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戰爭被人稱為「古代世界大戰」。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整個當時希臘語世界。這是由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這場戰爭結束了雅典的古典時代,也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並給繁榮的古希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整個希臘開始由盛轉衰。
公元前8~6世紀,雅典城邦向外擴展殖民地並利用獲得的新港口進行貿易。可是因為希臘半島的地形,山因此沒有足夠的土地以種植糧食作物。於是便改種經濟屬性較高的橄欖、葡萄等,並發展相關煉油和釀酒產業,並用此來換取基本糧食。公元前510年,僭主被推翻後,氏族貴族之間以及氏族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鬥爭尖銳化等等原因,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聯合平民通過公民大會,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公元前460年,麥拉加與科林斯爆發激烈衝突,雅典人趁機與麥拉加結盟並向港口尼塞亞派遣駐軍,打破了科林斯一直壟斷的經科林斯灣到西西里島的航線壟斷。而科林斯隨後聯合同樣因為希臘而受到威脅商業利益的厄齊納,於公元前459年發動對希臘的反擊作戰。兩年後,伯羅奔尼撒盟主斯巴達被迫加入對希臘的戰爭。公元前446年,麥拉加再次倒戈,雅典在麥拉加的駐軍全部覆滅。於次年與伯羅奔尼撒同盟籤訂了《三十年和約》,只保留佔據的諾帕克都和厄齊那,至此第一階段戰爭結束。
公元前448年,波希戰爭結束,克裡斯提尼呼籲召開城邦大會,討論泛希臘半島的自由航海通行許可和希臘總體安全觀的問題,卻被斯巴達的反對。泛希臘的航海安全許可變成"在各自勢力範圍內的航海通行許可",以及對第三方沒有約束效力的城邦雙邊的協定。
公元前435年,科西拉與其殖民地厄庇達努發生衝突,厄庇達努立刻尋求科林斯的支援,雅典也快速與科西拉結盟,將科林斯擋住。科林斯於是對雅典開戰。伯羅奔尼撒同盟的領袖城邦斯巴達卻對雅典行動的遲緩。因為斯巴達是半島上少有自給自足的國家,對於建立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初衷只是幫助斯巴達處理內亂,而非對外徵服。
公元前429年,在伯裡克利被雅典大瘟疫奪去了生命。他死後雅典失去了堅強的領導,可是走向衰落。公元前411年,雅典發生了寡頭政變,民主政治被推翻。公元前408年以後,波斯王子居魯士出任小亞總督,斯巴達任命萊山德擔任海軍統帥。萊山德親赴薩爾迪,面見居魯士,討得他的歡心,並得到了1萬大流克的資助。萊山德用居魯士的錢,提高服役水手的薪金,把許多水手從雅典人的艦隊拉到了自己這邊來,於是使雅典人再度陷入困境。
在一次海戰中,雅典艦隊大敗斯巴達,卻因為沒有全力搶救落水的雅典士兵,導致大量人員溺水死亡。雅典公民議會判處8名將軍死刑,除兩名逃跑之外,其餘6名將軍均被處死,包括伯利克裡的兒子。這使雅典失去了全部富有經驗的將領,給雅典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公元前405年夏末,羊河口之戰,徹底摧毀了雅典的海上優勢,奠定了斯巴達人最終勝利的基礎,不久雅典人乞降。
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為代表的希臘戰爭就是兩大帝國為了各自長遠規劃發展的經濟利益造成的矛盾衝突。根本的在於為國際的商業交換創造條件,同時為本土的商業生產開拓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