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鎮,又名在城鎮,位於杭州西郊26公裡處屬餘杭縣,距縣城臨平鎮55公裡。鎮境東起部伍橋,西迄西門,長3公裡;南自獅子山,北達北門,寬2公裡,總面積4.17平方公裡,其中城區面積1.94平方公裡。域中南苕溪穿鎮而過,把鎮分成南北兩半。
餘杭是個歷史悠久的古鎮。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會稽郡,即為餘杭縣的縣城。直至公元1958年,歷2180年,餘杭縣治一直未變。隋開皇九年(589)設州,又在餘杭建杭州。所以最早的杭州在餘杭,以後才遷至錢塘,杭州之名亦由此始。隋大業三年(607),杭州改為餘杭郡,唐武德四年(621)又稱杭州,唐天寶元年(742)再改為餘杭郡,唐乾元元年(758)復改杭州。隋唐之際,餘杭、杭州地名往往通用,源出於此。
秦代始建縣時,築城於苕溪南岸。漢代,南湖水溢縣城由溪南移至溪北,以後南苕溪洪水暴漲殃及溪北,縣城又移回溪南。宋代,縣城再度徙於溪北。此後不再更徙,逐步形成以溪北為城,溪南為市的局面,居民大多集聚在溪南。鎮南的主要街道東西向有直街和南渠街,南北向有通濟街。直街和通濟街成丁字型,是全鎮中心。溪北有太炎路,東西向,歷史上稱縣前街。街道兩旁弄巷縱橫交織,弄裡套弄,巷裡穿巷,素稱「七十二條半弄堂」,房屋鱗次櫛比,屋宅稠密。民國26年(1937)12月日軍侵佔城區,火焚屋,溪北及直街大部分民房商店被毀,一片廢墟。34年(1945)12月由商家集資,開始拓寬通濟街,並在街道中心築成4米寬的水泥路面(兩旁仍為沙石路面)。建造住宅1000餘間以緩解抗戰後回鎮居民居住困難,臨街商店次第恢復,但已大不如前。解放後,對城區破舊房屋進行改造。1980年以後,行城鎮規劃,對原有街道、弄巷橋梁和各項公共設施,有計劃地逐步進行整修或改建,並新建餘昌路、車站路、新橋路等街道。
天目諸水匯苕溪餘杭鎮地處山區與平原的交接處,鎮西南面,天目山脈逶迤蜿蜒;鎮東北,屬杭嘉湖平原,一片平疇。每到汛期,天目「萬山之水」匯入南苕溪,奔湧而下,至餘杭鎮後,河床平緩,流速頓減,常在鎮之上下地段,衝決堤岸,泛濫橫溢,及杭嘉湖平原的生命財產。歷代以來,「餘杭之人視水如寇盜,堤防如城廓,旁邑視餘杭為捍蔽,如精兵所聚,控扼之地也」(清嘉慶《餘杭縣誌》)。為阻西水東浸,經千百年努力,自餘杭鎮沿苕溪右岸建防洪大塘,棉四十餘公裡,直達德清城關,稱西險大塘,以保護杭嘉湖平原安全。
鎮南的南湖,是浙西著名的蓄水分洪工程。漢熹平二年(173),縣令陳渾為分殺苕溪水勢,發民10萬,建成此湖。初時,湖分上、下,共約萬餘畝在湖西北鑿石門涵,苕溪水漲時,導溪流入湖;湖東南建洩水壩,使水而出,分入平原諸流。至唐代,湖逐漸淤塞,寶曆年間,開南湖,逐漸加以恢復。宋時,權臣蔡京依持權勢,欲浚南湖瀦水,以壯其母墓地形勝。縣令楊時不畏權貴,竭力阻之。元代以後,上湖逐漸淤為農田。後多次組織人力物力,加固周圍堤塘,修建進出水閘並有計劃地墾殖利用,使這個經歷1800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重大作用。南苕溪自古以來,是航運孔道,給餘杭鎮帶來繁榮。唐時錢塘於潛餘杭、臨安四縣租稅漕運,均取道於此。臨安、於潛、昌化等地的山貨土產,用竹筏木排順南苕溪漂流而下至餘杭,然後或改入運河,或直流而下入太湖。千百年來,餘杭一直是浙西山貨重要集散地之一本世紀60年代以後,山區物資多改走公路、鐵路,南苕溪船運一度減少。但1987年,由臨安縣發起,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餘杭鎮東建設閘門,連接運河,開闢至臨安青山航道,可通60砘位級船隻,建成以後,餘杭將又重現船隻往來如梭的景象。鎮南的南渠河,在東門和餘杭塘河相接,是又一水運要道。餘杭塘河為京杭大運河尾段,隋唐以來,就是漕運、商運的重要航道。鎮東的安樂山和自部伍橋至倉前一帶,是歷代建倉儲糧處所。明、清時,年運糧800~100餘石,故又有運糧河之稱。
浙西山貨集散地餘杭歷來為浙西山區和皖南諸縣山貨特產的重要集散地之竹木、柴炭、茶葉、筍千、筆桿、毛紙等匯集鎮上,再轉運至杭州、上海、無錫等地。元天順元年(1328),鄒煜買地開廣通南渠河,四時茶、紙、鹽、米諸貨畢集,壩潭一帶「四方賈舟,雁次相綴」。直至清末民初,鎮內逐步形成三大集散市場,經營商品,各有界限,四季不衰。其一,是以南渠河壩潭為中心,東至部伍橋,西至葫蘆橋,為茶葉、筆桿、山貨、黃白紙市場;其二,是由西門沿鳳儀塘至盤竹弄的竹木薪炭市場。這兩個市場的貨物,大都來自浙西山區和皖南諸縣,由水上以竹筏木排運入,在南苕溪和南渠河兩岸的數十個碼頭停靠。每年春汛竹筏木排順苕溪而下,常常覆蓋半條溪面,西至七裡殿,東至地寶塔,長達十餘華裡,年交易額在百萬銀元上下。第三個集市是由通濟街入直街,成「丁」字狀的綢緞布匹、京廣百貨、南北乾貨、米糧酒醬集市,也是鎮內最熱鬧的處所,僅通濟橋上就有29家雜貨鋪。這裡巨賈老店環立,如位於通濟橋李家弄口的鄭元茂南北貨棧,前店後坊,批零兼營、有倉庫80餘間,商品達千餘種。山客的山貨出手後,即在鎮內採購生活用品返還。市上摩肩接踵,十分興旺。
餘杭鎮歷史上還是建倉儲糧之地。唐代,鎮東安樂山建有「餘杭倉」,號稱倉城。明洪武年間建有「存留倉」和「便民倉」。解放後,鎮內也是全縣公糧集儲地。1952年,餘杭糧庫職工實施「空倉清潔衛生,入庫嚴格檢驗,實倉通風消毒」的保糧方法成為首批無蟲糧倉之一創全國之先例。餘杭西南多山,盛產竹、楮、桑、藤及石灰,為造紙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故餘杭歷來又為產紙之地。著名的由拳山藤紙就產於鎮南的由拳山。由拳山藤紙的生產工藝,傳說系晉時的葛洪傳授,以光滑柔韌而被人稱譽。曾列為貢品,明初還做印刷大明寶鈔用紙。另一類是黃燒紙,除部分作書寫用紙外,大部分為迷信用紙。明清時最盛,本世紀20至30年代,年產量約80~100萬擔,居全省第一。
清乾隆年間開始生產的餘杭紙傘,因工藝精湛牢固耐用,銷往蘇南和浙北諸縣,成為餘杭的名產。此外,筆管、竹器等也是餘杭鎮上頗具特色的手工業行業。漢唐以來,餘杭鎮名人輩出。三國名將凌統、唐代詩人羅鄴、五代高僧文益、南宋名臣何鑄、明代諫臣鄒幹、名醫陶華等均餘杭鎮人。我國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也出生在鎮東10裡處,並在苕溪之,度過了青少年時期餘杭教育素稱發達。東晉,經學家範寧在餘杭為縣令時,積極倡導「改舊制,興學堂,養生徒」。宋時,王安石曾寓居通濟橋北法喜寺讀書,有王荊公讀書堂古蹟。蘇軾兄弟、張佑、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等皆曾遊餘杭。宋景德三年(1006),縣令章德一建儒學。宋崇寧五年(1106),為紀念北宋學者楊時(號龜山)在餘杭任縣令時,治水有功,熱心教育等惠政,建立龜山書院,幾經興衰,延續至清末,達800餘年。此外尚有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啟蒙書院、清道光七年(1827)的苕南書院等,都名盛一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鎮人鮑俊、姚仲寅、金經門等在龜山書院舊址創辦餘杭縣第一所新式學校——縣立高等小學堂,由姚仲寅長校。杭縣、臨安等地慕名前來就讀的不乏其人,學生中不少以優異成績留學日本、美國等地。餘杭鎮歷2000餘年歷史,鎮內古蹟眾多。其中凌(統)將軍廟、唐太宗折角碑、法喜寺、王荊公讀書堂、三賢祠、文昌閣和安樂寺等一批名聞一時的古蹟,已湮沒.
而如今餘杭鎮已改杭州市餘杭街道,各位網友若來杭州遊玩時不妨去體會一下老餘杭的風土人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