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鎮:2100餘年的老鎮,杭州餘杭

2021-01-08 欣欣小師妹

餘杭鎮,又名在城鎮,位於杭州西郊26公裡處屬餘杭縣,距縣城臨平鎮55公裡。鎮境東起部伍橋,西迄西門,長3公裡;南自獅子山,北達北門,寬2公裡,總面積4.17平方公裡,其中城區面積1.94平方公裡。域中南苕溪穿鎮而過,把鎮分成南北兩半。

餘杭是個歷史悠久的古鎮。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會稽郡,即為餘杭縣的縣城。直至公元1958年,歷2180年,餘杭縣治一直未變。隋開皇九年(589)設州,又在餘杭建杭州。所以最早的杭州在餘杭,以後才遷至錢塘,杭州之名亦由此始。隋大業三年(607),杭州改為餘杭郡,唐武德四年(621)又稱杭州,唐天寶元年(742)再改為餘杭郡,唐乾元元年(758)復改杭州。隋唐之際,餘杭、杭州地名往往通用,源出於此。

秦代始建縣時,築城於苕溪南岸。漢代,南湖水溢縣城由溪南移至溪北,以後南苕溪洪水暴漲殃及溪北,縣城又移回溪南。宋代,縣城再度徙於溪北。此後不再更徙,逐步形成以溪北為城,溪南為市的局面,居民大多集聚在溪南。鎮南的主要街道東西向有直街和南渠街,南北向有通濟街。直街和通濟街成丁字型,是全鎮中心。溪北有太炎路,東西向,歷史上稱縣前街。街道兩旁弄巷縱橫交織,弄裡套弄,巷裡穿巷,素稱「七十二條半弄堂」,房屋鱗次櫛比,屋宅稠密。民國26年(1937)12月日軍侵佔城區,火焚屋,溪北及直街大部分民房商店被毀,一片廢墟。34年(1945)12月由商家集資,開始拓寬通濟街,並在街道中心築成4米寬的水泥路面(兩旁仍為沙石路面)。建造住宅1000餘間以緩解抗戰後回鎮居民居住困難,臨街商店次第恢復,但已大不如前。解放後,對城區破舊房屋進行改造。1980年以後,行城鎮規劃,對原有街道、弄巷橋梁和各項公共設施,有計劃地逐步進行整修或改建,並新建餘昌路、車站路、新橋路等街道。

天目諸水匯苕溪餘杭鎮地處山區與平原的交接處,鎮西南面,天目山脈逶迤蜿蜒;鎮東北,屬杭嘉湖平原,一片平疇。每到汛期,天目「萬山之水」匯入南苕溪,奔湧而下,至餘杭鎮後,河床平緩,流速頓減,常在鎮之上下地段,衝決堤岸,泛濫橫溢,及杭嘉湖平原的生命財產。歷代以來,「餘杭之人視水如寇盜,堤防如城廓,旁邑視餘杭為捍蔽,如精兵所聚,控扼之地也」(清嘉慶《餘杭縣誌》)。為阻西水東浸,經千百年努力,自餘杭鎮沿苕溪右岸建防洪大塘,棉四十餘公裡,直達德清城關,稱西險大塘,以保護杭嘉湖平原安全。

鎮南的南湖,是浙西著名的蓄水分洪工程。漢熹平二年(173),縣令陳渾為分殺苕溪水勢,發民10萬,建成此湖。初時,湖分上、下,共約萬餘畝在湖西北鑿石門涵,苕溪水漲時,導溪流入湖;湖東南建洩水壩,使水而出,分入平原諸流。至唐代,湖逐漸淤塞,寶曆年間,開南湖,逐漸加以恢復。宋時,權臣蔡京依持權勢,欲浚南湖瀦水,以壯其母墓地形勝。縣令楊時不畏權貴,竭力阻之。元代以後,上湖逐漸淤為農田。後多次組織人力物力,加固周圍堤塘,修建進出水閘並有計劃地墾殖利用,使這個經歷1800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重大作用。南苕溪自古以來,是航運孔道,給餘杭鎮帶來繁榮。唐時錢塘於潛餘杭、臨安四縣租稅漕運,均取道於此。臨安、於潛、昌化等地的山貨土產,用竹筏木排順南苕溪漂流而下至餘杭,然後或改入運河,或直流而下入太湖。千百年來,餘杭一直是浙西山貨重要集散地之一本世紀60年代以後,山區物資多改走公路、鐵路,南苕溪船運一度減少。但1987年,由臨安縣發起,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餘杭鎮東建設閘門,連接運河,開闢至臨安青山航道,可通60砘位級船隻,建成以後,餘杭將又重現船隻往來如梭的景象。鎮南的南渠河,在東門和餘杭塘河相接,是又一水運要道。餘杭塘河為京杭大運河尾段,隋唐以來,就是漕運、商運的重要航道。鎮東的安樂山和自部伍橋至倉前一帶,是歷代建倉儲糧處所。明、清時,年運糧800~100餘石,故又有運糧河之稱。

浙西山貨集散地餘杭歷來為浙西山區和皖南諸縣山貨特產的重要集散地之竹木、柴炭、茶葉、筍千、筆桿、毛紙等匯集鎮上,再轉運至杭州、上海、無錫等地。元天順元年(1328),鄒煜買地開廣通南渠河,四時茶、紙、鹽、米諸貨畢集,壩潭一帶「四方賈舟,雁次相綴」。直至清末民初,鎮內逐步形成三大集散市場,經營商品,各有界限,四季不衰。其一,是以南渠河壩潭為中心,東至部伍橋,西至葫蘆橋,為茶葉、筆桿、山貨、黃白紙市場;其二,是由西門沿鳳儀塘至盤竹弄的竹木薪炭市場。這兩個市場的貨物,大都來自浙西山區和皖南諸縣,由水上以竹筏木排運入,在南苕溪和南渠河兩岸的數十個碼頭停靠。每年春汛竹筏木排順苕溪而下,常常覆蓋半條溪面,西至七裡殿,東至地寶塔,長達十餘華裡,年交易額在百萬銀元上下。第三個集市是由通濟街入直街,成「丁」字狀的綢緞布匹、京廣百貨、南北乾貨、米糧酒醬集市,也是鎮內最熱鬧的處所,僅通濟橋上就有29家雜貨鋪。這裡巨賈老店環立,如位於通濟橋李家弄口的鄭元茂南北貨棧,前店後坊,批零兼營、有倉庫80餘間,商品達千餘種。山客的山貨出手後,即在鎮內採購生活用品返還。市上摩肩接踵,十分興旺。

餘杭鎮歷史上還是建倉儲糧之地。唐代,鎮東安樂山建有「餘杭倉」,號稱倉城。明洪武年間建有「存留倉」和「便民倉」。解放後,鎮內也是全縣公糧集儲地。1952年,餘杭糧庫職工實施「空倉清潔衛生,入庫嚴格檢驗,實倉通風消毒」的保糧方法成為首批無蟲糧倉之一創全國之先例。餘杭西南多山,盛產竹、楮、桑、藤及石灰,為造紙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故餘杭歷來又為產紙之地。著名的由拳山藤紙就產於鎮南的由拳山。由拳山藤紙的生產工藝,傳說系晉時的葛洪傳授,以光滑柔韌而被人稱譽。曾列為貢品,明初還做印刷大明寶鈔用紙。另一類是黃燒紙,除部分作書寫用紙外,大部分為迷信用紙。明清時最盛,本世紀20至30年代,年產量約80~100萬擔,居全省第一。

清乾隆年間開始生產的餘杭紙傘,因工藝精湛牢固耐用,銷往蘇南和浙北諸縣,成為餘杭的名產。此外,筆管、竹器等也是餘杭鎮上頗具特色的手工業行業。漢唐以來,餘杭鎮名人輩出。三國名將凌統、唐代詩人羅鄴、五代高僧文益、南宋名臣何鑄、明代諫臣鄒幹、名醫陶華等均餘杭鎮人。我國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也出生在鎮東10裡處,並在苕溪之,度過了青少年時期餘杭教育素稱發達。東晉,經學家範寧在餘杭為縣令時,積極倡導「改舊制,興學堂,養生徒」。宋時,王安石曾寓居通濟橋北法喜寺讀書,有王荊公讀書堂古蹟。蘇軾兄弟、張佑、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等皆曾遊餘杭。宋景德三年(1006),縣令章德一建儒學。宋崇寧五年(1106),為紀念北宋學者楊時(號龜山)在餘杭任縣令時,治水有功,熱心教育等惠政,建立龜山書院,幾經興衰,延續至清末,達800餘年。此外尚有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啟蒙書院、清道光七年(1827)的苕南書院等,都名盛一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鎮人鮑俊、姚仲寅、金經門等在龜山書院舊址創辦餘杭縣第一所新式學校——縣立高等小學堂,由姚仲寅長校。杭縣、臨安等地慕名前來就讀的不乏其人,學生中不少以優異成績留學日本、美國等地。餘杭鎮歷2000餘年歷史,鎮內古蹟眾多。其中凌(統)將軍廟、唐太宗折角碑、法喜寺、王荊公讀書堂、三賢祠、文昌閣和安樂寺等一批名聞一時的古蹟,已湮沒.

而如今餘杭鎮已改杭州市餘杭街道,各位網友若來杭州遊玩時不妨去體會一下老餘杭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焦點

  • 再度登頂,餘杭又成浙江第一富人區!
    衛冕浙江經濟第一區 2018年,餘杭區以全區GDP2312.4億元,成功擊敗蕭山,加冕「浙江經濟第一區」。這是餘杭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GDP浙江區縣(市)冠軍。
  • 千年古鎮貴州遵義土城,距今2100餘年
    土城古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是一個因航運而興、因四渡赤水而馳名的古鎮。土城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建制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距今2100餘年。從單體造型方面來看,土城古鎮傳統建築綜合運用臺、挑、吊、坡、拖、梭、靠、跨、架、跌、爬、轉、退、鑽、讓、錯、分、聯等山地建築手法,或懸虛構屋,臨坎吊腳,取「天平地不平」之勢。或依附懸崖,陡壁懸挑,「借天不借地」,有「凌空飛絕壁」之感;或利用邊角,加設坡頂。或因地就勢,增建梭屋……靈活、藝術地構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地獨特風貌。
  • 浙江市區競爭,杭州出現黑馬區,蕭山、餘杭誰才是「真正的一哥」
    文/堆某人 (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東方的美,是一種無聲的力量現在說浙江最出名的縣就是義烏,但在縱觀浙江發展,在老一輩的心中只有蕭山縣才算得上是「第一縣」,隨著時間的不斷變遷「蕭山縣」也成為了「蕭山區」,但城市發展是不會停下腳步的,浙江又出現了一匹黑馬市區,與蕭山一同
  • 杭州餘杭·一鎮一品 | 在這裡,重新發現江南水鄉
    不管您是想充分利用長假,還是只想在周末來個"快閃"充電遊,來餘杭都是非常理想的。今年餘杭區創新發布文旅融合"一鎮一品"系列旅遊產品,轄區內九個鎮/街道各展風採,可以說是"一鎮一主題、一鎮一特色、一鎮一集聚",新老遊客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本次我們給大家介紹的是餘杭九鎮當中的"東部"線路——塘栖鎮和運河街道。
  • 15個浙江小眾古鎮,國慶長假或許可以去逛逛
    是對前童古鎮最貼切的描述,擁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鎮,或許聽到它的名字,你都會有一絲絲陌生。它就像深宅裡走出的大家閨秀,美得毫不張揚,美得落落大方。 比起白天前童的喧華,夜晚的前童古鎮顯得靜謐,流淌了五百餘年的八卦水在這時顯得更加歡騰。古鎮的商鋪大多關了門,剩下的就是那些茶座、咖啡吧。就著街邊的石條而坐,聽聽當地人之間的話長裡短,看著街邊人來人往,這樣的夜好不自在。
  • 浙江杭州最低調的古鎮
    浙江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是江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其獨特的山水景色和人文景觀都吸引著很多人爭相前去旅遊,在浙江杭州更是有著很多著名的景區,如西湖和雷峰塔,杭州作為省會也有著近千年的歷史,在整個發展過程當中留存了很多歷史古蹟,其中有一座古鎮被稱為是浙江最低調的古鎮。
  • 藏於浙江深處的十大桃源古鎮,一起出逃古鎮,睡進慵懶水鄉
    -關鍵詞: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鶴皋風景賽姑蘇 鳴鶴古鎮依白洋湖而建,是慈谿的古老集鎮之一,是名副其實的山水古鎮,有著「鶴皋風景賽姑蘇」的美譽。鎮內還能嘗到慈谿的特色食物,年糕、年糕餃、老鼠糖球等。很多老杭州人會特意去塘栖買些零嘴回來。
  • 「餘杭是個好地方!」餘杭文旅向上海這樣「自銷」......
    」城市品牌,9月21日,由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政府主辦,餘杭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的2020杭州餘杭文化旅遊品牌發布活動暨招商投資環境推介會成功舉辦,2020餘杭文化旅遊(上海)推廣周同步啟動。:從上海出發,前往餘杭。第一站會看到一座山,名為臨平山,臨平於東漢時已見諸史冊,鎮因湖名,曰臨平鎮;山亦因湖名,曰臨平山。蘇軾也曾表達過對此山的熱愛:「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洲。」
  • 浙江最值得一遊的9個小眾古鎮,去過3個你就很厲害了!
    古鎮獨守一方安寧,可以不被人打擾,可以靜下心來遠離生活煩躁,好心情就是唯一的行李……今天,浙遊君就帶大家去浙江的小眾古鎮走走,避開節假日的人潮湧動,只為享受一番江南最初的寧靜與安詳。· 塘栖古鎮杭州人私藏的老底子味
  • 浙江又一古鎮走紅,門票免費不輸西塘,被譽「活著的老杭州」
    浙江又一古鎮走紅,門票免費不輸西塘,被譽「活著的老杭州」而今天所要介紹的便是一個堪比西塘的古鎮,是位於杭州這個新一線大都市之中,相當於「鬧市」當中的一處安靜的小町,近段時間來也是走紅於網絡,有著遊客調侃其為「活著的老杭州」。
  • 2017浙江杭州餘杭八年級上英語期末試題答案(word版)
    2017年浙江杭州餘杭八年級上期末考試已經圓滿結束,中考網第一時間為大家整理了期末真題及答案內容,希望對各位考生及家長有所幫助,預祝大家考試取得好成績。下面是《2017浙江杭州餘杭八年級上期末英語試題答案》,供大家參考。
  • 餘杭 杭州都市經濟圈「樞紐門戶城市」
    有人說,餘杭因文化而出彩,從良渚文化發祥出的文明曙光到杭嘉湖平原、京杭大運河繁衍出的魚米富庶,住在餘杭,便是住在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裡,歲月更迭、文明傳遞,文化之鎮,根深蒂固。天目諸山的靈秀之氣,東南沿海的浩蕩之風,透過新農居的新窗口,吹來了每一個餘杭農民的幸福生活。  餘杭三面拱衛杭州主城,是杭州推進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前沿陣地,是杭州未來發展的新「藍海」。臨平新城、塘栖新城、南湖新城、超山旅遊綜合體、運河餘杭港區物流綜合體……每一張正在誕生或即將誕生的「餘杭新面孔」,都將給餘杭增添一份新的內涵。
  • 浙江又增一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杭州2家上榜
    浙江又增一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餘杭徑山景區塘栖鎮超山風景名勝區東園餘杭區杭州市運河·塘栖古鎮景區塘栖鎮醬園弄9號餘杭區夢想小鎮景區(特色小鎮)良睦路1399號餘杭區餘杭徑山景區徑山鎮、餘杭發布、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管委會)原標題:《好消息!
  • 「詩畫浙江·百縣千碗」餘杭美食之旅推介會舉行
    豐富的自然資源讓世代生活在餘杭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獲得了諸多自然的饋贈,在匠人的精心烹調下,又變成一道道美食引人垂涎……」12月23日,由余杭區人民政府主辦,餘杭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的「詩畫浙江·百縣千碗」餘杭至味美食之旅推介活動在杭州餘杭區臨平大酒店舉行。餘杭飲食文化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 浙江杭州餘杭面積最大的鎮,是全國千強鎮,茶道從這裡傳到日本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前身是餘杭市(縣級市),管轄都是鄉鎮,2001年撤出市設區後,那一年有4條街道,此後,餘杭區的街道越來越多了,到現在為止有14條街道,只剩下六個鎮,也就是說,塘栖、徑山、瓶窯、黃湖、鵜鳥、百丈。
  • 浙江杭州「最安靜」的古鎮,堪比西塘、烏鎮,但知道的遊客卻不多
    而在杭州還有一個樸素安靜的古鎮,它飽經千年滄桑,卻又溫柔和藹,在杭州這個車水馬龍的城市裡顯得有一絲冷清, 但又極具煙火氣,有著堪比西塘、烏鎮的獨特魅力,但可惜的是,知道這裡的遊客卻不怎麼多。河橋古鎮位於浙江杭州臨安區昌化鎮,唐朝玄宗時,開始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其建鎮於明朝嘉靖年間,也算是一個千年古鎮了。
  • 浙江被低估的古鎮,迄今1000餘年歷史,免費開放比烏鎮良心
    說起中國的古鎮,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江南地區,譬如說烏鎮,西塘,南潯以及周莊。但畢竟這裡藏著眾多的水鄉古鎮,想要找到一個更為小眾的古鎮一點也不難,比如小馬今天要推薦的安昌古鎮,似乎算是浙江被遺忘的古鎮。
  • 杭州餘杭「一鎮一品」·北線 | 在這裡,體味古城遺址悠長
    緊貼杭州中心城區的餘杭區,是長三角一個非常棒的旅遊目的地。今年餘杭區創新發布文旅融合「一鎮一品」系列旅遊產品,轄區內九個鎮/街道各展風採,可以說是「一鎮一主題、一鎮一特色、一鎮一集聚」,新老遊客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 餘杭潮起-憶杭州(上)
    人間風景江南好,江南煙雨看杭州,早在8000年前古人類就在杭州繁衍生息,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更是被譽為文明的曙光,這片古老的土地如今更是美不勝收。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裡,並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故今天我們稱其為吳越故地。
  • 「詩畫浙江·百縣千碗」2020「餘杭至味」美食之旅推介活動舉行
    豐富的自然資源讓世代生活在餘杭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獲得了諸多自然的饋贈,在匠人的精心烹調下,又變成一道道美食引人垂涎……」12月23日,由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政府主辦,餘杭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的「詩畫浙江·百縣千碗」餘杭至味美食之旅推介活動在餘杭區臨平大酒店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