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中國平安夜吃蘋果?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是一個喜歡咬文嚼字的文化國度。人與物的取名都講究寓意吉祥。Christmas直譯應該是「基督節」,而不是「聖誕節」。Christmas Eve直譯應該是「基督節前夕」,而不是「平安夜」。可是,西學東漸的老前輩們偏愛把英文單詞都翻譯得特別好聽。他們還把醜行卓著的America翻譯成「美國」,鐵血的Germany翻譯成「德國」……舊中國有多令人絕望,早期開眼看世界的進步人士有多嚮往西方的先進文明,由此可見一斑。
百年以前,我們國家處在落後挨打的歷史時期,人們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也無可厚非。但是百年以後,時至今日,我們國家已經不再可能落後挨打了,很有必要重新審視,重新定義外來文化——Christmas 繼續叫「聖誕節」,Christmas Eve繼續叫「平安夜」,都不是問題。但是,我們要按照我們樂意的,更輕鬆有趣的方式過節。
所以,我們不要聖誕樹,不要火雞大餐,不要聖誕老人和長筒襪,送禮物就送禮物,或者簡簡單單吃一個蘋果祈求平平安安,那也挺好。
歷年來,每逢洋節日熱鬧堪比傳統節日,總有一幫人擔憂洋節日淹沒傳統節日的光輝,跳出來搖旗吶喊,呼籲抵制洋節日。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一切洋節日,一切洋文化,來到我們這片神州大地,都會自然而然地被中國化,自古至今,從來如此。佛教如此。基督教如此。伊斯蘭教也不例外。
我們中國很大,有很多地方和人口還沒有脫貧,還有很多的農產品滯銷缺市場渠道。如果平安夜可以大賣蘋果,聖誕節可以大賣土雞蛋,情人節可以大賣玫瑰花,那樣的洋節日洋文化怕什麼?多多益善,不怕商業化,就怕商業化來得不夠猛烈!不溫不火的節日文化,不管是洋節日洋文化,還是傳統節日傳統文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節日文化,形同虛設的節日文化。
一個什麼也賣不出的農民豐收節,遠遠不如大賣蘋果的平安夜,更不如風風火火的雙十一購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