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
淮河流域水旱頻發
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引江濟淮問題逐步引起更多關注
經過半個世紀的數番論證
和歷年多輪嚴苛的專家審核
引江濟淮世紀工程
終於在2016年歲末正式開工
這是安徽人期盼了半個世紀的
重大工程
這是安徽省基礎設施建設的
「一號工程」
引江濟準工程是跨流城、跨省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和綜合利用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標誌性工程,2019年,引江濟淮作為我省基礎設施建設「一號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關鍵階段。
為了近距離感受這一項「世紀工程」
江淮晨報記者沿著運河江水北上的路線
歷時大半年、長途奔襲上千公裡
探訪引江濟淮中的八大關鍵樞紐
通過
《追夢》《牽手》《解碼》《擔當》
《文脈》《福祉》《移民》《豐碑》
八大篇章
多角度、多層次、立體化
深度剖析引江濟淮工程
追夢
幾代安徽水利人矢志不渝
運河往事——曹操夢斷將軍嶺
提起江淮運河情結,一位年過耄耋的國內知名老水利專家至今感慨萬端。他就是81歲的郝朝德,一位常年在自家客廳中掛著一幅標明江淮水系的安徽地圖,時不時臨圖沉思的他曾任安徽省水利廳廳長。
「
江淮運河的開鑿,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時勢的必然!你們看,流入巢湖的南淝河與流入淮河的東淝河,正好位於合肥西北的江淮分水嶺兩側;在肥西將軍嶺一帶,兩河只是一嶺之隔。這很容易使人想到:如果在這裡開鑿一條水道,把兩條淝水連接起來,從而溝通江淮水系……
」
而這個構想,1000多年前的三國梟雄曹孟德就曾付諸實施。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徵,在故鄉「譙」(今亳州)「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為了西控巴蜀,南擊孫吳,合肥作為淮右襟喉的戰略要地,是曹魏在兵敗赤壁後的新戰略。然而江淮丘陵縱橫,如何跨越長江和淮河天塹,將中原大後方的兵員和物資迅速調往合肥前線,成為曹操的心中牽掛。直到大軍越過壽春,抵進合肥西北的將軍嶺時,一個大膽的計劃開始步入史冊——劈開將軍嶺聯通巢湖,如此曹魏大軍和物資便可乘便捷水運長驅直逼長江天險,直搗東吳心臟。
然而,歷史在這裡和一代梟雄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大軍開挖將軍嶺時,白天順利掘進,然一夜過後便流沙盈丈,如此周而復始運河工程只得半途而廢。
千年困局——誰擎巨筆潤中原
孟德一夢成黃粱,誰擎利劍伏「江淮」?時光荏苒中,千年已成雲煙,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為了既完成古人貫通江淮的夢想,又解決水旱災害頻發的現狀,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和安徽省有關部門就開始大量前期研究工作,並且在1957年開始的淮北河網化嘗試中,開挖多條新運河,提出穿過江淮分水嶺,引用長江的水資源,實現北煤南運、南水北調,以滿足改種水稻,消除水旱災害及開發航運水電等需要。同時,還能夠把淮河洪水通過水道轉移長江。
溝通江淮的設想成為引江濟淮工程的一個基本思路,吸引了數代安徽水利人為之奮鬥,開啟引江濟淮工程的追夢之路。
跋山涉水——一片初心付江淮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1970年,當時在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工作的郝朝德出任引江濟淮規劃組組長,與老專家尤家煌、徐昭國、周中才、沈洪生、朱昌熊等成為引江濟淮工程的第一代設計者。
1971年2月,治淮規劃小組正式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貫徹執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況報告》及其附件《治淮戰略性骨幹工程說明》、《關於治淮工程若干問題的討論情況》。
在郝朝德看來,這個報告意義十分重大,「在此之前,『引江濟淮』都是自己的調研結果和想法,而這次報告則是向毛主席匯報,代表著正式提出『引江濟淮』規劃設想。」
幾度爭論——山重水複疑無路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副院長朱青,作為引江濟淮第二代設計者。
朱青稱,因為歷史原因,以及安徽省的經濟實力,引江濟淮工程的前期論證工作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曾幾經波折。
儘管當時引江濟淮沒有列入建設日程,但圍繞引江濟淮工程布局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卻沒有停下腳步,在經濟特別困難情況下,安徽省相繼實施了鳳凰頸排灌站、西河兆河斷面擴大、派河河道疏浚等一批防洪、排澇、供水等配套措施,為引江濟淮建設奠定了基礎。
照進現實——「提頭來見」競風流
2009年國家啟動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朱青說:「那時候我們就覺得,隨著相關設施不斷完善,安徽經濟水平不斷發展,引江濟淮工程應該到時候了。」
2014年,為了加快引江濟淮工程前期論證進程,水利部明確由安徽省牽頭組織引江濟淮工程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及支撐性專題等前期論證工作。「當時安徽省省長王學軍,深知這項艱巨任務短期很難完成,他要求各個部門拿著『提頭來見』的決心,壓茬推進各項前期工作。」朱青告訴記者。
2016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引江濟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批覆意見》;
2017年9月28日,國家水利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於引江濟淮工程安徽段初步設計報告的批覆》,標誌著引江濟淮工程進入全面開工建設階段。
破繭成蝶——盛世中國譜華章
一步一個腳印,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論證和研究,引江濟淮工程終於趕上中國跨越發展的時代大潮,2016年12月29日上午,在天時、地利、人和中,引江濟淮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長達六年的建設序幕徐徐拉開,新一代的建設者們踏上了新的圓夢之路,把引江濟淮從紙上規劃的藍圖變為貫通江淮的現實。
以上內容為節選
牽手
探秘引江濟淮「八大樞紐」
規劃明確:引江濟淮工程由引江濟巢、江淮溝通、江水北送三部分組成。其中新建和改建八大樞紐工程、總計長達700多公裡的輸水線路、數萬名建設者同步進行施工,如何對這一宏大工程進行管理呢?為此,安徽省引江濟淮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引江濟淮集團)下設安慶、廬江、肥西、合肥、淮南、江水北送六大建管處,駐紮現場高效管理,既各負其責亦受安徽省指揮部統一調度。
引水長江邊——安慶:樅陽引江樞紐
分水巢湖畔——廬江:鳳凰頸引江樞紐、廬江節制樞紐、兆河節制樞紐、白山節制樞紐
提水派河口——肥西:派河口泵站樞紐
跨越分水嶺——合肥:蜀山泵站樞紐
奔騰入淮——淮南:東淝閘樞紐
七級提水——皖北城市供水新時代:西淝河輸水線路
以上內容為節選
解碼
引江濟準的「工程之最」
作為安徽版之「南水北調」,滾滾江水由南向北,經歷的不僅僅是數百公裡的旅途,更要克服無數艱難險隘。
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舉世矚目的引江濟淮工程在技術環節已與傳統水利工程不可同日而語,來自各標段的統計數據顯示,整個工程不僅許多技術、工藝是世界級的,期間運用、實驗的不少項目甚至是水利學科與多個邊緣學科聯合研究的前沿領域,在報告中不乏「之最」、「空白」等字眼;整個將引江濟淮建設現場已演變成一個科技攻關的大舞臺,各路高手競風流,你追我趕出新招。
淠河總乾渠渡槽——世界最大跨徑鋼結構通航渡槽
淠河總乾渠需要跨越整個引江濟淮的河道,所以渡槽主跨跨度達到110米,總用鋼量高達2.04萬噸。淠河總乾渠渡槽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跨徑鋼結構通航渡槽。因此對於渡槽的結構設計、材料製作等方面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
G312公路橋——中國內河最大跨徑變截面連續鋼箱梁橋
除了淠河總乾渠,引江濟淮工程還將穿過312國道,滾滾江水從公路下方穿過,所以通過修建一座大跨徑的連續鋼箱梁橋,以保障合六葉公路通行。這座橋的主跨度設計為180米,而該跨度是安徽省第一、全國第二、全球第二。
蜀山泵站樞紐——亞洲最大的混流泵站
引江濟淮把江水從南往北輸送,它面臨最大的難點是地勢問題,如何翻越江淮分水嶺,實現水往高處流,將考驗建設者的智慧和決心。而江水抬高最多的地方就是位於合肥的蜀山泵站樞紐,建設者正在建造一個龐大的泵站群,在這裡,滾滾江水將被抬高12.7米,相當於四層樓高。
此外,在江淮溝通段還要滿足2000噸貨船的通航。因此,船隻到達蜀山泵站樞紐的船閘時,如何平穩地翻過「四層樓」,也成為了該工程的設計亮點之一。
以上內容為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