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段落,三個視角,一個總結。電影既具有手法的實驗性,又帶有情感的震撼度。
前三個段落分別從士兵、對手(美軍)、高炮班的視角講了三遍故事。
第一遍是線性故事:我志願軍大部隊要在凌晨趕赴主戰場金剛川,只有打贏這戰才能有更好的談判籌碼,然而大部隊要過河,河水湍急,為保主力部隊過河,工兵搭橋,炮手保護,圍繞這座橋,敵我雙方進行了攻守爭奪戰。
第二遍從美軍空軍士兵的視角重新講了故事,在他們眼裡,橋是永遠炸不斷的,志願軍之頑強體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遍從志願軍高炮班的炮兵視角,又講了一遍故事,班長關磊業務之精湛,排長張飛寧死抗敵,兩個炮組所有人員犧牲,不僅震撼,而且讓人動容。
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關班長與張排長的戰友之情。關班長原是炮兵排的排長,因為抽菸違紀,降為班長,然而這個京油子的在高射炮射擊的業務上卻十分精湛,原本被連長安排做掩護的他,到了敵機前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攆走張排長,擔當主力炮手,擊落一架敵機。張排長與關班長關係微妙,雖然比關班長級別大一級,卻是關班長的徒弟,關鍵時刻讓出主力炮手,卻依依不捨關班長身處危地。他們表面是師徒,是上下級,心裡確是戰友,都不希望對方犧牲。然而關班長死了,關班長一組的炮手們都死了,張排長內心悲痛而憤怒。然後敵機又來了,張排長身邊的戰友們死了,只剩下沒有左胳膊、左腿的他。他們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大部隊順利過橋,他們點起火把吸引敵機的襲擊,他們不惜犧牲生命來保護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名字的戰友們。
這就是戰爭,殘酷而嗜血,個體的塑造更令人動容。張排長的戰鬥不只保護了戰友們,更打出了一個炮兵的尊嚴。
本片大場面的鋪陳留給了最後的人橋,橋可炸,橋可毀,但人可敬,志願軍更可畏。高炮組戰友們的犧牲,換來了大部隊的全部抵達,前面的戰況我們不知道,但人肩築起的肉橋永遠在我們眼前。
個體的表達不影響整體的展現,《拯救大兵瑞恩》能做到,《八佰》能做到,《金剛川》也做到了!真心希望這樣的片子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