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紐約最近都新開了沙縣小吃,網際網路上火得一塌糊塗,但我們猜,這多半是因為沙縣本身的「網紅氣質」。
其實近些年很多中國小吃都出了國,奶茶、麻辣燙、海底撈……撫慰了眾多海外的「中國胃」。火爆整條街的新聞也已經不算稀奇。這些小吃除了在外地身價大漲之外,為了吸引歪國粉,很有可能連味道和菜式都變得「洋氣」了。
我們這次就親自去體驗了兩地的沙縣小吃,看看它們是否真的如傳說中那麼了不起。
不得不說,當你領教過人均300的沙縣小吃之後,眼前那盤5塊的拌麵,你應該會吃得更珍惜。
在巴黎沙縣開業第六天,我長途跋涉到了巴黎,途中更換了四種交通工具,長達五個小時,等我走到沙縣門口的時候,才得知周六日中午不開業,當時心裡罵了個娘,但誰讓中國遊客永遠都逃不掉那四字魔咒呢——來都來了,我就乾脆坐到晚餐時間,吃不到就不回去了。
是的,你永遠不知道一個人為了吃會有多努力。
當我進到店裡,跟老闆吐槽中午的撲空經歷,老闆笑笑表示歉意。然後說,「畢竟我們也是有家庭有孩子的,總要抽空陪陪他們」,聽聽這話,太法國人了。
其實同樣是沙縣,在中國和在法國就是完全兩個工作狀態,法國餐廳的工作時間是每天中午12點到下午14點,晚上19點到22點,而且每周必須有一天的假期。這對於我這種吃飯不準時的食客來說,簡直不太方便,但將心比心,誰工作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呢?(要哭了)
這家沙縣小吃拉德芳斯,在整個巴黎的位置,相當於北京的五環外,卻是巴黎的CBD,這裡的餐廳不多,中餐廳更少。但老闆說市區競爭太大,這邊的寫字樓多,學校多,生意反而要比想像中好。
我來之前,有意不看這家店的評論,記憶中的沙縣有著油膩的門帘,七八張桌子,沒有靠背的椅子,頭頂上還有電風扇在轉著,冰櫃裡還放著王老吉和冰紅茶。
而當我真正走進巴黎沙縣的時候,確實一切都和想像中很不一樣。
明亮的燈光,乾淨整潔,半開放式的廚房還有偏日式的裝修,法國特色的小方桌,符合法國人喜好的調味品——少了油膩的門帘和不知死活的蒼蠅,還真有些失望。
但也理解,畢竟開餐廳不能只針對中國人。老闆跟我說中法食客的比例可達一比一,而且之後法國人的數量可能會增長。
坐下以後我和朋友開始研究菜單。
在這裡沙縣小吃已經更名為了沙縣食鮮,從菜單排版看,已經脫離了國內的土味排版,一下子變得洋氣起來。
法國人的吃飯習慣,一定要有前餐,主盤還有甜點。果然,所有立足於這片土地的餐廳都無一例外。在這邊的沙縣菜單上,除了傳統的拌麵蒸餃之外,還能找到更違和的壽司和冰激凌。
法國食客們最常點的是拌麵、雞肉餛飩、壽司和湯,這也是中國人常點的,看來法國人還是有點品味的。
餐廳老闆說自己是福建人,全家人都生活在巴黎,已來到法國十幾年,除了沙縣小吃,他在巴黎還有三家日料餐廳,然後我就理解菜單裡為何會有壽司了。
我點了一份蒸餃,一份小雞蘑菇湯,一份生魚片還有一碗餛飩。
說實話,我很難把它的味道與國內的沙縣小吃聯繫在一起,反倒是生魚片因為特別新鮮而讓我印象深刻,總之整體口味都是一股日式的清心寡欲風,說直白了就是沒什麼味道,我想法國人會比較喜歡。
其實對我來說,在異國他鄉能找到一個自己在國內經常去的小髒攤,還是很安慰人心的一件事。前提是它原汁原味的風格能傳承下來。
但在我看來,巴黎沙縣從環境到食品,放在巴黎餐廳的大環境中,其實並沒有多特別,只不過它叫「沙縣」,但它也不是我們印象中那個「沙縣」。
結帳的時候,我一個人花了42歐,合人民幣330元。在巴黎中餐廳吃飯一般價位在20-30歐之間,我可能吃到全世界最貴的沙縣。老闆說過段時間就可以叫外賣,也可以支付寶付款了。
吃完沙縣,用支付寶付款,走出餐廳看到一個大大的華為廣告牌,騎上路邊的小黃車回家,誰能想像我是在巴黎呢?
感恩節假期,我們一群廣東人約了去吃沙縣。如果這家店和我們這群好吃的廣東食客一樣正宗的話,他們的福建廚師應該都躲起來在瑟瑟發抖了。
但餐廳的位置在布魯克林第八大道,是個混居著福建和廣東移民的社區,要在這個碩大而充滿競爭的中國城開餐廳,首先就該討好這兩部分人的口味吧。
我已經太久沒吃國內的沙縣,去之前我都有點忘了沙縣是什麼味道的。但他們家的扁肉和蒸餃很快就喚起了熟悉的記憶。
招牌柳葉眉餃是現做現蒸的,一籠要蒸夠8分鐘,人多的時候他們可以一次蒸10籠。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餃子皮上的摺疊晶瑩透嫩,像個玉質的枕頭。
但南方人可能會更偏愛扁肉,看著他們在開放式後廚裡打餡現煮,特別新鮮。上來之後一口咬下,還有肉汁噴出。皮已經很嫩滑了,裡面的肉餡卻感覺比皮更觸彈可破。高湯感覺也是有真材實料做的,不輸給任何一份正宗的粵式鮮蝦雲吞麵。
在沙縣的「四大金剛」裡,反而拌麵做得一般。也不是說難吃,只是帶來美國之後,可能原材料不同了,改變了拌麵花生醬的配方,吃起來就沒那麼驚豔。
還好燉罐是百分百熟悉的味道的。而且菜單上出現了不少新款的湯,像上排燉蟶乾就是在國內沙縣沒見過的。倒不是就地取材,蟶乾還是要從福建進口過來,因為在美國找不到好的。
其實蟶子幹是一種非常難處理的食材,很多沙,一旦洗不乾淨,就會連累到整鍋湯,但在這裡沒有這樣的問題。燉的火候也夠,湯喝完了,裡面的湯料還有半盅,還放了瑤柱這樣的提鮮物,想不好喝都難。
其他湯也不錯,牛尾香菇那個挺特別的,用了美國本地的嫩牛尾,燉出來的湯很有滋味,我一個人就喝了三盅。
其實在國外,很難找到這種家庭感覺的熱湯。他們晚上開到挺晚的,下班之後能在深夜食堂裡喝上一碗老火燉湯,會很暖心。
我們來的這天店內基本是中國食客,美國人還是比較少的。據說曼哈頓店也準備開了,會融入一些符合美國口味的菜,例如用蔬菜汁調色的七彩烙餅,總之還是以蒸為主,主打健康牌。其實我倒感覺雲吞、鍋貼和紅燒肉飯,這些都是美國人會愛點的。
10月份開業時,作為美國第一家由沙縣政府授權的沙縣小吃,沙縣的縣委書記還專門飛來美國剪彩。很明顯他們是懷著開疆闢土的壯志,來到這片不是很懂賞識中華小吃的土地。
但作為一家中餐廳,要闖出中國城,徵服紐約客的胃,還是要打掉很多刻板印象。既要物美價廉,又不能令人和印象中的不衛生、環境惡劣聯繫起來,這應該也是每個美國中餐廳的「原生家庭」之苦吧。
我們三個人點了五個人份量的東西,最後買單一共吃了50多刀,雖然沒有贈送fortune cookies,但也不需要付小費。打了個八折之後,還是很實惠的。
回去的路上,地鐵開過了曼哈頓大橋,在島的這頭,西安名吃已經為中華美食樹起一塊金招牌,CBD上班的白領們每到中午總會在肉夾饃前排起長長的隊伍。在東河的另一邊,沙縣的精髓是不是能在美國傳承下去,我們拭目以待吧。
撰文、拍攝 / 鯨(巴黎)、馬騮丁(紐約)
編輯 / 富力城A區林青霞、富力城D區劉德華
視頻 / Jia
版式設計 / 楊崢
來源:悅遊CondeNastTraveler
原標題:我特意飛去紐約和巴黎吃沙縣
最新更新時間:11/30 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