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的民主——《伯羅奔尼撒戰爭》讀書心得

2020-12-07 澎湃新聞

第一次聽到《伯羅奔尼撒戰爭》這樣一本書名時,我以為這是一本和戰爭和歷史有關的書,當我繼續讀下去的時候,我發現這其實是和民主這個詞的解讀有關的書。

提及民主,我能夠想到新文化運動,陳獨秀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號召青年覺醒;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總之,提及民主與之相對應的關聯詞必定是,「進步的,科學的」;「歷史的選擇」;「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等正面的詞語。簡而言之,民主,無論你如何去描述它,它所代表的總是一個正確方向的價值取向。

我對於民主最初的認識,是來自讓·雅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他倡導的是一種絕對民主的觀點,這種觀點在他的書中多次提及,比如「公共意志總是正確的,總是有利於公眾的利益。」我對此深信不疑,我甚至在大學課堂上和我的西方法律思想史老師爭辯過,多數人的意見總是對的,因為那很民主。現在想來這樣的想法是多麼的稚嫩。

在我讀《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我一直非常崇尚讓·雅克·盧梭的絕對民主的觀點。從治理國家的理念出發,絕對民主是非常正確的,它的正確性在於為了謀求絕大多數人的福祉。近現代國家不採取這種絕對民主的方法是因為城邦的解體,人口的激增,絕對民主在實踐上由於地理、人口等客觀原因沒有實踐的可能,但是這並不妨礙,絕對民主是一種在理論上存在的最優的一種制度。

然而《伯羅奔尼撒戰爭》給我帶來了關於民主這個詞在最初的真實樣子,姑且借用羅振宇的話把它稱之為民主「小時候」,在民主的「小時候」,民主這個詞本身並不是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絕對民主絕非不是正確的政治選擇。歷史上最著名的蘇格拉底之死就是死在絕對的民主制度之下;除此之外,民主「小時候」犯的錯還讓璀璨一時的雅典在伯羅奔尼塞戰爭中慘敗於斯巴達。

為何一直存在於全世界人民共同認同的一個正向價值裡的民主,在「小時候」竟然比暴君的專治統治聽上去還要殘暴?民主一詞難道一直都被大部分人誤讀?

由於僭主制的難以維繫,雅典需要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來維繫城邦的運轉。在這個時候,民主應運而生。從地理條件來說,雅典是海島地形,易於形成相對隔絕的城邦政治;從經濟層面來看,由於雅典特殊的地理環境,基於海洋而發展成了較為發達的商業;從思想上來看,基於較為發達的海上經濟雅典人形成了平等的民主精神。

在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為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了原有的氏族制度殘餘。公元前6世紀末,克裡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確立起了民主政治,克裡斯提尼改革主要表現在,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五百人會議,十將軍委員會,陶片放逐法等。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裡當政,雅典民主政治在伯利克裡執政期間發展到頂峰,伯利克裡執政期間被稱為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民主政治的確立,好處自是不必多說的。首先,公民大會承認了主權在民的精神,民眾可以參與到國家決策中來;其次,由於五百人會議和十將軍委員會制度的存在,在絕對民主的背景下,精英也可以發揮作用;陶片放逐法制度可以約束精英積累黨羽,防止獨立專制的出現。

但是,民主「小時候」的諸多弊端在伯羅奔尼塞戰爭中暴露無疑,連帶領雅典民主政治走上「黃金時代」的伯利克裡也是民主政治的受害者。

從伯羅奔尼塞戰爭的準備階段來看。伯利克裡為雅典備戰與斯巴達籤訂30年和平條約;財產存放於提洛島,用於備戰;建造雅典衛城,固若金湯。如果雅典和斯巴達一樣是寡頭政治,那麼雅典在這場戰爭中的勝利是毫無疑問的。以當時雅典的經濟實力以及防守,加之雅典較強的海軍不斷騷擾斯巴達,伯利克裡似乎勝券在握。然而,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愚民統治的絕對民主政治之下,除了這個精明的計劃以外,連伯利克裡自己竟然也被一步步逼上了死亡之路。

有民主就有不同的政治之爭。在斯巴達人駐紮在城外日久之後,衛城外的財產受到斯巴達人損毀,城內的傳染病大肆擴散,愚昧的民眾在伯利克裡政治宿敵的煽動下,把這一切損失都算到伯利克裡身上。由於民主「小時候」只注重絕對的民主,毫無程序正義可言,故而,伯利克裡甚至被判下莫須有的罪名。從此,伯利克裡失去政治威信,抑鬱交加死在了暴民的統治之中。雅典失去了精英的統治,用來防止專制統治的民主的實質只剩下「大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或者說是「平民對精英的暴政」,毫無疑問,雅典與斯巴達的戰役就這樣輸在了自己的制度之上。

伯利克裡的政治宿敵克裡昂執政後,無能執政,鼓動公民大會,屠殺可能被判雅典的盟友。克裡昂後來被逼戰死,雅典吃了大虧。在此之後的不斷戰爭中,雅典一敗再敗,直至被斯巴達人逼迫拆除了衛城。

羅振宇在談及《伯羅奔尼撒戰爭》這本書的時候指出,民主的幼弱時期之所以連君主專制統治都不如,是因為沒有人對這個國家真正負責。君主制有萬般不好,但是國家是君主的私有財產,君主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但是民主制度的政客,都是為了自己上臺,就能夠做出各種不切實際的許諾,喊出不切實際的口號——而最後他又被這個邏輯綁架。即使有些政客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於帶入絕對的民主這種模式裡來,就要用一些伎倆來讓自己上臺。所以往往選出來的政客往往要對自己當初不切實際的許諾付諸實踐,這些明明在政客眼中卻是是錯誤的實踐就變成了「政治作秀」這似乎是民主「小時候」的必然結果。民主政體在其幼弱時期終究變成了暴民政治、鬧劇。

現代意義上的民主,看上去似乎和民主「小時候」並沒差別,也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之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可是為什麼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和當初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是精英政治,這與民主「小時候」的大多數人的暴政是完全不同的;其次,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除了民意以外,以法律為基石注重程序正義,這與只注重民意的五六千人的審判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現代民主政治把自由與平等為前提,真正民主能決定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這與民主「小時候」暴民們的意志決定一切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現代民主在制度的構建上已經把民主「小時候」的暴民民主,變成了精英領導下的民主。故而在今天,民主政治才是一個被全世界廣泛認同的正向的價值取向。民主固然是好的,但是借鑑民主「小時候」的經驗來看,絕對的民主是絕對不可取的。

民主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代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解讀,在閱讀不同歷史時期的法學著作不可把同一概念混為一談。民主的概念是非常廣闊的,把民主「小時候」的絕對民主和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混為一談,把二者都作為正向的價值取向,現在看來這樣的觀點是多麼的荒謬。

原標題:《誤讀的民主——《伯羅奔尼撒戰爭》讀書心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伯羅奔尼撒戰爭:希臘城邦制度的危機
    終於使大部分域邦都捲入了一場大戰——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131年3月,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 當時斯巴達方面有步兵、騎兵約3.5萬人,強於雅典。 斯巴達的戰略是發揮陸軍優勢,並鼓動提洛同盟成員國叛離,達到其削弱和孤立雅典的目的。同年5月,斯巴達國王阿基丹姆率軍侵入阿提卡,對雅典鄉村恣意蹂躪,大批農民擁入雅典城。
  • 修昔底德陷阱: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源
    首先,修昔底德明確將戰爭的原因分為兩種,即他認為的最真實的原因和時人公開承認的原因。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1卷第23章第6節,他說:儘管很少有人講,但伯羅奔尼撒戰爭「最真實的原因」(alēthestatē prophasis)是,雅典人發展壯大,激發了斯巴達人的恐懼,迫使他們走上戰場。
  • 開課啦 一起讀讀希臘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人文課
    概論伯羅奔尼撒戰爭與修昔底德概論5月7日 周六 19:00-21:00核心問題: 為何爆發了這樣一場直接導致希臘文明全面衰微的戰爭?修昔底德寫作的初衷與動力何在?簡介: 分別從希臘史和文明史的視角概論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位置,梳理半世紀的各主題線索,分別從政治體制、軍事戰略、 城邦外交、文化宗教、哲學藝術等多條線索對戰爭進行闡釋和解讀,包括戰爭的直接起因、基本過程和重要戰役,提洛同盟和斯巴達同盟的外交關係,雅典的民主政制如何逐步推進和民主化動力何在、深受戰爭影響的哲人、智術師、 和戲劇家(蘇格拉底、修昔底德、柏拉圖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科基拉背叛母邦,是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始
    科林斯請求拉棲代夢同盟為它作主,向雅典同盟宣戰,從而開啟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當戰爭結束,曾經富裕安定的科基拉變成了貧窮混亂、動蕩不安的城邦,淪為沒有自主權的雅典臣屬之邦。當初的一念之差,謀求獨立,脫離母幫,將它帶入了死路。
  • 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獲勝,為何卻有人認為贏家其實是波斯?
    故而為了保證「伯羅奔尼撒聯盟」的利益不受影響,原本在希波戰爭中與雅典同進退的斯巴達也就此率領著伯羅奔尼撒聯盟展開了與提洛同盟的對抗。於公元前431年爆發的幾乎波及整個希臘語世界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也因此而正式拉開了序幕,並最終於公元前404年以斯巴達的勝利而告終。
  • 伯羅奔尼撒的戰爭
    雅典一直想找機會打壓斯巴達,二者之間戰爭的導火索,是雅典支持科林斯的殖民地克基拉島,幫助它反抗科林斯。科林斯原本是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成員國,斯巴達為阻止雅典的擴張野心,聯合科林斯以及所有的盟邦,一致對抗雅典。雅典雖然牢牢佔據著海面,但是敵人在陸上的實力卻相當強大,足以對雅典造成威脅。
  • 【古希臘列國志】希臘古典時代(二十):伯羅奔尼撒戰爭7
    希臘古典時代(二十):伯羅奔尼撒戰爭7 (6)評價伯羅奔尼撒戰爭給希臘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促使小農經濟與手工業者破產,不少城邦喪失了大批勞動力
  • 希臘羅馬六千年 | 「空前的災難」——伯羅奔尼撒戰爭
    「空前的災難」——伯羅奔尼撒戰爭   雅典人對待盟友的方式開始越發像帝國統治者對待屬臣,這種態度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在伯羅奔尼撒南部,斯巴達人及其盟友越發不安地關注著雅典人的野心。他們也有一個軍事聯盟,比以雅典為首的那個早得多。公元前6世紀,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地區的希臘城邦間訂立了一個永久協議,目的是在斯巴達的領導下共同抗擊敵人。
  • 伯羅奔尼撒戰爭
    這些城邦不管實行民主、獨裁、寡頭、或僭主制,統治者除了有政治才能,更重要是有軍事才能,因為戰敗的城邦會面臨男人一律處死,婦女兒童變賣為奴的命運。雖然無法避免與鄰國的摩擦磕碰,但三個統治者不約而同的儘量平息國內民族主義者的戰爭述求及盟友之間挑起的事端,避免戰事的拖長擴大。
  • 【古希臘列國志】希臘古典時代(十六):伯羅奔尼撒戰爭3
    希臘古典時代(十六):伯羅奔尼撒戰爭3 ⑤公元前430年的冬天波提狄亞人的城內斷了食品,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事。
  • 戳心灌髓: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對阿提卡地區的農業破壞
    縱觀古希臘的發展史,發展農業和發動戰爭成為古希臘世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軍隊則是將破壞農業與戰爭結合在一起,不僅對阿提卡地區的農作物以及土地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還影響了雅典公民的凝聚力、城邦的社會結構以及政治體制。
  • 伯羅奔尼撒戰役,名為爭奪一方霸主,實則為經濟角力
    伯羅奔尼撒戰爭被人稱為「古代世界大戰」。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整個當時希臘語世界。這是由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
  • 伯羅奔尼撒戰爭對於希臘歷史的影響
    導語:伯羅奔尼撒戰爭是雅典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戰爭,因為它是雅典歷史的終結戰爭。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發生之後,雅典的歷史地位逐漸下降,雅典也逐漸變成一個非霸主地位的城邦。伯羅奔尼撒戰爭為雅典的歷史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也導致了希臘各個城邦的衰落,包括雅典還有斯巴達等其他城邦,受到了慘重的損失,並且對以後的歷史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深刻影響了未來歷史的發展格局。這場戰爭對於整個希臘城邦的歷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不同的方面。
  • 雅典和斯巴達,要進行伯羅奔尼撒內戰的原因
    雅典和斯巴達,要進行伯羅奔尼撒內戰的原因雅典和斯巴達都是希臘的城邦,而且是最強大的兩個。薛西斯本可以憑藉陸軍的優勢兵力和波羅奔尼撒半島的希臘勢力周旋,可是他的剛愎自用,斷送了波斯的前程。戰爭以後,雅典一躍成為愛琴海的霸主,海上的島嶼全部是雅典的同盟。需要繳納供金,如果有違反的,雅典則加以軍事介入。不但如此,還牽涉到價值觀領域。因為雅典是民主制的,她要求大多數聯盟必須也是民主制,否則,比如有僣主制的島嶼,雅典就會剷除僣主的勢力。
  • 伯羅奔尼撒遊記
    伯羅奔尼撒半島,這個讀起來有點拗口的名字,在史學家眼裡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和遺蹟目的地之一。
  • 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古希臘世界舊有的政治規則失效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古希臘世界,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爭霸戰爭。戰爭是在前431年3月份爆發的,一直持續到前405年的夏末,最終斯巴達獲得勝利。 這場戰爭中,發生了著名的打勝仗還要被處死的六將軍事件。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
    日內瓦公約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內瓦締結的關於保護平民和戰爭受難者的一系列國際公約的總稱。6伯羅奔尼撒戰爭關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習主席也提到了幾次世界大戰。「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鬥,則世界亂。從公元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再到延續40餘年的冷戰,教訓慘痛而深刻。」
  • 伯羅奔尼撒的文化底蘊和自然美景簡直不可估量
    在多裡安(Dorian)和古典時期,該地區的主要城市州是斯巴達(Sparta),它與盟友在毀滅性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摧毀了雅典。在羅馬統治下,科林斯是希臘南部省的首府。從羅馬帝國的衰落到奧斯曼帝國的徵服,伯羅奔尼撒人從希臘其他地方開始走更為複雜的路線。一系列的佔領和徵服,以及隨之而來的哨所和城堡,留下了中世紀遺蹟的非凡遺產。
  • 「民主」衰落,「帝國」崛起,希波戰爭成為雅典政治變革的助燃劑
    專制對於民主在戰爭中的衝擊,打破了雅典原有的民主政治平衡雅典超前而又輝煌的城邦民主政治,是經歷了梭倫改革、克裡斯提尼改革以及伯利克裡改革,三次具有深遠意義轉折性質的變革實現的,到了伯利克裡執政時代,也就是希波戰爭爆發的前期,雅典的城邦民主政治已經發展到了頂峰。
  • 伯羅奔尼撒半島——主城斯巴達常和雅典對抗
    伯羅奔尼撒名字來源於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帕羅普斯以及希臘文「nisos」島嶼一詞,但很少有人把它當做一個島嶼看待。如果你取道阿提卡進入伯羅奔尼撒,不經意會忽視希臘大陸和該島之間還有一條狹窄的地峽,考林斯運河橫越地峽,把該島嶼的一端和大陸相連。古稱「摩裡亞半島」。在希臘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