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光明日報記者 王昊魁 周仕興
初秋時節,走進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央村茶園,三五成群的茶農輕哼侗歌,巧手翻飛採茶忙。從高處遠眺,一壟一壟的茶畦,就像層層疊疊的綠色曲線,茶農和遊客如同點綴在五線譜上的躍動音符,譜寫著幸福的樂章。
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積極培育農民畫產業、發展野生葡萄種植……作為廣西掛牌督戰的8個縣之一,近年來三江縣依託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積極推進並不斷鞏固產業扶貧帶富成效,堅決攻克貧困的最後堡壘。
推進茶旅融合,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沿著三江縣布央村茶園的石板路前行,茶樹生機勃發,清香沁人心脾。「布央村有茶園3900畝,戶戶種茶,一年四季能採茶,人均收入已達17000多元。」布央村黨支部書記謝勳庭說。
布央全村661戶、2497人。曾經,因貧困遠近聞名,有「山高水遠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之說。2016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45戶、584人。
布央村海拔600米至1000米,雲霧繚繞、空氣溼潤,旅遊資源豐富,也適合茶葉種植。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從2016年開始,布央村以「一帶二幫三、先鋒促脫貧」為抓手,探索「黨支部+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幫扶帶動貧困戶脫貧。
謝勳庭介紹,布央村通過引入縣文化旅遊投資公司建設仙人山景區,自2018年5月運營以來,年均接待遊客量1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000萬元。同時,村裡成立布央古茶園旅遊公司,村民以土地股、資金股等方式入股,2018年年底全村村民實現首次分紅。
貧困戶吳明德正忙著把自家房子裝修成民宿。「來這兒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茶葉價格和銷量增長了,收入也增多了。」他說,「受益於黨的好政策,我已經脫貧,這幾年攢下10多萬元,又貸款20多萬元,下決心把民宿發展起來,以後日子會一天比一天好」。
發展農民畫產業,傳承民族技藝、助力增收
走進三江縣獨峒鎮農民畫博物館,素描、調色、塗色……獨峒村村民楊慶宜正和其他村民一起畫農民畫。
獨峒鎮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群眾有喜歡創作侗族農民畫的傳統。2012年,侗族農民畫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今年50歲的楊慶宜因右手脫臼落下殘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靠畫侗族農民畫和兩畝茶園的收入脫了貧。他告訴記者,他每年能創作五六十幅作品,生產生活場景、民俗風情都是創作內容,比如,上山勞作、洗衣織布,一起吃百家宴、過節等。「遊客喜歡,部分作品被南寧、柳州的遊客買走了。」
「我是非遺傳承人,把侗族農民畫技藝傳承下去,同時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這是使命和責任。」楊慶宜說。
隨著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扶持力度,侗族農民畫隊伍逐漸發展壯大。獨峒鎮黨委副書記吳鑫說,目前僅獨峒村一個村就有500多名農民利用農閒時間搞創作。2019年,獨峒鎮侗族農民畫產值達500多萬元,成為侗鄉農民增收的渠道之一。
種植野生葡萄,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細雨霏霏,草木青翠。記者來到三江縣同樂苗族鄉歸東村山坡上的野生葡萄種植基地,一串串顆粒飽滿的葡萄映入眼帘,惹人喜愛。
「歸東野生葡萄」因原產於同樂苗族鄉歸東村山野而得名。該村黨支部書記龍秀昌介紹,村子有578戶、237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76戶、1589人,是深度貧困村。經過努力,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目前未脫貧的有13戶49人。
歸東村村民龍秋儀是貧困戶,2018年已經脫貧。他告訴記者,自己種了6畝葡萄,葡萄架下再種植油茶,收入大幅增加。
近年來,歸東村積極探索「架上葡萄、中間茶葉、架下養雞」立體種養模式,採取「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基地」經營模式,助力群眾增收。目前,全村種植野生葡萄1360畝。
「目前,未脫貧的13戶49人已達到脫貧標準。下一步,我們規劃發展鄉村旅遊,讓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龍秀昌表示。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5日 04版)
[ 責編:王宏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