回答。備付金集中交存管理,是不是幹預市場?是的。但幹預源於現實中已經出現的備付金風險。

而且,支付機構享受的協議利息,本來就不是支付機構的自有資金增值所得。這些紅利最終將體現為淨利潤,但卻是消費者的預付款幫他們掙的。

消費者並沒有因此獲得更好的服務,相反,許多用戶感受到了信息洩漏的問題。

備付金被挪用佔用、用消費者的預付款掙利息,用戶信息洩露,足以構成主管部門幹預的理由。

不是對市場幹預就一定錯,關鍵看權力是不是要與民爭利。萬億備付金集中管理,主管部門並不得利。

央行是政策性銀行,沒有經營任務,集中管理只是給備付金備付金找了一個沒有挪用佔用資金隱患的安全倉庫。至於商業銀行的清算業務,就看集中管理的備付金交由哪些銀行保管了。

所以整體來看,萬億備付金集中交存,動作不大,屬於微觀審慎管理,而且有必要。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三、備付金集中管理是早就公之於眾的慢動作

之所以說央行此番行動動作不大,是備付金集中管理早就公之於眾的慢動作。

去年底央行就已發文,2018年1月仍執行集中交存比例20%的原有政策,但從2月起到4月,交存比例就逐月提高,將比例調高到50%。

6月,央行明確給出了支付機構100%集中交存備付金的時間表。清晰的慢動作代表了清晰的政策走向,支付機構不會看不出來。內部人透露,支付機構早就作好了相應準備。

不過,衝擊還是有的。相對而言,支付寶、京東這種佔備付金大頭的大企業,雖然因為無法再吃協議利息會損失10億規模的淨利潤,但家大業大,付得起這個損失。而那些中小支付機構則有可能面臨存亡危機。

支付市場,將給佔備付金大頭的企業騰出一些市場空間。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巨頭們並不一定會吃虧。存活下來的支付機構,雖然不再能躺著掙錢,但仍可以站著掙錢。

這就是掙保證支付安全的手續費和增值服務費。當然也可以調高手續費,從而增加消費者的負擔,但支付機構和網絡消費已經發展為完全競爭性的市場,採取調高手續費的方式,風險更大。

四、不是標準金融業務無礙金融創新

有人懷疑,備付金集中交存可能影響金融創新。

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網絡預付、第三方支付都不屬於標準的金融業務。在美國,它被定義為貨幣轉移業務,在中國,被定義為非金融業務的跡象明顯。

所以,備付金集中交存不是標準意義上的金融創新,只是支付手段的改進。中美在管理上的相同點是,都交由銀行和銀監部門實施監管,通常都採取審慎管理的方式。

不同的是,中國的管理機制還缺乏市場化的防火牆構建。比如,美國一些州會要求貨幣轉移商出錢購買擔保債券,出了事,監管部門就可享受擔保權益。所獲權益再分配給消費者。這類似於強迫支付機構為公眾買保險。

相對於美國監管的種種措施,將備付金集中交存雖然行政化了一些,但遠談不上嚴厲。

而且,備付金集中交存還給市場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備付金餘額不會成為躺在銀行的死帳,而會讓銀行的流動性供給能力得到強化,這是市場所需要的。

到此,萬億備付金集中管理的事兒就可以搞清楚了:它有行政幹預的慣性痕跡,但是利大於弊。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王言虎 校對:張彥君

相關焦點

  • 央行特急文件!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有新規,距離100%集中交存,僅剩半年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6月29日,央行發布《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的特急文件,通知決定,自 2018 年 7 月 9 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 2019 年 1 月 14 日實現 100%集中交存
  • 落實央行特急文件 多家支付機構宣布完成斷直連等工作
    1月14日,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100%集中交存的大限之日。據了解,包括支付寶、財付通、快錢、拉卡拉、平安付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已完成備付金100%集中交存、斷直連等重要工作。
  • 央行特急通知,事關1萬億!支付寶、微信支付將有巨大變化!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於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有關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規定支付機構應於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這些預付款不在商家手裡,而是在支付寶等支付機構手裡,這就是「備付金」。之前,大量備付金集中在支付機構手裡,利息所得,他們默默收了。  機智如你  一定會有疑問:  就算我是土豪不在乎那點利息,  如果本金被挪用了咋辦?誰管?  上海暢購、廣東益民、浙江易士等都發生過備付金被挪用事件,涉及到的風險資金上億元。
  • 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100%集中繳存,但...
    券商中國記者通過採訪多家支付企業發現,備付金的全額繳存對各家支付機構影響並不大。央行金融統計數據披露,已經上繳至央行手裡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在11月末達到了1.24萬億。也就是說,截至上繳備付金的最後一個月末(即2018年末),這一數據還將繼續擴容。
  • 央行特急通知!別了,支付巨頭躺著賺錢的日子!萬億備付金帳戶最遲下月全部撤銷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於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有關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規定支付機構應於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據介紹,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部署,確保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 央行為保護用戶資金安全,發布新規,微信支付寶備付金升級到100%
    目前微信和支付寶的用戶都有10億人左右,用戶數量非常的大,給兩家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效益。這兩款支付方式的出現,也使得人們逐漸放棄了現金支付,紛紛使用更為便捷的行動支付。人們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當然要在裡面存取大量的現金了。而支付寶和微信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權限,都申請了網際網路銀行資格,統一由中央銀行監管。
  • 央行取消支付寶萬億備付金,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據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特急通知,將取消支付寶,微信,京東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功能,規定將在2019年1月14日前正式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幾乎每個人都會在網上買東西,網上購物的份額越來越大,這裡面所產生的備付金更是能達到上萬億,而上萬億的備付金就會產生巨額的利息。有媒體報導像支付寶,財付通這樣的行業巨頭備付金所產生的收入更是逾百億。
  • 央行副行長範一飛: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管理辦法正在修改
    今年1月14日,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獎全部交存到人民銀行,並撤銷其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1月9日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備付金管理辦法需要做出修改,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中。
  • 央行特急通知!支付巨頭躺著賺錢的日子要結束了 萬億備付金帳戶將...
    中商情報網訊:央行再次傳來大消息,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躺著就能賺利息的日子僅剩下一個多月了。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於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有關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規定支付機構應於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
  • 央行取消支付寶萬億備付金,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據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特急通知,將取消支付寶,微信,京東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功能,規定將在2019年1月14日前正式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圖片來自網絡那我們就要知道為什麼這次央行會大張旗鼓的取消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功能呢?
  • 手機話費屬於備付金嗎?可不可以先打電話後付費?
    根據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的特急通知中顯示:將取消微信、京東、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功能,規定將在2019年1月14日前正式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帳戶。那麼什麼是備付金呢?在撤銷備付金帳戶後。這部分暫存在微信、京東、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錢會直接歸央行收回。央行出了這規定後,網友們有點生氣,這本身就是平臺為了保證買家和賣家之間建立信任而做的一個功能,為什麼央行說收回就收回呢?這中間再過一手,不是支付更慢了麼?可能央行是出於安全的考慮,畢竟有將近萬億的資金呢。支付寶表示這規定,表示堅決服從。雖然你有政策,但是我有我的對策。大筆一揮。
  • 前瞻行動支付產業全球周報第28期:1.78萬億!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
    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規模創新高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末,非金融機構存款達17832.85億元。非金融機構存款是支付機構交存中國人民銀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推進備付金集中存管是中國人民銀行對支付機構採取的重要監管舉措之一。
  • 前瞻行動支付產業全球周報第28期:1.78萬億!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
    1.78萬億!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規模創新高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末,非金融機構存款達17832.85億元。非金融機構存款是支付機構交存中國人民銀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推進備付金集中存管是中國人民銀行對支付機構採取的重要監管舉措之一。據悉,2017年1月,央行要求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並從當年4月17日開始執行,支付機構需通過商業銀行將部分客戶備付金交存至央行,比例在20%左右。隨後2017年6月,央行正式在每月更新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加入「非金融機構存款」這一數據。
  • 央行取消「備付金補貼」 信用卡還款免費餐縮水了
    這些成本一直都有,為何以前可以承受,現在承受不了?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今年1月截止的「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改革很可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備付金補貼」沒有了所謂「備付金」是指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託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
  • 【這一周】央行重啟支付機構備付金利息 微信紅包推出「收費」功能
    央行重啟支付機構備付金利息據財新網報導,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相關政策有所調整,從原來的不計利息,變成三年內央行按0.35%年利率按季結息,但其中10%要用作行業保障金。而行業保障金管理辦法,另行規定。此外,該政策的實施時間為2019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後續將根據評估情況進行調整。
  • 央行「鐵命令」,1月14日之前,微信和支付寶必須執行此規定!
    國內的行動支付市場,現階段主要有,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他們各自都擁有著龐大的客戶群體。根據Q2數據最新統計結果得知,支付寶全球用戶數已超9億,而微信支付也有7億之多。除了這兩家外,還有許多支付平臺在不斷嘗試進入民眾視野。行動支付市場,一片生機盎然。
  • 央行出手,POS機刷卡不到帳將獲賠付,涉及數億用戶、萬億市場
    10月13日,央行起草了《非銀行支付機構行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據此決定建立支付機構行業保障基金。具體來看,本次政策將涉及支付機構服務的數億客戶,以及1.5萬億客戶備付金。據央行表示,設立行業保障基金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支付機構遭遇風險事件出現備付金缺口時,最大限度上減低對其客戶的影響。此次行業保障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清算保證金(支付機構將全部客戶備付金作為其清算保證金)利息按比例劃入基金,以基金規模達到10億元為上限。
  • 央行認定光大上海分行違規 千萬元預付卡將被回收
    這一發卡模式是光大銀行上海分行與這些支付機構以預付卡備付金監管的名義,通過後臺系統的聯接,使購卡人在購買以上幾家支付公司的預付卡後,可以使用光大銀行上海分行發行的磁條預付卡在銀聯商戶消費。這類卡可以在有銀聯POS機的任何商戶消費,受到了送禮市場消費者的普遍歡迎。
  • 央行下發特急文件142號文:房貸利率最低7折
    央行下發特急文件142號文:房貸利率最低7折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