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佔順,歷任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顧問,北京市東城區作協會員。
過年的重頭戲,到了年除夕就該吃團圓飯、包餃子了。
忙活了一年的人們,這時可以輕鬆、快樂地坐在圓桌邊,或坐在熱炕頭上盡情享受著豐收、勞動和工作帶來的喜悅!
小時候的年三十隻記得:家裡規定從除夕開始的過年中,孩子們不能哭、不能鬧,當然更不能打架罵街了,只準高興。
那個年代的除夕之夜,雖然沒有電視,但全家會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就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這時家家戶戶聚在一起,開始包餃子了。
回想大年除夕包餃子,家裡人有和面的、有剁餡的、有擀皮的、有包餃子的,真是其樂融融。
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總是用「餃子」來打頭兒。
那麼,為什麼過年吃餃子呢?母親告訴我: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除夕晚上包好,待到午夜的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餃子又是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這餃子有餡,更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在包餃子時,家裡常常將糖、花生、棗等包進餡裡,同時母親還會在餃子的邊上捏上不同的花邊或是記號,下鍋時就知道哪種是糖的,哪種是花生和大棗的。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的人將早生貴子。當然兒時的我們,只知道吃著快樂,哪知道什麼寓意啊!
後來我才知道,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餃子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家過年的餃子餡,基本上是大白菜和豬肉的。這樣剁餡的任務,我自告奮勇承擔起來。
先是切肉餡(因那時候傳統的習慣是自家剁肉)。按照母親教的方法,先把菜刀磨快,把洗淨的肉一片片、一條條、一小丁一小丁切好,就開始剁起來;
然後是切白菜。第一遍我把菜葉、菜幫切得細細的,橫過來再按住第一遍切的細條條,密密的下刀就切成小菜丁,再均勻少撒點鹽,邊剁白菜邊翻著剁不著的,白菜裡的水就會慢慢滲出來。
最後經過擠水,放在盆裡就可以拌餡了。
聽吧,那會兒除夕傍晚,家家戶戶都傳出「噹噹當」的菜刀和案板那激烈的、含有勞動成果和喜悅韻味的碰撞聲,就猶如現在「春晚」裡那合奏的一曲曲交響樂、一首首動聽的歌和一段段優美的舞曲,飛出家門、傳出院落,迴蕩在除夕傍晚的上空,再伴隨著「二踢腳」那地一聲、天一聲的炸響聲起,讓你絕對沉浸在過年的濃濃的氣氛中。再一想第二天起床能就穿上母親親手做的,讓我等了一年的新衣服,那滿滿的幸福感,會蕩漾在無憂無慮的臉頰、會聚在我美美的心中!
母親說:過年的餃子,蔥、姜佐料一定要大,大醬、醬油、鹹鹽、五香粉和熟油可以根據家裡人的口味酌情加些。
記得父親包的餃子敦敦實實的,長得一模一樣,擺在蓋貼上像雄赳赳的士兵一樣,排列整整齊齊的。母親包的餃子肚大餡多,活像一個個大肚佛,帶著愛意和善心在除夕來到人間。
母親在「特殊」餡的餃子邊上,捏出些大大小小的花褶,我們幾個都搶著有花褶的餃子吃,感到這也是一種幸福。
我呢,極羨慕父母親的好手藝,用我那稚嫩的小手試著包的餃子全都跟吃撐著了、躺在床上的「孕婦」一樣,坐不起來也站不起來。就這樣我還搶著把一顆顆花生米和一個個洗淨去核的紅棗包在我的餃子裡。
記得兒時那除夕的餃子,心中的歡樂是滿滿的。那時是天天盼望著什麼時候又一個除夕的來到;現在是年年回憶著兒時的歡樂,什麼時候都不會忘掉!(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