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南水北調工程 為有源頭清水來

2020-12-20 法制網

江蘇省水資源南豐北缺,實現江水北調,是江蘇幾代人的夙願。1957年江蘇開啟「紮根長江、運河為綱、江水北調」的航程。

1961年12月,新中國大型電力抽水站——江都一站開工建設。經過四十餘年的自主規劃、自主建設、自主管理,江蘇建成以400公裡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為主通道,以江都、泗陽、皂河等9個梯級樞紐為主節點,以沿線河湖水網為脈絡,包含20餘座大型泵站、上千座水工建築物,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等功能於一體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

從此,江蘇北部6市50縣的4000多萬人民群眾有了水安全屏障、水資源保障,內河航運水網越織越密。江水北調工程的成功,開創我國大型、跨流域、逆向引調水工程先河,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全面規劃建設實施提供了參考經驗。

面對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水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2002年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在江蘇既有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擴大規模、向北延伸。2013年,由13個梯級泵站構成的世界最大網絡化泵站集群建成投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工程體系和梯級格局,通過新建11座、改擴建3座大型泵站,提升調水能力;拓浚、整治沿線河湖,挖掘蓄水配水潛力,完善運河線、運河西線雙線供水系統。江水北調工程提檔升級,抽江規模擴大到每秒500立方米,年度總調水能力接近188億立方米,年均淨新增供水36億立方米。

統籌境內江、淮、沂沭泗來水和本地雨洪資源多水源配置;綜合城市生活與農業灌溉、航運與生態、省內與省外多需求保障;保障輸水時間、輸水水量、輸水水質多目標任務,實現了南水北調新建工程與江水北調工程的「統一調度、聯合運行」。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近8年來,江蘇已累計向山東調水超47億立方米,同時,還為安徽洪澤湖周邊受水區提供穩定水源,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向河北、天津延伸應急供水提供支持,為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危機作出重要貢獻。

堅定貫徹落實「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原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投入133億元分兩輪實施305項治汙項目,努力破解河湖水網供水的水質管控難題。短短十年間,南水北調輸水河道水體狀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削減80%以上,15個國家水質考核斷面持續穩定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沿線生態環境面貌顯著提升,一條條清水廊道、生態走廊正在江蘇北部大地上蜿蜒而成。

以泵站研究為主線,開展科技創新攻關,引進轉化先進技術,形成多項國際一流科研成果。匯聚世界最大泵站群,打造全類型「水泵博物館」,推動國內水泵和機電設備製造業提檔升級;通過推行「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創建,不斷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有效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平穩、高效運行,打造江蘇水利管理新品牌。

科學運用南水北調工程的綜合功能,全方位發揮工程效益:省內供水保證率進一步提高,防洪排澇能力得到加強;河湖航運條件得到改善,蘇北運河成為世界最繁忙的內河航道之一;沿線水質持續向好,水環境容量逐年提升,裏運河、大運河形成清水通道、生態綠廊,白馬湖、駱馬湖、潘安湖鋪展綠色畫卷;水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水利工程與園林景觀巧妙結合,京杭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十年建設、八年運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已經成為集生態環保、農業灌溉、防洪保安、交通航運、文化傳承於一體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體系,成為澤被南北、造福百姓的幸福工程。

古老運河走入新時代,南水北調謀劃新藍圖。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站在國家戰略規劃和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上,江蘇將進一步管好工程,用好工程,為全國南水北調大局、為加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數據來源:江蘇省水利廳

相關焦點

  • 護源頭廊道 送清水北上 ——江蘇全力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發揮效益
    從此,蘇北6市50個縣4000多萬群眾有了水安全屏障、水資源保障,水稻種植面積和糧食產量逐年增長,城鄉飲用水水源品質提升,內河航運水網越織越密。  江水北調工程的成功,首開我國大型、跨流域、逆向引調水工程先河,也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全面規劃建設實施,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經驗。
  • 南水北調五周年|全民護水,只為清水北上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
    南水北調五周年全民護水,只為清水北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陝西故事記者 齊卉「首都人吃上我們這乾淨的水,我們很驕傲,很自豪。」「國家為南水北調工程投入了這麼多,我們要更加珍惜水資源,守護好這一江清水。」
  •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都水利樞紐時肯定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取得的重大...
    後來,「江水北調」成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良好基礎,江都水利樞紐又成了為中國北方「解渴」的起點。  位於樞紐內的江蘇南水北調展示館,星空燈下東線工程蜿蜒於江淮大地,「南水」一路堅定北上。習近平總書記在1:75000的沙盤前,聽取陳杰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運行情況的匯報。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之一,南陽立足生態優勢,發展有機農業。  新華社發2019年1月9日,陝鋼集團工作人員查看中央水處理系統生產廢水澄清池。近年來,陝西漢中、安康持續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之一,南陽立足生態優勢,發展有機農業。新華社發2019年1月9日,陝鋼集團工作人員查看中央水處理系統生產廢水澄清池。近年來,陝西漢中、安康持續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
  • 南水北調東線昨日開機調水 看一江清水浩蕩北上
    23日9時,洪澤站平靜的河面突然激起一股漣漪,伴隨水泵機組的轟鳴,南水北調東線第三梯級泵站,洪澤泵站開啟梯級第八個年度向省外調水任務——將一江清水源源不斷通過洪澤湖、駱馬湖調蓄,送到蘇魯邊境。南水北調東線江蘇境內工程在習近平總書記11月視察我省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工程後首次「開機調水」。此次調水與往年有何不同?
  • 南水北調東線昨日開機調水——看一江清水浩蕩北上
    冬日的南水北調洪澤站站區風景如畫,陽光明媚。23日9時,洪澤站平靜的河面突然激起一股漣漪,伴隨水泵機組的轟鳴,南水北調東線第三梯級泵站,洪澤泵站開啟梯級第八個年度向省外調水任務——將一江清水源源不斷通過洪澤湖、駱馬湖調蓄,送到蘇魯邊境。
  • 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水清岸綠 北上長江水已達飲用水標準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源頭——揚州江都水利樞紐。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2月16日電 (記者 崔佳明)16日,中央省市多家媒體走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江都水利樞紐。江都水利樞紐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7年多來,已累計向山東調水超47億立方米,相當於將5個駱馬湖或1.5個洪澤湖的蓄水搬運到齊魯大地。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沙盤1:2000 崔佳明 攝江都水利樞紐位於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芒稻河的交匯處,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被譽為「江淮明珠」。
  • 南水北調每一滴清水都背負著重任
    它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身份——世紀工程南水北調的中線的源頭。這裡的每一滴水,都背負著重任,因為它的目的地是北京。南水北調是舉世矚目的創舉。12年艱苦奮戰,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於2014年12月建成通水。運行五年來,證明工程質量可靠,水質達標,移民安穩,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清水北上了,一切辛苦都值了!」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清水北上了,一切辛苦都值了!」  「以前在南水北調施工,真是歷盡了千難萬險。這次回訪,看到『南水』已經成了沿線城市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依賴,我們當年的辛苦付出終於開花結果,心裡非常自豪!我感到所有一切都值了!」
  • 航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一渠清水緩緩向北流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橫跨豫鄂兩省的丹江口水庫。中線工程渠首樞紐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通過渠首開閘放水,一渠清水從這裡出發,利用海拔落差緩緩向北流淌,行程逾千公裡,一路自然流向京津冀等地。渠首樞紐也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誌性建築,主要由引渠、重力壩、引水閘、消力池、電站廠房等組成,渠首閘下遊是輸水總乾渠,其全長1432公裡,其中渠首到北京1277公裡、從河北徐水到天津155公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渠首底板海拔140米,終點北京團城湖海拔45米,利用兩地95米的海拔落差,丹江口水庫的優質水源以明渠自流到北京。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五周年:清水南來潤民心 甘洌綿甜澤萬戶
    清水南來潤民心 甘洌綿甜澤萬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五周年系列報導·城市篇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譁譁流出。●江水已成主力水源2015年2月8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向石家莊供水,在此之前,石家莊主城區的供水主要以地下水為主、地表水為輔。
  • 揚州"源頭"Ⅱ類水逾九成 保障一江清水向北送
    新華社發昨天,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取水「源頭」水質情況如何?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揚州分局昨發布的揚州市南水北調主幹線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報告顯示,目前,「源頭」取水口水質全面轉好,其中Ⅱ類水佔比已達90%以上。揚州水文分局在調水主幹線(南起江都、北至寶應)設置了8個監測站點。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六年 精細服務涵養一渠清水
    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六年間,氣象部門一路同行,用精細化保障服務,護航一渠清水潤澤北方大地。渠首——河南南陽:精準調控保障供水安全河南省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龍頭」和「大水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源於丹江口水庫,調往北方的丹江水,95%以上取自南陽。
  • 南水北調通水五周年背後:守一庫清水 惠及億萬人
    2019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滿5周年。5年來,260億立方米的清水,沿著總乾渠向北方蜿蜒前行,滋潤著京津冀豫四省市億萬群眾。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如今,「南水」已成為24座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5859萬人,受益人數達到1億人。
  • 北京青旅來十堰觀光考察,打造南水北調源頭之旅線路
    為增進北京與十堰兩地文化旅遊交流,推進南水北調源頭旅遊線路在北京落地,12月21日—23日,北京青旅一行32人抵達十堰,進行了為期三天的「飲水思源 惠遊湖北 南水北調源頭之旅」考察活動。此次考察活動由北京青旅總經理張震宇、副總經理周京傑先生帶隊,各營業部經理一行32人參加,丹江口青旅、武當山康泰國旅安排執行,用三天時間考察了南水北調中線源頭線路的丹江口、武當山的仙山秀水旅遊線路,為2021年上線新旅遊線路做好準備。
  • 南水北調漢江源頭「護水人」(圖)
    寧強是漢江的發源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漢江水自源頭流出,第一站便經過張邦貴家門口。十多年來,被稱為「漢水源頭第一戶」的張老漢經常帶著夾子和袋子,義務撿拾沿河垃圾。從2010年開始,漢中市就開展了以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為主題的農村清潔工程,漢江源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記者趙永輝攝影報導
  • 北京青旅來堰考察,將推廣南水北調源頭之旅線路
    北京青旅來堰考察,將推廣南水北調源頭之旅線路 2020-12-23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都的南水北調源頭公園究竟在哪兒?馬上這裡就熱鬧了
    南水北調源頭公園於2017年底開工建設,南水北調源頭公園佔地615畝,總投資約2億元,定位為生態公園、文化公園、活力公園。目前公園一期已開園,二期將於今年「4·18」全面建成開放,將作為今年揚州市經貿文化旅遊節的主會場。
  • 清水南來潤民心——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多萬人告別了高氟水、苦鹹水……有專家表示,南水北調工程不是一般意義的水利工程,它承擔了供水與探索解決生態問題的雙重責任。這是南水北調給北京供水格局和用水方式帶來的深刻變化。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所說,「南水北調工程生態補水的顯著效益,讓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更多北上的南水」。運管水平持續向好南水北調,關鍵在水質,成敗也在水質。「東線工程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保證水質,從長江邊抽到的水到北方還能保證水質,必須先治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