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達夫:春風沉醉晚上的孤獨者

2020-12-24 騰訊網

關注CC的學習教室

生活ㅣ旅行ㅣ學習ㅣ成長

#我們一起遇見生活的模樣#

這是第29篇書評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

鬱達夫的中短篇小說集《春風沉醉的晚上》

◆ ◆ ◆ ◆ ◆

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序傳。——鬱達夫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文學作品風格獨樹一幟的小說家,鬱達夫的作品中除了明顯能夠辨別出來的強烈的抒情和自敘傳形式的表現手法,還有就是根植在他作品中揮之不去的「孤獨感」。

正如他自己所說:「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序傳。」他的作品中不管是留學日本的青年伊人、於質夫或者「我」,還是歸國的Y,這些形象都處處透露出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而小說中故事的主人公還有周圍事件攜帶來的孤獨感也是鬱達夫本身長年漂泊在外,無法歸家以及山河破碎,風雨飄零中內心慌亂無力的表現。

在《春風沉醉的晚上》這部中短篇小說集裡,以其中兩篇來進行描述,《沉淪》和《春風沉醉的晚上》這兩篇都是在描寫青年內心的苦悶,前者寫的是青年苦追愛情的苦悶,留學日本的青年正當二十一歲的青春年華,在異國他鄉苦苦追尋一個「伊甸園裡的伊扶」,希望得到理解和安撫。而他的孤獨感從何體現而來?從自幼喪夫,和兄長發生矛盾的苦悶裡而來,從面對日本同學的交往接踵前來自異族心底的過度敏感而來,別人的歡笑,「他」總是疑心在笑「他」,別人的閒談,「他」總是覺得在談論「他」的閒話……「他避來避去想避他的同學,然而無論到了什麼地方,他的同學的眼光,總好像懷了惡意,射在他的脊背上面。」直到最後陷於憂鬱孤獨的青年帶著對祖國的絕望地呼喊「祖國啊祖國,我的死是你害得!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跳海自盡,這樣對祖國貧弱的批判情感無疑是坦誠大膽,毫無遮掩的。

而在後者《春風》的作品中,所寫的青年「我」的苦悶卻是作為知識分子的我失業潦倒,遍尋工作無門的生活艱難。在居住的昏暗狹窄的小屋中,與同是房客的女工陳二妹之間產生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感。而書中的「我」的孤獨感從何而來?從失業已久,房租上漲,數次投稿都了無音信而來,從了解到陳二妹雖然有工作,作為工廠女工遭受剝削卻又無法辭工的苦澀裡而來。直至最後,「我」在同情勞苦女工二妹遭遇的同時,生出卻比人家還要貧困的悲苦境地,「自殺!我有勇氣, 早就幹了。現在還能想到這兩個字,足證我的志氣還沒有完全消磨盡哩!」只能在孤獨窮苦的這條路,堅持繼續走下去。後者《春風》裡的情感比起《沉淪》裡青年的直面吶喊來說,多了理性的批判,對當時社會的勞動人民的關切以及對資本剝削的批判。

書裡孤獨者的故事講完了,而隨著鬱達夫的筆觸下那個沉淪在春風沉醉晚上的孤獨者又不知道有多少個……

◆ ◆ ◆ ◆ ◆

相關焦點

  • 「朗讀」春風沉醉的晚上
    孤獨的山茶,靜靜地把頭探出圍牆,不知道在尋找什麼,也許是去年落在山上的某些消息。這春天的夜呀!如許美好,令人沉醉。這也是花園經歷了漫長的冬日與沉沉的的春雨後,我們家的第一次飲茶。不明原因地,有某些句子跳上我的腦海,我說:「這是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春風為什麼會令人醉呢?不是只有酒會令人醉嗎」小兒子問。妻子說:「喝酒是身子醉了,春風是心醉了。」
  • 貧窮,愛情的反義詞——《春風沉醉的晚上》
    沒有積蓄、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心情抑鬱、前途渺茫……在鬱達夫的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中,作者塑造出一個貧窮潦倒的青年作家。小說裡,青年作家經濟拮据住進了貧民窟。每天就著燭光呆坐在一堆書前,唯一的財產只是一件舊棉袍。偶爾寫點小說或翻譯幾篇外國小詩,投稿往往石沉大海。其它的工作又不能勝任。生活狀態貧苦而乏味。一個人在這樣的困境中,即使外面是春天又如何?
  • 《春風沉醉的晚上》:你以為的醜不是醜,你以為的美是什麼美
    《春風沉醉的晚上》是民國才子鬱達夫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了失業的「我」三次搬家,最後在上海的一座貧民窟認識了隔壁鄰居17歲的紙菸廠女工陳二妹。「我」的忠厚老實讓「我」與陳二妹從起初冷冰冰的陌生人關係漸漸彼此熟絡起來。談話間,「我」了解到了陳二妹可憐的身世,陳二妹也知道了「我」深夜外出的原因。
  • 鬱達夫王映霞的上海「小屋」在哪裡?
    鬱達夫「新搬的這一間小屋」,被秋菜、棉花、老樹和棺材包圍,它在今天的什麼地方呢?  從「沉淪」到「春風沉醉」  從1921年留日歸國至1926年,鬱達夫一直在各地漂泊,居無定所。他在上海逗留期間,租住過哈同路(今銅仁路)民厚南裡,他稱之為「牢房」;似乎也短期租住過鄧脫路(今丹徒路)的貧民窟,在那裡誕生了他的代表作《春風沉醉的晚上》。1926年底,他再抵上海,住過虹口江灣路上海藝術大學宿舍,也住過閘北寶山路創造社出版部。1927年1月,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尚賢坊,鬱達夫在同鄉孫百剛家中遇到杭州美女王映霞,在他的苦苦追求下,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 清新空靈的文字訴說著鬱達夫「生則於世無補死則於人無損」的苦悶
    1923年創作的《春風沉醉的晚上》是鬱達夫受工人運動影響寫就的展現工人階層被剝削的強盜行徑之作;1924年的《薄奠》是鬱達夫披露勞苦大眾遭受壓迫的時代哀歌;1932年的《東梓關》是鬱達夫於九·一八事變後反對戰爭、呼喚和平的由衷希冀。一言以蔽之,鬱達夫的文字清新空靈之餘,承載著社會滄桑巨變的印跡與他波瀾壯闊的情感起伏。
  • 《春風沉醉的夜晚》:妥協之下的無奈情感!
    作為一部與鬱達夫作品同名的電影,《春風沉醉的夜晚》清新而文藝,但是又有一種低迷、頹廢的氣息。這部影片並不是單純的文藝片,它更是揭露了潛藏的人性,很真實,也很壓抑。該片最初在法國上映,觀眾反響很好,非常值得欣賞。
  • 鬱達夫櫻花紀:櫻滿長堤月滿川,誰家蓬底弄三弦?
    但是很多人卻不清楚,鬱達夫的古典詩,寫得更好,起步也更早。可以說,如果不是新時代的來臨,鬱達夫的詩是可以媲美中國詩詞歷史上的許多文豪大家的。只是流傳不廣,但因此也有著更加鮮明的個人風格和情感色彩。比如為大家所記得的,「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 鬱達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鬱心亦赤誠,多情亦丈夫
    於是他接觸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寫出了《春風沉醉的夜晚》、《薄奠》等這樣的著作。在後來的抗戰時期,國難當頭,他更是積極參加救國運動,遷到新加坡後,在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愛國言論和政論。作為五四愛國運動以來的先鋒者,他的小說和散文成就可以和當時的魯迅並稱。
  • 現代抒情小說的開創者:鬱達夫
    周作人所說的「抒情詩的小說」,很符合鬱達夫小說的特質。在《鬱達夫的小說創作》一書的序言裡,辛憲錫稱鬱達夫的小說為「現代抒情小說」。陳其強在《1986-1996鬱達夫研究述評》中也較為全面地評述了鬱達夫等作家開創的抒情小說的意義。可以說,鬱達夫的小說具有「抒情小說」的特質。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鬱達夫小說同時具有「自敘傳」和「抒情小說」的特質的結論。
  • 《春風沉醉的夜晚》兩個男人路燈下的擁吻
    今天給大傢伙兒推薦一部中國的BL電影《春風沉醉的夜晚》,豆瓣評分8.0分。預告片 簡介 《春風沉醉的夜晚》可以說是一部愛情片。南京小書店老闆王平,瞞著老婆,跟另一個男人姜城搞在了一起。老婆林雪心生疑惑,拜託羅海濤跟蹤王平,弄清楚了王平和姜城的秘密。
  • 鬱達夫翻譯過《京華煙雲》嗎?
    Moment in Peking 出版後掀起一股熱潮,在當時的上海有諸多粗陋的盜印及濫譯本,這促使林語堂委託好友鬱達夫協助。林語堂認為鬱達夫「英文精,中文熟,老於此道,達夫文字無現行假摩登之歐化句子」,是最理想的翻譯者,1940年,林語堂致信給當時在南洋的鬱達夫,請他翻譯此書。
  • 所謂幸福,就是有人陪著你走上那條春風沉醉的小路
    但仍然時不時夢到那條路,那條一想起來就春風撲面的小路。2015年春天,為了了卻某個心願,我終於回到七指嶺腳下。在檳榔樹下,我和老同學們重逢了。同學們很熱情,我可能也醉了,流了很多淚,然後決定再去探望那條記憶中春風撲面的小路。於是,兩天後,找了個空檔,我走上了那條小路。小路已成大路,路兩邊是商鋪,低矮茅房已成高樓,村口一位黎族老婦人在賣檳榔。我進了村。
  • 鬱達夫的「女人緣」到底有多好?
    河南社科院研究員許鳳才先生多年來始終致力於鬱達夫研究,通過對相關的文學作品、日記、回憶錄和研究成果的積累考據,憑藉豐富翔實的資料陳列,將讀者帶入歷史現場,《鬱達夫愛情志》一書通過對鬱達夫驚世駭俗的愛情的生動描述,為讀者提供了一條通往鬱達夫情感世界和文學世界的便捷之路。  縱觀鬱達夫的一生,「愛情和友情始終是他生活和創作的著力點,靈魂的重要依託」。
  • 春風沉醉的塞納河畔 窈窕多姿愛情蕩漾
    第一次到巴黎是在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在旅館裡安頓好了之後我信步來到塞納河邊,彎下腰來,用手捧起一掬略帶春寒的河水,體驗了一回它獨特的清涼。我知道,無數狂傲的詩人學者都拜倒在你塞納河的岸邊。我在心裡向孕育了燦爛法蘭西文化的塞納河深深鞠躬,向那些比艾菲爾鐵塔更高大的大師們致意。
  • 春分 | 春風沉醉,抵制春困
    蜜蜂採蜜,晴空萬裡,想要每天的一朵雲,想要逃班踏青,不如一起沉醉在這春風裡!▼乾坤平分晝夜,卻是燕子來時。水邊新綠野菜,陌上粲然花枝。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少男少女 春心最蕩漾 - 時間之美 不舍晝夜 -對北半球的很多人來說,春分意味著真正的春天。春山處處子規啼,亦是春心擾傷時。中國人常說的思春就發生在此時,一般以為思春是少女懷春,是少女對異性的幻想。徐鉉有詩《春分日》:「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
  • 鬱達夫小說的藝術成就
    簡述鬱達夫小說的藝術成就/藝術特色 答:鬱達夫至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沉淪》,以其「驚人的取材和大膽的描寫」引起廣泛討論,由此開闢了「自敘體」小說的創作潮流,形成其獨特創作特色。
  • 【方志四川•散文】楊明強 ‖ 春風沉醉的黃色世界
    請點擊收聽音頻朗讀:黃絢(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綜合處)春風沉醉的黃色世界楊明強今年4月15日,我們慕名來到天府腹地溫江區萬春鎮的藍楓園,根本沒想到,上百畝的苗圃基地裡,林林總總、密密麻麻的貌似枯木的樹幹上,競相盛開著令遊客驚豔的、成千上萬的生機盎然的鮮花,那麼靚麗耀眼
  • 教書育人化民成俗:鬱達夫職業生涯之一
    ……鬱達夫是從最初以至最後都並未放棄學校這一教育場地的,我們從他一生的經歷中,可知雖然在文藝方面用的力比較大,而對於學校教育的機會卻也是異常重視的。(吳一心《鬱達夫》)  鬱達夫有不少作品發表在《中學生》《教育雜誌》這樣的報刊上,多次為各地大、中、小學生演講,也義務擔任諸如《國文讀本》之類中小學讀物的編委或特約撰述者,還在《星洲日報·星期刊》上創辦了專欄「教育周刊」。
  • 春風沉醉的夜晚
    我們拍了很多照片,我喜歡那張他站在窗前,我坐在前面的沙發, 他在抽菸轉身看向前面的我,我眼神低垂俯身在穿高跟鞋,或者是一起走在春風裡,我穿著黑色風衣,紅色吊帶裙,高跟鞋,他摟著我,對我輕聲低語,說不出的舒服。
  • 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在《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裡》說:「孤獨是一座花園,但其中只有一棵樹……孤獨也是我向光明攀登的一道階梯。」一座花園裡,百花爭妍,奼紫嫣紅,好不熱鬧。但只有一棵大樹屹立其中,又是何其孤獨。阿多尼斯把自己的孤獨以詩歌為載體,碰撞出了關於光明與黑暗,生命與死亡的思考,對人類生存意義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我看來,孤獨並不可怕。相反,它是人生的一種常態。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的,當告別這個世界時也是孤獨一人。終其一生,你會發現,世界終究是你一個人的世界,與他人毫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