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李帥 編輯:劉曈曈
10月23日,耗資4億元人民幣製作的戰爭題材影片《金剛川》一上映就迅速登上熱搜,成為軍事愛好者們討論的熱點話題。
同上甘嶺、長津湖相比,金剛川這個名字鮮為人知。出品方選擇這場戰鬥,是因為《金剛川》的故事背景是著名的金城戰役。與上甘嶺戰役這樣的防禦作戰不同,金城戰役是一場志願軍主動發起、取得輝煌勝利的進攻戰役,而且是一場「以戰逼和」的政治仗。
1953年1月20日,主導介入韓戰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下臺,艾森豪上臺。面對這場損失數百億美元和10餘萬美國青壯年的戰爭,艾森豪想儘快「體面地結束戰爭」,並在停戰談判中做出一定讓步。不過,李承晚當局並不想停戰,一旦停戰,其所謂以武力「統一」朝鮮的計劃將化為泡影。因此,李承晚當局在戰俘問題上不停製造麻煩,妄圖破壞停戰談判。
為給李承晚當局施加更大壓力,早日促成朝鮮停戰,經彭德懷建議,毛澤東6月21日晚決定在停戰前再對南朝鮮進行一次軍事打擊,即金城戰役。7月13日,志願軍集中5個軍兵力和1483門火炮,在金城以南上所裡至北漢江之間的地區,向南朝鮮軍陣地發起進攻,不到一小時就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的前沿防禦陣地,並迅速向縱深進攻。14日18時,南朝鮮軍全線崩潰,志願軍向南擴展180餘平方公裡,並先後擊退「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約8個師兵力的大小反擊1000餘次。至7月27日,戰役勝利結束。此役共殲敵5萬餘人,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可以說,金城戰役是「停戰協議」籤訂前的最後一戰,也是鎖定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決勝局」!
影片《金剛川》的故事就是在金城戰役的大背景下展開:為保證人員和作戰物資通過金剛川上的一座木橋到達前線,志願軍工兵和高炮部隊與美軍戰機展開炸橋和修橋的激烈鬥爭。
《金剛川》分別以步兵、美軍飛行員、高射炮兵3個不同視角聚焦「金剛川橋」這一戰鬥,最後以工兵搭起人橋進行情感升華。與諾蘭的《敦刻爾克》式「一月一天一小時、三線交叉剪輯時空」不同,《金剛川》遵循古典戲劇理論的「三一律」:地點(金剛川上的金剛橋)、時間(「此刻」到次日6點前)、情節(架橋渡橋的主要矛盾線索)均保持一致。
《金剛川》中,沒有超級英雄,但人人都是超級英雄。從某種意義上說,《金剛川》就是一個英雄群像電影。在無數無畏個體成就的英雄群像中:步兵帶著戰友遺願衝過金剛川,殲滅5萬敵軍;前出保障通信而犧牲的女兵,明知橋旁有危險仍義無反顧;那些並未露面的「喀秋莎」火箭炮炮兵,火龍尖嘯、天降正義,以火箭炮端掉美軍炮兵陣地,奏響敵人的滅亡之曲!
最讓人感動的,無疑是那群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護橋梁安全的高射炮兵。張譯飾演的張飛同吳京飾演的老關,一根玉米、一個煙盒、我來當靶子你隱蔽的互相保護,其袍澤之誼不亞於張翼德和關雲長。特別是老關在暴露炮位上打光炮彈後,為吸引敵機,毅然打出那顆致使自己犧牲的照明彈。張飛在最後關頭也做出同樣選擇,為掩護大部隊過河減少犧牲,點亮炮位邊的篝火吸引敵機。在他下令「點火」的那一刻,身邊的戰友們明知暴露意味著死亡,卻依然堅毅地灑下汽油、點燃火堆。
最後,美國轟炸機用燃燒彈將橋嚴重損毀,但硝煙散去,一列列志願軍仍然高喊殺聲衝向對岸。原來是工兵跳入水中,搭起一座人橋。在「一條大河波浪寬」的鋼琴背景樂中,在戰士們奮勇向前的慢鏡頭中,在炮火、堅韌、血海中,他們以身為樁、以肩為路,搭起一座「永遠炸不斷的橋」,塑造出一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英雄群像。
(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