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往往被稱為「流血的政治」,其本身就帶有政治的目的。一場戰役的打響其實就是不同政治之間的對峙,因為不管是起於利益相爭還是權力相奪的戰役,其實戰爭也就是手段而已,最終政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政治與戰爭之間是主從關係,戰爭是為政治而服務的。
正如雅典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之戰,看似是希臘兩大城邦為了奪取霸主地位的權力以及利益之爭,實則是兩個城邦之間不同政治制度的衝突。雅典崇尚的是民主政治,但斯巴達奉行的是寡頭政治。也就意味著奉行多數人統治的雅典民主政治與奉行少數人統治的斯巴達寡頭政治從一開始就是相互對立的關係。
而兩個城邦之所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這與其城邦興盛的原因相關。在希臘山海相間的獨特地理環境之下,希臘各個城邦都適宜發展農業,也就是說農業立國在希臘是行不通的,所以想要發展就需要另尋他法。首先是雅典,雅典是希臘最大的城邦,由於靠近愛琴海,所以交通便利是其一大優勢。因此商業貿易就在雅典興起,也因為如此雅典人開始海上貿易之道。這條商業之路的開啟並非只是單純的經濟往來,而是通過對外的交流,造就了雅典人崇尚自由的性格特點,所以民主政治更適合雅典城邦的社會環境。
其次是斯巴達,它是希臘的第二大城邦。斯巴達並不是以商業立國的,而是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著稱。所以斯巴達人尚武,就需要有統治者來進行管理,也就出現了雙國王統治,統治權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因為如果權力被分散,又在軍事思想的薰陶之下,很容易發生權力之爭。而將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形成領導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由權力分散造成割據勢力的強大,使城邦內部分裂。
所以說雅典和斯巴達也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之下,社會環境的發展也就大不一樣。比如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之下,設立公民大會作為最高的權力機關。這就給了合法公民參與政務討論的機會,凡是被認為是合法的公民都有民主政治的權力。就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其實民主的範圍是較大的。崇尚法治的雅典就與斯巴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斯巴達的寡頭政治之下,雖然是雙國王制,但國王就是最高的統治者。當然斯巴達也有公民大會以及元老院等,但與雅典相比,其公民的權利被極大地限制。權力的集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他勢力的滋生。所以在斯巴達盛行的軍事思想之下,斯巴達人更強調進行軍事訓練,而不是進行生產。他們認為只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夠保衛城邦,武力也將使得斯巴達城邦在希臘逐漸強盛起來。
相異的政治體制催生出不同的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又深刻地影響著人的行動。當這兩種不同政治相撞,斯巴達寡頭政治想要替代雅典民主政治,伯羅奔尼撒戰爭就成了實現其目的手段。只有其中一方贏得最後的勝利,才能以各自的政體覆蓋對方原有的,使其變成自己的勢力。
雅典和斯巴達因為政治差異而產生的一系列分歧,讓兩個城邦之間一直處於相互敵視狀態,兩個城邦都將對方視為強大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希波戰爭之後,由於雅典在戰爭中的突出功績,成為希臘戰勝波斯的關鍵力量。所以戰後的雅典,經濟以及軍事實力等都得到了極大地發展,是當時希臘的最強邦,也由此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經過梭倫、克裡斯提尼的等人的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利克裡時期達到繁榮鼎盛狀態。這一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因此雅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一直以來的競爭對手斯巴達為了將自己所擁護的寡頭政治滲入到雅典甚至是整個希臘,所以便開始醞釀一場與雅典的戰爭。而與之對立的雅典也為了讓城邦的民主政治得以延續並且得到更好地發展,時刻警惕著斯巴達。雙方都為了增強實力分別與希臘其它城邦結成了聯盟,公元前431年,雅典為首的提洛聯盟與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爆發了戰爭,也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
在雅典執政官伯利克裡的帶領之下,雅典軍隊儘量佔據海上的優勢地位。通過海上的軍事力量襲擊伯羅奔尼撒半島地區,以此來動搖斯巴達國內的政局。伯利克裡的策略使斯巴達的陸軍實力得不到施展,只能對雅典的領地發動攻擊來促使雅典與之進行陸戰,雙方一時間陷入了僵持之中。但此後伯利克裡卻染上了瘟疫而死,隨著這個曾讓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鼎盛的改革者的逝世,雅典內部就開始出現了分歧。
政壇上形成了民主與貴族兩大派別,前者主張與斯巴達進行戰鬥,後者則傾向和斯巴達進行和談,這兩大派別之爭難免會讓雅典內部產生動蕩。而因為當時雅典人對抵抗斯巴達的情緒高漲,所以都紛紛支持民主派。民主派上臺之後開始擴充軍隊,和斯巴達展開激烈的戰鬥。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伯羅奔尼撒戰役中,雅典和斯巴達都相繼有勝負。在斯發克特裡亞一役中,雅典還曾俘獲了上百名斯巴達貴族,為了不引起內政的混亂,斯巴達只能向雅典暫時妥協,尋求和談機會。但最終談判破裂,斯巴達開始了進一步籌備兵力,其國內的奴隸也納入軍隊,由於斯巴達人的尚武思想,統治者重視城邦內的軍事訓練,所以斯巴達人的作戰能力也是十分強勁的。而且斯巴達不僅接受了波斯的援助還和馬其頓達成了聯盟,雅典屢次受挫。此後雙方又展開多次爭鬥,期間雅典也有過勝仗,但最終以斯巴達的勝利宣告長達二十七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斯巴達打敗了雅典,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其寡頭政治並沒有征服整個希臘,反而面臨著危機。
筆者見解
斯巴達的勝利並不是代表著寡頭政治的勝出,只是說政治之間的對峙是這場戰爭發生的根本目的,戰爭的結果往往受很多因素影響。在這場伯羅奔尼撒戰爭中,伯利克裡的逝世就為雅典的衰弱埋下了伏筆,因為伯利克裡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發展的黃金時代。而隨著改革者的逝去,雅典民主政治其實就已經走向了衰落,此時雅典的內政也出現了意見相左的勢力,沒有一致對外的向心力。
而且雅典當中也出現了寡頭派,此時的雅典民主已經變了味,導致獲得累累戰功的將士卻因為沒有打撈戰死的水手而被處刑,所以雅典的內部已經是岌岌可危。而斯巴達因為奉行軍事主義,所以強調軍事訓練,軍事作戰實力雄厚。不過兩軍優勢是不同的,在民主政治下的雅典發展的是海上貿易,也因此發展了海上的軍事力量。所以雅典海軍的實力強大,在與斯巴達的海上較量中是佔據優勢的。而在寡頭政治之下的斯巴達對外的貿易並不發達,而主要是強大本城邦的軍事實力,所以陸軍實力強勁。斯巴達抓住雅典內部出現混亂局面的時機,同時和馬其頓結成了同盟,並且波斯也在此時摻和其中,力量懸殊之下才造成了雅典的潰敗。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結束卻並不意味著民主政治和寡頭政治之間的對立消失。隨著雅典的戰敗,斯巴達就將自己的寡頭政治滲入到了雅典當中,在雅典建立了寡頭政府即「三十僭主」。在寡頭政治的獨裁統治之下,雅典人民被暴政的陰雲籠罩,公民的民主權利受到極大限制,人身自由被緊緊束縛。這也就激起了一向崇尚民主與自由的雅典人的強烈反抗情緒,最終這股專制勢力也只有短短壽命,很快就被推翻了。
其實伯羅奔尼撒之戰看似是希臘霸主地位的爭奪,實則是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的對峙。從建邦之初,兩個國家就因為各自的政治體制的不同而將對方視為威脅,而斯巴達和雅典的對抗就是因為都想在希臘建立起自己本邦的政治制度。雅典在希波戰爭之後民主政治的影響力迅速擴大,所以斯巴達的寡頭政治遭受到衝擊,就加快了其想要徵服雅典的欲望。同樣,雅典的民主政治遭到寡頭政治的強勢滲透,自然會進行激烈的反擊。戰爭都是帶有政治性質的,影響一場戰爭的成敗有很多原因,但催生一場戰爭則脫離不開政治間的衝突。
參考文獻
《古希臘》
《伯羅奔尼撒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