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之戰的希臘霸主相爭,其實是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的對峙

2020-12-20 尕衫憶史

戰爭往往被稱為「流血的政治」,其本身就帶有政治的目的。一場戰役的打響其實就是不同政治之間的對峙,因為不管是起於利益相爭還是權力相奪的戰役,其實戰爭也就是手段而已,最終政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政治與戰爭之間是主從關係,戰爭是為政治而服務的。

正如雅典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之戰,看似是希臘兩大城邦為了奪取霸主地位的權力以及利益之爭,實則是兩個城邦之間不同政治制度的衝突。雅典崇尚的是民主政治,但斯巴達奉行的是寡頭政治。也就意味著奉行多數人統治的雅典民主政治與奉行少數人統治的斯巴達寡頭政治從一開始就是相互對立的關係。

而兩個城邦之所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這與其城邦興盛的原因相關。在希臘山海相間的獨特地理環境之下,希臘各個城邦都適宜發展農業,也就是說農業立國在希臘是行不通的,所以想要發展就需要另尋他法。首先是雅典,雅典是希臘最大的城邦,由於靠近愛琴海,所以交通便利是其一大優勢。因此商業貿易就在雅典興起,也因為如此雅典人開始海上貿易之道。這條商業之路的開啟並非只是單純的經濟往來,而是通過對外的交流,造就了雅典人崇尚自由的性格特點,所以民主政治更適合雅典城邦的社會環境。

雅典衛城

其次是斯巴達,它是希臘的第二大城邦。斯巴達並不是以商業立國的,而是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著稱。所以斯巴達人尚武,就需要有統治者來進行管理,也就出現了雙國王統治,統治權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因為如果權力被分散,又在軍事思想的薰陶之下,很容易發生權力之爭。而將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形成領導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由權力分散造成割據勢力的強大,使城邦內部分裂。

斯巴達士兵

所以說雅典和斯巴達也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之下,社會環境的發展也就大不一樣。比如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之下,設立公民大會作為最高的權力機關。這就給了合法公民參與政務討論的機會,凡是被認為是合法的公民都有民主政治的權力。就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其實民主的範圍是較大的。崇尚法治的雅典就與斯巴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斯巴達的寡頭政治之下,雖然是雙國王制,但國王就是最高的統治者。當然斯巴達也有公民大會以及元老院等,但與雅典相比,其公民的權利被極大地限制。權力的集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他勢力的滋生。所以在斯巴達盛行的軍事思想之下,斯巴達人更強調進行軍事訓練,而不是進行生產。他們認為只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夠保衛城邦,武力也將使得斯巴達城邦在希臘逐漸強盛起來。

斯巴達建築

相異的政治體制催生出不同的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又深刻地影響著人的行動。當這兩種不同政治相撞,斯巴達寡頭政治想要替代雅典民主政治,伯羅奔尼撒戰爭就成了實現其目的手段。只有其中一方贏得最後的勝利,才能以各自的政體覆蓋對方原有的,使其變成自己的勢力。

雅典和斯巴達因為政治差異而產生的一系列分歧,讓兩個城邦之間一直處於相互敵視狀態,兩個城邦都將對方視為強大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希波戰爭之後,由於雅典在戰爭中的突出功績,成為希臘戰勝波斯的關鍵力量。所以戰後的雅典,經濟以及軍事實力等都得到了極大地發展,是當時希臘的最強邦,也由此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經過梭倫、克裡斯提尼的等人的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利克裡時期達到繁榮鼎盛狀態。這一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因此雅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雅典公民大會

一直以來的競爭對手斯巴達為了將自己所擁護的寡頭政治滲入到雅典甚至是整個希臘,所以便開始醞釀一場與雅典的戰爭。而與之對立的雅典也為了讓城邦的民主政治得以延續並且得到更好地發展,時刻警惕著斯巴達。雙方都為了增強實力分別與希臘其它城邦結成了聯盟,公元前431年,雅典為首的提洛聯盟與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爆發了戰爭,也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

在雅典執政官伯利克裡的帶領之下,雅典軍隊儘量佔據海上的優勢地位。通過海上的軍事力量襲擊伯羅奔尼撒半島地區,以此來動搖斯巴達國內的政局。伯利克裡的策略使斯巴達的陸軍實力得不到施展,只能對雅典的領地發動攻擊來促使雅典與之進行陸戰,雙方一時間陷入了僵持之中。但此後伯利克裡卻染上了瘟疫而死,隨著這個曾讓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鼎盛的改革者的逝世,雅典內部就開始出現了分歧。

伯利克裡塑像

政壇上形成了民主與貴族兩大派別,前者主張與斯巴達進行戰鬥,後者則傾向和斯巴達進行和談,這兩大派別之爭難免會讓雅典內部產生動蕩。而因為當時雅典人對抵抗斯巴達的情緒高漲,所以都紛紛支持民主派。民主派上臺之後開始擴充軍隊,和斯巴達展開激烈的戰鬥。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伯羅奔尼撒戰役中,雅典和斯巴達都相繼有勝負。在斯發克特裡亞一役中,雅典還曾俘獲了上百名斯巴達貴族,為了不引起內政的混亂,斯巴達只能向雅典暫時妥協,尋求和談機會。但最終談判破裂,斯巴達開始了進一步籌備兵力,其國內的奴隸也納入軍隊,由於斯巴達人的尚武思想,統治者重視城邦內的軍事訓練,所以斯巴達人的作戰能力也是十分強勁的。而且斯巴達不僅接受了波斯的援助還和馬其頓達成了聯盟,雅典屢次受挫。此後雙方又展開多次爭鬥,期間雅典也有過勝仗,但最終以斯巴達的勝利宣告長達二十七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斯巴達打敗了雅典,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其寡頭政治並沒有征服整個希臘,反而面臨著危機。

伯羅奔尼撒戰爭場面

筆者見解

斯巴達的勝利並不是代表著寡頭政治的勝出,只是說政治之間的對峙是這場戰爭發生的根本目的,戰爭的結果往往受很多因素影響。在這場伯羅奔尼撒戰爭中,伯利克裡的逝世就為雅典的衰弱埋下了伏筆,因為伯利克裡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發展的黃金時代。而隨著改革者的逝去,雅典民主政治其實就已經走向了衰落,此時雅典的內政也出現了意見相左的勢力,沒有一致對外的向心力。

伯羅奔尼撒戰爭地圖

而且雅典當中也出現了寡頭派,此時的雅典民主已經變了味,導致獲得累累戰功的將士卻因為沒有打撈戰死的水手而被處刑,所以雅典的內部已經是岌岌可危。而斯巴達因為奉行軍事主義,所以強調軍事訓練,軍事作戰實力雄厚。不過兩軍優勢是不同的,在民主政治下的雅典發展的是海上貿易,也因此發展了海上的軍事力量。所以雅典海軍的實力強大,在與斯巴達的海上較量中是佔據優勢的。而在寡頭政治之下的斯巴達對外的貿易並不發達,而主要是強大本城邦的軍事實力,所以陸軍實力強勁。斯巴達抓住雅典內部出現混亂局面的時機,同時和馬其頓結成了同盟,並且波斯也在此時摻和其中,力量懸殊之下才造成了雅典的潰敗。

雅典戰艦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結束卻並不意味著民主政治和寡頭政治之間的對立消失。隨著雅典的戰敗,斯巴達就將自己的寡頭政治滲入到了雅典當中,在雅典建立了寡頭政府即「三十僭主」。在寡頭政治的獨裁統治之下,雅典人民被暴政的陰雲籠罩,公民的民主權利受到極大限制,人身自由被緊緊束縛。這也就激起了一向崇尚民主與自由的雅典人的強烈反抗情緒,最終這股專制勢力也只有短短壽命,很快就被推翻了。

其實伯羅奔尼撒之戰看似是希臘霸主地位的爭奪,實則是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的對峙。從建邦之初,兩個國家就因為各自的政治體制的不同而將對方視為威脅,而斯巴達和雅典的對抗就是因為都想在希臘建立起自己本邦的政治制度。雅典在希波戰爭之後民主政治的影響力迅速擴大,所以斯巴達的寡頭政治遭受到衝擊,就加快了其想要徵服雅典的欲望。同樣,雅典的民主政治遭到寡頭政治的強勢滲透,自然會進行激烈的反擊。戰爭都是帶有政治性質的,影響一場戰爭的成敗有很多原因,但催生一場戰爭則脫離不開政治間的衝突。

參考文獻

《古希臘》

《伯羅奔尼撒戰爭》

相關焦點

  • 伯羅奔尼撒之戰證明,內亂才是國家或地區衰落的關鍵!
    這場爭戰延續了將近三十年,雖然最終以斯巴達的勝利為終止,但對古代希臘影響巨大。這場戰爭結束了雅典的古典時代,也讓輝煌一時的希臘民主走向衰落。戰後的希臘出現嚴重的城邦危機,整個希臘開始由盛轉衰。另外,雅典在經濟方面與伯羅奔尼撒同盟中的城邦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尤其是與科林斯之間的矛盾最為激烈。在政治方面,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由於政治體制的不同,矛盾最為尖銳。在兩者的鬥爭中,他們雙方都竭力利用對方內部的反對派,來實現奪取希臘統治權的目的。
  • 任人評說的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它們具體採用的政治制度,在同一時期不同的城邦中,在同一城邦的不同時期中,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變化,君主政體和僭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寡頭政體,公民政體(politeia,有人譯為共和政體)和民主政體,不過是人們最經常提及的。數量眾多、制度千姿百態的希臘城邦猶如一個不同政治制度的實驗場,各種政治制度都曾在那裡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表現出它們的優點和缺點。
  • 「寡頭政治」損害民主價值(勢所必然)
    因此,從這點出發,我希望能對美國的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如果將美國民眾完全地從經濟、政治、社會、軍事和文化生活中脫離開來,那將會對民主制度帶來巨大衝擊。這就是為什麼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預來維護民主制度。  但是,美國式民主是一種真正的民主嗎?有學者已經堅定地認為美國已經不是民主國家;相反,美國政治已經開始變成一個由一小部分掌控權力的階層控制普通大眾的寡頭政治。
  • 高考熱點——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希臘文明的搖籃1、古希臘的概況(海洋文明)1)地理位置: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幹半島,東臨愛琴海。2)地理環境:希臘海岸線曲折,天然良港眾多,海島星羅棋布。使得希臘的航海和海外貿易的條件得天獨厚。3)影響:(經濟上)缺地少糧,主要種植葡萄和橄欖;廣泛進行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 (政治上)形成民主政治和小國寡民的城邦。
  • 希臘城邦的時代終結者——大奴隸主,貪心是發展的絆腳石
    民主政治在大奴隸制社會的發展之下受到了嚴重破壞,由此使得希臘的城邦,尤其是那幾個實力強大的城邦,如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科林斯等開始了爭奪希臘城邦霸主的戰爭。這也就是公元前4世紀希臘城邦危機引發的城邦之間的爭霸戰爭,再加上波斯勢力在暗中滲透,使得該時期希臘半島的城邦局勢愈發複雜。
  • 美國寡頭政治日益興起民主只為1%人口服務?
    新華網消息 英國《金融時報》4日發表題為「美國民主只為1%人口服務?」的文章,以下為主要內容:  社會不平等對美國民主是否有害?
  • 葉爾欽帶走了「寡頭政治」和「家族集團」
    葉爾欽走了,比他更早離開俄羅斯政壇的還有極具葉爾欽特色的「寡頭政治」。為使社會政治制度不可逆轉,葉爾欽通過政治手段和權力機制培育了「寡頭階層」,他將寡頭作為執政的政治基礎和支撐力量,長期給予經濟回報。
  •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斯巴達為何無力維持「希臘之主」的地位了?
    作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和民主的發源地,雅典的政體遠比斯巴達先進的多,相比於斯巴達實行的貴族寡頭制,雅典的民主政體更容易博得民心,正如修昔底德所言「政體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這樣的民主政治使得雅典公民對於城邦充滿了熱愛,也吸引了外來人口的加入。
  • 伯羅奔尼撒戰爭:希臘城邦制度的危機
    希臘是世界文明古國這一,它不僅以燦爛的文化藝術聞名於世,而且還以其軍事和戰爭生成之早與發展之快而聞名全球。公元前400多年前,古希臘兩個城市國家同盟——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展開了一次著名的大搏鬥,結果給繁榮的古希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導致戰後希臘奴隸制城邦的危機,整個希臘開始由盛轉衰。
  • 貴族出身卻致力於民主政治的發展,伯利克裡開創雅典民主盛世
    提到雅典,就不得不談它發達的民主政治,而在談及雅典民主政治時,必須要提到的人物之中必須包括伯裡克利。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文明發展進入了它的巔峰時期,在諸多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績,其中雅典最具典型意義。雅典在政治、文學,史學、哲學等方面都希臘各城邦的楷模。
  • 淺論古城邦斯巴達的寡頭政治:極端的專制喪失了一切發展的可能
    斯巴達極端的「寡頭政治」使得國家動亂頻繁,公民反抗,失去了一切發展的可能提到希臘城邦,我們就會想到兩個超級厲害的城邦,雅典城邦和斯巴達城邦。我們先說說城邦是怎麼形成的,任何文明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有繼承和發展,古希臘文明也是一樣。
  • 古希臘的奇蹟——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臘是西方沃土上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在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146期間,孕育並誕生了熠熠生輝的,彌足珍貴的東西,那就是民主政治。為什麼偏偏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顯得珍貴而發光,因為她是最早誕生的,看看其他地區,都是奴隸制,君主制,僭主制,寡頭制等等,希臘文明剛剛起源的時候,我們華夏大地部落聯盟的時代剛剛過去,國家初建,亟待發展。
  • 伯羅奔尼撒戰役,名為爭奪一方霸主,實則為經濟角力
    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整個當時希臘語世界。這是由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這場戰爭結束了雅典的古典時代,也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並給繁榮的古希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整個希臘開始由盛轉衰。
  • 希臘史15:古希臘城邦的形成背景、類型、特徵及主要城邦介紹
    如果城邦和貴族之間發生了鬥爭,還可能會出現某些人依靠武力而獲得政權以建立個人統治的「僭主政治」。在雅典,平民反抗貴族的鬥爭獲得了勝利,所以貴族政治為「僭主政治」所代替,最後變成了民主政治。在科林斯,經過政治鬥爭後,原先的貴族議會經過「僭主政治」而轉變為後來的貴族寡頭政治。斯巴達則始終保持著貴族政治的形式。四、典型城邦
  • 從邁錫尼文明走向城邦政治,看希臘歷史中,民主光輝如何演進
    在地方上,王國在各地都派遣了行政長官,負責統籌各種事務,與之地位相當的則是宗廟的祭祀們,他們掌握了神明崇拜方面的權利。在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下,邁錫尼產生了最為原始的氏族社會的民眾大會,並在遺址中留下了代表城邦的建築,但是城邦政治前身的出現卻還要再等幾個世紀。
  • 希臘史13:古希臘歷史時間軸與大事年表,簡說古希臘歷史
    公元前 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組織取代血緣組織作為國家的行政單位,削弱了氏族貴族在各方面的影響,雅典在政治、社會、經濟各個方面都取得進步,民主政治走向高峰,成為可以與斯巴達匹敵的城邦。克裡斯提尼的民主改革是預示著古風時代之終結。六、希波戰爭
  • 希臘城邦的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指用武力奪取政權而建立的個人獨裁統治。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各城邦普遍地實行這種政權形式。僭主,希臘原文為」rdpavvos,據現代的古希臘史學家考證,可能起源於呂底亞,公元前7世紀中葉最早出現於帕羅斯島詩人阿爾希洛霍斯所寫的詩中。從當時詩人用詞的含義來看,「僭主」與「王」是同義詞,意思是君主,或城邦的統治者。並無貶義。
  • 古希臘雅典當時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但也因為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
    古希臘雅典當時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但也因為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被馬其頓王國消滅了。所以說,過於直接民主的危害對一個國家有什麼危害呢?0字 發表 這是高中歷史教科書上的觀點,但書上居然連伯羅奔尼撒戰爭都沒有提到,諸城邦的紛爭是導致希臘城邦衰敗的關鍵原因
  • 寡頭政治若勝利,3個州獨立?
    對此美國一位獨立媒體記者索姆·哈特曼認為,美國如果出現第二次內戰,始作俑者就是美國富翁的寡頭政治。 作為一個國家,這已經不是美國第一次面臨寡頭政治這樣的危機了。美國的寡頭政治要完全摧毀民主,最初只需要三件事:對媒體關鍵部分的控制(或實質性影響);使賄賂公職人員合法化,因此寡頭可以實現立法過程的多數控制;對法院系統最關鍵部分的控制,以便他們可以控制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