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茶旅」融合,為群眾拓寬致富路

2021-02-07 微聚廬江


遊茶園花海,品白雲春毫,走觀光綠道,住茶家樂,泡千年溫泉……近年來,廬江著力把豐富的茶葉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起來,推動實施茶旅一體化發展,拓寬百姓致富路。






5月7日,春雨稍停,山間雲霧繚繞,行走在湯池旅遊度假區的精品旅遊線上,兩旁的梯形茶園像綿延的綠浪,緩緩延伸向遠處,茶園間放滿了黃板和捕蟲燈。茶園旁是一棟棟典型微派民居風格的農房,金湯湖水清澈,桃梨花事正盛。走進二姑尖山間,步行道蜿蜒在茶園之間,不時有遊客過來駐足觀賞。這裡將騎行觀光與步行相結合,打造騎行、研學、體驗、採制茶一體的綜合體。



湯池鎮百花村「新海手工茶」的老闆餘新海以前以採茶、制茶為生計,收入開支勉強持平。隨著來新村旅遊觀光的遊客增多,今年初,老餘投入5萬元,經營起了茶樓和景區觀光車,現在每天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村上餘新海像這樣的村民還有許多,他們依靠小茶葉發起了生態財。」百花村黨支部鍾益民介紹,這三年村上變化大,新村從無到有,街道整潔漂亮,村民開辦茶家樂增收。



茶葉是湯池的名片,茶產業是湯池鎮重點發展的特色效益農業。湯池鎮長錢中軍介紹,近年來,該鎮一方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茶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另一方面積極培育龍頭企業、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推動茶葉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並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場導向,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



如今在廬江,像湯池鎮一樣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的鎮還有萬山、柯坦等,他們依託生態觀光茶園,整合周邊旅遊資源,加快茶產業轉型升級,集山、水、林、茶、莊、商業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在新村已經形成,初步形成集觀茶、採茶、制茶、品茶、購茶為一體的茶旅文化產業。據統計,今年開春以來,這三地休閒農業觀光旅遊累計已接待數十萬人次,增加了茶企收入、茶農收入和其它行業收入。






日前,合肥市千名師生、家長帶著孩子來到柯坦鎮虎洞生態茶園參加「親子採茶」春遊活動。當天,柯坦鎮笫三屆採茶節拉開帷幕,一千多名合肥市民帶著孩子前來參加「遊生態柯坦,採合肥好茶」活動,讓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生態茶鄉的魅力。



在茶產業迅速崛起的同時,廬江另一產茶大鎮柯坦鎮還積極謀劃茶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當前,該鎮正著力把豐富的茶葉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起來,推動實施茶文旅一體化發展。廬川茶業有限公司經理劉棟國告訴記者,公司將加大與茶網等茶葉門戶平臺進行品牌合作,同時抓緊完善茶園的配套設施,建立農家樂,形成體驗式茶園。



得益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的產業動能,廬江茶產業最近三年取得了快速發展。據了解,最近三年累計新栽、改造茶葉面積2萬餘畝,發展500畝以上種茶大戶20戶,建成6個萬畝優質茶葉基地。同時,成立45個茶葉有限公司、22個茶葉專業合作社,建成21戶茶葉種植家庭農場。



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廬江跳出茶經營茶、發展茶,拓寬茶旅融合發展之路。目前連接二姑尖——金湯湖——龍王頂——虎洞湖——牛王寨的茶園綠道全面完工,茶園初步實現了「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飛躍,一個以62萬畝優質茶園為基礎的茶葉公園秀容初顯。



廬江將以此為契機,帶動茶旅融合創新,廬江茶葉和旅遊在經濟「新常態」下實施茶旅融合轉型升級發展,依託茶產業和生態旅遊區提升,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成為安徽省地區休閒農業旅遊熱點和全國茶文化旅遊重點縣。





近年來,廬江茶旅融合理念不斷成熟,以茶興旅、以旅促茶、品牌疊加、協同發展,成為兩大產業互動融合、共襄發展的一種新型產業模式。



茶產業和旅遊業是關聯性極強的兩大產業,茶產業賦予了旅遊業新的內涵,旅遊業則助推了茶產業更新升級。推進茶旅融合,契合旅遊產業綜合帶動力強和茶產業跨一、二、三產業的行業特點,它既是茶資源、茶產品綜合利用的新方式,也是備受歡迎的旅遊新業態。茶旅融合不是兩個產業的簡單結合,而是以茶為主題、以茶基地為載體、以旅遊為內容、以市場為動力,將茶園建成旅遊景區,將茶產品開發成旅遊產品,將茶文化打造成旅遊品牌,實現茶旅文化一體化、茶旅品牌一體化、茶旅產品一體化。



廬江因勢利導推廣茶旅融合扶貧模式,倡導公司參與、特色產業與旅遊融合發展,推動百姓脫貧致富的產業扶貧模式。到2018年底,廬江通過重點扶持旅遊扶貧村和其他特色村鎮發展旅遊業,將帶動兩千人以上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在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的同時,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貧困村、貧困戶產茶、做茶、售茶,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帶領農村貧困地區的群眾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特色產業和旅遊行業的積極作用。


攝影:左學長

相關焦點

  • 岷縣草畜產業拓寬群眾致富路
    原標題:岷縣草畜產業拓寬群眾致富路 岷縣以特色優質牧草推廣種植和示範點建設為突破口,以做大做強特色草產業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精準發力,拓寬精準扶貧新途徑,助推精準扶貧向縱深發展。
  • 南川農化村:小茶葉變身大產業 茶旅融合拓寬脫貧路
    於是,該村在徵求群眾意見後,決定發展茶產業,增強村民的「造血」功能。「發展茶產業,一方面對接區鎮特色產業,有基礎,有技術,更有配套完善政策;另一方面是農化村的氣候條件、海拔高度、土壤成分等非常適宜種茶;明年,隨著南川至兩江新區高速路開通,這裡離涪陵新村、龍潭下道口僅5公裡,發展鄉村旅遊正當時。」盛娟說。
  • 產業升級拓寬致富路(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30))
    找準地區資源優勢並不斷深挖,拓寬產業思維並形成優勢疊加,凝聚基層黨組織的行動力和群眾精氣神,脫貧致富小康路就會越走越順暢行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央村的仙人山茶場,眼底綠意湧動,心中清香陣陣。觀光步道穿茶海,村民挎籃採茶來。
  • 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茶旅融合「畫」增收,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積極培育農民畫產業、發展野生葡萄種植……作為廣西掛牌督戰的8個縣之一,近年來三江縣依託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積極推進並不斷鞏固產業扶貧帶富成效,堅決攻克貧困的最後堡壘。推進茶旅融合,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沿著三江縣布央村茶園的石板路前行,茶樹生機勃發,清香沁人心脾。「布央村有茶園3900畝,戶戶種茶,一年四季能採茶,人均收入已達17000多元。」布央村黨支部書記謝勳庭說。布央全村661戶、2497人。
  • 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茶旅融合「畫」增收 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積極培育農民畫產業、發展野生葡萄種植……作為廣西掛牌督戰的8個縣之一,近年來三江縣依託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積極推進並不斷鞏固產業扶貧帶富成效,堅決攻克貧困的最後堡壘。
  • 奉節青蓮鎮:1500畝朝天椒拓寬群眾致富路
    一直以來,青蓮鎮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固脫貧的根本之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今年,該鎮又因地制宜,發展朝天椒1500畝,以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門路。「為保證農戶的收益最大化,我鎮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發展朝天椒產業。」
  • 廣東「裡洞茶」 帶領群眾致富奔康
    摘要:12月22日,廣東梁建波繼承父親的種茶手藝,帶領村民群眾致富奔康,共建美好生活。   裡洞鎮鵝石村是新興縣特別偏遠的小山村,有著平緩的山坡和肥沃的土地,村民素有種茶的習慣。
  • 茶香迎客:紫金茶旅融合,走出綠色致富路
    茶農們早早地來到茶園,進行鬆土、除草、施肥等管護工作,為秋茶的採收作準備。因地制宜做優做強茶產業紫金客茶谷項目是廣東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也是河源市三產融合示範基地,規劃面積約400公頃,通過聯動藍坑村鄉村資源,把園區打造成為茶葉種植、生產、觀光為核心,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態化的茶園風光、特色化的客家文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和規模化的茶旅融合綜合體。
  • 我有好茶,茶有好路
    從村子到茶園5公裡的路就更差了,茶也賣不上好價錢。」青中村村民周顯勤說起之前的路況感慨萬千,「我找人合夥建廠,人家一看這路就說不行,飯都不吃就走了。」2015年開始,紫陽縣交通運輸局將農村公路建設列為重點工作。
  • 茶旅跨界融合,看雪芽村如何煥發「新芽」
    02立足本地發展特色旅遊項目助力茶旅跨界融合峨眉雪芽因旅遊而復興,又反哺旅遊發展。峨眉山自1996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境內的黃灣鎮15個村全部實施停耕還林,近6萬山區農民成為失地農民。
  • 湖南安化縣實施茶旅文一體化戰略 近10萬人口因茶脫貧因茶致富
    「脫貧茶」成了「金葉子」湖南安化縣實施茶旅文一體化戰略 近10萬人口因茶脫貧因茶致富□ 本報記者 王惜純「冰磧巖、七星灶,金花朵朵藥;八木春、九重工,雪峰山水衝;十兩卷、百兩餅,茶馬古道飲;千兩茶、萬年藏,盛世茶都香。」
  • 馬龍區竹園村:大莢豆拓寬群眾增收路
    掌上曲靖訊(曲靖日報特約記者 尹路倉)馬龍區納章鎮竹園村以助農增收為主線,在發展好烤菸、玉米等傳統產業的同時,結合土地、水利、氣候等資源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探索致富新路子,積極發展甜脆大莢豆等為主的蔬菜產業,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路。
  • 蓮花鎮:茶旅融合引客來
    杭州日報訊(通訊員 何夢婕 記者 應陶)抓住清晨的第一抹陽光,背上茶簍,漫步在高山茶園,親手採摘上一筐茶葉,淡淡的茶香混合著山土的氣息在鼻端瀰漫,盡收眼底的是雲霧繚繞的百畝茶山,身心完全沉醉在這一方宛若世外桃源般的林茶村......帶上家人在這般景致如畫的小村莊裡小憩幾天,體驗制茶、品茶、論茶的樂趣,那無疑是一種令人嚮往的休閒度假方式。
  • 安徽省首屆十大最美茶旅線路新鮮出爐,廬江湯池榜上有名!
    安徽省首屆十大最美茶旅線路新鮮出爐,廬江湯池榜上有名!美麗的自然風光、久負盛名的非遺制茶技藝,通過茶旅結合發展,為綿延了幾千年的傳統茶產業和當前的鄉村振興,都帶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本次活動自7月15日報名以來,得到了安徽省內重點產茶地方政府及農業農村、文化旅遊、供銷合作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獲得了茶行業組織、新聞媒體及茶旅線路運營機構的積極響應,此項賽事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綠色茶山鋪就福建山鄉致富路:茶業富民 茶旅富村
    圖為遊客體驗茶葉採摘樂趣。 吳蘇梅 攝(愛國情 奮鬥者)綠色茶山鋪就福建山鄉致富路:茶業富民 茶旅富村中新網寧德10月18日電 (吳蘇梅 葉茂)時值秋茶上市時節,在福建寧德市壽寧縣託溪鄉託溪村連片的茶山上,隨處可見茶農採摘茶青的身影。
  • 大竹園村:名茶香飄致富路
    這裡不僅景色宜人,更盛產高山雲霧茶。近年來,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大竹園村著力打造「茶文化」,打響「茶名片」,茶香為這裡的村民鋪起了一條致富路。鄉村振興讓老鄉的口袋鼓起來走進大竹園村,映入眼帘的就是漫山的竹林和茶園。「據老一輩人說,大竹園應起於唐宋時期,因山上遍地的竹林而得了這個名字。」大竹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翟恩春說。
  • 陳飄:產業拓寬致富路-新聞中心-北方網
    那時,母爸村書記、主任及部分「兩委」幹部因多佔扶貧物資受到紀律處分被免職,引發群眾信任危機,說話辦事沒人聽,村裡工作幾乎陷入癱瘓狀態。接到這個任務,陳飄還是感覺到太突然。但面對組織的信任,臨危受命的陳飄決定直面挑戰。
  • 熱水鎮中藥材種植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今年來,該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南板藍根等中藥材種植,為種植戶開闢增收途徑。2020年和興村引導群眾種植南板藍根100餘畝,每年可收兩季,每畝投入0.5萬元,產值達2萬元。據悉,該基地種植的藥材大部分採用「訂單農業」模式,每畝淨利潤達5000元以上。和興村計劃繼續擴大規模種植藥材200畝以上。
  • 上窩鋪村:小小紅樹莓,拓寬農民致富路
    上窩鋪村:小小紅樹莓,拓寬農民致富路 2020-09-15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銅仁·玉屏」平溪:小小「串珠」拓寬群眾就業路
    小小「串珠」拓寬群眾就業路「老師,串完23顆之後,接下來應該怎麼串?」「串3顆,再間隔1顆,來,看我的示範......」5月7日,康華社區第一期木珠坐墊手工培訓班開班,32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參加培訓,社區「老師」米撿妹正在耐心教授串珠手藝。培訓現場玉屏縣平溪街道多渠道拓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路,既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更要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快融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