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業比主業出色,清代官員畫家董邦達繪《秋山草堂》

2020-12-16 薩培喇談藝錄

在古代,有些人的主業不是繪畫,但他們的作品比專業畫家畫得都好。比如唐代的閻立本,他主業是個官員,副業是繪畫。由於他畫功精湛,李世民常常讓他畫一些命題作品。閻立本對此不太高興,傳說他曾經告誡過自己的兒子,千萬不要學習繪畫。否則有朝一日走入朝堂,別人侃侃而談,你還要彎腰伏地搞創作,實在是太丟人了。閻立本的兒子後來果真沒有學習繪畫。在清代早期,宮廷畫院還沒有正式成立的時候,皇帝喜歡讓擅長繪畫的官員創作一些作品以供賞玩。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乾隆年間,於是康雍乾三朝,有很多朝中大臣,上朝可以議政,下朝可以妙筆丹青搞創作。

董邦達 秋山草堂

如果拋開面子,這些官員畫家應該學會感恩,他們有作品傳世,直到現代還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董邦達就是一位這樣的官員畫家,如果你要問他有什麼政績,估計沒幾個人記得,如果你要問他有什麼畫作,那了解古代繪畫的人都會知道他擅畫山水,筆墨細膩,構圖繁複,既可以畫巨嶂山巒,也可以畫江南水鄉。這幅《秋山草堂》是他仿元代名家黃公望風格創作的一幅山水。畫中的牛毛細皴密而不亂,的確是個畫壇高手。尤其是在墨色變化上,濃淡轉化十分自如,讓山水兼顧北雄南秀的韻味。

董邦達 秋山草堂 局部

董邦達深受乾隆皇帝的寵信,乾隆下江南的時候就把他帶在身邊,隨時讓他畫江南美景。在這樣高強度的創作壓力下,董邦達進步很快。他早期的作品帶有四王的風格,中後期的作品已經有了元代畫家的氣韻。董邦達畫這幅《秋山草堂》從風格上看,應該屬於「命題創作」,雖然沒有臣字款,但畫得十分認真,算是他的精心之作,應該是官場應酬時的禮物。畫中遠山高聳,瀑布飛流而下,形成一片湖水。水邊的密林中有一座書齋,清幽無比,讓人心生嚮往。這樣幽靜的山水之中,沒有世俗的煩惱,簡直就是人間仙境。

董邦達 秋山草堂 局部

書齋附近的幾棵古樹在墨色變化上很精道,可以當成學習繪畫的範本了。淡墨、焦墨、枯筆、水筆輪番運用,由於技法得當,絲毫不會讓人感覺到有炫技的嫌疑。這種含蓄內斂的表現手法,就是明末董其昌乃至清初四王推崇的南派山水技法。近景處的幾堆圓形石塊,表現出雨水衝刷的痕跡,強調了細節的真實感。整體看,華美大氣,氣象萬千;局部看,筆筆有章法,處處有巧思。這樣的山水雖然脫離了文人的高級審美疏曠靈秀,但也不會讓人覺得厭煩。

董邦達 秋山草堂 局部

董邦達的傳世作品較多,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他是個認真的人。由於他仕途通達,享受著富貴榮華,所以他的畫中也流露出幾分貴氣。

拓展閱讀

清代標準文人畫樣式,密筆山水《碧溪春深》

顏骨趙姿,俊逸瀟灑,書法大師董其昌

我國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專著《職方外紀》

八股文是什麼文,簡單講就是文章公式化

相關焦點

  • 副業比主業出色,清代官員畫家董邦達繪《秋山草堂》
    在古代,有些人的主業不是繪畫,但他們的作品比專業畫家畫得都好。比如唐代的閻立本,他主業是個官員,副業是繪畫。由於他畫功精湛,李世民常常讓他畫一些命題作品。閻立本對此不太高興,傳說他曾經告誡過自己的兒子,千萬不要學習繪畫。
  • 無關寫實還是寫意,只是描繪心中的山水,董邦達繪《秋山茅屋》
    董邦達 秋山茅屋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看傳統山水畫就會想明白很多問題,也就不再糾結畫家到底在寫實還是寫意。寫實和寫意不是技法,而是創作的指導思想,有些畫家細筆描摹,也能畫出寫意的味道,這幅董邦達畫的《秋山茅屋》就有這種味道。好的作品傳遞出的意趣韻味從來都不是單一的,這幅畫中就能看到愛戀秋景,痴迷陶醉,想要逃離萬丈紅塵等一系列的情感變化。這是清代畫家很喜歡的一種創作手段,用細膩筆法描繪山水田園生活,在作品種強調生活的樂趣。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亦多情,交流互動式的情感,成為創作的核心思想。
  • 無關寫實還是寫意,只是描繪心中的山水,董邦達繪《秋山茅屋》
    董邦達 秋山茅屋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看傳統山水畫就會想明白很多問題,也就不再糾結畫家到底在寫實還是寫意。寫實和寫意不是技法,而是創作的指導思想,有些畫家細筆描摹,也能畫出寫意的味道,這幅董邦達畫的《秋山茅屋》就有這種味道。好的作品傳遞出的意趣韻味從來都不是單一的,這幅畫中就能看到愛戀秋景,痴迷陶醉,想要逃離萬丈紅塵等一系列的情感變化。這是清代畫家很喜歡的一種創作手段,用細膩筆法描繪山水田園生活,在作品種強調生活的樂趣。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亦多情,交流互動式的情感,成為創作的核心思想。
  • 清代名家山水畫優點缺點共存,董邦達繪《山村秋靄》
    審美具有共性也有個體性,對於普通欣賞者而言,清代的繪畫作品技法純熟,面貌華麗,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很適合當作入門學習的範畫。這幅《山村秋靄》的作者是董邦達,他是雍正、乾隆年間的著名畫家。他本身是個官員,畫畫只是業餘愛好,不過他繪畫的功力超過了很多專業畫家。乾隆很喜歡他的作品,甚至在南巡的時候特意把他帶在身旁,讓他隨時描繪江南山水。
  • 悲劇人生中的愜意瞬間,唐伯虎繪《滄浪圖》
    唐伯虎 滄浪圖 局部這幅《滄浪圖》名氣很大,近代著名畫家張大千曾經臨仿過這幅作品。唐伯虎號六如居士,張大千號大千居士,六如泛指世事空幻無常,大千泛指廣闊無邊的世界。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代謝時臣繪《溪山雨意》
  • 畫中有詩意,水墨繪佳境,謝時臣山水畫《溪山雨意》
    在傳統繪畫中,有很多畫家會借鑑姊妹藝術,創作出人人都能看懂的通俗作品。明代畫家對於創作雅俗共賞的作品很有心得,無論是明代早期的浙派山水引入故事性情節,還是明代中期的吳門畫派講究雅逸雋永,都是為了讓賞畫的人忘記品評作品中的技法,專注於畫家表達的情感。常說的,畫中有詩,就是這個意思。既然大家都能看得懂詩,那麼就應該能夠看懂畫。
  • 畫中有詩意,水墨繪佳境,謝時臣山水畫《溪山雨意》
    在傳統繪畫中,有很多畫家會借鑑姊妹藝術,創作出人人都能看懂的通俗作品。明代畫家對於創作雅俗共賞的作品很有心得,無論是明代早期的浙派山水引入故事性情節,還是明代中期的吳門畫派講究雅逸雋永,都是為了讓賞畫的人忘記品評作品中的技法,專注於畫家表達的情感。常說的,畫中有詩,就是這個意思。既然大家都能看得懂詩,那麼就應該能夠看懂畫。
  • 彩墨山水明快雅致,清代畫家朱鶴年繪《梅花書屋》
    文人畫家在創作中也喜歡畫書齋,畫文人雅士的生活片段,明四家很擅長這類題材。在他們看來日常生活中的精緻可以陶冶性情,提升自身操守。到了清代,喜歡畫書齋的畫家依舊很多,這幅《梅花書屋》就是清代中期畫家朱鶴年畫的一幅書齋山水。朱鶴年出身寒門,青年時代就離開家鄉前往京城謀求發展。在京城期間,他結實了著名畫家法式善,並為其代筆,由此在京城站穩了腳跟。
  • 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兼職畫家」:董邦達、錢維城、鄒一桂
    清代的宮廷繪畫發端於清初,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盛,嘉慶之後逐漸衰落。宮廷中的專職畫家一般都被視為「南匠」或「畫畫人」,集中於「如意館」,代表畫家有焦秉貞、冷枚、陳枚、丁觀鵬、禹之鼎、徐璋、金廷標、唐岱等。
  • 描摹細膩,水墨酣暢,清代蔣廷錫繪《勾染花卉冊頁》欣賞
    清代花鳥畫風格以仿宋人作品為主,並沒有傳承明末水墨寫意技法。在古代藝術創作的風格受上層社會影響很大,清代是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他們喜歡寫實的作品,由此造成清代花鳥畫創作一直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一些著名的畫花鳥畫家在限定空間內尋求發展機會,比如讓作品更有文人趣味,從而獲得古雅之美。
  • 優點和缺點都相當明顯的山水畫,董邦達繪《雷峰夕照》
    古代畫家不滿足於已有筆墨章法、構圖模式,他們仍然通過寫生觀察,不斷完善技法的表現力,力求畫出自然的神韻。古代畫家的風格多種多樣,明末董其昌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將其劃分為南北宗,這種劃分方法被絕大多數清代畫家接受,造成了清代畫家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審美標準趨於一致。
  • 詞臣畫家董邦達
    他就是清代官員、書畫家董邦達。由於乾隆自身對於詩詞書畫藝術以及古物珍玩有近乎痴迷的喜好,其在位期間宮廷繪畫空前發展與壯大,他身邊也出現了一批具有進士出身和文官身份且擅長詩文的詞臣畫家。和傳統宮廷畫家的身份不同,詞臣畫家往往是身居要職的朝廷大臣,他們的創作思想和繪畫風格在清代宮廷繪畫中起著一定的引領作用。
  • 彩墨山水明快雅致,清代畫家朱鶴年繪《梅花書屋》
    文人畫家在創作中也喜歡畫書齋,畫文人雅士的生活片段,明四家很擅長這類題材。在他們看來日常生活中的精緻可以陶冶性情,提升自身操守。到了清代,喜歡畫書齋的畫家依舊很多,這幅《梅花書屋》就是清代中期畫家朱鶴年畫的一幅書齋山水。朱鶴年出身寒門,青年時代就離開家鄉前往京城謀求發展。在京城期間,他結實了著名畫家法式善,並為其代筆,由此在京城站穩了腳跟。
  • 危崖就在身邊,依然觀遠山看流水,清代吳闡思繪《秋山懷遠》
    某種程度,元代畫家追求自由自在的情感,在畫中抒發胸中逸氣,也和邊角構圖的推廣有關。最起碼讓畫家知道了,在藝術創作中再偉大的主流模式也會被打破,新鮮樣式的出現是無法阻擋的。到了清代,尤其是金石學盛行之後,考古就成了藝術創作中很重要的一個主題,於是有的畫家拾起畫筆,也開始創作邊角構圖的山水畫致敬古典作品。這幅《秋山懷遠》就是清代畫家吳闡思的作品。吳闡思是江蘇文人,擅畫山水,利用寫生採風的空餘時間還寫過各種遊記散文。吳闡思是清代江南地區為數不多的宋畫風格繼承者,他的作品有別於四王山水的主流模樣。《秋山懷遠》險中有奇,奇中帶穩,穩中應變,看上去充滿自然率真之美。
  • 鑑賞丨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董邦達有著雙重身份,既是清代乾隆時期的重臣,官至禮部尚書,又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畫家。他的山水大都有乾隆御題,為友人、達官顯貴所繪者甚少。而上海博物館所藏《慈山圖》則是董邦達為嘉善曹庭棟所畫,意在表現曹氏孝敬母親之意。此畫後為近代書畫鑑藏家錢境塘所得,上面有大畫家吳湖帆題跋,文中涉及到了張大千,進而又為此畫增添了不少精彩的故事。
  • 像不像盆景,董邦達繪《山水冊頁》
    這套《山水冊頁》是清代著名畫家董邦達的作品,看上去十分精巧細緻。喜歡挑刺的朋友,一定已經看出問題了。畫中的山水好像盆景,處處充滿了人工雕琢的感覺。有個詞叫「造景」,說的是通過人工手段,利用自然環境,創作出想像中的景觀。董邦達在畫中呈現的就是「造景」,無論是否天然,起碼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