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農化村:小茶葉變身大產業 茶旅融合拓寬脫貧路

2020-12-12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4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劉敏)秋天的南川區乾豐鎮農化村,滿山的茶葉生機勃勃,處處綠意盎然。然而,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是一個沒有產業、交通滯後的市級貧困村,而今卻建成了全區首個綠茶育苗基地、村裡有了第一家農家樂、南兩高速路也近在咫尺……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育苗基地帶動茶產業

乾豐鎮是南川區有名的「茶葉之鄉」,全鎮茶園面積上萬畝。然而,身處茶鄉的農化村卻不產茶,村民大多外出務工,這讓人很不解。「我們調查得知,村民不種茶不是因為不會種不想種,而是茶苗要從外地購進,成本高,怕種不好虧錢,更重要的是沒有龍頭企業帶動,村民擔心種出來賣不脫。」農化村黨支部書記盛娟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於是,該村在徵求群眾意見後,決定發展茶產業,增強村民的「造血」功能。「發展茶產業,一方面對接區鎮特色產業,有基礎,有技術,更有配套完善政策;另一方面是農化村的氣候條件、海拔高度、土壤成分等非常適宜種茶;明年,隨著南川至兩江新區高速路開通,這裡離涪陵新村、龍潭下道口僅5公裡,發展鄉村旅遊正當時。」盛娟說。

去年,該村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乾葉豐濃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420多畝,共栽下福選9號、福鼎大白、白茶等茶葉約200畝,並建成了全區首個綠茶育苗基地。筆者看到,農化村一處大棚裡,整齊劃一的苗床,綠油油的大一片,茶苗長勢喜人。「這就是全區首個綠茶育苗基地,現有20多畝,可以栽植近1000畝茶園,下個月就可以移栽了。」盛娟介紹,這裡的茶苗除了乾葉公司自種外,還能賣給周邊的大戶和散戶,不但降低茶苗成本,還能夠提高成活率,帶動全村茶產業發展。

茶旅融合拓寬脫貧路

農化村平均海拔900米,森林覆蓋率高達70%,是夏季避暑納涼的好地方。加上茶葉產業發展,四季皆綠,形成林中有茶,茶在林中。這滿山的茶園讓村民方銀全「嗅」到商機,開辦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

讓人意外的是,方銀全也曾是貧困戶。2016年,他通過享受易地扶貧搬遷和D級危房政策修建了新房,兩層高的新房,能接納10餘位遊客入住。隨後村裡又幫他家申請了農家樂發展資金,方銀全用這筆錢置辦了家具,將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

「今年夏天,周末客人多,生意還可以。」走進方銀全的農家樂,他正在忙著接待遊客。靠著農家樂,他家不僅脫了貧,日子越過越甜,還成了全村致富示範戶。隨著遊客一年比一年多,方銀全發現,農化村除了涼快,採茶、制茶等茶文化體驗對遊客越來越有吸引力,不少遊客甚至聞茶香而來。

「茶旅融合,將是農化村未來長期的發展方向,我們要著力做好這篇文章。」盛娟說。今年,村裡申請到50萬元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扶持資金,村幹部經過協商一致,決定用這筆錢修建一個可吃、住、遊、購等於一體的遊客接待中心。

同時,該村還將依託茶葉公司,建設生態茶園、茶葉加工廠、茶葉展銷廳和觀光旅遊度假酒店等項目設施,把茶葉基地打造成為茶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重點打造茶耕文化,讓遊客走進農化村,了解茶文化,體驗種茶、採茶、制茶樂趣,做活茶旅融合,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村民吃上「旅遊飯」

「這段時間是茶苗生長的關鍵期,大家抓緊澆水遮陽,不讓茶苗被太陽曬死。」乾葉豐濃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波一邊指導工人管理茶苗,一邊說。基地有10多人在上班,他們都是當地村民,年齡看上去大多六七十歲的老人。

「茶葉是村裡的扶貧產業,在引進時,村委會和公司雙方約定『三個優先』:優先保證貧困戶打工就業,優先保證流轉戶打工就業;優先本村本社村民就業。」盛娟說。貧困戶周應乾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今年64歲,家裡3口人,因小女兒生病致貧,他和老伴來育苗基地打工,去年收入近2萬元,順利脫貧。

「基地需要人我們就來賺工錢,不忙的時候就回家種茶,這樣務工、務農兩不誤,收入還增加了不少。」周應乾說。如今,在茶苗基地裡務工的均是村裡的貧困戶、低保戶和留守老人。除了打工收入,乾葉公司今年又流轉土地200多畝,加上去年流轉土地總共有624畝,涉及農戶100多戶,每年給農戶帶來一筆土地流轉收入。

看著茶苗長勢喜人,村民們對種植茶葉的興趣也更濃了。「以前到外面買茶苗,總擔心土壤、氣候不適宜,成本還很高,現在這茶苗是看著長大的,價格還便宜不少,我們有信心種好。」村民堯道恩過去因病致貧,今年,他主動找到村裡向基地訂購了3畝地的茶苗,想跟著發展茶葉。

在公司帶動下,全村現有近10戶農戶主動申請種茶。「現在,村民有打工收入+土地流轉收入+種茶收入共三份收入,鄉村旅遊發展起來了,村民就有四份收入。」盛娟說,南兩高速公路明年開通後,農化村鄉村旅遊也將迎來發展好機遇,我們現正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讓更多村民吃上「旅遊飯」。

相關焦點

  • 小茶葉裡做大文章!永泰茶旅融合拓寬致富路
    12月4日上午,在永泰縣同安鎮盧峰茶廠內,福州市草木谷文旅有限公司與同安鎮佔柄村及全鎮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代表籤訂了草木谷「茶旅+扶貧」項目合作協議。項目計劃通過打造貨櫃民宿、建設茶文化展示館、開展研學活動等一系列舉措,促進莊寨文化與茶文化融合、茶葉生產與休閒體驗融合、茶園風景與民宿體驗融合,進一步拓展茶產業鏈條,提升茶產業價值,增加茶農收益。該項目成功申請到縣級研學基地稱號,並正在申報市級勞動教育基地。項目一期有望在明年3月完工,並在明年6月達到運營標準。
  • 廬江「茶旅」融合,為群眾拓寬致富路
    ,推動實施茶旅一體化發展,拓寬百姓致富路。「村上餘新海像這樣的村民還有許多,他們依靠小茶葉發起了生態財。」百花村黨支部鍾益民介紹,這三年村上變化大,新村從無到有,街道整潔漂亮,村民開辦茶家樂增收。近年來,廬江茶旅融合理念不斷成熟,以茶興旅、以旅促茶、品牌疊加、協同發展,成為兩大產業互動融合、共襄發展的一種新型產業模式。
  • 廣西浦北縣「茶旅聯姻」拓寬致富路
    在最近公布的「全國綠色食品(有機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名單中,浦北縣五皇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榮獲全國有機農業(紅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的稱號,這是浦北縣大力實施「茶旅聯姻」,拓寬致富道路的其中一個典型。
  • 安徽金寨大灣村:茶旅融合發展拓寬小康路
    張俊 攝陳澤申和孫子兩人相依為命,2017年通過養羊、從事保潔公益性勞務等脫貧的基礎上,2018年又發展養牛、種植天麻,併到村茶廠務工,月收入2600元,2019年孫子陳杰也在合肥的一家軟體公司上班,月收入7000元。「我們家脫貧了,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 茶旅融合促發展——貴州省茶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現場觀摩會在...
    9月28日至29日,由「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主辦、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協辦、雷山縣委縣政府承辦的「貴州省茶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現場觀摩會」在雷山縣舉行。同時,還參與體驗茶文化迎賓活動、貴州知名身品和雷山銀球茶產品拍賣活動、西江茶文旅融合旅遊商品展示展銷活動、茶文化產品創意及茶葉展示展銷活動等。「看到了雷山縣在茶旅融合發展方面的一些好做法和好經驗,收穫盛豐。」觀摩後,觀摩團成員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拓寬了思路,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下足功夫、全力以赴推動茶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 區惠農文旅集團探索茶旅融合「新模式」
    眼下正是栽種茶苗的好時節,連日來,在河圖鎮長坪村茶葉基地裡,村民正在移栽茶苗。該項目是區惠農文旅集團實施的大觀農旅融合產業園萬畝茶葉種植基地之一,今年計劃在河圖鎮長坪、冒水、中圖、上河等村種植茶葉1500畝。
  • 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茶旅融合「畫」增收,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積極培育農民畫產業、發展野生葡萄種植……作為廣西掛牌督戰的8個縣之一,近年來三江縣依託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積極推進並不斷鞏固產業扶貧帶富成效,堅決攻克貧困的最後堡壘。推進茶旅融合,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沿著三江縣布央村茶園的石板路前行,茶樹生機勃發,清香沁人心脾。「布央村有茶園3900畝,戶戶種茶,一年四季能採茶,人均收入已達17000多元。」布央村黨支部書記謝勳庭說。布央全村661戶、2497人。
  • 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茶旅融合「畫」增收 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積極培育農民畫產業、發展野生葡萄種植……作為廣西掛牌督戰的8個縣之一,近年來三江縣依託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積極推進並不斷鞏固產業扶貧帶富成效,堅決攻克貧困的最後堡壘。
  • 張灣區:茶旅融合鋪富路
    原標題:茶旅融合鋪富路「今年雨水好,山上氣溫適宜,茶葉豐產,我們家採了160斤龍井翠峰和劍茶,已實現收入46000元。」7月16日,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白馬山村村民陳錫一邊算著收入帳,一邊樂呵呵地說。白馬山村山清水秀,茶葉是當地傳統優勢產業。然而,該村地處深山,長期以來交通不便,尤其是下雨過後,道路泥濘不堪,客戶難進來、茶農難出去,導致茶葉滯銷或低價出售。2017年,駐村工作隊經過多方協調,籌措1200餘萬元資金,對途經該村的柏葉路進行改擴建,路面拓寬至6.5米,鋪設了瀝青混凝土路面,並開通了公交。
  • 產業融合綠色發展 湖南安化用黑茶「趟」出脫貧路
    20日至21日,湖南省第九屆網絡文化節之2020「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精準脫貧在三湘」媒體湖南行來到安化,走訪相關茶企、貧困戶,走進茶園、生產車間和博物館,與業內人士交談,傾聽黑茶之鄉的脫貧新聲,聚焦安化黑茶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茶旅文康」路。工作人員採茶。
  • 兩任支書接力 小茶葉變大產業——汝城縣旱塘村發展茶產業助推脫貧...
    8月初,筆者走進汝城縣泉水鎮旱塘村,只見一棟棟「小洋樓」鱗次櫛比,房前屋後都是一壟壟整齊的茶田,從山下延伸到山上,一望無際。聽說旱塘茶葉專業合作社最近被評為「湖南省農民合作社100佳」,這是該村發展茶產業取得的又一個成就。
  • 湖南安化縣實施茶旅文一體化戰略 近10萬人口因茶脫貧因茶致富
    14年間,安化實施茶旅文一體化戰略,致力擴基地、提品質、強品牌、拓市場,加快安化黑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目前,安化縣近10萬貧困人口因茶脫貧、因茶致富,安化黑茶產業已成為區域內規模最大、品牌最響、綜合效益最高、帶動能力最強、從業人數最多、成長性最好的主導產業。一片小茶葉,如何「變身」脫貧大產業,譜寫出安化縣域經濟發展、富民強縣的新篇章?
  • 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 打造百億茶產業促脫貧——湘西州茶葉產業...
    6年來,全州上下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以首倡之地首創之為的責任擔當,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面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大力發展茶葉、柑橘、獼猴桃、油茶等農業特色產業,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茶葉產業從面積產量、品牌影響、加工能力、做茶理念、茶旅融合等各方面都獲得跨越式發展。截至目前,湘西州茶葉種植面積已達到56.6萬畝。
  • 江西修水:「茶旅」融合助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央廣網修水12月11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程玉香 鄧冬)近年來,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堅持以茶促旅、以旅興茶、茶旅融合的發展思路,通過產業興茶,融合促茶,品牌造茶和科技助茶,紮實推進茶葉旅遊融合發展,實現「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茶山變金山」,有效促進了茶產業富民,譜寫了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四川榮縣有個世外茶園 「茶旅融合」實現貧困村到產業村的蛻變
    數據背後,是該村做大做強茶葉,從種植茶葉到產業興旺實現的蛻變。吃過早飯後,村民孫凱扛著魚竿出門了,準備開始一天垂釣、品茶的悠閒生活。「房子解決了,看病有醫保,茶園的產量上去了,收入有保障,啥子都不愁,簡直是神仙般的生活。」孫凱說,這樣的日子在早些年他都沒想過。50多歲的孫凱從小體弱多病,靠著2畝沙地艱難過生活。
  • 廣西三江:茶葉和油茶成為群眾脫貧的「搖錢樹」
    近年來,三江堅持綠水青山發展理念,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縣情,結合脫貧攻堅實際,進一步寫好「兩山一水」產業扶貧文章,做強做大茶葉、油茶扶貧產業,努力構建茶葉和油茶生態產業扶貧模式。脫貧攻堅以來,三江縣茶葉種植面積從16萬畝增至20萬畝,從業人員25萬人,涉及農戶6.5萬餘戶,茶葉產業覆蓋全縣162個行政村,96個貧困村,21467戶貧困戶,幹茶年產量1.5萬噸,年產值16億元。
  • 漳州:茶旅融合品新韻 品牌建設助脫貧
    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預熱調研實錄之五漳州:茶旅融合品新韻 品牌建設助脫貧東南網10月27日訊(本網記者 李姍姍)日前,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系列活動組委會調研組到訪漳州南靖、平和、雲霄、詔安等地,實地了解茶產業、茶企發展情況。
  • 產業升級拓寬致富路(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30))
    三江縣位於桂、湘、黔三省(區)交界處,曾因地遠路差、深居山間而致貧。然而這裡氣候溼潤、溫度適宜,地表水質量、空氣品質都適宜種茶。布央村抓住這一優勢,深耕茶業,發展規模化種植,逐漸形成茶苗培育、茶樹種植、茶葉加工與銷售等產業鏈條,讓「一村一品」的特產優勢充分顯現。如今,慕名而來的茶商漸漸增多,茶葉銷路也隨之打開。
  • 接龍鎮橋頭村:茶旅融合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橋頭村是我國第四批傳統村落,現存古建築、民居保存完好,整體保留了傳統民居的形制,多為青磚瓦房。橋頭村傳統村落格局和整體景觀風貌可以概括為以自然山水為基底,以居民建築為載體,以人文景觀為內涵的「一村二寨稻田間,一溪三山懷中抱」的整體格局。今年,橋頭村的茶園迎來了豐收,茶園出產的明前茶已全部銷售完畢,銷售額突破10萬元,市場對茶葉的反饋頗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鎮江丹陽:「茶旅融合」融出全國「一村一品...
    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屯甸村大力發展茶產業,發揮「合作社」龍頭引領作用,用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抱起團來興產業、謀增收,成為農村精準扶貧的「主力軍」,這幾年更是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省級生態文明村、鎮江市產業結構調整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2019年底,屯甸村全村已實現脫貧,「茶旅融合」也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