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沒有把原子彈扔在東京,而是廣島和長崎,是為了增加更大的喪亡,以此促使日本早點投降,儘快結束戰爭,以免使得戰爭打到更激烈的地步。
比如在投放原子彈的時時候,美國《紐約時報》就解釋說,之所以在城市早高峰的時候投放原子彈,就是因為早高峰的時候,人流量最大,原子彈爆炸可以創造更大的平民傷亡。
很多同學可能會說,既然要創造最大的傷亡,東京是日本最大的城市,扔到東京自然會有更大的殺傷力啊?
這就是對當時的戰爭環境不了解了,日本東京直面太平洋,按照道理來說,的確是投放最容易的城市,正因為容易轟炸,在此之前,東京幾乎已經被炸成廢墟了。
1944年美軍佔領馬裡亞納群島,建立了飛機能夠直飛日本本土並且返航的空軍基地,然後美軍就開始了長時間日本面向太平洋海岸城市的轟炸,包括東京在內的大阪、神戶等城市,都在美國空軍的照顧之內。
比如1944年11月24日,美軍出動100多架次的轟炸機在東京進行轟炸,企圖摧毀日本的軍工基礎,打擊日本的軍工再生能力。
但是日本採取的是小作坊生產模式,東京的軍工企業把原材料交給老百姓,老百姓做成半成品後再送到軍工企業,這樣把軍工分散到平民區的生產方式,並不利於轟炸,按照國際法規定,不允許炸平民區,雖然說,日美已經打到紅眼的地步,但是明目張胆的炸平民區,也不利於美國建立戰後的大國形象。因此,1944年的轟炸效果都不算太明顯。
一直從1945年開始,可能是受到衝繩島戰役的刺激,美國改變了之前的轟炸思路,放棄以前的謹慎轟炸策略,改為更激進的轟炸方式,大規模採取燃燒彈去轟炸。
1945年3月,美國出動300多架轟炸機,攜帶2000噸燃燒彈去轟炸東京,這次轟炸比較順利,直接造成日本5萬多人死亡,10萬多人受傷,東京四分之一的市區都被炸得紅撲撲的。
由於這次轟炸的順利,接下來美軍大規模採用燃燒到對日本沿太平洋海岸城市進行轟炸,一直到三月底,美軍在這些城市持續投放超1萬噸燃燒彈,東京被炸得最慘,一半以上的城區都被炸毀。
在投放原子彈之前,美軍也並未放棄對東京的轟炸,軍工企業都被炸毀,東京市民都躲了起來,防止被轟炸。所以,後續的轟炸已經沒有大的戰略效果,這個時候,如果把原子彈投放到東京,並不划算。
這是一筆投入產出帳,美國研究原子彈是花了大價錢的,為了研發這幾顆原子彈,美國曆時三年,調集上千名科學家,以及不計其數的工人,投資20億美元(當時的美元可老值錢了)。
在戰爭就要結束的時候,如果不能把原子彈投放出去,如或者不能打出強有力的轟炸效果,那麼,美國的這個所謂的「曼哈頓工程」就是失敗的。
實際上,美國人看得也比較遠,戰爭結束是早晚的事情,美國要的不是戰爭以何種方式結束,而是戰爭結束後,美國在世界上能夠處於何種霸權地位。
這些東西,自然都是要看你在戰爭中的表現,沒有什麼比扔一顆原子彈有更好的宣傳片了,如果有,那就是扔兩顆原子彈。
由於東京已經炸成廢墟,想要創造更大的傷亡人數,美軍選擇了以前轟炸不是太頻繁的城市,也就是非沿太平洋城市,當時投放的名單是廣島、長崎、小倉等四五個城市,最終投放在了廣島和長崎,這兩個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和軍事要塞。
在投放時間點的選擇上,也是選擇了早高峰,投放的地點也是市中心,目的就是要擊垮日本人內心的最後防線。原子彈的投放徹底達到了美國想要的效果,不久之後日本投降(儘管有人認為是蘇聯紅軍對關東軍作戰是壓垮日本的最後一棵稻草)。
這裡要說的是,在投降方式上,選擇的是對美國單獨投降,要知道在之前美蘇協議上,蘇聯要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對日本進攻,並且以北緯38度為界線,美蘇分區佔領,但是考慮到對德國分區佔領已經凸顯出的弊端,日本本土單獨對美國投降,是蘇聯所沒有想到的。
然而一向好戰的蘇聯為何忍下了這口氣?我認為還是原子彈的功勞,當時蘇聯還未研發出原子彈,因此,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放的原子彈,造成的巨大破壞力,是當時世界各國都十分忌憚的,包括蘇聯。
而不把原子彈投放到東京,其實也是美國長遠的考慮,畢竟原子彈所能造成的影響誰也不知道,萬一真要把日本天皇炸死,日本國民採取「一億玉碎」的計劃,在日本本土跟美軍展開廣泛巷戰,那對美軍來說,就是無法接受的了。
美國想要的是一個臣服於自己的日本,並且能夠作為其在太平洋遏制蘇聯的橋頭堡,而不是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