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鬧的實際意義和古代結婚的流程

2020-12-12 漫談娛樂八卦

最近看到一個微博熱搜:你最不能理解的地方風俗有哪些?

一共有四個選項:1 婚鬧 2 重男輕女 3 天價彩禮 4 其他。其中選擇最多的就是婚鬧,有2.3萬人選擇這一項,我選的也是這個,我不能理解的就是婚禮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為什麼要婚鬧?

那婚鬧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麼個習俗的?不同的地方婚禮的風俗都有哪些?古代婚禮的流程是怎樣的?接下來就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婚鬧的由來

婚鬧是中國的傳統婚俗,包括「鬧伴娘」、「鬧新娘」、「鬧洞房」等,相傳紫微星下凡指點賓客用嬉戲說笑聲驅走洞房裡的魔鬼,保護新人;人們從鬧房戲婦中,表現了對異性的某種挑逗,發洩出來便可克服既羨且嫉的心理。相反來鬧的人如果少了,不熱鬧,就表示辦婚禮的主家平時為人處世不夠好,人緣差,這家人也自覺臉上無光。

這一風俗早在北宋末年莊綽所撰的《雞肋編》就有記載:「諸禮頗多異事。如民家女子不用大蓋,放人縱觀,處子則坐於榻上,再適則坐於榻前。其觀者若稱嘆美好,雖男子憐撫之亦喜之,而不以為非也。」,女子初嫁或再嫁時,被前來觀禮的男子,或審視或撫摸,都不認為這是無禮。

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房首先在北方出現,而且開始時主要是新郎,這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他們以狩獵和遊牧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剽悍和勇健,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世界上有些落後的民族以自殘和被虐來表明男人資格,甚至拿獵取到的人頭作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義。鬧房在古代保留了這一原始習俗。

古代婚鬧實際的意義

其實古代的婚鬧跟我們現在的婚鬧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為古代的人大多比較含蓄內斂,很多結婚的人可能都只有一面之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尤其是新娘也不知道如何跟婆家人自處,鬧洞房有著一個迫使新郎新娘相互配合的過程和必須親近依賴對方才能過關的感覺,而這些不得已、半推半就,實際上幫助了他們自己更快進入夫妻的角色。

可是現在的婚鬧似乎忘記了古代婚鬧真正想表達的意義了,逐漸演化成惡俗低級趣味的婚鬧,而且有些婚鬧特別過分,鬧的大家都不開心。甚至有些婚鬧鬧出了人命,鬧出了笑話。

古代婚禮的流程是怎樣的?

我們以越南婚禮的發展為例來大概了解一下具體的婚禮流程。

越南在封建時代的婚禮包括納彩禮、問名禮、納吉禮、納幣禮、請期禮、身迎禮等六個步驟。

1 納彩禮中的「納「是繳納的意思、「彩」是抉擇的意思。納彩禮就是男方家把禮物繳納到女方家,表示男方家的旨意挑選女方家的一位女兒以與其結婚。禮物經常是一隻雁鳥,代表雙方家庭之間的交互書信。

2 問名禮:詢問的問、名字的名。在進行問名禮時,男方家請媒人帶酒和萋葉檳榔來到女方家以詢問女兒的名字、生辰。目的是為男子和女子看看名字是否相互投合、何時可以舉行婚禮。

3 納吉禮:納是繳納的意思,吉是吉祥、吉利的意思。問名禮之後,男方家把女兒的名字、生辰及所有有關的信息拿到男方家去算。如果兩個孩子的紫微相合、相生,男方家會送到女方家一些禮物,這份禮物是表彰兩家孩子的婚姻會開花、掛果,預示會成就一段好婚姻。

4 納幣禮:幣是現金、貨幣的意思,這裡指的是金錢、飾物、玉帛等禮物被男方家帶給女方家以約定婚禮。納幣禮進行之後,一定會舉行婚禮。

5 請期禮:請是請求、請示,期是期間的意思。在這段儀式過程中,男方家會通知女方家迎娶新娘的時間。也在這段過程中,兩方家庭會商量婚禮的具體事宜。請期禮的結束會引發越南古代婚禮的最重要的儀式,就是身迎禮。

6 身迎禮是指到已約定的日子、時點,男方家會來女方家迎娶女兒。在這一儀式過程中,有一個人是不能缺少的,就是新郎。「身迎」的「身」表示的就是新郎,新郎要親自去娶自己的娘子。從此,女方正式地過門,出嫁到男方家成為該家媳婦。

身迎禮之後,新娘正式地變成男方家的人,但是,婚禮過了兩天,新婚的夫妻要回女人的家,問候新娘的父母,叫做《二喜》。如果男家和女家距離太遠,可以延長,延遲至四天後,叫《四喜》。《二喜》和《四喜》是新郎對嶽父和嶽母道謝的一個機會,感謝嶽父、嶽母生養和教育自己的新娘。女兒雖已出嫁,也要對親生父母表示感謝,同時向父母辭行,回到婆家便很難再有機會回來看望父母。

中國封建時代的婚禮對越南婚禮的影響

中國封建時代的婚禮過程雖然複雜、嚴肅,但是在流入越南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以適合越南人的生活和傳統。並且,越南當時的封建朝代也有法制,規定平民的婚事。

例如,阮朝(1802-1945)的嘉隆皇帝(1782-1820)在《香黨條例》已引證古籍「婚禮是第一的人道之一,婚事談到物質財富是個野蠻的老例」。因此,嘉隆皇帝規定「凡是婚禮,拿夫妻好合為準,婚禮在《六禮名儀》之中該通融,隨家庭的條件決定,絕對不要抵當田園。官員隨著有婚事家庭的家景來收錢。」這款規律也是為了保護人民的權利,不讓婚事影響人民後來的生活。

可以看出,越南封建時代的婚禮過程儀式是完全地受中國古代婚禮儀式的影響。這是由越南和中國兩個國家的地理、歷史條件所造成的。這樣的婚禮儀式雖然很謹嚴、正式,但是也很複雜、浪費,雙方家庭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如果男方家離女方家較遠的話,時間及金錢要花費的更多。

相關焦點

  • 新郎結婚被車撞,喜事差點成白事!婚鬧習俗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新郎結婚被車撞,喜事差點成白事!婚鬧習俗還有存在的意義嗎?話說現在社會發展得比較好了,不管是什麼方面的事情,人們都圖熱鬧,尤其是在結婚這方面,也是形成了一種暗地攀比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是否經歷過鬧婚。我也不知道這種習俗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想必大家也聽說過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吧,新郎為了逃避鬧婚從高速回家,沒想到卻被車給撞了,一個喜事差點就變成了白事,這是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要躲避鬧婚。而且在這婚禮上,也有不少人會提出一些特別過分的事情,也有一些人公然對伴娘下手,被抓住之後,還是以鬧婚為由躲避責任。
  • 大冬天竟用2輛灑水車噴水婚鬧,新郎想逃還被逼回原位!網友:太過分了
    因為這場「婚鬧」發生在街頭,吸引了不少圍觀者看熱鬧。有人認為,如此行為太不雅觀,還有人擔心新郎的安全。與其他「婚鬧」類似,這場婚禮的新郎也很難抗拒親友的「關愛」。畢竟是自己結婚的日子,總歸要「熱鬧一番」,但其中的滋味,恐怕不只是「開心」。儘管很多人都表示應該反對低俗婚鬧,但以「婚鬧」的名義騷擾新婚者(尤其是新娘),甚至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件,仍然不時發生。
  • 如此嚴格,古代結婚的規矩流程,看完你就懵了!
    結婚自古以來就是老百姓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人生大事,現代社會結婚,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繁文縟節甚多,一天下來,不僅結婚的新人疲憊不堪,就連親戚朋友也是累得不行,結婚為什麼有那麼多規矩呢?這就要從古代說起了。古人講究禮法,結婚要明媒正娶,三書六禮缺一不可,三書指的分別是聘書(訂婚文書,需要在「納吉」時由男方交至女方)、禮書(羅列聘禮的禮單)、迎書(迎娶時的正式文書),六禮則指的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個禮法流程。首先是男女雙方到了擇婚論嫁的法定年齡後,男方這邊得邀請媒人到心儀的女方家提親,無媒不成婚,老話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
  • 古代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有怎麼樣的禮節呢?
    每到這個時候家中還會催婚,也讓很多小夥伴苦不堪言,畢竟過年期間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了,很多喜事也都是在過年時舉辦,那時候人也最多,家人不想錯過。現在結婚主要就是慶祝一下,完成一個過程,不過也有很多的繁文禮節,講究個形式,意思一下就可以了。而在古代可不是這樣結婚可不是像現在這樣穿個婚紗,拜個堂就完了,什麼事走個流程就行了的,那時候對這些禮節極為看重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古代結婚有哪些禮節吧。
  • 婚鬧莫瞎鬧,婚俗拒低俗
    新華社貴陽1月28日電題:婚鬧莫瞎鬧,婚俗拒低俗吳思、齊健陝西鹹陽一對新人被好友用膠帶捆在電線桿上,並用皮帶抽打;貴州遵義一名新郎遭親朋好友潑墨,逼上高速被車撞傷;河北秦皇島一對新郎新娘遭滅火器狂噴……
  • 知否原著:從盛長柏的婚禮過程,看看古代大家族的結婚流程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裡詳細描寫了盛家嫡長子——盛長柏的一系列婚禮流程,今天小編從盛長柏的婚禮流程,來看看古代大家族成親的系列流程。盛長柏是盛家的長子嫡孫,盛老太太和盛紘對長柏的親事,格外重視。長柏科舉之路十分順暢,逢考必中。
  • [東營]談「伴娘」色變 鬧婚過火伴娘被摔七八次
    最近一段時間,結婚的新人不少,而婚禮現場一般少不了伴郎伴娘的身影。按說做伴娘本應該是件可以沾喜氣的好事,但80後女孩小宋卻是談「伴娘」色變,前幾天一次當伴娘被「鬧」的經歷讓她至今心有餘悸。折騰了一早上把新娘子娶進門之後,還沒來得及參觀一下表姐的新家,屋子裡便呼啦啦地湧進了十幾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二話不說便扯著伴郎的胳膊和腿往地上「夯」,「當時地上有一個木頭凳子,他們便把伴郎往凳子上扔,一次又一次,還笑著稱之為『打夯』。」看到這一幕,小宋嚇壞了,聽說過有鬧伴郎伴娘的事,但這樣的鬧法也太過火了。  「伴娘呢,扔伴娘!」
  • 古代的太監,為什麼也要結婚娶妻?有何意義?
    說起古代的太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太監是古代封建王朝獨有的產物,在歷史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們專為帝王服務,又叫宦官。其實在古代,一旦這個太監,能夠在宮廷裡面爬到足夠的地位的時候,娶妻結婚就是必然的。
  • 中國古代傳統婚嫁習俗
    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但與現代的相似。例如: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等等。除此之外,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新婚夫婦得到祖先神靈的認可,並承諾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認可;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是否吉利。
  • 在古代,常見表兄妹近親結婚,為何後代沒有智障兒?原因耐人尋味
    現代醫學有一個普遍的認知:近親不能結婚。因為據研究表明,這樣生出來的孩子健康率會大打折扣,本應該是隱性的基因很可能組合成為顯性,所表現出來的或許會是生理上的劣勢,如畸形、智力低下等。但是在古代講究「親上加親」,姑表親、姨表親通婚極為流行。
  • 每天一點國學:為什麼叫「婚」禮,古代婚禮有哪些講究呢
    與現代婚禮的溫馨浪漫相比,古代婚禮不僅有完整嚴謹的禮儀,更有一套延續千年的嫁娶文化。一、為什麼叫婚禮。首先婚禮的」婚「本為「昏」,因為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婚禮都會在黃昏舉辦儀式。二、多大才能結婚。古代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就算是成人,可以談婚論嫁。出於鼓勵生育的原則,漢代明文規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要繳納五倍的賦稅。
  • 男子街頭穿絲襪戴胸罩裸奔 原是場鬧婚鬧劇
    圖片說明:男子穿絲襪戴胸罩裸奔2月15日晚上8時許,鹹安區中百附近的街頭突然有一陣小喧鬧,走近一看原是一個男子頭戴小帽、裸身穿絲襪、短褲和胸罩出現在人群中。男子在一群朋友的擁簇下,「遊行」一圈後走向鹹安肯德基餐廳 ,點單買東西。一路上,吸引了眾多市民拿手機跟拍。「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不是喝多酒了。」市民陳女士表示,這樣的惡搞 她還是第一次看見,她懷疑是男子喝多酒所為。
  • 古代結婚彩禮要多少錢?跟現代差距太大,看完後難以置信
    在現如今,尤其是每個人到了二十五六歲左右的時候,都會討論一個話題談婚論嫁,這樣的年齡正好是步入婚姻殿堂的一個年紀,現如今法律也是規定男方滿22,女方滿20就能夠結婚領證,現在有一些地區還沒領證,也是已經舉辦了結婚儀式,到年齡規定以後然後再去領證。
  • 古代結婚禮節知多少
    那麼,你知道在古代想娶媳婦要經過幾步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個人文歷史小常識。在古代,結婚有六大禮節,分別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第一步,納採。當男方有了心儀的姑娘後,就託媒人向女方發出求婚的意向,若女方同意議婚,男家則請媒人攜禮物去女方家正式行聘。
  • 都說結婚要挑個好日子,但中國古代要挑選良辰吉日也真讓人頭大
    婚姻在中國古代被看作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的大事,因此,人們對結婚的日期與時辰會予以高度的重視,其實現如今也不外乎如是。堃哥今天就跟朋友們一起說說中國古代人們是怎麼挑選結婚吉日的。媒氏須了解未娶妻的男子和未出嫁的女子,督促他們在二月結婚。以「秋冬」為婚嫁吉時的說法,起源也很早。特別是魏晉以後,以秋冬為婚嫁吉期的主張日漸。所以,雖然先秦、兩漢時期,不同的地區和民族婚期有選春夏的,也有選秋冬的,但從唐宋以後的實際情況看,婚期選擇秋冬的更為多見。
  • 新華社批評惡俗婚鬧 :破壞公序良俗,甚至觸及法律紅線
    原標題:新華時評:婚鬧莫瞎鬧,婚俗拒低俗   陝西鹹陽一對新人被好友用膠帶捆在電線桿上,並用皮帶抽打;貴州遵義一名新郎遭親朋好友潑墨,逼上高速被車撞傷;河北秦皇島一對新郎新娘遭滅火器狂噴……奇葩婚鬧令人聞之色變,給將至的春節農村婚禮高峰蒙上了一層陰影。
  • 結婚30年是什麼婚 這樣慶祝特別有意義
    結婚30年是什麼婚?都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而在今天離婚率高居不下的時代,一段婚姻能夠走到30年已經是很不容易了。金婚、銀婚大家都了解過,那麼為什麼結婚30年叫做珍珠婚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 河南一縣發文治「婚鬧」,建議婚禮設「行三拜禮」等五個環節
    河南一縣發文治「婚鬧」,建議婚禮設「行三拜禮」等五個環節 王映、張曉靜、王為峰/「河南日報」微信公號 2018-04-24 16:
  • 為何古代皇帝結婚時,要讓皇后先吃個餃子才能行房?原因很簡單
    ——陸遊《秋夜感遇十首以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為韻》經常看清宮劇的人或許發現了這樣一件事——似乎看不到皇帝結婚的場面,都是選秀儀式結束,被選到的女子直接伺候皇帝。其實,皇帝是需要結婚的,而且是只結一次婚,結完一次婚之後,以後再找女子就不需要結婚了,被選中直接伺候就可以了。
  • 新郎被扒得只剩底褲,「婚鬧」鬧的是道德與秩序
    由於事發在街頭,這場不堪的「婚鬧」更是吸引了諸多路人駐足圍觀,其中不乏些許拍照起鬨者。(9月30日 齊魯晚報網)面對這場辣眼睛的「婚鬧」,大眾或許早已見怪不怪,畢竟,近年來,全國各地類似的奇葩「婚鬧」實在是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