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簡單的茶產品銷售或者景區觀光,已經無法充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日前,紫金縣鬥記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紫金客茶谷項目負責人何東波說:「在經營好茶園、做好茶產品的基礎上,我們希望能豐富消費者的體驗,構建一個集食、宿、行、遊、娛、購於一體的茶旅綜合體。」
駕車從紫金縣城出發,經過蜿蜒的山道,大約20分鐘的車程,記者一行來到了位於紫城鎮藍坑村的客茶谷。剛下車,一股馥鬱芬芳的茶香撲鼻而來。放眼望去,一壟壟茶樹青翠欲滴,一排排苗木鬱鬱蔥蔥。茶農們早早地來到茶園,進行鬆土、除草、施肥等管護工作,為秋茶的採收作準備。
記者 肖斌 攝
客茶谷一角。該項目通過產業扶貧、入股分紅等方式,直接、間接地幫扶了1000多戶貧困戶。
紫金客茶谷項目是廣東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也是河源市三產融合示範基地,規劃面積約400公頃,通過聯動藍坑村鄉村資源,把園區打造成為茶葉種植、生產、觀光為核心,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態化的茶園風光、特色化的客家文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和規模化的茶旅融合綜合體。
「紫金蟬茶,蜜香萬家。」紫金擁有600多年的種茶歷史,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紫金在全縣範圍內掀起了種茶熱潮,以種植單樅茶為主,後根據市場變化,通過引進的臺灣優質品種結合紫金縣本土優質品種改良種植,形成了新的品種。
「紫金蟬茶在全省、全國都是比較獨特的品種。」何東波介紹:「這種茶含有一股天然的蜜香,源於一種昆蟲——小綠葉蟬。紫金山區的海拔高度和良好生態恰好是小綠葉蟬需要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紫金蟬茶的獨特口味和天然蜜香。」在不久前的10月19日,紫金蟬茶成功入選了2020年廣東十大好春茶名單。
據了解,茶葉產業正成為紫金縣特色脫貧產業、富民產業。目前,紫金縣245個村中有52個村(其中16個省定貧困村)把茶產業作為長效脫貧的幫扶產業。2016年至今,紫金縣精準扶貧幫扶單位共發展茶葉種植約3000畝,超過500戶貧困戶參與種植,茶農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約14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近1.9萬元。2019年,紫金縣茶葉產業共帶動4305戶農戶參與,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8515人,有5791名貧困人口享受茶葉產業發展紅利。目前,客茶谷的茶園畝均產值可達8000—10000元。預計未來5年,茶葉產業每年可為貧困戶人均增加收入達2萬元。
記者 肖斌 攝
廣場舞愛好者在客茶谷表演。客茶谷欲在經營好茶園、做好茶產品的基礎上,豐富消費者的體驗,構建一個集食、宿、行、遊、娛、購於一體的茶旅綜合體。
「我是坐公交車來到這裡的,離縣城很近,過來非常方便。客茶谷不僅茶葉好,生態環境也很好,很適合遊玩。」遊客黃女士說,除了來此呼吸新鮮空氣、放鬆心情外,她還打算去參觀客茶谷的制茶車間,親眼看看制茶工序,感受紫金蟬茶背後的文化內涵。
除了提升茶葉產量與品質,產業延伸也是客茶谷發展的重要方向。「接下來,我們計劃建設商業街,深化遊客體驗,並與華南農業大學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打造茶旅融合綜合體。」
「茶旅融合」理念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致富機遇。據介紹,紫金客茶谷項目通過產業扶貧、入股分紅等方式,直接、間接地幫扶了1000多戶貧困戶。
客茶谷項目開建後,藍坑村村民巫運來家的幾十畝山林每年可得租金約1000元;巫運來和老伴在茶園工作平均每個月可以拿到約4000元工資,一年下來收入可超4萬元。
村民還能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與客茶谷合作,客茶谷負責提供優質茶種、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目前,已有多位村民向客茶谷提出合作意向;村裡的貧困戶還可通過入股的形式參與分紅,如藍坑村的貧困戶王少和一家6口,就以4.8萬元入股,每年可得分紅約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