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眼裡是荒山,她卻當作金山!種植油橄欖,年收入5000萬!

2020-12-15 農業向陽

四川營山有位創業女俠,叫胡桂清。別人都栽了跟頭的荒山,她卻仍看到商機。通過十年堅守初心,種植油橄欖,讓荒山披上綠裝,結出了金果子,實現年銷售額5000多萬元。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橄欖油也被譽為液體黃金,可以用來炒菜,涼拌和美容等等,有一定的天然保健功效。價格昂貴。一般種植1畝地的油橄欖,通過加工能帶來5萬元收入。胡桂清正是靠著種植8000多畝的油橄欖帶來了5000多萬元收入,另外她還帶領當地500多農戶共同致富。

工作中發現橄欖油商機

胡桂清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愛打拼的她畢業後在上海打工,擺地攤、開粉店、學美容、做銷售都幹過。通過十多年的努力賺得了200多萬元財富。2006年,胡桂清成了一款進口橄欖油的川北區代理商。做代理期間,她發現橄欖球昂貴且稀缺,1斤賣300元,做成禮盒的可賣600元。巨大的利潤讓胡桂清萌生了再次做老闆的想法,她想自己種。

油橄欖原產於地中海附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引入到我國進行種植,現在主要分布在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胡桂清在一次跟朋友聊天時了解到,在當地以前有不少地方就種植過油橄欖,只是因為產業不完善,收入低,都放棄種植油橄欖了。胡桂清覺得守著當地好的資源,沒有必要替別人做嫁衣,產生了種油橄欖的想法。

種植油橄欖 創造新財富

2008年,胡桂清在到離家不遠的四川廣元市打聽到有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這個荒地雖然有5個老闆(種植果樹與景觀樹)都栽了跟頭,但沒有影響到胡桂清。因為橄欖球的市場太有潛力了,只要種出來就能賺錢。

2009年,胡桂清流轉了500多畝地,她在山上帶著工人種油橄欖,2009年4月,15000株油橄欖樹種成了,由於需要大量的人工除草施肥。很快投入就變成了500多萬元,500畝地也擴大到了3000多畝。

雖然壓力很大,但胡桂清沒有慌亂。因為為了種油橄欖,她前後做了兩年的謀劃。為了解決當地種油橄欖不賺錢問題,她首先就是精選品種,自己試種,從30多種中選出最適合當地生長的品種。

油橄欖從種到結果一般需要4-5年時間。為了讓樹長得快一點,早點接上果子,見到回頭錢,胡桂清它多施氮肥。結果到2015年,胡桂清在荒山上種油橄欖六年了,但是只開花不結果。面對現狀,胡桂清的心裡也沒有底了,但是她暗地裡給自己鼓勁,一定要成功。

為了找到油橄欖只開花不結果的原因,胡桂清從基地取了些土,找到了廣元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鄧家林等油橄欖研究專家。在專家幫助下胡桂清找到了問題所在。油橄欖是一個喜歡氮肥和鈣肥的樹種,但是多了肯定不行,就浪費多了其他肥料。然後沒有配套的使用的話,就會徒長。這個長勢非常好,但是就是不結果,那就是缺硼肥,鉀肥這些微量元素,它來控制這個樹的開花結果。

胡桂清按照專家給的建議對土質進行改良,平時管理環節做得更細緻。到2016年,胡桂清種的油橄欖樹上終於結了幾顆果子,而這幾顆果子也讓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油橄欖豐收 研究加工環節

2017年,胡桂清在荒山種油橄欖8年後終於有了產量,他立馬進入了第2個環節加工。在胡桂清看來,當地以前種油橄欖不賺錢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加工油橄欖。賣油橄欖的果子很不不划算。

胡桂清為了讓油橄欖的價值最大化。她跟人合夥在四川廣元又開了橄欖油加工廠,他把採摘下來的橄欖果第一時間送到這裡加工,他要在24小時內把橄欖油壓榨出來。當天炸出來的油品質更高,更大限度的保留了它的天然營養成分。

橄欖油這麼貴!她是如何賣出去的?

火鍋是四川人生活的一部分,這裡的人習慣吃火鍋,火鍋店裡客流量比較大,吃火鍋必須得有一點油,一般都是芝麻油或者菜籽油,那能不能用橄欖油來吃火鍋呢?

有了想法後,胡桂清就根據顧客的反饋調製出橄欖油,火鍋油碟賣六元錢一小瓶,價格降低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橄欖油。

胡桂清堅持橄欖油一定要走出去,2018年的一天,胡桂清在一次推銷中認識了這個叫滕德素的人。滕德素是四川一個農產品電商平臺的負責人。他平時比較注重養生,在吃過胡桂清的橄欖油之後,對她的產品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溝通後,代理了胡桂清的橄欖油。

胡桂清為了擴大銷售,願意分享更多橄欖油利潤。在滕德素的電商平臺,每年橄欖油一個單品能賣出兩千多萬元。現在胡桂清已經有四萬多名客戶,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胡桂清通過微商等渠道把產品賣出去。

2019年,公司年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看到胡桂清種油橄欖賺錢了,周圍不少農戶也跟著種上了橄欖樹。在胡桂清的帶動下,當地現有五百多農戶跟他一起發展油橄欖產業。有了產業,附近的村民也能在基地務工賺錢了。

創業項目就在身邊,立足本地資源,結合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大膽的創新,並持之以恆就能取得不錯的結果。當然創業不能一味照搬,比如胡桂清的油橄欖,對氣候,土質和技術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在哪都適合種植。

大家好,我是向陽!農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農業路上,我們一起努力,向著太陽,迎著光!

相關焦點

  • 麗江玉龍「舶來」油橄欖:綠了荒山,添了收入
    」的理念,充分利用金沙江乾暖河谷適合種植油橄欖的環境氣候優勢,在沿江大力推進發展油橄欖規模化種植,持續加大油橄欖種植面積,把油橄欖產業建成農民增收、林業增效、生態改善的重要產業。家住玉龍縣大具鄉頭臺二村的周飛過去一直都以種植西瓜、玉米等一些傳統農產品作為家裡的收入來源,後來通過種植油橄欖,成為遠近聞名的油橄欖種植大戶。
  • 遍種橄欖樹 鄖陽3萬畝荒山變「金山銀山」
    鄖陽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成為朱瑾豔與鄖陽成功牽手的良好契機。  來到鄖陽,朱瑾豔成立了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承包下大片荒山荒地,開始種植油橄欖。  早在幾年前,朱瑾豔的姐夫方東就在試種油橄欖,並將優選出的5個油橄欖品種小批量運往甘肅榨油。朱瑾豔對橄欖油的認識,正是源於方東的推介和普及。也因為有了方東的前期摸索實踐,朱瑾豔在油橄欖種植上少走了許多彎路。  有了「種子」選手,朱瑾豔全面擴大種植規模。她將楊溪鋪鎮楊溪鋪村1700多畝荒山流轉過來,全部種上橄欖樹,集中連片打造成為「東方橄欖園」。
  • 四川南充營山縣女子種油橄欖,一年賣出5000多萬元
    她用油橄欖的果實榨制橄欖油,一斤特級初榨橄欖油能賣到250元。如今,胡桂清的油橄欖種植面積已經達到8千多畝,其中有5千多畝開始掛果,1千多畝進入了豐產期。2019年,她的橄欖油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
  • 甘肅隴南「舶來」油橄欖:綠了荒山,添了收入
    「油橄欖綠化了隴南的荒山坡,改善了生態環境,還讓農民的錢包鼓了起來,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搖錢樹』。」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此前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這樣評說。據調查顯示,2014年,隴南油橄欖基地面積達43.83萬畝,其中掛果面積15.5萬畝,鮮果產值1.55億元,綜合產值8.5億元,受益農戶4萬戶,戶均收入2125元。
  • 地中海特產油橄欖的中國「遠嫁史」
    原標題:地中海特產油橄欖的中國「遠嫁史」  新華網蘭州1月15日電(記者屠國璽、朱基釵)來自遙遠地中海沿岸的特產油橄欖就像是一個「新娘」,她的遠嫁經歷幾多輾轉。乘著和平友誼的翅膀來到了中國,經過整整半個世紀的輾轉周折後,油橄欖終於在中國西部的甘肅隴南武都等地紮根。
  • 【臺灣「農人」在四川】涼山種植油橄欖 農民收入增長五六倍 來源...
    他在美國、阿根廷、智利、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地考察,並認真研究了國內30年的氣象資料,這才選擇了油橄欖這個品種。油橄欖要求的氣候條件高,可種植的地方並不多。他考察了甘肅、雲南以及四川綿陽、達州等地,經過評估,最終選定了涼山州冕寧縣。投資農業不會一夜致富,資金投入很大,回報需要耐心與心血。
  • 小瓏小川話好人丨龍川這位80後女青年讓家鄉荒山變成「金山銀山」 ~
    2003年7月珠海工業技術學校畢業後,她先後在珠海、東莞等地務工,2008年返鄉務農,帶領當地的農民靠山吃山,將「荒山」通過種植油茶變成「金山銀山」,助力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2015年,駱素娥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範」。堅守初心 敢於擔當駱素娥所在的黃石鎮長洲村是革命老區村,也是省定貧困村,歷來有種植油茶的傳統。
  • 荒地種芒果 荒山變「金山」
    除了這裡的160畝以外,你們看對面山上還有400多畝土地也是我們合作社的,荒山種水果不僅增收還環保!」村民田開富指著金沙江斜對岸的一大片山地說。開發荒山發展生態農業4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家住湯郎鄉普模村大坪山村小組的田開富看著如此多的荒地沒有利用起來,覺得很可惜。
  • 成都油橄欖產業城市公園坐落金堂縣,佔地上萬畝
    金堂縣大力搶抓油橄欖產業發展機遇,在龔家山片區等流轉土地數萬餘畝,引種上萬畝優質油橄欖樹,促進以油橄欖為核心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率先建設成都「東進」鄉村振興的示範區。油橄欖產業城市公園效果圖這就完了嗎?不,還有「油橄欖產業城市公園」閃亮登場。
  • 生態美 產業興 百姓富,安吉白茶讓荒山變金山
    「我們村在安吉最早嘗試種植白茶,從1997年開始,村民經歷了從不相信白茶能致富,到賺錢了開始挖荒山種白茶。」白茶能讓荒山變金山,如果將所有荒山都變成茶園,致富的腳步豈不是會邁得更快?「限制茶園面積,並沒有限制安吉白茶的發展,相反茶農們明白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會在茶園種植一定比例的樹木用來固土,好環境讓白茶的品質更佳,產業反而發展得更好。這也讓村民深刻體會到,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經濟發展才可持續。」盛阿偉說。
  • 常寧:種下「黃金茶」 荒山變金山
    天堂山辦事處黃洞村41歲的村民陳玉芬是眾多採茶工中的一個,得益於辦事處近年來大力發展茶產業,她家的年收入增加了9000多元。她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往這個時候只能在家做零活,基本上沒有收入。如今不但脫了貧,日子也越過越有盼頭了。 「以前這一塊都是荒山,茅草長得老深了。我們一年一年的墾覆,將連片的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 「荒山」變「金山」
    「荒山」變「金山」【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這幾天,彌勒市江邊鄉3.8萬畝中已掛果的4000畝芒果即將成熟,農戶喜迎豐收。江邊鄉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致富。目前,全鄉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07戶4667人,已脫貧1084戶4615人。
  • 大足:「荒山」變「金山」
    更讓市級脫貧村——柏楊村群眾高興的是,這一顆顆果實把曾經的「荒山」變成了「金山」,大家的腰包慢慢鼓了起來,脫貧攻堅奔小康的信心更加充足起來。位於妙高山腳下的柏楊村千餘戶村民中,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5戶497人,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前些年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閒置的土地較多,妙高山曾經還是成片的荒坡。」
  • 隆化80萬畝荒山推廣森茂經驗 打造富民「綠色銀行」
    張然 攝據了解,「森茂經驗」是指隆化縣郭家屯鎮退伍軍人葛庫於2013年組織成立的隆化森茂林木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已經利用荒山造林超過3萬畝。最吸引村民的是,森茂林木專業合作社,在荒山上探索出了一條密植油松,樹下採摘松蘑、肉蘑,樹間種植中藥和山野菜的立體開發模式。
  • 不戀都市戀深山,誓把荒山變金山!清涼山這位女子有茶有故事
    在記者眼裡,這裡是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而對侯春梅來說,這裡是她夢開始的地方。記者見到清涼山家家發茶園的主人侯春梅時,她剛從深圳坐車趕回梅州。這些年,她為了拓展清涼山茶品牌,經常深圳梅州兩地跑。家裡那時買不起豬肉,姐弟倆就經常喝著鹹菜粥,眼巴巴地羨慕別人家裡有豬肉吃。那時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走出大山,讓家人都過上好生活。」18歲畢業後,她像村裡很多年輕人一樣,帶著憧憬走出了大山,去往大城市尋求發展機會。2004年,侯春梅在深圳摸爬滾打幾年後,於深圳福田區創辦了一家頗具規模的綜合企業。
  • 種下油橄欖 收穫「金銀山」
    胡桂清回憶說,2007年,她離開公司,做起了該款橄欖油的川北代理商。「橄欖油被譽為『軟黃金』,做代理之後,雖然生意很不錯,但進口成本較高。」與橄欖油打了多年交道的胡桂清對油橄欖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如果自己種植,並生產加工成產品進行銷售,不僅可保證橄欖油的品質,還可控制生產成本,利潤會更高。」
  • 岑鞏縣岑峰村:脆李紅雞鵝俏 岑峰荒山變金山
    李樹下,聶永英正細心挑選李子,她是從鎮遠過來的,今天準備滿載而歸。「我們每年都過來採摘,這裡的李子口感很好,吃起來很脆。」聶永英挑選李子2013年,岑峰村引進四川脆紅李,種植500畝 ,2014年增種300畝,如今脆紅李共種植800畝36000株。
  • 一顆油橄欖是如何幫助鄉民脫貧的?
    雖然在國家的支持下,村裡在懸崖頂種植了油橄欖樹,但對於缺少農林專業技術和產業規劃能力的某色蘇不惹來講,太難了。做農活和當導遊賺取的1萬元年收入,根本撐不起這個家。某色蘇不惹在家裡是大哥,除了父母外他還需要照顧弟弟妹妹。而其他村民也面臨同樣的增收乏力問題。平安保險的精準扶貧項目——三村工程,解決了這個難題。
  • 「綿陽產」油橄欖種苗搭上飛機去日本
    經過近兩年的考察,四川華歐油橄欖開發有限公司培育的油橄欖種苗終於得到日本相關部門的認可,成為首批出口到發達國家的「國產」油橄欖種苗。拋開出口創造的幾十萬元的價值外,這一幕在業內專家眼裡有著更深遠的含義。中國是油橄欖種植和消費大國。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中國進口橄欖油已達100億元。
  • 嵐山區甲子山冬季直播造林5000畝 加速荒山綠化進程
    嵐山區甲子山5000畝冬季直播造林啟動儀式在甲子山舉行 挖穴、點播、培土、踩實,按照種植野山茶的技術要領,200餘人在斜坡上、樹林下、荒山處開展直播造林,一片火熱的勞動場面。、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全市在林下種植野山茶已取得豐富的經驗,野山茶長勢良好,經濟效益可觀,可以在全市適宜的山坡林地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