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上百次算帳 終於啃下一塊「硬骨頭」
徵拆徵收工作的推進速度總是和一座城市的發展一脈相承。徵拆工作難,歷史遺留徵拆項目則難上加難。群豐鎮智能網絡通信、湘芸路項目是一個拖了三年之久的遺留掃尾項目。項目進行到現在,一線徵拆徵收工作人員不放棄,終於啃下了其中的一塊「硬骨頭」。
遺留掃尾項目,徵拆徵收工作組始終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標準算到底」,並結合每戶實際情況為其量身定製合法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以公平公正、換位思考的工作方式獲得了被徵拆群眾的信任。
房主去世,情況變得複雜
80多歲的劉奶奶家位於群豐鎮智能網絡通信、湘芸路項目範圍內,2017年5月啟動徵拆徵收工作。表面看起來,劉奶奶家的情況簡單明了,戶口本上只有劉奶奶和她的一棟產權房。
可是實際情祝複雜得多,年拆工作人員介紹,劉奶奶有一個兒子,上紀80年代。在一家國企上班,戶口也跟著到了城區。哪裡想到,上紀90年代企業倒閉後,在城裡無房可住的郭先生,帶著家人回了老家,和老母親住在了一起。平日裡,郭先生因為沒有一技之長,靠打零工維持生計。
不料該項日動沒多久,劉奶奶在2018年年初就去世了,陡然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徵拆人員上門算帳上百次
劉奶奶去世了,徵拆徵收的事宜由郭先生接續。最開始,徵拆工作人員一上門,就遭到了郭先生的強烈牴觸。「郭先生不理解政策,因為郭先生一家人的戶口都不在村裡,對我們特別抗拒。」項目徵拆徵收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
拉鋸戰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一次次算帳,一次次促膝長談,上門算帳都算了上百次,很長一段時間,郭先生都不為所動。工作人員介紹:「站在郭先生的角度我們也理解他的難處。」好不容易進了城,以為端上了「鐵飯碗」,沒想到又遇到了下崗,現在母親的房子是他家的唯一住所,「如果連這唯一住所都拆了的話,他可能無安身之所。」
政策無法突破,項目又必須突破。就郭先生家的具體情況,從群豐鎮項目指揮部到區徵拆服務系協調中心,再到區裡徵拆徵收協調會,一輪又一輪的商討會開下來,「大會小會加起來,都有50-60次」。
徵拆徵收並非冷冰冰。政策無法突破,但結合每戶實際情況為其量身定製合法利益最大化,給予郭先生一些人性化的關懷還是可以的。儘管屢次被郭先生拒絕,但過節時,工作人員還總是不忘提著禮品上門。按政策能享受到的一些民政補助,他們也總是忘不了郭先生。
同步進行司法程序
在提供人性化關懷的同時,我區還依法依規,訴諸司法程序。區法院的人也多次給郭先生釋法說法。並且進入了司法程序,讓郭先生意識到漫天要價是不行的,法律是嚴肅的。
同時,徵拆徵收匚作人員還試圖從外圍突破,多次找到郭先生的親朋好友給他做思想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10月26日,郭先生終於籤了字,一個「難啃」的「硬骨頭」總算啃下來了。
目前,群豐鎮智能網絡通信、湘芸路項目還剩下最後一塊「硬骨頭」,工作人員又開始夙興夜寐地研究起來了。
曠昆紅 莫豔瓊 鄧芳
【來源:天元徵地協管辦】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