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寫實還是寫意,只是描繪心中的山水,董邦達繪《秋山茅屋》

2020-12-16 薩培喇談藝錄

對於秋天的描寫從元代以後多了幾分憂傷,一提到秋天耳畔似乎就傳來,「斷腸人在天涯」的吟唱。秋天到底是什麼樣的,每個人看到的都不盡相同,對於藝術家來講創作難度就大了很多。如果迎合世人的固有印象畫得悲悲切切,會顯得沒有新意;如果畫得炫美華彩,又怕有人會說俗不可耐。對於普通畫家來講,在創作中很糾結這個問題,對於十分自信的畫家來講,一切都不是問題,畫什麼不重要,運用什麼技法也不重要,只要畫出心中的感覺,作品就成立了。很多時候,不能用真實感衡量傳統繪畫作品是否優秀。倪瓚筆下的曠遠清冷山水,又有幾人能在大自然中看到,但又有幾人敢於指責倪瓚的作品沒有真實感。

董邦達 秋山茅屋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看傳統山水畫就會想明白很多問題,也就不再糾結畫家到底在寫實還是寫意。寫實和寫意不是技法,而是創作的指導思想,有些畫家細筆描摹,也能畫出寫意的味道,這幅董邦達畫的《秋山茅屋》就有這種味道。好的作品傳遞出的意趣韻味從來都不是單一的,這幅畫中就能看到愛戀秋景,痴迷陶醉,想要逃離萬丈紅塵等一系列的情感變化。這是清代畫家很喜歡的一種創作手段,用細膩筆法描繪山水田園生活,在作品種強調生活的樂趣。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亦多情,交流互動式的情感,成為創作的核心思想。

董邦達是清代乾隆年間的著名畫家,他的本職工作是一名官員,由於他在繪畫方面的特長,乾隆經常讓他畫一些筆法細膩的作品。董邦達有很強的寫實能力,但在創作中他有點不屑於賣弄寫實。他對於自己的審美觀十分自信,他要畫和樂融融,一團正氣的山水。畫中山高林密,挺拔聳立的山峰四周有群山環伺,這樣的構圖帶有明顯的等級觀念。清代畫家王原祁將現實中的等級引入了山水畫創作,這樣的風格成為後輩畫家學習的範本。董邦達這樣畫,也帶有一絲討好的色彩。他是朝廷官員,他要討好皇帝,當然要在作品中樹立皇權至上的觀念。這樣解讀一幅作品,也許有人會覺得上綱上線,但如果了解清代統治者對文人的嚴苛統治,就能夠理解了。

董邦達可以妥協,也可以堅守。他在作品中堅守的是對畫中意趣的完善。藝術作品畢竟要有雅致的韻味,董邦達在用筆用墨方面借鑑了五代畫家董源的皴法,細密皴染之後再染上少許淡墨,看上去厚重潤澤充滿靈秀之美。這樣一來衝淡了畫中彌散的世俗味道,讓畫中山水有了自然美感。

董邦達 秋山茅屋 局部

董邦達可以歸入清代正統派群體,他在創作中融合了多種情感,既有對權貴的敬畏,也有對清幽山水的嚮往,這樣的作品在立意上更像寫意山水。但是他過於強調作品的視覺效果,堅守了工細的風格,讓作品變得有些平庸。

拓展閱讀

鐵漢柔情,杜甫也寫過關於愛情的詩句

狀元才子,名師高徒,清代王敬銘繪《山塢看雲》

清代名家山水畫優點缺點共存,董邦達繪《山村秋靄》

清冷雪景山水,蘊含春的氣息,清代宮廷畫家張宗蒼繪《雪霽圖》

相關焦點

  • 副業比主業出色,清代官員畫家董邦達繪《秋山草堂》
    董邦達 秋山草堂如果拋開面子,這些官員畫家應該學會感恩,他們有作品傳世,直到現代還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董邦達就是一位這樣的官員畫家,如果你要問他有什麼政績,估計沒幾個人記得,如果你要問他有什麼畫作,那了解古代繪畫的人都會知道他擅畫山水,筆墨細膩,構圖繁複,既可以畫巨嶂山巒,也可以畫江南水鄉。這幅《秋山草堂》是他仿元代名家黃公望風格創作的一幅山水。畫中的牛毛細皴密而不亂,的確是個畫壇高手。尤其是在墨色變化上,濃淡轉化十分自如,讓山水兼顧北雄南秀的韻味。
  • 表面上看是寫意,其實是一幅寫實佳作,黃幻吾繪《雪邨圖》
    畫中描繪了隆冬時節,大雪過後,一位老人傍晚回家的場景。這樣的作品在題材上一點也不新鮮,從元明清三朝畫家的筆下都能找到類似的作品。他首先營造了一個逼真的山水空間。黃幻吾沒有像其他傳統畫家那樣,重皴重染,強調山水結構的形式美感。他採用淡染、水破墨的方法,畫出了山石的立體感。由於他有海外遊歷的經歷,他在畫雪景的時候,通過色彩之間的對比,讓人感覺到雪天的特點。畫面最上方一角,陰雲密布。在雲與山的匯合處,他故意用濃墨勾畫了山的輪廓。這一點很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徵。
  • 南陽呂銀芳山水畫作品欣賞,他的寫意《秋山問道》寓意原來是這樣
    南陽呂寅方山水畫作品欣賞,他的寫意《秋山問道》寓意原來是這樣他是南陽山水畫家,這幅《秋山問道》寫意山水景致優美,寓意深長。這位南陽山水畫家就是呂銀芳,寅方是他的筆名。大家有時候叫呂寅方。他是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 纖穠、淡泊並重,董其昌繪《秋山圖》
    這幅《秋山圖》展示了董其昌對色彩的理解與運用,畫中描繪的秋景山水看上去淡雅寧靜,深藏文人追求的纖穠和淡泊之美。《秋山圖》描繪的景色中,林木高聳,青山伴著霧靄若隱若現。一座高山撥地而起,頂天立地,讓人心曠神怡。董其昌將重點放到了中景與遠景的銜接處,正好符合欣賞時抬頭仰望的最佳視角。把最美的景色,最直觀地展示出來,這是一種很大膽的手法。文人畫講究含蓄,董其昌在構圖上的直白與大膽,只好在氣韻上進行彌補。
  • 似與不似之間,黃賓虹繪《陽朔山水》
    這幅《陽朔山水》是黃賓虹晚年創作的一幅作品,畫中描繪了灕江邊上陽朔的自然風光。看著這幅作品,很多人就會問一句,「這是陽朔山水嗎?」「難道這不是陽朔的山水嗎?」很明顯,兩種疑問的產生基於對立的觀點。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恰好說明了「似與不似」的妙處。
  • 水利專家擅畫山水,清代顧大申繪《秋山訪友》
    自從明朝末年董其昌提出了畫壇南北宗論之後,寫畫史的人就喜歡把山水畫分為南派山水和北派山水,這樣劃分是否科學姑且不論,對於普及藝術觀點卻方便了許多。在大家心裡對山水畫風格有了統一的認識,比如談到範寬的作品就會說那是北派風格,談到董源的作品就會說那是南派畫風。
  • 描摹細膩,水墨酣暢,清代蔣廷錫繪《勾染花卉冊頁》欣賞
    清代花鳥畫風格以仿宋人作品為主,並沒有傳承明末水墨寫意技法。在古代藝術創作的風格受上層社會影響很大,清代是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他們喜歡寫實的作品,由此造成清代花鳥畫創作一直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一些著名的畫花鳥畫家在限定空間內尋求發展機會,比如讓作品更有文人趣味,從而獲得古雅之美。
  • 山水墨點染 意造境生---畫家林德坤寫意山水畫欣賞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寄情山水,以山水抒情,春夏秋冬,不一樣的山水,不一樣的情。 作為中國當代畫壇上的實力派畫家林德坤筆下的寫意山水畫,風格多樣,自然一體,渾然天成,樸素地體現了「仁者樂山,樂者愛水」的中華情結,滲透出濃濃地「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人文精神,一動一靜的描繪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備受關注與追捧。接下來易從網帶你一起欣賞幾幅當代實力派畫家林德坤新品力作,帶你感受老師的藝術世界!
  • 中國畫欣賞|李國勝豎幅小寫意山水畫《秋山觀瀑》
    今日中國山水畫欣賞,帶大家一起欣賞的就是由廣西美協畫家李國勝先生的豎幅小寫意山水畫作品《秋山觀瀑》,一起和我去領略老師筆下的山水瀑布之美吧!李國勝四尺豎幅新品國畫山水畫《秋山觀瀑》 (137*69cm)《秋山觀瀑》是一幅四尺豎幅小寫意山水畫作品。
  • 用寫實的生活去描繪寫意的人生,這個肌肉型男的寫真很有質感
    可是,偏偏我們喜歡逃離「寫實」的生活,去追求「寫意」的人生,會被這種有藝術氣息的寫真照深深吸引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需要這些有質感的寫真照,也算是給自己留下一點值得嚼味的美好瞬間。我們希望留住最好的自己,不管是自己去拍寫真,還是因為工作「近水樓臺」,因為青春終將逝去,記憶也會模糊,唯有相片不會忘記。從他粗獷的五官線條,我們能夠感受到他骨子裡是一個非常硬氣的爺們。也的確,呈現的每一幀寫真,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濃鬱的雄性荷爾蒙氣息。
  • 運用抽象主義手法,描繪人間仙境,張大千繪《山邨煙月》
    宋代文豪曾經用「水光灩瀲」和「山色空濛」形容山水風光。這樣浪漫的景色如何用繪畫作品表現出來,那就需要有新的技法出現了。寫意的出現,讓描繪煙嵐瀰漫的風光成為可能。只不過寫意山水如何畫出山勢的渾厚霸氣,在古人看來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 五代宋元書畫中的「秋山圖」:秋山淡墨寫千峰
    此幅《秋山圖》繪寫典型江南山水之景,左側山峰圓渾層疊,蔥鬱茂密,山路蜿蜒而上,曲徑通幽,山上有礬頭數點,山石以披麻皴法所寫,多次皴擦以後用淡墨烘染,山石之上以濃墨、焦墨點苔,顯現出江南山水溼潤鬱秀的特點。   畫面正中秋江蜿蜒,遠山暗顯,氣韻氤氳,尤顯明潤蔥鬱,高曠爽氣。畫面右側江邊秋林之中,有茅屋數間,層疊錯落有致。點睛者為江上石橋一座,及石橋之上行旅之人。
  • 遠看是工筆山水,近看充滿寫意味道,明代張靈繪《秋山圖》
    蘇州畫家張靈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和明四家生活在同一時代,並且他還是唐伯虎的鄰居,也是一位詩書畫三絕的才子。這幅《秋山圖》顯示了張靈詩書畫三方面的創作才華。張靈 秋山圖 局部張靈作為唐伯虎的好友,在創作中也不是一味地臨仿唐伯虎。比如《秋山圖》的遠山用淡墨染出,唐伯虎很少運用這樣的技法。
  • 以筆述鄉情,繪就大美松溪
    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間,劉鋒帶著兒時的憧憬,攜著眷戀的情懷,踏訪了松溪數十個村莊,面對故鄉的山水對話寫生中敞開心扉,以當代水墨語言形成真摯的敘述,為筆下美景注入生命與靈魂,描繪出家鄉的氣韻與精神!劉鋒寫生作品精神上嚮往著空靈境界,在文化上迷戀古樸遺存,他的美麗鄉村作品是對家鄉山水的心靈嚮往與精神的凝望!作品描繪出美麗鄉村的精神內涵和時代的氣息,鋪寫著新時代下的一種文化的精神家園!
  • 彩墨山水明快雅致,清代畫家朱鶴年繪《梅花書屋》
    到了清代,喜歡畫書齋的畫家依舊很多,這幅《梅花書屋》就是清代中期畫家朱鶴年畫的一幅書齋山水。朱鶴年出身寒門,青年時代就離開家鄉前往京城謀求發展。在京城期間,他結實了著名畫家法式善,並為其代筆,由此在京城站穩了腳跟。
  • 不造作,不悲戚,不迷離,王原祁眼中的秋景山水《秋山雨霽》
    王原祁 秋山雨霽 《秋山雨霽》是王原祁仿元代吳鎮畫風創作而成的,墨色氤氳變化力求再現雨過天晴後的山水佳景。王原祁 秋山雨霽 局部王原祁身居高官,他所在王氏家族也是名門世家,這些身份背景都是他成功道路上的助力。畫家的成功需要作品的積累,也需要名家的指點。
  • 來自民間的宮廷畫家,清代張宗蒼繪《溪山無盡》
    張宗蒼的作品和同時代的宮廷畫家方琮很像,他們二人都擅長描繪寫實大氣的山水。這種風格的形成和皇帝的喜好有很大關係,清代皇帝對傳統藝術的理解局限於形似,他們的審美水平無法欣賞寫意作品,文人士大夫階層重視的灑脫自由更是無法得到尊重,在這種背景下畫家想要出人頭地只能畫這樣富貴華美的作品。
  • 新風格新味道,趙少昂繪《出峽》
    說到底,師造化就是放下套路,走出畫室,畫真實山水。但是描繪真山真水需要高超的技法,也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傳統畫家往往因功力不足,很難在創作中實現這一主張。到了近代,畫家的眼界更加寬廣,他們通過文化交流了解到西畫技巧。中西融合成了很多畫家的追求。技法上的融合,可以幫助畫家完成「師造化」的藝術理念,賦予作品形神兼備的美感。
  • 水墨描繪唐詩意境,清代畫家奚岡繪《深山尋幽》
    奚岡 深山尋幽 奚岡的主要成就在篆刻方面,容易讓人忘記他還是一位畫家。從《深山尋幽》看,他畫山水的技法受明代文徵明影響很大。此幅作品為冊頁中的一幀,所以在構圖上看起來比較侷促。近處古樹交錯而立,山路兩側的樹木有直有斜,這樣描繪是為了增加畫面的美感。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都是筆直的樹木很容易遮蔽住彎彎山路,也就無法區分畫面層次了。
  • 簡單與簡約,返璞歸真的妙趣,朱屺瞻繪《漁火》
    當東西方藝術有了密切交流後,畫家從西方的簡約主義風格中吸收養分,畫出了簡約風的寫意國畫。這幅《漁火》是朱屺瞻晚年作品,畫中描繪了漁舟晚歸,燈火搖曳,四處一片靜謐。對於這樣的作品,千萬不要覺得是畫家偷懶。博觀而約取,只有熟知「加法」,才能掌握「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