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孟子·離婁上》
儒家的義理高明。然,如何則是「仁」呢?
「仁者,愛人。」而,如何算是「愛人」?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墨家講究「兼愛」,無等差地愛所有人。儒家,自然不是這樣。
儒家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有等差的儒家的「愛人」,不一定就比墨家的「兼愛」境界低。
儒家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謂,「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等差下的愛,更合乎人情。
雖然,儒家被奉為圭臬後,自然也被刻板化、神聖化,乃至權威化。
老子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老子又說,「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孟子要求在高位者需「仁」。老子認為聖人「自知自愛」,而不「自見自貴」。從讀者的角度來說,他們對高位者的要求,有相通之處。
因此,從文字的解讀與閱讀來看,儒墨道三家的思想也沒有那樣地天壤之別。他們畢竟都是在面對社會而思考。
他們面對的社會存在具體差別,卻不妨礙他們面對的社會有共同的構成要素:土地,人民,士人,君主。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聖人之下,有君子。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三樂所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一般研究教育史的人,喜歡引用「三樂」,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其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這一個「三樂」,並非孟子曰之「君子有三樂」之「三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樂,在孟子之「君子有三樂」中,只在第三位。它排在父母兄弟以及自得其樂之後。即便如此,「君子有三樂」之樂,則遠樂於「王天下」。
如此,在孟子那裡,「君子」之樂,勝於「王天下」的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