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棗夾核桃味道不錯,還有嗎?」「您可以現場購買,不方便攜帶的話,還可以掃碼網上下單,我們給您寄家裡。」……21日,在新安縣荊紫山景區入口,遊客們把擺放有土特產的桌子圍住,興致勃勃地品嘗、購買。
遊客掃碼購買土特產
「這個棗夾核桃味道不錯,還有嗎?」「您可以現場購買,不方便攜帶的話,還可以掃碼網上下單,我們給您寄家裡。」……21日,在新安縣荊紫山景區入口,遊客們把擺放有土特產的桌子圍住,興致勃勃地品嘗、購買。
當日上午,當地首場消費扶貧進景區活動正式啟動。來自該縣7個鄉鎮的21種土特產一登場就受到遊客的青睞。
為切實降低疫情造成的損失,新安縣有關部門前期開展大量走訪調查,精準掌握貧困戶和扶貧帶貧企業土特產滯銷的狀況,並將這些信息及時提供給當地電商企業。在具體對接環節,電商企業採取「以購代捐」的消費扶貧模式,開展上門服務,集中採購扶貧企業和貧困戶的農產品。在銷售環節,電商企業派出專業營銷人員,通過「景區+電商+貧困村」這種新模式,推動各類需求主體與當地土特產供給主體精準對接,以「現場品嘗、網上下單」的方式,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
「這裡人氣不錯,俺也來湊湊熱鬧。」當日中午,景區附近的石井鎮農民孫石柱提著兩筐土雞蛋趕到現場,略帶羞澀地向過往遊客推銷,不一會兒就賣出了大半筐。
「活動本打算舉行兩天,沒想到一天就賣完了,連免費品嘗的樣品都被搶購一空。網上還有大量訂單。」活動組織方新安縣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說,打通銷售渠道,把滯銷的土特產推介出來,讓這些產品變成切實的收入,帶動群眾持續增收,是舉辦此次活動的初衷。通過線上線下聯動銷售,青要山鎮的棗夾核桃、石磨麵,倉頭鎮的孫都蜜薯、蜜薯粉,石井鎮的蜂蜜、土雞蛋,磁澗鎮的手工粗布製品等特色產品,都搭上電商的快車,飛入城市消費者家中,今後有望成為貧困戶穩定的收入來源。
「此次活動對於我們企業的發展,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參與活動的電商企業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特色鮮明、貨真價實的拳頭產品,不僅能為企業贏得利潤,也能在網絡平臺上積攢人氣,提升影響力和美譽度,為企業自有品牌建設提供持久動力。「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推廣這種模式,更加深入挖掘當地特色產品,讓更多群眾受益。」該負責人表示。(洛陽日報記者 孟山 通訊員 邵利 郭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