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作為獻禮#抗美援朝#70周年的主旋律電影,意料之中的票房表現不俗,上映1天業已破億,3天已經3.5億了。
票房大漲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情理之中的口碑下滑。
今天本喵就從三個角度來聊聊這部電影。
01《金剛川》講了什麼
不可不知的歷史背景: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支持南韓,參加了與朝鮮的戰爭。隨著戰線推移,美軍越過三八線,日漸逼近中國邊境。因此出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立場,中國迅速組織了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總計有240萬兵力先後參戰),也就是歷史上的「抗美援朝戰爭」。
1953年7月,雙方籤訂《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0月25日則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電影《金剛川》故事取材自1953年抗美援朝最後一場戰役——金城戰役背後的故事。
為在指定時間到達金城,部隊必須渡過水流湍急、深度4米的金剛川。唯一的通道金剛橋,是志願軍與美方的必爭之地。於是展開了一場美軍炸、志願軍修,美軍再炸、志願軍再修這樣周而復始、人在橋在的慘烈戰役。
02《金剛川》表現得怎樣
正如我們的國歌所唱的「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金剛川》就一條用血肉之軀前赴後繼的修橋之路,就像西西弗斯推石頭。
按道理,絕望的應該是志願軍,因為他們幾乎是被動防守;但相反的,影片第二部分「美軍視角」中,美軍飛行員表現出更大的絕望:「見鬼了,他們的橋怎麼都炸不毀」。而這種絕望,也激發了深藏的人性中瘋狂一面,美軍飛行員Hill(希爾)在屢次收到返航指令時,堅持要去「幹掉」隱秘炮位,瘋狂掃射、甚至降低飛行高度,最終搭上了性命。我想,這也是戰爭中無數「殺紅了眼」的人的心態吧。戰爭摧毀了他作為「人」最終的理性。
相反的,人民志願軍戰士則表現了「堅韌」一詞的深刻內涵。一次次被毀的橋,從四米、七米、到橋面幾乎盡毀,修復、維修、到最終搭起人橋。毀得掉的是橋,毀不掉的是過江的決心,是為戰爭不怕犧牲的勇氣。
影片中張譯著力刻畫的「張飛」排長,原本是個慢性子,人又「慫」;可是在目睹金剛橋一次次被損毀、師傅戰友犧牲,為了保證渡江任務完成,他實現了徹底的轉變——說他是最沉穩的人,不,他現在是最不要命的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入地獄,我所保衛的家國人民才能安康。
03《金剛川》到底是哪裡崩了?
上面第一點我們講了電影的故事核,《金剛川》的內容其實非常簡單:美軍空襲炸橋,我方工兵部修橋、高炮反擊,作戰部隊過橋。一般來說,很多電影在處理簡單劇情的時候,會儘量去豐富人物的關係、周遭的環境、不同的視角,儘可能多去挖掘故事的細節,並通過這些細節情節推動整個大故事的層次。
比如前陣子的《八佰》:德械師的專業、雜牌軍們性格的轉變、人物背後的故事、蘇州河對岸人們的生活做反襯,通過豐富的描繪,層層推動,把整個故事氛圍都烘託到極致。
但《金剛川》展示三個視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三個視角呈現的故事趨於平行——達不到將情節層層遞進的效果。所以造成了影片有部分「重複畫面」的時候,讓觀眾有「注水」的感覺。本喵這裡說的三個視角趨於平行,並不是指敘事時間的平行,而是細節、情節推動上的平行。好的多視角,應該是像翻跟鬥雲一樣,一層層往上翻,而《金剛川》翻了嗎?也翻了,但就像原地翻了好幾下,才向上翻一兩層;然後又開始原地翻,再向上……
不過本喵相信,這主要也是由於拍攝時間緊張導致的,沒有時間深挖細節與搭建情節,導致了內容撐不起表現形式。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看了電影之後能更深刻體會到,沒有先烈的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記歷史,不忘使命,才是這部電影最值得我們學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