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一顧孝天高豔
最近,省裡發布了107個傳統村落,連雲區宿城街道大竹園村躋身其中。消息一出,讓這個雄踞江蘇省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中。
沿著大桅尖盤山公路一路而上,筆者來到了江蘇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大竹園村,山、海、島、城在這裡盡收眼底。這裡不僅景色宜人,更盛產高山雲霧茶。近年來,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大竹園村著力打造「茶文化」,打響「茶名片」,茶香為這裡的村民鋪起了一條致富路。
鄉村振興
讓老鄉的口袋鼓起來
走進大竹園村,映入眼帘的就是漫山的竹林和茶園。「據老一輩人說,大竹園應起於唐宋時期,因山上遍地的竹林而得了這個名字。」大竹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翟恩春說。按照地理位置,大竹園位於後雲臺山南麓,依託高地形成,呈現以張家樓片區為核心的團狀居住空間格局,村域面積3.5平方公裡,海拔高度581米。
曾經,大竹園村茶農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種植茶葉、製作茶葉,發源於大竹園村的雲霧茶在1958年被評為江蘇四大名茶,還湧現出了大批雲霧茶製作技藝傳承人。「小時候看著家裡的大人炒茶,那個時候都是整夜整夜幹,後來,我自己也開始學著炒茶,就一直炒到了現在。」傳承人石佃彩、張毓富至今還堅持用傳統手工制茶。
據悉,為了改變村民們在發展林間經濟時出現的單一作戰、名氣不響、服務能力較弱、與旅遊產業無法配套等問題,2019年,大竹園成立了竹雲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統一施肥、統一防治、統一採摘,整合1000畝茶葉資源,以「公司+合作社+網際網路」的模式發展拓寬生態雲霧茶的銷售渠道,打造精品雲霧茶。「我們採,他們幫我們加工銷售,老百姓不操心,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大竹園村村民夏韶榮說。據悉,由上而下構建產業鏈,公司引進科學規範的茶葉加工設備和管理,進行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做大做強雲霧茶產業。目前,已累計加工茶葉萬餘斤,增加近200戶茶農收入。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我們整合了村裡的優勢產業,打破此前小農作坊的模式,以合作社為龍頭,提高我們產品的質量。以做大、做強、做精,生態高山茶為目標,打響宿城雲霧茶精品品牌。同時,抓好區域旅遊發展的大好時機,大力推動禪茶文化,推銷我們的高山雲霧茶。」站在大竹園村的村史館門前,翟恩春說,「今年合作社增收30萬元,為農民增收60萬元。下一步,大竹園村還打算將把茶文化和旅遊相結合,打造大竹園村的民宿集群。」
傳統村落保護
讓大竹園煥發新生機
如今,傳統村落之鄉村旅遊的美妙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走進鄉村,感受傳統村落的美。大竹園村圍繞鄉村振興和「三產融合」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以雲霧茶為主導產業,培育農業、紅色、旅遊融合新興業態,增進文化傳承和村莊形象提升,打造鄉村旅遊新亮點。
為了體現村落之美,引導老百姓保護環境,大竹園村修建便民道路1000餘米,對竹園路800餘米主道路完成拓寬,打造特色民宿群,提升強村富民成效。同時,大竹園村投入資金建成茶史館、茶葉製作體驗館、茶文化小廣場。從村民手裡收集40多套閒置民居,計劃建立半山民宿,發展成為採茶、品茶、民宿於一體的茶園民宿。通過農家樂休閒旅遊和民宿業的發展,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把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旅遊經濟,促進老屋的活化利用,真正實現鄉村旅遊與傳統村落保護的良性互動和發展共贏,帶動村民們走上致富路。
近年來,傳統村落大竹園村先後獲得了「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省文明示範村」等榮譽稱號;而大竹園村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大桅尖路,也入選了「2019全國最美鄉村公路」。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讓小村莊正在化蛹成蝶,讓無數農民錢包鼓起來,生活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