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別名江陵、南郡、郢都,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屬古九州之一,因原境內的荊山而得名。市樹是銀杏、紫荊,市花是荷花、臘梅。
全市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湖區為主,其中平原湖區約佔總面積的78.7%。全市總面積約14104平方公裡,總人口約663萬,市轄2區2縣4縣級市,分別是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公安縣、監利市、石首市、洪湖市和松滋市。
荊州區,位於荊州市北部,因古荊國、古荊州得名。
全區總面積約1046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8萬。主要景點有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荊州方特東方神畫、荊州園博園和荊州盆景園等。
沙市區,位於荊州市城區東部,古時為長江、沮漳河、夏水三角洲頂端的市鎮,沙市,意為沙洲頂端的集市。沙市區是荊州市政機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全區總面積約469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5萬。當地主要景點有中山公園、江津湖風景遊覽區、臨江仙公園、萬壽園、文星樓、荊州海洋世界公園和章華寺等。
江陵縣,位於荊州市中部,因地臨江,取「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之意得名。
全縣總面積約1032平方公裡,總人口約42萬。境內景點主要有龍淵湖公園、西湖公園和濱江公園等。江陵當地著名的流水席「十大碗」,主要包括魚糕、珍珠圓子、藕夾、水煮財魚、千張扣肉、蒸燴八寶飯、排骨藕湯、皮條鱔魚、餈粑魚和粉蒸肉等十道精美菜餚。
公安縣,別名三袁故裡、百湖之縣,地處荊州市中西部,三國時期,因取「左公劉備安營紮寨」之意而得名。
全縣總面積約2258平方公裡,總人口約106萬。主要景點有卷橋風景區、荊江分洪工程、黃山頭風景區和南平文廟等。
縣級監利市,別名玉沙,位於荊州市東部,因當地魚稻富足,三國時期吳國派官監收魚稻之利而得名,於2020年6月由原監利縣撤縣改縣級市而來。
全市總面積約3118平方公裡,總人口約156萬。當地名優特產主要有荊江麻鴨、監利黃鱔、屈原餅、子胥餅和監利豬等。
縣級石首市,別名玉石首、中國麋鹿之鄉、鄂南明珠,位於荊州市南部,因江濱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而得名。
全市總面積約1427平方公裡,總人口約67萬。境內擁有長江流域最大的自然生態溼地--天鵝洲溼地,以及麋鹿、白鰭豚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優特產主要有石首鮰魚、六虎山綠茶、東山獼猴桃、筆架魚肚、桃花山雞蛋和清水荻筍等。
縣級洪湖市,別名水鄉,江漢明珠,位於荊州市東端,因境內洪湖而得名。
全市總面積約2519平方公裡,總人口約94萬。境內景點主要有洪湖藍田風景區、湖北洪湖生態旅遊度假區和三國烏林古戰場等。名優特產主要有洪湖清水大閘蟹、德炎小龍蝦、華貴泡藕帶和野蓮汁等。
縣級松滋市,別名酒城、金松滋,位於荊州市西部。東晉時期,為躲避戰亂,原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省霍邱縣)流民遷移到該地,僑置松滋縣而來。
全市總面積約2235平方公裡,總人口約85萬。境內主要景點有靈鷲寺、新神洞、李家河生態島、百島畫廊和洈水湖等。名優特產主要有沙道觀杜婆雞、松滋魚糕、洈水鱖魚、白龍潭雲霧茶、新神洞茶和松乳菇等。
為方便更多人認識、了解荊州市,文章中謬誤、遺漏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朋友留言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