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那些事兒

2020-12-20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谷星月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農業生產與太陽、氣象間的關系所創造的獨特曆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有關農事季節與氣候變化規律的寶貴經驗,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

  二十四節氣的傳說與雛形

  只見坐在地上的那個人望著天上的太陽,時而撓頭,時而用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他的名字叫顓頊,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

  相傳,顓頊通過深入民間了解情況和多次實踐,發現少昊氏創立的八卦太陽曆存在許多不足,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於是他根據天地運行的規律和日月星辰的變化,結合少昊氏的八卦太陽曆,制定了更適用於當時的顓頊曆法。

  這套曆法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除第十二個月以外,其餘每個月均有30天,而第十二個月則有36天,合計一年共366天。顓頊又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季三個月,每月一個節氣。由於古人多以「孟」「仲」「季」來區分每季的三個月,因此這時的十二節氣分別被命名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顓頊將孟春作為一年的開始,每年正月初一早晨定為立春。

  雖然一些人說「二十四節氣」的創始人是顓頊,但並無相關史料可考證。

  在目前我國可考證的史料中,與顓頊曆法名稱相近的《顓頊曆》,它的出現可追溯到周末,在秦朝統一六國後頒行全國。《顓頊曆》將十月初一定為一年的開始,是古時四分曆(規定一年為365又1/4日的中國古代曆法)的一種。

  事實上,「二十四節氣」中「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的出現時間要早於《顓頊曆》。

  早在公元前1200年,殷商時期的一篇名為「四方風」的甲骨文上,就記載了四方神(分別代表四個方向的神)與四位風神。而其中有關四個方向的風則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這表示,在該時期,「二分二至」的節氣體系已經形成。

  在確定了「二分」「二至」之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開始的節氣也被相繼確定。《左傳》中多次提到的「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雖然名稱還與現在不同,但其實已經預示了「四立」的產生。

  孔子看得不住點頭,突然畫面極速切換,只一瞬他便被象博士帶到了戰國後期。

  翻開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赫然可見現有節氣中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八個節氣。而這八個節氣也恰好將一年分成了八個基本相等的時段,既標出了季節的轉化,又確定了四季的時間範圍。

  其實,《呂氏春秋》中還記載了一些物候現象,如一月「蟄蟲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九月「霜始降」等。雖然沒有明確提及節氣,次序也和現在的節氣存在差異,但這些物候現象的記載,也為後來一些節氣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二十四節氣的確立與發展

  隨著農耕工具的普遍應用,耕地面積不斷擴大,農事活動也變得日益精細複雜,我們的祖先對順應天時來安排農事活動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迫切。為此,他們結合了從觀察月相確定的一年為十二個月的內容,將二十四節氣逐步完善。

  直到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卷三《天文》中,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並說明了確定方法。

  《淮南子》以天體運行規律作為依據,按北鬥七星鬥柄指子(表示北方)將各節氣排列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即使在此後的兩千多年,二十四節氣的數量和順序也沒有再發生過變化。

  也是在漢代,公元前104年,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收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歷史上,《太初曆》的制定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西漢建立後,曆法仍然沿用秦朝時期的《顓頊曆》。但《顓頊曆》實行一百多年以來,誤差日漸增大,不足也漸漸顯露出來。不但朔日居然能看見月亮,而且十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也和人們慣用的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不符,給農業生產活動帶來諸多不便。

  於是,漢武帝元封七年,在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下,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命司馬遷、公孫卿、壺遂等人「議造漢歷」,並徵召全國著名天文學家參與。

  經過眾人分工協作、盡其所長,不到一年便制定完成了十餘部曆法。漢武帝經過嚴格篩選,最終選定了鄧平等人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為此,宮廷特意舉行了盛大的頒歷典禮,並改年號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因此該曆法也被稱作《太初曆》。

  《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恢復為以正月為歲首,並吸收了幹支歷的二十四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使曆書與農時季節更加適應。

  雖然二十四節氣在漢代被確定且沿用至今,但其計算方法由早期的平氣法發展為後來的定氣法,卻經過了漫長的演進。

  起初,曆法學家為了確定二十四節氣,把一個回歸年等分為24份。如四分曆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5日,那麼其中每個節氣的時間長度就為15.21875日。這種劃分方法被稱作平氣法。

  但在公元6世紀,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用渾儀測天的時候,發現太陽視運動並不均勻,即「日行春分後則遲,秋分後則速」(《隋書?天文志》)。

  根據這一現象,隋代天文學家劉焯著手進行改歷。他以春分為起點,把黃道圓周的360°等分為24份,「二十四節氣」分別對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位置。這種劃分方法就是定氣法,但直到清初頒行《時憲歷》才被正式採用。

  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依舊沿用定氣法,但隨著「地心說」被「日心說」所取代,人們明白了節氣的變換並非是太陽在運動,而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即每一個節氣分別對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位置。

  現在,「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由專家測算,以紫金山天文臺頒發的《天文年曆》為準。

  太陽與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出現,其實與我國古代的農耕生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代勞動人民需要根據季節和氣候變化來安排農事活動,而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均與太陽有關。

  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觀察到一年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在不斷發生變化,樹木和房屋經太陽照射,投下影子的方向和長短也在有規律的變化,且年年如此。如夏天中午,太陽位置高,影子也短;而冬天中午,太陽位置較低,影子也較長。

  於是,他們在地面上樹起了一根竿,通過觀察竿在正午時投下的影長來確定大致的季節,這種儀器被稱為「表」。後來,他們又發現夏天總有一天竿影最短,而冬天也總有一天竿影最長。為此,我們的祖先還專門給這兩天取了名字,叫作「日至」。

  春秋時期,利用測竿影來確定日至的方法已經很普遍。

  為了更加準確地測量日影長度,我們的祖先又在地面上放置了一把尺子,這種測影工具被稱為「土圭」。

  經過多年發展演變,我們的祖先在測量實踐中不斷完善測影工具,最終成功創造出了圭表,用於確定節氣以及定出一年時間的長短。

  《左傳》中就曾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654年的冬至,正好是十一月初一,朔日。魯僖公帶領群臣舉行儀式,宣布新月即將出現。他登上了觀測臺,還親自觀測了圭表上的日影。這一事件被官員記錄了下來,存為史料。

  此後,古人陸續測定了二十四個節氣的日影長度並記錄下來,且我國歷代都是利用圭表測影來制定曆法,歷經千年。

  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節氣隨之不斷變換。晝夜、節氣、物候、季節都在按規律更替變換。這種規律直接或間接地支配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讓古代與現代的勞動人民都能有據可依、生產有序。而隨著節氣所衍生出的生產方式、民俗、節日等文化遺存都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重要文化遺產。

  (資料來源:《細說二十四節氣》、新華社、《人民日報》、澎湃新聞、今日臨沂、河北新聞網、百度百科等)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那些事兒
    為此,他們結合了從觀察月相確定的一年為十二個月的內容,將二十四節氣逐步完善。  直到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卷三《天文》中,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並說明了確定方法。  也是在漢代,公元前104年,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收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歷史上,《太初曆》的制定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西漢建立後,曆法仍然沿用秦朝時期的《顓頊曆》。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  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表:二十四節氣時間對照查詢表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我一聽,糟了,應該是問節氣的事兒了。唉,媽咪對陰曆、陽曆、農曆、公曆比較暈菜啊,長這麼大了,還是沒有弄清楚他們的計算規則。於是,我裝作很淡定地說:"嗯,今天是4月5日,4月5日陽曆。"然後,我用僅存的一點知識對寶哥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說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他們的日子都是按照陰曆算的,這個點非常正確,寶哥非常善於思考和總結,寶哥真棒!"連忙對著寶哥,豎起了大拇指。
  • 專家研討二十四節氣的時代新生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作為中國的重要曆法,二十四節氣隨著四季的更替、節日的律動、時代的發展而歷久彌新。近日,中國民俗學會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在京舉辦了「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品牌定位與發展規劃學術研討會」。
  • 陰曆、二十四節氣
    如「康熙十八年六月丁丑」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的位置變化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
  • 光影時節|重新認知「二十四節氣」
    圖源:古玩那點事兒 最後,不得不提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順天應時——二十四節氣非遺沉浸式數字藝術展」。此次的沉浸式數字藝術展從節氣與天時、節氣與農事、節氣與生活四個方面,傳遞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和價值,促進非遺文化與藝術科技、現實生活的深度融合,展現節氣文化的藝術魅力。
  • 回憶:童年時代,霜降節氣的那些有趣的事兒
    頭條選圖幾十年後,我遇到了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氣象學女博士秋分,說起霜降節氣,她才告訴我,霜降是農曆節氣名,不是這個節氣要降霜,而是到了這個節氣,秋天結束,冬天要來了,天氣由涼轉冷了。再說,霜降絕不是降霜。霜是地上生的——地上蒸發的溼氣遇到夜晚降至地面的冷空氣,才凝結為霜的。我恍然大悟。可惜姥姥不可能聽我解釋「霜降」了。
  •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何處?   一些學者研究發現,二十四節氣最初起源於北緯35°附近的黃河流域。這裡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適宜耕作。許多記載節氣的文獻也多出於以西安、洛陽為中心的地區。
  • 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節氣
    夏至(別名:夏節、夏至節,英文名: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日期在每年公曆6月20日-22日之間。 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 最美人間四月天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節的那些事
    最美人間四月天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節的那些事時間:2020-04-04 10:38   來源:皇尊莊園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最美人間四月天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節的那些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聖八禮。
  •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春夏秋冬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二十四節氣,是國人驕傲,是先民智慧,是時令指南,亦是生活美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四季更迭,好日常在。01立春一候東風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 三候魚陟負冰舊歲此夕盡,新春今日回。
  • 二十四節氣認知漸淡 專家呼籲亟待保護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二十四節氣認知漸淡 專家呼籲亟待保護  新華社記者 李亞紅  中國民俗學會20日舉行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專家座談會,探討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後的傳承路徑,讓民俗和非遺保護學者憂心的是,當下很多人對二十四節氣價值認識不足,珍視不夠。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3、太陽運行與二十四節氣   《淮南子·天文訓》中運用太陽的運行規律,來劃分二十四節氣。主要有兩種方法:   ①,圭表測量。圭表,是中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儀器。可以用來定方向、測時間和制定曆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