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寧去湟中縣塔爾寺的路上,天陰沉沉的,仿佛只需一陣風,就能將雨水吹落。之前從未到過藏傳佛教的寺院,心中對藏傳佛教唯有的一點感知,大概是圖片上看到的布達拉宮吧。
雨水在我們猝不及防時飄落。臨近塔爾寺,雨已是愈下愈急。雖然暴雨如注,卻仍有大批的車輛排隊進入景區。索性早早下了車,撐了傘,穿過雨水橫流的街巷,去訪那塔爾寺。
沿街商鋪,多是擺賣著藏式特色禮佛的紀念品。在風雨交加的夏日,在朦朧的雨簾之下,在雨滴敲擊石板路的聲音裡,我已漸漸嗅到了佛的氣息。
塔爾寺,先有塔而後建寺。所以整個寺院,佛塔眾多。每座塔,都可做為塔爾寺的標誌。過門塔,昔日出入塔爾寺的人都必經此塔。而這裡,也是現代人訪塔爾寺必走的。三個門洞任由人出入,門洞上則聳立著三座白塔,雕磚鬥拱,上鐫刻藏文。
廣場上的如來八塔,更是塔爾寺的點睛之筆。八座寶塔都是尖頂,上圓下方的樣式,為典型的藏式佛塔。塔身裝飾有蓮花,上部為潔白高雅的瓶形,每座塔身的南面都鑲有佛龕,佛龕上寫有梵文,記載了眾多美麗而富有哲理的佛教故事。塔頂則為純金裝飾,顯得雄偉壯觀。八塔一字排開,布局勻稱挺撥,造型唯美大氣。蹭導遊聽講如來八塔,介紹如來八塔的由來以及釋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對佛,我不由心生幾分敬仰出來。
雨漸漸小了許多。隨著人流,向寺裡各個佛殿經堂湧去。這裡的建築風格,為漢藏相融合。有漢族傳統的宮殿式建築,也有藏式的平頂建築。每座建築錯落有致,相得益彰。色彩搭配得更為大膽前衛,一時間,白色的牆,黃色的瓦,紅色的窗,綠色的瓦當,銅色的轉經筒,五色的彩繪,七彩的經幡,讓我看得心神蕩漾。心想,若是晴天,若是碧空萬裡,這裡的一切,鏡頭裡拍下的每幅照片,都可做為經典。
大金瓦殿,祈壽殿,釋迦佛殿,大經堂,在這些殿堂,我只是隨波逐流,跟隨了人們蹣跚的行走。殿內都不準拍照,各殿曲折相連,所以記憶有些混淆,模糊了各個殿的模樣。讓我記憶猶深的,是這裡的木刻浮雕,層層疊疊,惟妙惟肖,讓人驚嘆。硫璃所砌的磚牆,色彩明快,造型玲瓏別致。更讓我驚嘆的是剽悍粗獷的藏民,在佛前,溫順如羔羊。他們一次次雙手合十舉過頭頂,放在胸前,曲膝跪拜,雙手伸直向前,整個人匍匐在佛殿前的地板上。在佛的面前,他們放下尊嚴,祈求佛的庇護。在那一刻,他們的靈魂向著佛靠攏;那一刻,他們萬念俱灰,心若止水。
在塔爾寺,最令我拍案稱奇的,則是塔爾寺三絕之一的酥油花。酥油在零度以下的水中冷卻後,才可捏制塑形。豔麗精美的花朵,神態各異的人物,飄動的裙帶,流動的雲朵,安靜的供盞,色彩明麗而又生動。
酥油花被稱為油塑藝術,是古時藏傳佛教信眾因冬季沒有鮮花供佛而發明的替代品。如今,酥油花已成為塔爾寺眾僧最值得推崇的一門絕技。因為做酥油花時雙手要長時間在冷水中浸泡,這些僧人們的手都有凍傷。
在昏暗的佛殿裡,長明的酥油燈微黃的光亮,將酥油花的各式雕塑攬在懷中。花兒栩栩如生,人物活靈活現。雖光線不甚明亮,卻也讓人看得如痴如醉。厚重的幡帷經帳氣味,古舊的梁柱氣息,藏民們身上的羶味,酥油燈裡的酥油味,在逼仄的空間裡交織在一起,讓我難以呼吸。快步走向殿外,去呼吸外面的清涼。
在雨中的塔爾寺毫無邊際的遊蕩。偶然看到一個紅衣喇嘛在雨中緩緩行走,不疾不徐。在古舊的紅牆根下,雨中氤氳的水氣襯著他孤獨的背影。一心求佛,須耐得住寺中的清冷,在我們看來的寂寥之意,對他們來說或許就是一種修行。
殿外,排著一列列古銅色的轉經筒。這些經筒,不斷被眾人用手轉動,據說每轉動一次經筒,就等於誦讀了一遍經文,隨著轉經筒的快速旋轉,功德也在快速地積累,可以去洗滌罪惡,救贖心靈。我試著用手轉動經筒,一個接著一個。在隆隆的經筒轉動聲中,我似心中澄明,眼前盛開了一朵聖潔的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