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古裡、崇德裡登央視 成都歷史建築保護成改造樣板)
3月14日,不少成都市民打開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時,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成都老街區,裡面既有歷史建築群落太古裡,又有著名的崇德裡,不少人深感振奮和自豪。這意味著,成都對歷史建築的成功改造和利用,得到了外界的大力肯定。
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建築在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展示城市風貌特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2011年開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成都市房管局牽頭開展了全市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從建立歷史建築保護長效機制著手,抓緊搶救保護全市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在恢復修繕歷史建築風貌、助推城市文態建設上做出不少成績。
擬定名錄分批次進行保護
昨日上午,市房管局和錦江區房管局的多名工作人員,又像往常一樣來到位於龍王廟正街的邱家祠堂,開始新一輪的歷史建築巡查工作,「我們主要檢查消防安全,比如滅火器配備是否到位、電線有沒有問題,如果是汛期來了還要看下水道。」
如此細緻入微的檢查,只是檢查組定期巡查的一個縮影。市房管局歷史建築保護辦公室相關人士表示,在對歷史建築越來越重視的當下,他們加強了日常監管,定期進行防火、防澇、結構安全和白蟻防治滅殺等專項檢查,確保歷史建築的使用安全。
事實上,近幾年成都對歷史建築的保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2011年開始,市房管局開展了3次歷史建築普查工作,全市符合條件的建築共236處(其中中心城區81處,郊區市縣155處),基本摸清了歷史建築的分布、數量及現狀情況。
這裡面既有展現成都移民文化的邱家祠堂、客家文化的龍泉謝家大院,也有欣廬、筆帖式街老宅院、廣東會館等大慈寺街區內集中體現成都市傳統民居的風貌建築,傳承了老成都的街道格局和文化肌理。
為了加強保護,市房管局還分期分批擬定5批次共40處歷史建築的歷史建築保護名錄(中心城區26處,郊區市縣14處),建築年代涵蓋了清代、民國和20世紀50~60年代等三個年代區間,代表著不同時期的歷史記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改造特色引來央視關注
3月14日,不少成都市民打開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時,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成都老街區,裡面既有歷史建築群落太古裡,又有著名的老建築崇德裡。
央視對成都市歷史建築的關注,主要是從它們的改造利用著手。報導認為,成都在舊城改造中注重歷史文脈傳承,通過歷史街區、歷史建築改造利用模式的創新與突破,探索出了一條城市發展與保護協調的創新之路。
崇德裡採用古法修繕,修繕後用作茶室和餐飲場所,既保留了該建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信息,又充分發揮利用價值;太古裡街區的欣廬、筆帖式街老宅院等典型川西民居建築借力片區整體打造,修繕後作為多種商業場所使用,吸引了全球高端品牌入駐,實現了文化空間與消費空間的有機融合,將老街區升級打造成了國際購物天堂,開創了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新探索模式。
這兩處建築,如今已成為我市在歷史建築保護領域的傑作。除了崇德裡採用了古法修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築的歷史文脈信息,市房管局歷史建築保護辦公室還大力推動歷史建築修繕工作,對有條件的進行合理利用。
目前,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等7處歷史建築已相繼完成修繕,該舊址進行了全面的修繕加固,重現了當年學術研究重鎮的歷史風採。
社會各界保護意識不斷提升「歷史建築作為城市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應該說和我們每一個市民息息相關。」市房管局歷史建築保護辦公室表示,保護歷史建築,同樣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為進一步提升各界保護意識和認識水平,他們採用多種形式廣泛開展了歷史建築保護宣傳,促進保護知識和政策法規的傳播普及。
今年1月起,市房管局聯合市建委、市規劃局和市文廣新局舉辦了《成都歷史建築圖片展》,先後在政務服務中心房產分中心、寬窄巷子、太古裡、新華文軒旗下軒客會、購書中心等人流集中地和大眾文化活動場所展出,以攝影作品為載體,向廣大市民圖文並茂地展示介紹我市已公布的一、二、三批歷史建築,充分展現成都歷史建築的個性特色,弘揚成都優秀歷史文化,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保護工作,也令整個社會對歷史建築的關注度和保護意識不斷提升。
成都商報記者 辜波(來源:成都商報」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