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幕後英雄與「黑寡婦」決戰,2500發炮彈打不垮,倒在講臺...

2020-12-24 騰訊網

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正是志願軍的工兵英雄張振智——一位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鋼鐵戰士」,一位最終倒在「抗美援朝精神」講臺上的老英雄。

在這場甚至都沒被列入到「戰爭」的戰爭中,張振智這樣一個為修一座橋拼死而戰的戰士,成為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格外需要被紀念的英雄。

|作者:咖喱

|編審:蘇蘇

3月立項、8月開拍、10月上映,再次跑出「中國速度」的電影《金剛川》,只為趕上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特殊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

管虎、郭帆、路陽3位硬核導演緊急集結,張譯、吳京兩位影帝聯手,即使這樣,趕工期的製作流程還是一度讓觀眾為之捏一把汗。

電影上映兩天來,儘管也經歷了口碑兩極化的考驗,但還是以2.5億元票房的優秀戰績打破了一切質疑。張譯那句「以人格擔保,不次於《八佰》」的承諾,看似沒有食言。

影片內容上,《金剛川》沒有聚焦於慘烈的正面戰場,而是把鏡頭對準了後方補給部隊的一次修橋任務。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中,工兵戰士們以血肉之軀架起一座炸不毀的鋼鐵之橋,保證了前方戰場的物資補給。

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正是志願軍的工兵英雄張振智——一位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鋼鐵戰士」,一位最終倒在「抗美援朝精神」講臺上的老英雄。

·電影中的幾位主角。

架起炸不毀的「鋼鐵橋」

1953年,31歲的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接到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8天時間內,面對腳下湍急的水流和頭頂敵人的槍林彈雨,他們要在寬60米的金剛川河面上,架起一座可以承載軍用物資運輸的載重橋。

事件的發生地金剛川,本是發源於金剛山的一條不起眼的溪流,只因在戰爭中成為我軍後方補給運往前線的必經之路,而驟然變成敵方想要斷我後路的關鍵點。

在考察過地形後,張振智決定在被炸毀的原有橋梁舊址上,利用周邊林木茂密的優勢,再搭起一座木質大橋。

覺察到志願軍意圖的敵人,不僅繼續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中的橋體結構,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

似有神助。張振智突然意識到,在美軍轟炸中被攔腰斬斷的樹木,居然無意間成了建橋材料,省去了大把伐木的時間。他們將木材披上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

在平均每天落彈300多枚的情況下,張振智硬是帶著大家經過7天7夜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7孔載重木橋。

·經過修繕的金剛川大橋。

然而,大橋剛剛建起還沒有通車,就被敵方偵察機發現。惱羞成怒的敵人當即派遣24架「黑寡婦」戰鬥機,兩小時內向這裡投放了700多枚炮彈,本來的7孔橋只剩下了兩孔,橋不能用了。

此時,前方的金城反擊戰正打到最膠著的階段,我軍面臨彈藥緊缺的困難。物資如果不能及時送到,可能會影響整個戰役的走向。

張振智又接到志願軍總部的要求:必須在一個半小時內修好橋梁,先送過去一部分彈藥!

二話沒說,張振智第一個跳下河,指揮全連官兵二次架橋。此時,敵人的轟炸越來越猛烈,一發又一發炮彈就在張振智和大家的身邊轟然而起,濺起的水花幾米高,可是沒有人理睬它。平時需要十幾個人抬的材料,6個人抬起就跑。全連上下憋著勁幹,最後提前一刻鐘完成了任務,扭轉了戰局。

·今日的金剛川大橋。

從1951年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奉命回國,兩年多的時間裡,張振智經歷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等大大小小的戰鬥共幾十次。

幾十年後,被問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戰役,張振智老人仍滿含熱淚地把金剛川上的那座橋稱作自己的一座「豐碑」。

他曾激動地回憶,從金城反擊戰開始到美帝國主義被迫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為止,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500多發,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大橋卻巋然不動,成為一座打不垮的鋼鐵橋!

「修橋」的算不上英雄?

67年前的朝鮮戰場上,金剛川是志願軍戰士張振智書寫英雄事跡的地方。67年後電影《金剛川》的鏡頭中,由魏晨扮演的工兵連長閆瑞正是張振智當年的化身,他率領著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架起了一座炸不毀的橋。

·電影海報中的魏晨。

而張譯和吳京兩大影帝聯手,演繹了這支隊伍中無數個平凡的個體,更為豐富地表現了當時最普通戰士的內心。

·電影海報中的張譯和吳京。

作為一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影片,《金剛川》沒有聚焦於正面戰場上的任何一場宏大戰役,反而將鏡頭對準了戰役後方補給團隊的一次修橋任務,給了歷史原型張振智一個名副其實的C位,也是對後方運輸線上默默付出的志願軍將士的一次深刻緬懷。

戰爭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算得上英雄,這是影片開端就提出的一個疑問。

在接到修橋任務時,隊伍中一個小戰士除了一句「收到」的回覆,還在暗自嘀咕著:「上次修橋就是我們連,這次怎麼還是?」「我是來打仗的,不是來修橋的。」

一句話暴露了可能是當時無數戰士的內心活動:修橋算不上戰鬥,犧牲了都稱不上英雄。

影片中那些為了修橋而偽裝成草木的戰士們,在一聲指令下伺機而動。他們面目模糊,不具姓名,有的剛邁開步就被從天而降的炮彈打飛半條腿,有的還沒來得及送木材到水中已經喪命途中。

·電影預告片中偽裝成草木的戰士們。

在和正面作戰對比之下,負責後勤的事務兵、負責運輸的工兵、負責傳遞消息的話務兵……是否如同戰爭中的配角一般,顯得「沒那麼偉大」?

導演管虎給出了最佳答案:「這是整個中國集體的民族情感。一段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鬥,讓中國立國之初,在世界上能站穩腳跟。其背後是不被常人所見的犧牲,而每一個犧牲都有價值。」

在闡釋和紀念抗美援朝這場戰役時,這種理解顯得愈加恰如其分。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指揮抗美援朝的彭德懷元帥曾說:韓戰的勝利60%—70%應該歸功於後勤。在抗美援朝的兩年多時間裡,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隊冒著美軍飛機的轟炸,修復了784公裡的鐵路、2061座鐵路橋梁、8100公裡公路,從國內轉運了260萬噸物資,補充了48萬隻槍,救助了83.8萬多傷員。

美國1975年出版的《百科全書》中說道,中國軍隊「在韓戰中顯示了令人驚奇的補給能力」。所以說朝戰中的志願軍補給線堪稱打不斷、炸不毀的鋼鐵運輸線。

因此,在這場甚至都沒被列入到「戰爭」的戰爭中,張振智這樣一個為修一座橋拼死而戰的戰士,成為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格外需要被紀念的英雄。

倒在「抗美援朝精神」宣講臺

作為工兵戰士,張振智在抗美援朝中經歷的後方戰役,殘酷性不比正面戰場少一分一毫。而人民對他們的感恩,也沒有打一絲折扣。

戰後,張振智榮譽加身。兩年多的戰鬥中,他共榮立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

·戰後在北京與其他志願軍先進集體和個人一道受到表彰的張振智(左一)。

張振智在作為工兵英雄代表回國參加英模大會時,洪學智副司令親自帶他去見毛主席。主席聽到他的先進事跡後,先後兩次接見他,鼓勵他再立新功。

1982年,60歲的張振智光榮離休,在原南京軍區第三幹休所安養晚年。但他依然沒有停止發揮餘熱,為機關和學校做了數百次志願軍事跡的報告講座,是華東地區有名的志願軍英雄事跡宣傳員。

《金剛川》也不是張振智的故事第一次被寫進影視劇,1998年拍攝的電影《鐵血大動脈》中,張振智也是其中的故事原型之一。

·電影《鐵血大動脈》海報。

2000年,張振智被查出身患肺癌和白血病,考慮到他的健康,家人勸他不要過度勞累。但張老英雄還是一場不落地繼續著他在講臺上的「戰鬥」,自始至終以飽滿的激情做好每一次講座。

「當時中國剛解放,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攻打朝鮮,企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我們是堅決不答應的!」每次講座中談起抗美援朝,老人依然慷慨激昂,「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有責任、有義務為了祖國的安寧,為了抗美援朝的勝利,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

2000年10月27日,張老英雄受邀赴南京中央路小學演講。剛講了沒幾分鐘,他便倒在了講臺上,再也沒有起來,享年78歲。

在張振智的老家連雲港市東海縣,他的事跡被存放入東海樊氏圖書館珍藏。他的後人至今備受老人事跡鼓舞,張克勤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張振智是我的二爺爺,他是老革命,在朝鮮戰場立過功,我們跟兒孫後代講他的戰鬥事跡,讓大家向他學習革命精神。」

與眾多志願軍英模相比,張振智的名字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但他和戰友們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在抗美援朝70年後因為《金剛川》這部戰爭片,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也讓老英雄的事跡再次成為焦點。

那些堅毅的眼神,那些狂轟亂炸後的耳鳴,那些身臨其境的艱苦卓絕,都讓我們深刻體悟到銘記歷史的重要性。

70年前的士氣猶在,70年前的熱血猶存。抗美援朝精神和老一輩英雄們,將永存我心,世世代代。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特輯揭秘「人橋」幕後 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更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影片日前曝光人橋特輯,從幕後製作的角度還原了人橋的拍攝故事。圍繞這座人橋,片中志願軍戰士們和幕後工作人員都以堅強的意志,詮釋了「血肉之軀築起中國長城」的精神內核,也使得人橋成為中國精神傳承與對話的橋梁。
  • 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今日上映,記錄幕後致敬英雄
    今天,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正式登陸全國各大院線。該片由田羽生擔任總導演,王曉蒙執導,主要講述了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電影《金剛川》過程中的幕後故事,同時回顧了歷史上的金城戰役。
  • 《金剛川》特輯揭秘幕後 演員水中搭建「人橋」
    片中那座永遠炸不毀、衝不垮的人橋,更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精神的縮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人橋拍攝場景 《金剛川》發人橋特輯 戲裡戲外共克時艱合力搭橋日前,正在熱映中的電影《金剛川》發布人橋特輯,直擊感人至深的人橋場面幕後艱辛。
  • 《金剛川》橋梁是哪一場戰役 為何美軍炸不掉金剛川的那座橋?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黑寡婦」離去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同時,敵人開始正向我軍前沿883.7高地反撲。工程連戰士在張振智的指揮下,立即開始了第二次架橋。儘管周圍爆炸不斷,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敵人當然不會放任我軍架橋。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張振智帶領的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金剛川在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金剛川河面最寬處60米,水流湍急,不藉助橋梁車輛無法通過。 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兩個小時內向這裡投下了700多枚炸彈,本來的7孔橋只剩下了兩孔,橋不能用了。
  • 《金剛川》
    彈幕問題2:為什麼不遊泳過去,不坐船過去彈幕問題3:電影不如美國大片,不好看彈幕問題4:一座橋總是修不好,這部電影乾脆叫修橋算了以上都是來自於網友們的奇葩彈幕,簡單來說就是槓精的傻瓜問題。只要認真看電影的,但凡學過近代史的也不會誇張的這麼問。
  • 《金剛川》戰役的時間多會 戰役故事的原型是什麼
    《金剛川》戰役的時間多會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願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將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這個名為《金剛川》故事,在現實中有跡可循。
  • 《金剛川》的橋有多長 電影金剛川的橋的原型是什麼戰役
    《金剛川》的橋有多長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寬處可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過。為戰爭的勝利,必須要在金剛川上架設一座橋,且保護好它。就此,張振智帶領工兵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
  • 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定檔12月18日 致敬幕後英雄
    「我們和《金剛川》」由田羽生擔任總導演,王曉蒙執導,講述了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電影《金剛川》過程中的幕後故事。電影《金剛川》自10月23日上映以來,在影片取得票房和口碑成績背後,是全劇組常駐5000人不遺餘力的日夜奮戰,最終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樣一部劇作精良、製作精良的精誠之作。用光影銘刻歷史、用演繹致敬英雄,正是電影《金剛川》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戰役歷史 金城戰役的背後故事是什麼
    整個金城戰役,志願軍共集中了超過1100門火炮,消耗彈藥約3.6萬噸,其中消耗炮彈1.9萬噸,消耗的彈藥數量超過了志願軍前五次戰役的總和。此役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將南朝鮮軍4個師打殘,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裡,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協議的籤署。戰役起因1953年6月,朝鮮停戰談判的各方已達成全部協議,停戰協議籤署在即。
  • 《金剛川》背後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
    五、金剛川上炸不垮的木橋1953年5月20日,正值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一階段, 志願軍I兵第十團第連連長張振 智奉命帶領連隊趕到了金剛川上的巖裡渡口。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 而巖裡渡口.上的大橋則是我後方通往金城前線的必經之路,部隊後勤物資必須經過這裡運抵金城前線。
  • 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講述幕後故事
    原標題: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講述幕後故事 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熱映中。《金剛川》的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定檔12月18日。 《我們和〈金剛川〉》由田羽生擔任總導演,王曉蒙執導,主要講述了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電影《金剛川》過程中的幕後故事。
  • 《金剛川》開播,多數沒看過的直呼看懵、不好看,真是這樣嗎?
    彈幕問題2:為什麼不遊泳過去,不坐船過去 彈幕問題3:電影不如美國大片,不好看 彈幕問題4:一座橋總是修不好,這部電影乾脆叫修橋算了 以上都是來自於網友們的奇葩彈幕,簡單來說就是槓精的傻瓜問題。
  • 1953年的金剛川,有一座炸不毀的橋
    不管是《金剛川》、《上甘嶺》、《奇襲白虎團》,還是《英雄兒女》……電影只呈現了冰山一角,背後歷史更值得我們回味。 他榮立了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 電影裡的「金剛川」,正是張振智書寫英雄事跡的地方。
  • 電影《金剛川》——以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電影《金剛川》——以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2020-11-15 05:05:04   志願軍官兵在敵人完全掌握制空權、連番狂轟濫炸中,利用極少量的防空力量反擊,連續修橋,人人不怕死,個個不懼敵,最後用血肉之軀搭起了人橋。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敢打必勝的戰鬥意志、軍紀如鐵的紀律觀念,在慘烈的戰爭背景下顯得愈發鮮明而厚重。影片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令人潸然淚下。
  • 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今日上映 六大看點揭秘《金剛川...
    12月18日,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登陸全國各大院線,該片由田羽生擔任總導演,王曉蒙執導,主要講述了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電影《金剛川》過程中的幕後故事,同時回顧了歷史上的金城戰役。「我們和《金剛川》」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七印象影視傳媒(海口)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北京)軟體服務有限公司出品,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影從現實與歷史兩個視角出發,帶領觀眾走進電影《金剛川》劇組,以電影拍攝為時間線,以「橋」的建設與炸毀為重要核心段落,紀實性地跟蹤拍攝電影劇組的臺前幕後。
  • 《金剛川》的工兵究竟是誰?
    張振智,志願軍工兵第3團3營9連連長,金城阻擊戰時他接到了一個命令,要求在金剛川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原本這條河上是有橋的,可是早已被敵人炸斷,金剛川水流湍急,河面最寬的地方有60米,而張振智的時間只有8天。上級問他能否完成任務,張振智說:「不能完成,提頭來見。」
  • 《金剛川》志願軍張譯飾演的人物原型是誰 張譯演得怎麼樣
    《金剛川》志願軍張譯飾演的原型是誰相信每一個看過了《金剛川》電影的朋友,都對張譯在片中那聲「來吧」記憶頗深,這聲吼,喊出了志願軍戰士無懼強敵的氣勢,也喊出了志願軍戰士一往無前的決心。電影中志願軍英雄們都死了,唯一活下來的張譯也少了一隻胳膊一條腿。
  • 《金剛川》紀錄電影定檔12月18日 揭秘幕後故事
    「我們和《金剛川》」由田羽生擔任總導演,王曉蒙執導,主要講述了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電影《金剛川》過程中的幕後故事。 「我們和《金剛川》」發布海報和預告片致敬幕後英雄 電影《金剛川》自10月23日上映以來,在全國掀起了觀影熱潮。
  • 《金剛川》:電影界的「火神山」!
    70年後,我們不忘紀念,用《金剛川》緬懷先烈,是傳承。1950年,稚嫩的新中國剛剛成立,還未來得及享受推翻三座大山的喜悅,危機就接踵而至。無論是國內經濟建設,還是國際外交形勢,都因為帝國主義的圍追堵截而困難重重。中華人民怎能咽得下這口氣?抗美援朝這一仗,非打不可。1953年7月,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將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