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進臘月,舉國上下都沉浸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中,宮裡過大年,會是個怎樣熱鬧的場景呢?
故宮博物院藏 清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新衣迎春
宮裡過大年的活動異彩紛呈,每一項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農曆臘月三十日,皇上要鄭重地穿上明黃色、通身以金線和彩線繡九條金龍和十二章紋樣的吉服——龍袍。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明黃緞繡雲龍紋吉服袍
故宮博物院 清 明黃江綢黑狐皮端罩
據《穿戴檔》記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初一時行開筆儀,乾隆皇帝頭戴黑狐皮吉服冠,穿「黃稠繡靠三色黑狐膁龍袍,外套貂皮端罩」;寅時三刻,乾隆皇帝到弘德殿進湯煮餑餑(即餃子)時,「換下貂皮端罩」。辰初三刻,乾隆皇帝到慈寧宮給皇太后請安,又換上「大毛燻貂緞白蒼龍教子珠頂吉服冠,黃地緙絲滿地風雲黑狐膁龍袍」。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吉服帶
在穿吉服時,吉服帶也是必不可少的。吉服帶上蘊含祥瑞圖案,作為「福祿」象徵的葫蘆也常常被繡成荷包懸掛其上,帶來吉祥、富貴、長壽的美好寓意。
左:故宮博物院藏 清 青色緞平金鎖繡暗八仙團壽紋葫蘆式荷包;右:故宮博物院藏 清 黃色緞繡葫蘆蝠紋橢圓荷包
宮廷饗宴
在這喜慶祥和的日子,跟尋常百姓家一樣宮中也是要開團圓宴的。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剔紅飛龍宴盒
家宴規矩多,除夕、元旦家宴是皇上與后妃女眷、親王、皇子等分別舉行的團圓宴。雖為家宴,也要嚴格遵守禮儀程序進行。
故宮博物院藏 清 赤金鏨花餐具
據記載,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與后妃女眷在乾清宮舉行除夕家宴。家宴由內務府承辦,皇帝御宴桌擺冷膳、熱膳、群膳四十品,後擺酒膳、茶膳各二十品,再加上餑餑、小菜、湯、粥、蜜餞食品等一百零八品;用金龍盤、金龍碗,金勺、金箸等等。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黃地紅蝠金團壽字紋蓋碗
除了皇家團圓宴之外,但是在清代宮廷年節習俗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一餐,那就是吃餃子。
相傳,努爾哈赤率十三副遺甲起兵時,連年浴血奮戰,死者無數。為表懺悔,努爾哈赤曾對天起誓,每年除夕包素餡餃子祭奠死者。從此,清代宮廷中就留下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除夕夜吃素餡餃子。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大吉寶案
素餡餃子的餡料以乾菜為主:包括長壽菜(馬齒莧)、金針菜、木耳、蘑菇、筍絲、麵筋等。清前期和中期的幾位皇帝都嚴格遵守祖宗遺訓,在除夕晚上辭舊迎新瞻拜禮儀之後,到乾清宮東側的昭仁殿東小屋吃煮餃子。當皇帝到一行人登上乾清宮臺階時,御膳房開始煮餃子,皇帝到昭仁殿東小屋坐穩後,餃子恰好出。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大吉寶案(案面)
伴隨的皇帝的入座,太監將餃子放在大吉寶案正中間那個「大吉葫蘆」圖案上,一切就緒,皇帝準備開動了。
宮廷習俗
百姓人家過年,放鞭炮、逛廟會、看節目,宮裡的皇帝也有自己獨特的娛樂活動。當然,有些活動是儀式性質的,為來年討個吉利;有些則文雅一些,要的是吉慶祥和的氛圍。
除夕夜過,便是子正,新的一年開始,在這新月、新日、新時,皇帝會身穿冠服,到養心殿東暖閣明窗前就坐,親手點燃玉燭長調,把屠蘇酒倒入金甌永固杯,手握萬年青筆,書寫新年的第一筆——「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等吉祥語,這就是「明窗開筆」儀式。然後飲屠蘇酒,以除瘟疫,強身健體。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甌永固杯
乾隆皇帝一生一共「元旦開筆」64次,這些吉祥的黃箋紙全部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
正月初二至初十,擇一吉日,皇帝要和能詩作賦的王公大臣舉行飲茶作詩的活動。茶宴時,皇帝坐重華宮正殿,王公坐西配殿,大臣坐東配殿。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白玉龍鳳靈芝如意
宴前,皇帝當場出題,按規定作詩聯句。茶宴上飲「三清茶」,食用清宮特製的滿洲餑餑,一時間妙語連珠,文雅祥和。茶宴之後,皇帝會對諸臣進行頒賞。賞賜之物有荷包、如意、畫軸等,既是賞賜,亦是賜福。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平定臺灣戰圖 清音閣演戲圖》
如上圖,在那個沒有電視、網絡的時代,宮中的帝後們新年期間必不可少的一項娛樂消遣,就是看大戲,演出的劇目必然是熱鬧、吉祥的。忙碌了一年,皇帝也要輕鬆娛樂一下,暫時放下公務,享受人間之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