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惟仁者宜在高位」散論

2020-12-21 豐年穰穰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孟子·離婁上》

儒家的義理高明。然,如何則是「仁」呢?

「仁者,愛人。」而,如何算是「愛人」?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墨家講究「兼愛」,無等差地愛所有人。儒家,自然不是這樣。

儒家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有等差的儒家的「愛人」,不一定就比墨家的「兼愛」境界低。

儒家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謂,「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等差下的愛,更合乎人情。

雖然,儒家被奉為圭臬後,自然也被刻板化、神聖化,乃至權威化。

老子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老子又說,「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孟子要求在高位者需「仁」。老子認為聖人「自知自愛」,而不「自見自貴」。從讀者的角度來說,他們對高位者的要求,有相通之處。

因此,從文字的解讀與閱讀來看,儒墨道三家的思想也沒有那樣地天壤之別。他們畢竟都是在面對社會而思考。

他們面對的社會存在具體差別,卻不妨礙他們面對的社會有共同的構成要素:土地,人民,士人,君主。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聖人之下,有君子。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三樂所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一般研究教育史的人,喜歡引用「三樂」,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其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這一個「三樂」,並非孟子曰之「君子有三樂」之「三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樂,在孟子之「君子有三樂」中,只在第三位。它排在父母兄弟以及自得其樂之後。即便如此,「君子有三樂」之樂,則遠樂於「王天下」。

如此,在孟子那裡,「君子」之樂,勝於「王天下」的事功。

相關焦點

  • 孟子精華15句:獨善其身,兼善天下
    孟子的四端說,是他性善論的依據,也是其所有學說的基礎所在。孟子還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恥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前段時間有個人問我,「孟子為什麼這麼喜歡罵人?」我有些不解,他又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不是罵人是什麼!」
  • 公務員職業道德培訓叢書 《廉潔論》:不受曰廉 不汙曰潔
    ——《戒弟子》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孟子為政之道,曰公與清。——《省心雜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包拯廉恥,士君子之大節。——歐陽修治國莫大於懲貪。——《清朝通志》以循良為楷模,以貪墨為鑑戒——《清世宗實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
  • 孟子論「養民」
    孟子論「養民」 2019年09月17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兵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孔子講仁,孟子繼承了孔子這一學說,發展為仁政學說,又為孔子忠恕之法建立基礎,形成了性善論。孟子對於孔子學說創造性的發展,使他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上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被尊稱為「亞聖」。宋代理學家朱熹說:「自堯舜以下,若不生個孔子,後人去何處討分曉?孔子後若無個孟子,也未有分曉。」
  • 孟子:你君上瞎又聾。淳于髡:你理論非大道。孟子:時代錯亂!
    淳于髡與人論事貌似喜歡隱喻、打啞謎,好聽一些是旁徵博引、旁敲側擊,難聽一些是拐彎抹角、東一榔頭西一掃帚,但卻往往是針針見血,蘊含大道理,發人深思。據說,至今臨淄都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孟子遇見淳于髡,嚇不死也發昏。《韓詩外傳》中曾記載一段淳于髡責難孟子的故事,很經典,值得一讀。
  • 孟子修身觀念的源頭
    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孟子看來,正身、修身至關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境的影響。  孟子的修身觀念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其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探討孟子修身觀念的形上學基礎,考察孟子修身觀念的理論淵源,亦有助於深化對孟子整體思想的理解與體悟。
  • 讀《孟子》以養浩然氣
    《孟子》一書對中國文化史影響至深至著,尤其在獨立人格的塑造、士人氣節的培養上,恐無其他經典可與之相比。唐宋以來便有學者指出,「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氏醇乎其醇也」。「孟子有功於道,為萬世師。」故作為中國人,都應該認真讀讀《孟子》。閱讀《孟子》,與其他經典一樣,都需要藉助前人的註疏。
  • 孟子論伯夷,柳下惠,伊尹和孔子
    孟子在《公孫丑章句上》中對古代四位大聖賢進行過境界大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孔子第一,伊尹第二,柳下惠第三,伯夷居末。為什麼呢?孟子主持的四大聖賢擂臺賽,比試主題是為官進退原則,也就是老生常談的「入世」還是「出世」。
  • 孟子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論壇,呈現獨家孟子思想盛宴
    活動由浙江省孟子文化促進會主辦,安徽孟子思想研究會、河南孟子儒家文化研究會、吉林省孟子文化研究會、福建省孟子文化發展促進會、上海市儒學研究孟子學專業委員會、天津孟子文化促進會協辦,浙江亞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
  • 《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也
    《孟子》主要記錄了孟子的談話,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共有七篇。這本書呢,是繼孔子之後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與發展,表現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論。遊說諸侯,進行政治活動,宣傳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張,記載了孟子一生的主要內容。
  • 製藥論藥,盡顯湯散丸各路英雄本色
    今天分享藥論兩則,即沈括《夢溪筆談》印論湯散丸,莫文泉的《研經言》製藥論。前者是北宋傑出的科學家,後者是清朝的比較有名的訓古學家,他們倆都是懂醫不行醫,寫醫不專業的外行。但,他們對製藥論述,有獨家觀察的優勢,講得透徹。
  • 毛澤東文採與《孟子》
    他的文採受到孟子的影響。孟子文章縱橫馳騁,汪洋恣肆,經典語錄俯拾皆是,極有感染力。毛澤東寫文章也好,講話也好,常常將《孟子》章句隨手拈來。下面舉幾個例子:  1937年、1938年,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的學生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湧向延安。毛澤東給他們三天一小講,五天一大講。其中總要講這樣一句:「同志們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綏遠、新疆,『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孟子思想:知言養氣 集於一身
    孟子比較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本身具有愛美向善的共同生理心理基礎.也朦朧地認識到美的客觀存在物具有普遍可接受性,這正是孟子文藝接受思想比孔子深刻處。如果說孔子的文藝接受思想主要是政治的,那麼孟子則是倫理的;孔子是直接為政治,無視文藝的特殊本質,孟子則是認識到文藝的某些特殊本質,間接為政治的。
  • 閒談孟子之樂:人生來就有良知良能,反身而誠當屬人生之樂
    孟子作為儒家大先賢,讓其揚名後世的,大抵是他的性善論。但是孟子承接孔子,孔子卻沒有指明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孔子只說了「性相近,習相遠」,而孟子則十分鮮明地提出了性善論,並且繼而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良知」、「良能」,又在「良知」、「良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衍出「反身而誠」的人生之樂。而孟子之「良知」、「良能」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宋明理學的二程關於人之本心至善的說法,以及陽明心學關於「良知良能」的解讀,多少都受到了孟子的影響,這些便是後話了。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而孟子的性善論卻忽視人性的這些部分。諸侯橫徵暴斂,百姓流離失所,面對現實,孟子一面激烈地批判社會的不公,一面尋求解決之道。他批評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孚,此率獸而食人也。」他還說:「兇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 「王道」和「霸道」是什麼意思,孟子認為仁政的關鍵是什麼?
    1、孟子思想中的的「王道」與「霸道」孟子尊崇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提出了「性善論」。性善論中有一個比較突出的觀點,就是孟子認為人先天擁有惻隱之心,即人先天就有「不忍人之痛」的同情心,於是,孟子認為「人性本善」。
  • 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
    這一切的基礎都圍繞著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論為根本中心點。所有的理論只有在此中心點的基礎上才可以成立。只有人性本善,才有理由讓人們向善去發展,才有以後預設的大同世界。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儒家的價值理論體系。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是作為要求人們向善,成為聖賢、君子這套工夫理論的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前提。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們向善發展才合情合理。
  • 孟子四十不動心,而孔子六十才做到耳順
    除性善論外,也有一些人持性惡論,說人必須接受後天教育才能夠重新塑造自己,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其實,人此生之初,性惡性善是不好論的,因為生命輪迴轉世,此生一出即帶著種種執著心,其中有善良的東西,也有惡的東西,所以有人生來本性善良,也有的人生來即自帶邪惡。生命再向上推溯,超出了人類道德層次後,本無所謂善與惡,只剩下執著心多與少的問題,是純淨程度的問題。
  • 儒學中關於「一道五德」論的學問
    儒家所論之「道」,儘管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含義,但其主要含義,也是指信仰的原則、政治的理想與戰略。孟子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下》)、「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講「先王之道」(《荀子·禮論》)、「修其道,行其義」(《荀子·正論》),其所論之「道」,就是人生信仰和政治理想意義上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