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5月開始,住建部就要求各地政府對公園內的會所展開全面自查和整改。當時,福州市相關部門對江濱一號、一江樓等8家公園內的餐館和會所下達停業通知書,並要求其限期整改。那麼,現今,這些會所餐廳的轉型之路是否順暢呢?
福州公園會所關停3年後,轉型成效如何?整改轉型,如何既確保服務大眾,又保證經營業主的經濟利益?
整改轉型並無起色
閩江公園望龍園一江樓轉型為茶吧,慘澹經營
閩江公園望龍園內的一江樓,是在2013年5月被福州市相關部門強制關停的8家餐廳之一。
吳先生就是一江樓的老闆。他指著廚房說,鍋也生鏽了,桌椅也發黴了,平日裡連個人影都見不著。
點菜區內,玻璃門緊閉,門把手纏著鐵鎖。
吳先生回憶,餐廳被關停之後,他度過了艱難的3年,這期間他一直在謀劃轉型。今年初,吳先生提出了初步的整改方案。
吳先生在整改方案中提出,希望將一些福州特色小吃等平價餐飲和茶吧、藝術品展館結合的方式來經營。但是,這個方案沒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批。
雖說吳先生提出的轉型方案和有關部門的要求有出入,但整改期限不能一直拖延。於是,今年2月,吳先生只能硬著頭皮按照要求完成了整改。餐廳轉型之後,定位為茶吧。
但是,從這半年的經營情況來看,效果卻並不理想。
從住建部頒布的《公園設計規範》來看,在服務設施配套這一欄明確規定,每20到50米之間,必須配備小賣店、茶座、咖啡廳和餐廳。但是,記者從閩江公園繽紛園沿路一直步行到了金沙園,20分鐘的路程下來,沒有一個配套的餐飲設施向公眾開放。
吳先生坦言,由於業態轉型過於單一、定位不清、規劃不明,最終導致客源寥寥無幾。這段時間,在業態形式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他所能想到的就是開源和節流的辦法,但似乎也很難維持正常經營。
吳老闆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照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平均兩天才有一桌生意,一桌的茶位費是30元。然而,標準的員工配備不能少。平均一個人一個月的工資在3500到4000元,一個茶吧至少要配備10名員工。也就是說,光是人工成本就在4萬元左右,這還沒算上房租、設備維護等費用。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經營下去,他們恐怕就熬不住了。
吳先生希望,相關部門能否根據每個場地的具體情況,在業態的方向上進行一些調整。既保證公園繼續姓公,服務民眾,又能幫助企業保障其基本利潤。畢竟,這是它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
業態轉型需要摸索逐步完善
公園裡不允許設立私人會所、高檔餐館,這是一條硬性指標,但是,關門之後的業態轉型能不能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在這些公園會所餐廳轉型的培育期,政府引導、依法治園和市場經營者追求生存發展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呢?
對已經開業的一江樓,從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的確不太理想。
閩江公園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李凡主任出示了一份福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的文件辦理告知單,時間是在2015年12月15日。
根據當初的文件要求,一江樓的業態調整隻能圍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開設遊客休息區,免費提供便民服務;第二、開設棋牌活動區,為遊客提供棋牌服務;
第三、提供各種知識講座、講壇等場地服務。第四、福州特色旅遊產品展示及售賣;最後、藝術品展示及銷售。
李凡主任強調,當時政策的定調很明確,休閒吧不能為少數人服務,不能設立廚房,不能做餐飲業。
而過去一段時間,福州園林部門就曾組織人員前往杭州西湖等地考察學習,了解國內其他城市的整改經驗。
接下來,他們也將根據各業主實際的經營情況制定相關方案,並上報給了相關部門。
閩江公園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李凡主任表示,當年關停的8家公園會所餐廳裡,有兩家屬於市屬管理,分別是閩江公園江濱一號和一江樓餐廳。另外6家分由鼓樓區、晉安區、臺江區管理,整改方案由各區制定執行。
閩江公園江濱一號轉型為書吧和咖啡屋,即將開放
江濱一號目前仍在裝修階段,業態調整為書吧和咖啡屋為一體的文化複合空間,預計九月底將開始正式對外開放。
轉型之路需要先吃螃蟹者
一江樓的這種情況並非個案。據記者調查,在福州,曾經關停的八家公園會所、餐廳,有三家已經改做他用。另外5家公園會所餐廳,真正完成整改轉型並對外營業的只有一江樓和金雞山公園的映山紅會所。
那麼,映山紅會所目前的整改轉型情況如何呢?
金雞山公園映山紅會所順利轉型為書院
在關閉了將近三年之後,這家曾經的高端會所,如今改名為「至聖書院」,並在今年4月1日正式轉型開放。
指示牌上面標註著「新華書店」、「咖啡」、「品茗」、「文化交流」等服務內容。
200多平方米的大堂就像一個小型新華書店,桌椅擺放講究,其餘樓層則作為咖
啡屋和茶室。
整個書院置身於兩條長長的瀑布之間。
據了解,目前書院內有1萬多冊圖書,這些都是免費向遊客開放。
張先生介紹,書院內提供免費的水供遊客享用。另外吧檯上還有咖啡、茶、麵包、蛋糕等食品,價錢都很親民。
繚繞著悠揚的古典音樂,配上美景、好書,可謂至上的精神享受。
書院負責人張先生告訴記者,至聖書院之所以能率先順利轉型開張,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是關鍵。
至聖書院率先走出來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收穫了不少好的口碑。然而,張先生坦言,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仍然會存在。
目前書院的經營方式還很單一,只是靠賣茶賣咖啡和賣書來維持運營。張先生給記者算了筆帳,顧客的消費是降低了甚至零門檻,但書院正常經營所需的費用價格還是沒變。目前,書院裡一共有17名員工,每個月光是人工成本就在6萬元左右。算上房租、電費等費用,以及書本桌椅等破損率,至聖書院每個月的虧損大概是四、五萬元。
在至聖書院負責人張先生看來,轉型,並不是簡單地把會所的帽子摘掉,穿上平民化的外衣。在產品的設置、成本的控制,以及尋找新賣點確保經濟效益等等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否則這種轉型沒辦法長久維持。
張先生坦言,政府的扶持僅僅是一方面,關鍵的是,企業自身更要紮根消費者中,理解他們,了解需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不和公園定位相衝突的新商機。
其實對於我們百姓來說,反感的不是公園裡的這些餐廳會所建築本身,而是其奢靡之風。這些公園會所餐廳今後能否成功轉型,既能讓企業存活、又能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實惠?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