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金剛川,有一座炸不毀的橋

2021-01-20 騰訊網

本文作者是時光編輯部@羊羊

等著去影院看《阿凡達5》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相信很多人都對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記憶猶新。

2020年恰逢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月25日則是抗美援朝紀念日。

在這之前兩天,也就是10月23日,抗美援朝題材戰爭片《金剛川》將與全國觀眾見面。

《金剛川》由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共同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等演員主演。

電影背景設置在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為了保障向金城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們誓死捍衛交通要塞——金剛川上的金剛橋

抗美援朝對中國人民意義重大。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70年,這場戰爭中發生的很多故事仍然鮮活。

幾十萬同胞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值得講述的故事太多太多。

不管是《金剛川》、《上甘嶺》、《奇襲白虎團》,還是《英雄兒女》……電影只呈現了冰山一角,背後歷史更值得我們回味。

今天,時光君就來幫大家普及一下,從抗美援朝到金城戰役,那些真實的歷史瞬間。

韓戰

韓戰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衝突。

韓戰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由此演變為後來朝鮮半島分裂南北陣營的導火線。

1950年6月25日,在得到史達林的同意之後,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韓國的突然進攻,韓戰爆發。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爭,是韓戰的一部分。

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

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

美國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1951年7月10日,中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

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國放棄了原本要幫助南韓攻佔北朝鮮的計劃。

為了擺脫韓戰的泥淖,美國答應了中國早先提出的停戰要求。

當時的南韓總統李承晚並不想停戰,他自大地認為,自己完全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

李承晚集團不但宣布南韓退出停戰談判,還在6月17日晚突然強行扣留四個戰俘營的朝鮮人民軍戰俘2.7萬餘人,編入南朝鮮軍隊,有意製造了破壞戰俘遣返協議的事件。

彭德懷按原定計劃於1953年6月19日由北京起程,前往朝鮮,參加朝鮮停戰協定籤字。

臨行前,他與毛澤東、周恩來就此事進行了磋商。

次日,毛澤東復電彭德懷指出:停戰籤字必須推遲,推遲何時為適宜,要看情況發展方能作決定。再殲滅偽軍萬餘人,極為必要。

為了保證金城戰役的勝利,志願軍從6月下旬即開始進行了準備。

其中,工程部隊為此次戰役做了大量的工作。

為保障戰役中的交通運輸和部隊運動,特別是炮兵的運動,第20兵團於6月28日下達了工程保障指示,共抽調步兵13個團、各軍建制工兵和配屬的工兵50多個連,加修道路452公裡、急造軍路61公裡、架橋72座(長1320餘米)。

1953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致電志願軍總部,祝賀志願軍取得夏季戰役的重大勝利。

張振智和金剛川

張振智是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

他所代表的工程部隊在金城戰役,乃至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振智從1951年1月28日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10月5日奉命回國,歷經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等大大小小的戰鬥共幾十次。

他榮立了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

電影裡的「金剛川」,正是張振智書寫英雄事跡的地方。

金剛山位於今朝鮮和韓國交界處,大部分山峰位於朝鮮境內。素有朝鮮第一山之稱。

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

1953年夏季金城反擊戰打響後,敵人持續對這裡進行毀滅性轟炸。

張振智帶領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

據張振智回憶,當三連趕到金剛川時,距離上級要求通車的日子僅有8天。

5月20日下午,張振智帶著大家察看地形,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已經被炸得不見蹤影。

為了破壞橋梁,美軍飛機不僅晝夜轟炸金剛川上建設好和建設中的橋梁,甚至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

面對敵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擊,張振智等工程連官兵們將木排披上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

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

「黑寡婦」離去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同時,敵人開始正向我軍前沿883.7高地反撲。

工程連戰士在張振智的指揮下,立即開始了第二次架橋。

儘管周圍爆炸不斷,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

敵人當然不會放任我軍架橋。

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張振智帶領的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

據統計,為了炸毀這橋,敵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

但最終勝利是屬於英勇的志願軍的。

-END-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電影以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最終階段為背景,講述為了保障向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戰士們誓死捍衛金剛川上的交通要塞——金剛橋的故事。 張振智部隊的任務是在金剛川巖裡渡口架一座中水位重橋,保障部隊運輸物資暢通無阻。
  • 千枚炮彈炸不毀的橋——人民志願軍用血肉鑄成《金剛川》!
    因此出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立場,中國迅速組織了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總計有240萬兵力先後參戰),也就是歷史上的「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7月,雙方籤訂《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0月25日則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 《金剛川》的橋有多長 電影金剛川的橋的原型是什麼戰役
    《金剛川》的橋有多長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為戰爭的勝利,必須要在金剛川上架設一座橋,且保護好它。就此,張振智帶領工兵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
  • 炸不毀的橋——金剛川
    金剛川,看了很久,一直沒敢下筆,那些戰鬥場面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太震撼,也太感人。正因為有前輩們前赴後繼開創新中國的局面,才有我們的今天。他們是偉大的,最可愛的人。
  • 七炸七建,一座橋的鋼鐵意志,《金剛川》凝聚電影人的敬意
    《金剛川》以1953年戰爭最終階段金城戰役為背景,以戰地小人物的視角,呈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景象,講述為保障向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戰士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修補金剛川上木橋的事跡。他當時接到的任務是8天內,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在水流湍急的金剛川巖裡渡口上架起一座載重橋,並保證其暢通無阻。而當時,金剛川上原先的大橋和一座人行便橋已完全被炸毀。工兵連在張振智的帶領下,冒著敵軍飛機的不斷轟炸,用7天7夜架起了這座載重橋。
  • 《金剛川》橋修了幾次 金剛川橋在現在的哪裡
    《金剛川》橋修了幾次《金剛川》故事的主角是志願軍工兵和防空部隊,時間是在1953年,它的背後就是志願軍的進化史。在抗美援朝初期,我軍的火炮等裝備甚至不如朝鮮人民軍,我軍是在戰鬥中越打越強,在戰爭中有了和聯合國軍打陣地戰的資本。
  • 《金剛川》——炸不斷的橋,打不跨的中華兒女
    在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新冠疫情之際,國內院線上映了一部非常好看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影片中的一幕幕場景衝擊著我的視覺,震撼著的我心房,令我難以忘懷。講的就是抗美援朝戰爭後期,中國志願軍為了促成停戰協議籤署發動夏季反擊戰役裡的一個故事。
  • 《金剛川》橋梁是哪一場戰役 為何美軍炸不掉金剛川的那座橋?
    1953年夏季金城反擊戰打響後,敵人持續對這裡進行毀滅性轟炸。張振智帶領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為了破壞橋梁,美軍飛機不僅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好和建設中的橋梁,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
  • 那座永遠炸不斷的橋,一位軍迷眼中的《金剛川》
    出品方選擇這場戰鬥,是因為《金剛川》的故事背景是著名的金城戰役。與上甘嶺戰役這樣的防禦作戰不同,金城戰役是一場志願軍主動發起、取得輝煌勝利的進攻戰役,而且是一場「以戰逼和」的政治仗。 1953年1月20日,主導介入韓戰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下臺,艾森豪上臺。
  • 《金剛川》志願軍用人搭起了橋,而七十年前的今天美軍卻空投了一座橋
    老周 摘要:影片《金剛川》的故事是圍繞橋梁展開的,美軍要炸橋,志願軍要保橋,影片最後志願軍用人搭起了橋。在軍事上橋梁歷來都是鎖鑰重地,圍繞橋梁的爭奪數不勝數,當年美軍在朝鮮戰場上曾經空投下了一座橋!
  • 《金剛川》炸橋與修橋
    《金剛川》,指的是朝鮮境內的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這座橋通往當時的作戰前線,是運送人力、物資的一條戰略大動脈,因此成為戰爭雙方爭奪非常激烈的一個地標。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在美軍飛機一次次的轟炸下,我志願軍是如何一次次護橋、修橋,最終保障大部隊順利通過金剛川的故事。
  • 《金剛川》故事地點是現在的哪裡 金剛川的故事背景與人物原型是什麼
    《金剛川》故事地點是現在的哪裡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為戰爭的勝利,必須要在金剛川上架設一座橋,且保護好它。就此,張振智帶領工兵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
  • 《金剛川》
    彈幕問題2:為什麼不遊泳過去,不坐船過去彈幕問題3:電影不如美國大片,不好看彈幕問題4:一座橋總是修不好,這部電影乾脆叫修橋算了以上都是來自於網友們的奇葩彈幕,簡單來說就是槓精的傻瓜問題。只要認真看電影的,但凡學過近代史的也不會誇張的這麼問。
  • 《金剛川》特輯揭秘「人橋」幕後 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更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影片日前曝光人橋特輯,從幕後製作的角度還原了人橋的拍攝故事。圍繞這座人橋,片中志願軍戰士們和幕後工作人員都以堅強的意志,詮釋了「血肉之軀築起中國長城」的精神內核,也使得人橋成為中國精神傳承與對話的橋梁。
  • 《金剛川》特輯揭秘幕後 演員水中搭建「人橋」
    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更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日前,正在熱映中的電影《金剛川》發布人橋特輯,直擊感人至深的人橋場面幕後艱辛。片中金剛橋飽受摧殘但依舊堅挺,而幕後拍攝過程中,劇組對於橋的搭建和修補,同樣遭遇了極大挑戰。劇組最初計劃搭建六座橋梁共同拍攝,但因拍攝期間遭遇數次汛期,搭建計劃由六座縮減到了一座。劇組嘗試多個方案,包括在丹東考察遊泳池,但均因深度、長度不滿足條件而無法落實。最終,聯合導演田羽生及製片部門在當地找到一個魚塘,搭建了一百多米長的殘橋,才讓後續拍攝得以進行。
  • 《金剛川》:美國牛仔不懂的又何止一座橋
    如果有人問,電影《金剛川》的主角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橋。有一天啊,俺還真遇到一個美國老兵,他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座人橋,他說: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卻創造了神跡;那不是人類能夠完成的事,但你們,做到了。
  • 《金剛川》幕後英雄與「黑寡婦」決戰,2500發炮彈打不垮,倒在講臺...
    影片內容上,《金剛川》沒有聚焦於慘烈的正面戰場,而是把鏡頭對準了後方補給部隊的一次修橋任務。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中,工兵戰士們以血肉之軀架起一座炸不毀的鋼鐵之橋,保證了前方戰場的物資補給。 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正是志願軍的工兵英雄張振智——一位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鋼鐵戰士」,一位最終倒在「抗美援朝精神」講臺上的老英雄。
  • 為有犧牲多壯志——《金剛川》
    今天聊聊電影《金剛川》。片名Sacrifice / The Sacrifice (2020)。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1953年7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通過談判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 《金剛川》火了!九成場景在咱遼寧拍的,你也去過拍攝地!
    ▲電影《金剛川》拍攝地六成戲攝製於鳳城電影《金剛川》以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最終階段的戰鬥為背景7月17日,工作人員開始建橋;8月7日零時,搭橋完畢;8月9日,《金剛川》劇組開機拍攝。拍攝期間,丹東地區遭遇了60年不遇的三次颱風與三次洪水。在丹東防汛部門、水利部門的協助下,劇組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作為影片主要道具之一的浮橋,曾被洪水衝得連一塊橋板都不剩。
  • 《金剛川》開播,多數沒看過的直呼看懵、不好看,真是這樣嗎?
    彈幕問題2:為什麼不遊泳過去,不坐船過去 彈幕問題3:電影不如美國大片,不好看 彈幕問題4:一座橋總是修不好,這部電影乾脆叫修橋算了 以上都是來自於網友們的奇葩彈幕,簡單來說就是槓精的傻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