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投資本應該收集整理大量數據,然後嚴謹推導,小心求證最後得出審慎的結論。如果真這麼做了,即使和真相有些誤差,也不過是收益多點少點罷了,決不會出現方向性的錯誤而導致嚴重的永久性虧損。
可惜很多投資者朋友完全不是這樣,他們對行業、企業的看法全憑想像和主觀判斷,並沒有數據支撐和嚴謹的邏輯推導。當然投資有藝術的成份,但是科學的成份可能更多一些。
沒有基礎性調查研究僅憑想像,真這麼做只會讓結論偏離正確的航道,只會讓投資之路越走越不順,越走越窄……
回到本文主人公宋城演藝(SZ:300144),大幅調整後聊企業基本面早己不受人待見。這時候大家看到的都是負面的信息,缺點被人為放大,優點視而不見。
更有投資者不看基礎數據僅憑想像就得出——一場表演而己市場空間小、門檻不高、容易視覺疲勞看了一場別的千古情就沒有興趣看了等觀點,推導出根本不值得投資的結論。
事實是這樣嗎?我希望有人能用數據和事實來推翻我的以下研究結果,那樣可以早早遠離一樁不成功的投資多好。畢竟,投資為的是賺到真金白銀,而不是討論誰的主意高明。
中國旅遊演藝市場的歷史演進
要搞清事物的輪廓,我們還要從國內旅遊演藝的發展歷程說起……
旅遊演藝屬於旅遊「吃、住、行、遊、購、娛」基本要素中「娛」的範疇,有著「頂梁柱」的概念。它是伴隨著人們出行訴求不斷提高而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也是使文化旅遊產品「活」起來,旅遊景區或城市火起來的最有效途徑,尤其是以歷史文化為資源的景區(城市)。
旅遊演藝業經歷了四個時期,歷時四十年,平均每十年一個飛躍。從1978年開始,經歷了發生期、發力期、發展期和高速發展期。中國旅遊演藝起步並不是一個為大眾服務的行業。
【1】發生期
第一個十年,大量的國外遊客擁入中國,求方遠大於供方,我們能基本滿足吃、住、行,但是遊、購、娛滿足不了。
夜間文化產品的需求讓我們感覺到未來龐大的市場空間。1984年引進香港人出資,中國第一個標誌性的劇場「西安唐月宮」建成,佔地7畝,只收外匯券,邊吃飯邊看演出。到1992年演出體量大增。
【2】發力期
1990年代開始。滿足外國旅遊者,各地開始有了小的團體打造的小型演出內容。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旅遊業發展的過程中,演藝成為持續需求的項目,為其全面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理念上的基礎。
【3】發展期
1998年開始,重要的標誌是2000年三個黃金周和雙休日實施,國內群眾一夜之間享受多了一倍多的休息日,是走向中國大好河山非常好的機會。旅遊開始讓中國人著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發展期的重要標誌是深圳華僑城從94年開始的錦繡中華、民俗村等旅遊演藝產品,共出品了60多臺,同時宋城也開始起步,2004年,《印象劉三姐》開創了中國實景演出的先河。從2007年開始,《長恨歌》也成為全面發展期的產品。
【4】高速發展期
2008年後的十年,旅遊演藝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這期間培育的不僅是演出,更是幕後的創作、製作以及龐大的業態鏈。
旅遊演藝一經推出就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全產業鏈的強大影響力。
就拿《印象劉三姐》來說,節目演出之後,讓日漸寂寞的陽朔旅遊二次騰飛,旅遊收入從4億猛增到10億,景區和縣城土地增值平均達五倍以上。
「演出經濟」為陽朔的經濟增長貢獻了兩位數的增量,還有由此派生的吃住行購等一系列收入,可以說「旅遊演藝」功不可沒。
同樣讓市場大跌眼鏡的還有宋城的首個輕資產項目——寧鄉炭河古城景區。
當初當地政府只預期開業第一年,有個三,四十萬客流就相當滿意了,實際情況大大超過預期。
良好的表現甚至讓公司也大吃一驚——開園一周年來,接待遊客超400萬人次,營業收入破1.6億元,核心演出《炭河千古情》演出1000餘場,刷新了湖南省大型旅遊演出年場次最高、觀眾數量最多的兩項紀錄,創造出湖南乃至全國文化旅遊界一個奇蹟。
寧鄉項目的大獲成功標誌著公司輕資產運營模式成功落地,更得到遊客、業界和政府的一致好評。
值得一提的是,寧鄉炭河古城項目還解決了相當數量的本地勞動力就業問題,發揮了經濟輻射效應,景區周圍的餐飲、住宿等商鋪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大大改善了當地的商業環境。
行業裡一直有「一比七」的說法,即遊客看演藝買門票的每一元錢的收入會帶動交通、住宿、餐飲、購物等相關產業七元的增量銷費,「龍頭」的帶動作用還是相當明顯的。
優秀的旅遊演藝項目不僅有非常明顯的經濟效益,還有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
比如:紅磨坊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夜巴黎的代名詞,它不光是旅遊熱點,更是法蘭西現代文化與時尚的象徵,成為到法遊客首選的文化旅遊項目。
紅磨坊是典型的文化地標的形象,己經早己不僅僅是一場演出而是代表了法蘭西文化的一部分。旅遊演藝相當不容易做成功,但是一旦成功很容易升華成文化地標和城市的金「名片」。
正因為如此旅遊演藝業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被投資人看好,被政府看好,被大眾喜愛過。非旅遊的大型企業、房地產商、海外資金等等都開始介入旅遊產業,催生了旅遊演藝的快速發展。
可以這麼說旅遊演藝是市場的自發需求,有著濃厚的群眾基礎和強大生命力。而不是某些人所說靠著導遊忽悠寄生在旅遊產業鏈之中的「毒瘤」。
誠然旅遊演藝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產品品質差導極大——優秀的演藝作品就是一場視覺的饕餮盛宴,而差的則幾乎沒有任何觀賞價值,不光浪費金錢還浪費時間。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旅遊演藝市場也完全是一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畫卷」:
演藝市場可怕的現實是全面虧損,811現象(80%虧損10%持平10%盈利)、二八鐵率(20%平和盈利,80%虧損)。2016年旅遊演出149臺,實現票房是10.06億,單臺700萬,三分之二的演出平均一年的收入低於700萬。
數據從另一個角度告訴給我們,這個行業的門檻其實是非常高的,如果不能打造差異化,不能讓產品擁有更多的文化內涵,不能通過多種手段打造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演藝產品,僅僅依靠重金投入、靠名人博眼球效應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比如萬達重金投入,請了太陽馬戲團的製做人同樣無法逃脫折戟沙場的命運。
說回到宋城,宋城的門檻真的不高嗎?非也!
如果門檻不高,為什麼杭州宋城開業己經二十來年,大家都知道很賺錢,卻沒有別的公司在杭州建造同類項目呢?如果說杭州己經先入為主,宋城佔據先發優勢,很難再切入,那麼為何在國內別的一線景區也極少看到模仿千古情演出+景區的同類產品?
市場經濟如果一門生意特別的好,很快滿大街都是同類產品才是,市場競爭會將「一招鮮」的高利潤率拉回到社會平均水平才符合經濟原理。如果不是這樣一定有一種或多種無形的壁壘阻擋社會資本的進入。
我是特意親身去杭州體驗千古情的魅力回來後才買入股份的,據我觀察有很多說宋城這不好,那不好的投資者有很大一部分根本沒有體驗產品和競品的差距,這個我們後面再說。
宋城演藝的護城河
我個人總結宋城的護城河體現三個方面:
【1】主題景區加現場演藝的兩者互補,共同促進良好體驗的經營模式。
單一的旅遊演藝過於單調,很難吸引大量遊客觀賞。而主題公園景區又千篇一律缺少「靈魂」。但是通過公司「神來一指」的創意嫁接,達到了一加一遠遠大於二的神奇效果——無論是代入感還是現場體驗都有了極大的提升。無心插柳的創新經營卻結出加寬核心優勢意外的果。
國內較快的旅遊市場增量,讓各類主題公園如「雨後春筍」般的在神州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建成的大大小小的主題公園就有2700多個,僅江蘇一省就有近三百家,絕大多數經營狀況極不理想。
宋城演藝的大股東宋城集團多年從事房地產業務,雖然在規劃設計、空間布局、土地獲取、施工管理、與相關部門溝通等方面給股份在主題公園營建方面提供指導與幫助,但僅僅這些是很難讓宋城在眾多的主題公園中脫穎而出,獲得如今的市場地位的。
因為有勢力開發優質主題公園的一線房企並不少,比如華僑城集團(錦繡中華、歡樂谷、中華民俗村、世界之窗四大主題公園)和萬達集團(萬達樂園)等。但是這些擁有知名主題公園的名企在旅遊演藝方面卻顯然是門外漢,比如萬達寄予厚望投入巨資打造的萬達漢秀最後以失敗收場。
另一方面在旅遊演藝市場雖然也有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比如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的印象系列和山水盛典股份有限公司的山水系列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但是這類文化企業又缺少開發主題景區的能力。
況且這些演出多以景區現場演藝為表現形式,相對於宋城主題景區劇場內的演出藝術表現形式要單一的多。缺少4d舞臺、燈光,音效等等的襯託。尤其是印象系列主題太過高冷,觀看感受一般。
前文聊過宋城演藝今天的藝術成就是經過十幾年的積澱發展而取得的,才具備了主題景區加現場演藝的橫向整和能力,像這樣強大的全產業鏈整合運營商至少在國內僅宋城一家。
未來十年在向全國高速複製的背景下不會再留給對手時間發展整合能力,對於其它的市場參與者來說(無論是主題景區發展商還是旅遊演藝的開發商)最佳的時間窗口己經關閉。
【2】嫁接一線景區形成區位優勢。
宋城經營多年美譽度、品牌和知名度都很好,景區是當地政府的,為了擴大知名度、稅收和就業等等就有了主動和宋城合作的意向。一般在招商的時候就給予很多優惠政策,比如低地價,好位置等等。
建造千古情景區的土地達一,二百畝,不說別的,單單是一線景區附近優質位置能拿下上百畝土地就極不容易,不是一般的競爭者可以輕易做到的。沒有成功的先例當地政府也不會信任。
但是一旦進駐景區附近就等於卡位,景區不會輕易再招沒有名氣的同類項目進駐。同時外面的團體也沒有勇氣在有宋城的地方開發同類產品。
就算在擁有眾多演出同臺獻藝的景區如張家界和麗江,由於遊客的時間是有限的,現場演藝一般只會選擇其中一家。實實在在的市場業績,證明了「千古情」是其中的「王者」。
一線景區天然形成的巨大客流資源成就了演藝的流量,為了演藝去麗江估計很難,但去麗江順便看演藝就順理成章。
只要西湖,三亞,九寨溝,麗江,西安等等遊人如織,宋城就不愁客源,而且千古情在景區附近位置很好,形成了龔斷,護城河其實很高。
【3】編創能力以及團隊不斷積極進取形成正向反饋效應。
旅遊演藝產品的開發是一個不斷打磨精品的過程。公司每場節目,開始上映時不奢求市場給予極高評價,希望通過不斷的改進來提升節目的質量。
《宋城千古情》自首演以來便確定了「一年一大改、一月一小改」的方向,歷經二十年才有今天的成績。
宋城董事長,千古情總導演黃巧靈先生長期堅持走進一線,臥底觀眾席位甚至衛生間,主動與觀眾溝通,聽取觀眾意見才成就今天的「千古情」,即使是天才導演加創意團隊也需要不斷演出,不斷修改的良性反饋才磨礪出精品。
其它公司要想短期間內推出精品又談何容易!演出越少,觀眾越少越難出精品的「馬太」循環。
宋城的編創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在國內甚至是國際上都是頂尖的。
以前這種編創能力主要體現在董事長自帶的能力上。不過幾場千古情看下來(杭州、桂林親臨現場,其它看的視頻),桂林千古情的風格己經與前幾場有了很大的變化——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相信以張凱為代表的們作團隊己經承擔起挑大梁的重任。隨著今後三年十臺節目的推進,甚至今後十年二,三十臺節目的錘鍊,公司創作團隊接下黃董的接力棒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中國演藝行業的市場空間
至於演藝的行業前景基本己經是非常明朗的事情,不像千古情景區的護城河還有商榷的餘地,這己經是定論,沒有探討、爭論的必要。
旅遊演藝的前景只看三點——演藝滲透率、旅遊目的客流的自然增長、團散比上升以及社會發展和通漲等因素造成的票價自然提升。而這三點至少未來10-20年都是非常樂觀的。
今天的旅遊演藝業最不用擔心的是數量、規模和發展的前景。
當下,我們把全新的體驗旅遊稱為「吃飽了撐的時代,玩出來的產業」,這將是一種新生活方式,尋找理想中的烏託邦,要減輕焦慮、釋放心情、尋找自我、還要豐富多彩。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也正在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這兩個產業在未來5—10年將達到15萬億元的規模。是一個可以締造億萬產值的行業。
十三五期間,如果經濟政策正確,金融經濟正確,中國到2020年經濟總量能達到104萬億(人民幣),其中兩個指標是非常顯著的:
第一個是文化產業,到2016年文化產業會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在十三五期間,要達到10%,10.4萬億——12萬億(人民幣),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指標。
第二個是旅遊產業,在去年國家旅遊局頒布的旅遊發展規劃中,明確表示在十三五期間,旅遊產業要成為國家支柱產業,達到5.5萬億——8萬億(人民幣)。這樣,文化產業+旅遊產業,一共達到15萬億(人民幣),這是非常大的數字,佔到國家經濟總量的15%—18%。
所以未來5-10年文化和旅遊業是國家發展規劃的重頭戲。
從文化產業的整體來看,根據美日等發達國家經驗,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之後,文化產業消費需求有一個快速增長的過程,一直持續到人均GDP邁過3萬美元之後才有所放緩。2017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費需求快速釋放的過程。
文化行業的快速增長已經在電影產業得到了驗證。與電影行業一樣,演藝行業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演藝產業的規模更大,產業集聚化程度也更高。
國外演藝市場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區域,劇場密集的分布創造出相互烘託、相互宣傳、相互刺激的氣氛,擴大了觀眾的整體數量。密集的劇場分布形成一個劇場群落,對於培養戲劇觀眾和戲劇文化,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帶動了旅遊、飯店、購物、交通等周邊行業的快速發展。
與電影相比,演藝市場呈現更加小眾化、消費高端化的特點,但是中國的演藝產業也面臨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民眾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和對戶外娛樂消費升級的需求;政府政策對文化演出市場和民營經濟的支持;演藝人才隊伍的繁榮發展;演藝產業的市場集中度將會快速提升。
中國的演藝市場正在進入爆發性的發展階段,目前是最佳的搶佔市場戰略發展階段。
另外從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的演藝規模看,行業增量是非常可觀的。
以美國為例,非盈利性質的演藝規模己達二千多億人民幣,而旅遊演藝+城市演藝的總規模是非盈利演藝的五倍以上。
而目前中國整個旅遊演藝的總規模才一百多個億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到。發展明確、前景可觀是旅遊演藝行業的真實寫照。
千古情受到廣泛的質疑主要源於這個說辭——千古情演藝確實很精彩,但是表現手法是差不多的,很容易出現審美疲勞,看過其中一個其它就沒有興趣看了,消費黏性非常不友好。
關於這個說法我覺得很有必要聊一聊,大家知道目前國內的旅遊演藝市場己形成「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一超指的是千古情系列,多強指的是印象及又見系列、山水系列、長隆系列。
下圖是前幾年的市場份額,千古情系列一路上揚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高市場佔有率,相信隨著第三輪擴張,未來幾年有達到50%以上的可能。
宋城演藝的競品概況
宋城演藝的千古情系列已經聊了很久了,我們今天聊聊別的,聊聊它的競品們。
首先需要明確,印象系列和山水系列演出絕大部分表演都是實景演出,所以對季節和天氣的要求較高,基本呈現「望天收」的情況。
另,外實景演藝表演還無法繞開生態環境的問題。雖然實景表演在策劃時都已經儘可能的考慮環保問題,爭取做到零汙染。但是強烈的聲光,每天千千萬萬的遊人。對植物、對山體的侵蝕是無疑的。
還有,夜夜幾百人舉著火把在近處、遠處表演,使現場上空瀰漫著濃濃煙油味道,對空氣的汙染也是顯而易見的。
實景演出是高科技大型演出,動輒佔地數千畝,還存在對旅遊資源的過度開發的問題。
而這面宋城的劇場演出要好很多,而且佔地也僅僅需要百來畝地就夠了。
【1】印象系列
由聲望如日中天的張藝謀、王潮歌、樊躍三位導演組成的「印象鐵三角」,在投資機構IDG的推動下,成立了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他們目前已經有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等多部實景演出作品。
印象系列的作品,從策劃、創意到後期製作,全部是由「印象鐵三角」團隊獨自完成。
在演出風格上,印象系列實景演出普遍具有華麗的舞臺背景,令人驚嘆的視覺感受,獨特的實景演出,融合當地的民俗傳統。
印象系列善於利用宏大的舞臺效果和大場面的製作讓觀眾感覺到耳目一新,產生一種源自心靈的震撼。
印象系列實景演出門票平均價格在200元左右,如《印象大紅袍》最低票價188元,《印象普陀》最低票價238元,《印象西湖》最低票價260元。
印象劉三姐
《印象·劉三姐》為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它是中國·灕江山水劇場的核心工程。這個演出成為世界旅遊組織目的地會議、最佳休閒渡假推薦項目。
2005年7月,《印象·劉三姐》獲得「中國十大演出盛世獎」。演出以"印象劉三姐"為總題,大寫意地將劉三姐留給人們印象中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灕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跡地溶入於山水,被稱為"與上帝合作之傑作"。
演出把桂林、陽朔舉世聞名的兩大旅遊、文化資源--桂林山水和劉三姐留給人們的印象進行巧妙地嫁接和有機的溶合,讓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演出立足於桂林,與桂林的音樂資源、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完美地結合,我們看演出的同時,也在看灕江人的生活。
《印象·劉三姐》體現了一種淋漓盡致的豪華氣派,利用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環境藝術燈光工程及獨特的煙霧效果工程,創造出如詩如夢的視覺效果。
自古以來就美的桂林山水頭一回讓人領略到華燈之下的優美、柔和、嬌美、豔美和神秘的美。《印象·劉三姐》很大程度上說是一次真正豪華的燈會,構建了一個空前壯觀的舞檯燈光藝術聖堂,從一個新的角度升華了桂林山水。
《印象.劉三姐》共設座位2200個,其中普通座位2000個,貴賓座180個,總統席20個。演員陣營強大,由600多名經過特殊訓練的演員組成;演出服裝多姿多彩,根據不同的場景選用了壯族、瑤族、苗族等不同的少數民族服裝。
這部作品於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世界旅遊組織官員看過演出後如是評價:「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張飛機票飛來看再飛回去都值得」。
2004年11月,以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為核心項目的「中國·灕江山水劇場」(原「劉三姐歌圩」)榮獲國家首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印象麗江
《印象麗江》是張藝謀導演的「印象系列」之一。演出以雪山為背景、以民俗文化為主題、以當地農民做演員,在海拔3100米的玉龍雪山甘海子藍月谷劇場露天舞臺,真實的展示出原住民對天、地、人、山的感情。
《印象麗江》分「雪山篇」和「古城篇」兩篇,包含《古道馬幫》、《對酒雪山》、《天上人間》、《打跳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儀式》六個分部。
「雪山篇」描述的是與山的對話,表現的是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麗江,體驗生命與自然的緊密關係;「古城篇」講述的是與祖先的對話,在對話中發現:古往今來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始終存在一個神聖的王國。
參與演出的500多名演員均來自當地周邊的農村,以粗獷的氣勢、原生的姿態和質樸的歌聲,帶給觀眾最真實的麗江印象。
印象·西湖
印象·西湖是「鐵三角」繼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後又一部「印象」系列實景演出,音樂由日本音樂家喜多郎擔綱,張靚穎主唱。公演時間2007年3月30日。
「印象·西湖」以西湖濃厚的歷史人文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創作源泉,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間傳說、神話,將西湖人文歷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現,同時藉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從一個側面反映雨中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韻。
整場山水實景演出,通過動態演繹、實景再現,將杭州城市內涵和自然山水濃縮成以一場高水準的藝術盛宴,向世人推出。世界級的音樂巨匠喜多郎先生受邀出任音樂主創,其空靈悠遠的樂章與西湖的神韻相得益彰。
張靚穎將友情演唱主題歌,她那天籟般的聲音也將給整場演出增色不少。屆時觀眾將能看到一場高藝術水準的山水實景演出,同時還能享受到一場世界級的音樂會。座位數1800人。
印象大紅袍
《印象大紅袍》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傾力打造的重點文化旅遊項目,採用山水實景演出,由著名導演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共同打造,是繼《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後,「印象鐵三角」創作的第五個作品。
其表演陣容強大,舞臺視覺總長度達一萬兩千米,給觀眾以「人在畫中遊」的奇妙體驗。《印象大紅袍》用高水平的創意策劃,把悠遠厚重的茶文化內涵用藝術形式予以再現,將美麗的自然山水濃縮成一場高水準的藝術盛宴,使之成為真正可觸摸、可感受的文化旅遊項目。
該演出將以獨特視角,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展示不同的武夷「山水茶」文化。
《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的推出,打破了固有的「白天登山觀景、九曲泛舟漂流」的傳統旅遊方式與審美方式,不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武夷山之美,同時還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
與其他4個「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紅袍》突出故事性和參與性,不僅展示了茶史、各個制茶工藝,還藉助當下流行的「偷菜、炒房、蝸居」等語彙,說大王與玉女的愛情故事,說大紅袍的來歷,說現代人所有的煩惱,說一杯茶所帶來的幸福和感悟。
《印象大紅袍》是借茶說山、說文化、說生活。劇場內有1988個座位。坐席的視覺半徑超過2公裡,四面舞臺相連,可綿延出萬米長卷的壯闊氣勢。
印象普陀
印象系列大型實景演出之六——《印象普陀》,是由著名導演張藝謀任藝術顧問,著名導演王潮歌、樊躍為總導演,歷時兩年,經數百次精密修改方得完成,將於2010年12月31日,以辭舊迎新的祈福儀式揭開全球首演的帷幕。
《印象普陀》整場演出借佛教文化中的大愛、善意、美德與自悟為主題元素,表達了所有時代人類社會中的共通情感,通過不同角度的思考與發現,體驗生命之美。
在表演呈現上,延續了印象系列秉承的原則:保有原本實景的前提下,將需要的燈光、道具、節目串排用最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絕不破壞和挪移。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主創人員在360度旋轉觀眾席的基礎上,打造出效果絕妙的魔幻劇場。不僅劇場本身有一個環繞的外殼,令觀眾有多角度的視覺體驗。前面還有八塊可隨意推移的擋片,使眼前有限的景物,變得無限大。
同時,實景動漫也將作為藝術表達的新形式,將空間、時間組合在一起。觀眾可以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下,親臨一場多重感受的魔幻仙境。
上月攜家人第二次去桂林特意去看了《印象.劉三姐》,個人覺得很一般,可能因為我本是粗人,對藝術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
個人感覺《印象.劉三姐》相比《桂林千古情》要顯得枯燥很多,相信很多孩子是很難坐的住的。沒千古情給人的熱鬧、喜慶和很多意外的驚喜。更缺少打動內心深處,讓人眼眶溼潤的情感。
【2】又見系列。
王潮歌是中國當代具有創新意識的舞臺劇導演。與張藝謀、樊躍共同開創了中國實景演出之先河,《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等成為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範本。
王潮歌推出「又見」系列,包括《又見平遙》《又見五臺山》《又見國樂》《又見敦煌》等已經上演。2015年《又見國樂》在國內40個城市巡演,並在美國商演成功,讓更多美國觀眾了解了中國文化。
2013年春節期間,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正式公演。此劇由國內知名導演王潮歌編劇、執導,觀眾反映強烈。
「又見平遙」講述了一個關於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遙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保回分號王掌柜的一條血脈,同興公鏢局的232名鏢師同去。七年過後,趙東家本人連同這些鏢師全部客死途中,而王家血脈得以延續。
此劇將著眼點放在血脈的傳承上,整個演出中,祖先的魂魄始終遊蕩在劇場裡:這是個真事,還是個故事?平遙城告訴人們:這是真的,這是真實的。
而且演出大膽採用「情境體驗劇」這一全新的劇種做為表現形式。表演方式非常奇特。
王潮歌說:表演者更深入觀眾中間,在觀劇人群中往來穿梭,甚至與觀眾對話,讓觀眾有機會成為戲劇的一部分一起互動。人們置身在這樣的一個空間裡,會產生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新奇感受。猶如時下流行「穿越」的小說、影視劇一般,讓觀眾親身體驗「穿越」感覺,來到數百年前清朝街頭,感受清代人們的生活,體驗這裡的一磚一瓦、一人一物。
看了介紹,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找了視頻來看。看完有點小失望。除了表演舞臺、表現形式有些奇特外。整個表演非常平淡,說實話和千古情比起來還是略有不足的。
有人說千古情媚俗,那麼去看看《選妻》片段吧,誰更媚俗?好壞不說了,僅憑每場只能容納900人的演出肯定不會是旅遊演藝的主流方式。
【3】山水系列
梅帥元和他的團隊,是這個行業當之無愧的創始者、推手和實力強勁的競爭者。
與印象團隊出身舞臺藝術不同,梅帥元的核心團隊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提煉更有優勢,1998年5月,梅帥元成立了廣西文華藝術有限責任公司,運營了《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成吉思汗》、《大宋.東京夢華》等一系列大型實景演出。
與印象系列不同,梅帥元走的是一條相對「輕資產」的路,即整合文化資源的模式。
他的團隊主要負責前期演出的策劃和部分創意,然後根據不同的項目,選擇和不同的導演、藝術家合作。《禪宗音樂大典》是和譚盾合作,黃豆豆擔任舞美,易中天擔任顧問;《泰山.封禪大典》、《成吉思汗》是和北京人藝著名導演李六乙合作。
在演出風格上,山水系列團隊每做一個項目,都會花一段時間,先把這個地方的文化研究透,找到它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挖掘它、整理它,最後把它完成。
正因為這樣的文學功底深厚的班底,大多數表現中國文化源頭的演出項目,最終都被梅帥元團隊獲得。山水系列實景演出的主要風格側重於表現文化內涵。
山水系列實景演出門票平均價格在150元左右,如《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最低票價148元,《道解都江堰》最低票價180元,《康熙大典》最低票價180元等。同時,淡季門票價格相對下調,且折扣力度較大。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ShaolinZenMusic Ritual)是全球最大的山地實景演出,由鄭州市天人文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演出項目投資1.15億元人民幣。
出品時間2006年10月17日。項目選址在距登封市西十公裡的待仙溝,距少林寺七公裡。
主要表演舞臺為一片峽谷,山呈豎狀排列,近、中、遠景層次分明,峽谷內有溪水、樹林、石橋等,構成實景表演的要素。整個演區面積近三公裡,演出最高點1400米,為全世界最大的實景舞臺。
觀眾席由曲折的木廊和廟宇形態的建築構成,與自然景觀和諧。觀眾席內放置蒲團。觀眾將坐在蒲團上觀看演出,是劇場的一大特色。蒲團坐席設定二千七百個(分普通席與貴賓席)。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由譚盾提綱藝術總監和音樂原創,梅元帥製作,易中天、釋永信顧問,黃豆豆編導,陣容強大,實力空前。
演出分為《水樂》《木樂》《風樂》《光樂》《石樂》五個樂章,演出規模宏大,音畫一體,88架古箏的激情演奏,近600人的禪武演繹,春夏秋冬的景觀變化,直指心性的佛樂禪音,奏響了一曲中嶽嵩山的輝煌交響,每天晚上的定時演出,成為中原文化旅遊的一大亮點。
大宋·東京夢華
《大宋·東京夢華》是由實景演出策劃人梅帥元創意,知名實景演出導演張仁勝執導,中國最大的宋文化主題公園——開封清明上河園出品的大型實景水上演出。
《大宋·東京夢華》首次投資1.35億元人民幣,演出時長70分鐘,由700多名演員參與演出,是中國實景演出的又一力作。
這項演出是一卷關於北宋王朝鼎盛時期的印象畫卷,是《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的歷史再現。它運用《虞美人》《醉東風》《蝶戀花》《滿江紅》等八首耳熟能詳的經典宋詞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東京的歷史畫面,整場演出共分為六幕四場。
豪華的場景,經典的宋詞,高科技的舞美,帶給廣大遊客的是強烈的視聽震撼,生動、真實地再現了北宋京都汴梁的盛世繁榮。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
演出的劇場建設在泰山東麓,泰安市大津口鄉艾窪村以西區域(現泰山天燭峰景區牌坊處)。主演區的基本形態像是一個巨大的封禪臺,在演出燈光的作用與周圍山形林相背景的配合下,它將給觀眾呈現出典型的泰山自然環境與歷史的意境。
隨著演出的進程,舞臺和巨大的LED顯示屏將依次呈現遠古的混沌洪荒、秦的金戈鐵馬,漢代的儒風雅樂、盛唐的萬國朝冕、北宋的藝術情懷、大清的民族融合……現代的聲光技術,將給觀眾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演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音畫一體,500人的封禪演繹與泰山春夏秋冬的景觀變化,合成了泰山輝煌的交響。
大型實景演出項目《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是以泰山文化為創作素材 通過秦、漢、唐、宋、清五朝皇帝登山封禪的歷史背景為創作主線。主要了表現了華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導向 弘揚和歌頌了中國歷史文化上所呈現的「天人合一」精神。
康熙大典
大型實景演出《康熙大典》是中國第一部皇家文化主題,演繹康熙大帝傳奇一生的夜間實景演出。
整場演出以承德獨特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為創作基礎,吸取康乾盛世時期的歷史脈絡與皇家文化元素,讓觀眾高科技聲光電舞臺效果的感染下,在激動不已的情感中穿越百年歷史時空,真實體驗康熙大帝從修建避暑山莊到確立華夏版圖的宏大歷史故事。
【4】長隆國際大馬戲
最後一個出場的是長隆國際大馬戲,這場演出實力非常不俗。
演出場館位於全國首批AAAAA景區廣州長隆旅遊度假區,其擁有全球首創實景式馬戲舞臺,數千萬巨資打造極致奢華的尖端舞美科技,和數億巨資建造的全世界最大的馬戲表演場,能容納近8000名觀眾同時觀看,每天晚上7點半上演,目前演出已經超過5000場。
全球頂尖的舞臺設施和主題節目,自然少不了龐大的國際化演藝團隊,演出陣容是全球空前的。
300多名中外演職人員,其中近半來自世界各國,包括俄羅斯、美國、哥倫比亞、哈薩克斯坦、泰國、肯亞、烏克蘭、義大利等國,堪稱聯合國馬戲嘉年華。
多達40餘種500多隻訓練有素的動物在一場馬戲演出中同臺演出,可以說全世界只有長隆集團才能做得到,因為訓獸資源是長隆獨特的馬戲演出資源。
自創立以來,長隆國際大馬戲定位為做高規格的全球最大的專業馬戲。秉承著「匯粹全球馬戲精華」的一貫理念,堅持全球化採購國際頂尖馬戲節目。
2000年,從最初的世界馬戲薈萃集錦,到2003年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多麗安娜· 桑切斯執導的半主題式星空馬戲《天啟》,以及2005年由世界馬戲泰鬥扎巴斯內創作的全球最大主題馬戲《月球侏羅紀》,到2006年全球最大情景馬戲《森林密碼》,再到2010年蛻變出全球第一臺大型情景馬戲《魔幻傳奇》,最終在2011年推出更驚豔、更傳奇的《魔幻傳奇Ⅱ》。
我找了視頻來看,節目確實非常驚豔,不過這麼多世界一流的馬戲精英薈萃在一場節目,那麼多訓練有素的各類動物,以及頂尖的節目都表明這麼精彩的表演在廣洲理所當然的成功但若異地複製就顯得異常的堅難。
別的不說,光是世界一流的馬戲演員和訓練有素的動物就是很大的難題,而且己經是世界一流的馬戲了,很難再推陳出新,打造不同的體驗。完全照搬異地複製的成功率就不好說了。
基於這個原因加上馬戲與千古情的傳統文化演藝是完全不同的產品形態。有足夠的差異化,並不構成競爭關係。相信隨著行業的發展兩者都有廣闊的前景。
最後的話
很多人對旅遊演藝市場有誤解,產生誤解原因是對旅遊演藝的市場不了解。
只要是客流量足夠大的地方都有演出,這源於市場的需要,市場對演藝的質量是比較寬容的,很多演出形式比較單一,很少有變化的節目。
比如有很多地方都有雜技表演鐵球飛車什麼的,幾乎完全一樣但同樣很火爆。旅遊市場需要好的演藝作品,但是優秀的節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所以略有些好的作品就很火爆就一點不奇怪了。
囉嗦老半天要說一說我的核心觀點了:
是的,在這樣一個市場需求強烈的增量市場,千古情可能不是十全十美,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是只要比競品優秀,體驗感更強就足己獲得更好的發展和市場份額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宋城演藝並沒有躺在「功勞簿」睡大覺,而是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在創新的道路上銳意進取。
至於說千古情千篇一律,其實演藝的表現形式就那幾種——雜技、舞蹈、武術、服裝秀、燈光秀等等,很難有大的突破。
大家可以看看印象、山水系列的演出。要說千篇一律,是不是這二個系列更嚴重?
這等於在否定整個行業了。但是行業數據告訴我們這種說法幾近無稽之談。
至於重複消費的問題,國內的大人口基數太大了,還要啥重複消費?
中國未來的中產人口有多少?就算其中有1.5億一生中去那些一線景點(三亞、麗江、西安、桂林……)看三次千古情——小時候父母帶著看一次,青年和情侶去一次,中年帶孩子看一次,這三次帶的人不同感覺也完全不同,一共就是4.5億次。
一線千古情景區一年才二、三百萬客流,十年才二、三千萬,一百年才二、三億次需要很多重複消費?
宋城的看點是未來的多輪異地複製,當然存量也不差憑著滲透率、票價、客流的自然提升、適度的成長還是可以展望的。
關於異地複製有券商報告作如下描述:
■為什麼寧鄉輕資產項目成功意義大?
①寧鄉代表國內數量眾多的二三線景區,潛力巨大:我國 16 年前十座城市的旅遊演藝市場份額佔全國比例達69%,而數量眾多的二三線景區(5A+4A)旅遊演藝市場卻仍處空白期,潛在空間大。
②寧鄉項目客流持續超預期,千古情下沉的擔憂被大大消除。寧鄉項目周邊無熱門景區引流,更加考驗千古情 IP 的自身吸引力。其 1 周年客流 400 萬人次的大超預期,一方面彰顯二三線城市龐大消費力,另一方面驗證千古情模式符合低線消費者需求。
③潛在輕資產標的至少 50 個,2020年大概率實現二次擴張:我們測算 249 家 5A 景區中潛在可供宋城開拓的輕資產項目數量至少在 50 個以上。公司的千古情項目在下沉中,具備群眾消費基礎好+政府歡迎度高+低風險高回報+開發團隊輸出能力成熟等四大優點,疊加公告顯示公司項目年輸出實力約 2~3 個,我們預計輕資產在 2020-22年間有望再籤 4 單實現持續擴張,預計 2018-20 年的輕資產整體權益利潤約為 1.57 億元/1.38 億元/1.68 億元(2017 年僅 0.66 億元)。
■如何看宋城重資產項目的天花板?
①熱門景區所在地的千古情開發為公司一直以來的強項:從三亞、麗江、寧鄉項目均可看出,無論在投資回收期、還是成熟期淨利潤,三個項目均好於公司公告出的財務指引。
②灕江千古情:對標麗江千古情,陽朔的觀眾轉化率低基數+潛在遊客人次數達麗江 2 倍+灕江主體樂園玩法更多樣,有望延續麗江超預期的勢頭。預計灕江項目的成熟期客流約 200 萬人次,對應權益利潤約 0.93 億元(持股 70%)。
③張家界項目:湘西文化與民俗體驗的空白市場填補,7336 萬人次的客流基數下(三亞的 4 倍)潛在觀眾可觀,培育期有望超預期該項目最大看點。預計張家界項目的成熟期客流約 320 萬人次,對應權益利潤約 1.90 億元(持股 100%)。
④我們從《全國 5A 級景區影響力榜單》前 100 景區+所在地客流超 4000 萬人次+景區周邊 20 分鐘車程內有 100 畝地的三大篩選標準,篩選得全國適合公司自營的千古情標的或超 21 個以上,有望足夠支撐公司未來的持續擴張。
自營21個馬馬虎虎,輕資產50個肯定是過於樂觀了。不管怎麼說,筆者認為,宋城演藝的未來之路無疑是充滿光明的。
來源:http://www.gongchang.fund/news-detail-1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