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疫·觀察丨政黨、醫護、民眾、難民:黎巴嫩疫情群像

2020-12-11 澎湃新聞

5月5日,黎巴嫩政府宣布再延長全國總動員狀態兩周,這背後不僅僅是對於疫情防控的考量,或許也是阻止民眾上街遊行的緩兵之計。

4月28日,政府剛剛放寬疫情防控措施,西頓市和的黎波裡市就暴發了激烈的抗議活動,不同於去年街頭蹦迪、舉國party式的

遊行

,這次,憤怒的民眾將汽油彈、手榴彈投向銀行,滾滾濃煙讓本已滿目瘡痍的街道愈發悽涼。

這次抗議的起因是黎巴嫩貨幣的大幅貶值,3月份1美元還可以兌換1500黎巴嫩鎊,但4月底黑市的匯率已經貶至1美元兌4200黎巴嫩鎊。貨幣大幅貶值意味著生活必需品價格飛漲,這使疫情中已經大量失業、生計艱難的黎巴嫩民眾雪上加霜。黎巴嫩的抗疫之戰打得艱辛,疫情給這個原本就艱難前行的國家壓上了一根新的稻草。

被遊行民眾攻擊過的銀行

疫情防控已進入中後期

5月11日,黎巴嫩累計確診859例,死亡26例,治癒234例,死亡率約3%,治癒率約27.2%。

從2月21日出現第一例有伊朗旅行史的確診病例以來,黎巴嫩疫情基本呈倒V趨勢變化,4月21日首次出現確診病例零新增,4月16日至5月6日新增病例數量均在10例以下,但5月7日至10日新增病例有所反彈,7日和10日新增病例分別達到34和36例。

4月下旬,政府決定縮短宵禁時間,分別從4月27日、5月4日、11日、25日、6月8日開始分五個階段逐步恢復經濟活動,目前已順利進入經濟恢復第二階段。整體來看,黎巴嫩疫情防控已進入中後期。

黎巴嫩疫情數據

黎巴嫩疫情防控能取得當前成果,在種種先天不足之下,各方付出了巨大努力。從一開始的各黨派意見不一、大量民眾通過敘利亞過境點自行回國、部分醫院不願意接收病例、難民營防控難等問題到之後各方一致抗疫、有計劃有準備安排撤僑、醫護人員權利得到保障、難民營疫情未擴散,政府及有關各方做了大量努力。

政黨:從抨擊政府到各自發力

作為中東地區協和民主體制的代表,黎巴嫩政治具有多元化特徵,以宗教教派為基礎的政黨勢力間既有聯合又有競爭。多個黨派在政治舞臺上角力,也在疫情防控中各顯身手。

在疫情爆發前期,各黨派對政府措施的意見不一,質疑政府不作為。3月11日至13日,黎巴嫩力量黨主席薩米爾·賈加、社會進步黨主席瓊布拉特、民主黨主席塔拉勒·阿爾斯蘭接連批評政府抗疫舉措。

真主黨志願者為貝魯特街道消毒

中後期,各政黨及其支持者也開始積極參與到抗疫中。社會進步黨、真主黨、阿邁勒運動、黎巴嫩力量黨、自由愛國運動等都在其勢力範圍內製定了防控計劃,配合政府籌建醫療隊、開展消殺作業、向有需要的民眾提供支持。

社會進步黨在瓊布拉特主席帶領下組織人員在商場、監獄、清真寺等人口密集場所噴灑酒精消毒,並將向民眾印發防疫科普傳單。據真主黨黨內醫院檔案官消息,真主黨內有2.5萬名醫護人員及志願者隨時準備抗疫。黎巴嫩力量黨籌建隔離旅館,提出向老年人提供援助,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等倡議。自由愛國運動在不同地區準備了30個隔離場所,並建立電子平臺支持學生遠程學習。

各政黨從抨擊政府舉措到身體力行,其中有藉此機會提升自身影響力、重回政治舞臺的考量,但這些活動也都是通過與國家機構協作提供給民眾的,確實為疫情防控貢獻了一定力量。

醫護人員:從抗議到抗疫

醫護人員作為抗疫一線的主要力量,是黎巴嫩抗疫舞臺上的中堅力量。黎巴嫩醫療條件並不樂觀,醫護人員在此次抗疫中面臨巨大壓力。

根據衛生部2015年相關數據,總人口約610萬的黎巴嫩擁有公立醫院25所,私立161所,全國共有藥店850家,每萬人床位數是29張,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時任黎巴嫩副總理兼公共衛生部長的格桑·哈斯巴尼表示,黎境內約有150萬人得不到足夠的醫療保障。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危機已讓原本捉襟見肘的黎巴嫩醫療體系岌岌可危,疫情又對其造成沉重打擊。

疫情初期,拉菲克·哈裡裡醫院超負荷運轉、醫護人員對薪資待遇不滿、防護物資不足等問題集中爆發,醫療體系面臨新的衝擊。早期,黎巴嫩僅靠拉菲克·哈裡裡醫院接收確診病例。3月4日,拉菲克·哈裡裡醫院醫護人員聚集在醫院門口抗議維權,要求衛生部提供防護用品、消毒清潔工具和醫療器材等,並要求增加醫護人員的發展空間,提高工資待遇。

醫院工會、護士工會、醫生工會也多次發聲要求政府保障自身權利和收入,向醫院提供資金援助,儘快解決私立醫院經濟困難問題。

拉菲克·哈裡裡醫院門前抗議示威的醫院工作人員

對此,黎巴嫩政府也做出了響應。專項醫療設施保障方面,3月6日,衛生部開始呼籲其它醫院承擔救治責任,分擔拉菲克·哈裡裡醫院的壓力。4月9日,公共衛生部長哈馬德·哈桑與部分醫院負責人召開會議,對違反規定、不為患者提供必要治療的醫院予以處罰。目前,根據衛生部與新聞部聯合數據平臺的信息,已有22家定點醫院可以接收確診病例。

醫護人員權益保障方面,4月15日,財政部長加茲·瓦茲尼會見醫院工會主席,表示將每月為有需要的醫院提供資金援助,以便發放醫護人員工資和償還供應商欠款;黎議會為醫院增加4500億黎巴嫩鎊(約人民幣21億元)的額外撥款,幫助各大醫院擺脫財務危機,保障護士權利和工資正常發放。

醫療物資保障方面,政府為防護物資生產單位大開方便之門,工業部特許符合條件的工廠不受宵禁政策影響。非政府單位也積極捐贈設備物資支持醫院。國際社會也提供了大量醫療物資援助,3月6日世衛組織駐黎巴嫩代表伊曼表示世衛組織將向黎巴嫩運送醫療用品。中國也數次向黎提供測溫儀、檢測試劑等物資,與黎專家召開視頻會議,分享治療防控經驗。

海外公民:從無序歸國到有計劃撤僑

黎巴嫩初期大部分確診病例都有伊朗旅行史,在黎境內疫情已得到一定控制後,目前的病例以境外輸入為主。5月7日,本地新增病例只有1例,而自奈及利亞、卡達、阿聯、沙特等國返回的公民中出現33例確診。海外歸國人員防控問題是當前黎巴嫩疫情的重中之重。

疫情早期防控尚不到位,大量民眾自行過境回國,對疫情防控造成較大壓力。在2月底公共工程與交通運輸部宣布暫停疫情嚴重國家進入黎巴嫩的海陸空交通前後,大批黎巴嫩學生和遊客從伊朗抵達敘利亞後經過境點進入黎巴嫩,為黎邊境管理和疫情監測帶來巨大壓力。

3月4日,為防止疫情蔓延,黎巴嫩政府決定限制拉菲克·哈裡裡機場、黎敘陸上過境點交通,對所有過境點進行消毒,加強過境點來往人員的體溫檢測,要求過境人員必須登記並接受後續追蹤觀察。衛生部呼籲所有入境人員嚴格遵守隔離規定,如有異常需立即撥打熱線電話說明情況。

歸國人員在機場

此後多方協作建立專項工作委員會,制定完善的撤僑計劃,籌建定點隔離處,及時評估反饋撤僑情況,對歸國人員的疫情防控起到重要作用。3月24日,最高國防委員會向內閣提議建立關注海外公民狀況的部長級委員會。4月3日,總統米歇爾·奧恩在內閣會議上指出,面對持續增加的歸國人數,各部門應採取更加嚴密的措施,加強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

4月5日,撤僑第一階段開始,來自沙特、阿聯、奈及利亞和象牙海岸的航班抵達拉菲克·哈裡裡國際機場,後續每2-3天安排新的撤僑航班。同時,為做好歸國人員的防控工作,衛生部專門派遣三支醫護人員隊伍負責歸國人員的疫情防控工作。

第一批歸國人員中出現較多確診病例時,4月11日,總理哈桑·迪亞卜要求內閣對撤僑第一階段情況進行總結和評估,酌情暫停撤僑航班一到兩周。4月14日,外交部長納西夫·希提表示,考慮到飛機數量、國內接收保障能力和醫療專家意見,推遲第二階段撤僑,並向滯留在外的黎巴嫩留學生發放總計100萬美元的補助金。

目前,第二階段撤僑行動已重啟,「閉環」輸送保障防控。4月下旬起,滯留賽普勒斯、沙特、法國、奈及利亞、剛果、埃及、哈薩克斯坦、象牙海岸等國的公民陸續回國。所有歸國人員均被「閉環」輸送到定點酒店進行隔離並檢測,有效實現了歸國人員的疫情防控。

中下層民眾:生活處境愈發艱難

多年的戰後重建讓黎巴嫩政府背負大量債務,財政連年赤字。2018年其公共債務餘額852億美元,約是GDP的1.5倍,財政赤字65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9年黎巴嫩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青年失業率達到37%,整體失業率達到25%,中下層民眾的生活分外困難。

1990年代以來,黎巴嫩一直以旅遊業和服務業為主,服務業佔GDP的70%左右,尤其是銀行服務業,而政府對於農業和工業重視不足。旅遊業和服務業的發展與安全息息相關,疫情這一非傳統安全因素讓黎巴嫩經濟再次受到重創。一方面,以此為業的眾多中下層民眾收入堪憂;另一方面,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下依賴進口、自身生產體系不健全的特點導致舉國封鎖之下其國內供應出現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黎巴嫩經濟萎縮將達到12%,僅次於委內瑞拉和查德,這與其經濟結構也有一定關係。

的黎波裡市街頭的遊行抗議者

疫情暴發以來,政府也在民生保障層面做過一定努力,免費發放口罩,提供物資援助,推遲繳納電信費用,加強物價監管,發放消費券;也計劃通過貸款等方式為企業提供資金援助以降低下崗率,建立社會援助基金會幫助失業或受疫情影響的工人,並且打算更新勞動法案以完善危機處理機制;甚至鼓勵民眾臨時自行種菜,自行飼養家禽,實現自給自足。

但是相對於長期以來民眾因經濟結構失衡、社會保障缺位、社會貧富差距大而產生的不滿,疫情中的各項保障不過是杯水車薪,難以從根本解決上問題,中下層民眾們一次次不顧疫情走上街頭遊行抗議,背後映射的是其生活處境的愈發艱難。

難民:病毒是難以承受的時代之灰

半個多世紀以來,沙姆地區(編註:一般包括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難)的持續動蕩不安使難民成為地區國家難以避開的問題。

黎巴嫩的難民主要來自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根據近東救濟工程處及黎巴嫩當局註冊備案的數據,截至2013年在黎巴勒斯坦難民約44萬人;據聯合國難民署報告,截至2016年底在黎敘利亞難民已超過100萬。難民營人口密集、衛生條件難以保障,成為疫情「雷區」,一旦踩爆,後果難以設想。

黎巴嫩政府積極與多方合作,採取措施對難民營進行防控。4月7日,總理哈桑·迪亞卜會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駐黎代表,討論黎境內難民問題和辦事處的防疫援助。同日,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長阿斯瑪爾主持召開新冠疫情防控專門委員會會議,討論難民營防疫問題。4月23日,公共衛生部長哈馬德·哈桑接見聯合國駐黎特別協調員、近東救濟工程處駐黎辦事處主任、世衛組織駐黎代表和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代表,就如何協調國際組織與衛生部之間的合作展開討論,共同制定高效、透明的防控策略。

4月24日,公共衛生部長哈馬德·哈桑在巴勒斯坦駐黎大使阿什拉夫·達布爾的陪同下,視察出現5例確診病例的巴勒貝克市巴勒斯坦難民營,呼籲難民提高危機意識,自覺佩戴口罩。5月5日,阿卡省省長呼籲市政當局和工會在各敘利亞難民營採取相應防護措施,聯合安全部隊做好疫情監控。

黎巴嫩南部城市敘利亞難民以未完工的建築物為庇護所

但是對於難民群體來說,疫情帶來的影響已為其生活蒙上陰影。難民大多是自由職業者或者臨時工,原本黎巴嫩脆弱的經濟已經使他們求生艱難,而疫情下的停工限行,讓難民失去了本就微薄的收入,很多家庭只能靠難民署接濟生活。

聯合國難民署工作人員在接受《移民消息》採訪時表示,疫情期間有部分敘利亞難民因難以滿足家庭生活需求和受到區別對待而自殺。或許對於難民來說,新冠病毒這粒時代之灰,是更難以扛起的大山。

雖然目前黎巴嫩疫情已基本可控,但是歸國人員防控、中下層民眾保障及難民營防控仍是影響疫情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疫情向經濟、社會生活投下的巨大陰影短時間內還無法褪去,要在疫情結束後恢復正常生產生活,政府後續還要做更多工作,道阻且長。

(作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誰是黎巴嫩疫情的元兇:貧窮,難民還是美國?
    此外,這個國家還湧入了150萬敘利亞難民、50萬巴勒斯坦難民,以及大量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難民。大量的難民不僅正在拖垮這個國家的財政,還使防疫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這樣一個正面臨嚴重危機的國家,新冠病毒的到來,將意味著什麼?
  • 疫情!難民!制裁!2020黎巴嫩舉步維艱...
    政府的加稅計劃更是讓當地的居民苦不堪言,成千上萬的民眾開始聚集抗議遊行示威,抗議者要求政府辭職、組建新的技術專家型政府等。10月29日,總理哈裡裡宣布辭職。次日,總統奧恩接受哈裡裡辭呈,並要求其政府作為看守政府繼續履行職責,直至新政府組建。
  • 黎巴嫩民眾慶新年鳴槍意外致死敘利亞難民
    【新華社微特稿】黎巴嫩媒體2021年1月1日報導,該國一些民眾鳴槍慶祝新年,流彈意外導致一名敘利亞難民死亡。據黎巴嫩國家通訊社報導,黎巴嫩東部巴勒貝克一處難民營內,一名敘利亞婦女「因被流彈擊中頭部死亡」。
  • 大爆炸發生後,我和黎巴嫩難民一起生活
    黎巴嫩生活著數量龐大的難民,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黎巴嫩的難民人口有150多萬,其中20萬難民生活在貝魯特。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又先後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貝魯特大爆炸的衝擊,黎巴嫩人的生活遭受重創。對於更加脆弱的難民來說,生活更加難以為繼。
  • 黎巴嫩印象:歷史悠久,教派複雜,難民眾多
    穆斯林民眾,特別是什葉派,強烈要求政治改革,分享更多政治權利和經濟權益。據一些國內專家的分析,黎巴嫩真主黨是阿拉伯世界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伊斯蘭什葉派政治組織。它誕生於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打擊巴解武裝的1982年,具有三重身份:反對以色列的軍事抵抗組織、合法主流政黨和社會福利組織。它代表了什葉派的強勢崛起,改變了國內政治格局。
  • 白衣執甲為蒼生——全球抗疫戰場醫護人員群像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白衣執甲為蒼生——全球抗疫戰場醫護人員群像  新華社記者韓墨 商婧 楊天沐  歷史上,  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戰場上,他們義無反顧衝在一線。人們或許不知道他們的名字,甚至看不到被護具遮住的面龐,但他們白色的外衣、堅定的目光和拼盡全力的樣子,在人們心中永不磨滅。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白衣戰士。  勇敢逆行擊疫魔  疫情肆虐全球,號角已然吹響。
  • 黎巴嫩留學生出版「武漢戰疫日記」
    楊航與他的中文版紀實書籍。  「謹以此書獻給:新冠肺炎疫情的所有受害者,受到新冠病毒和種族主義病毒影響的每個人,每一位真相的守護者,全體武漢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堅持與之鬥爭的人民。」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定量經濟學專業的黎巴嫩籍博士生Adham Sayed(中文名為楊航)剛剛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書籍《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
  • 黎前外長警告馬克龍:若黎巴嫩崩潰,數百萬難民將逃往歐洲
    阿拉比亞電視臺8月6日消息,黎巴嫩最大政黨之一自由愛國運動(Free Patriotic Movement)領導人、前外交部長吉卜蘭·巴西勒(Gebran Bassil)警告法國總統馬克龍稱,如果黎巴嫩崩潰,數百萬難民將逃往歐洲
  • 中東觀察︱疫情封鎖與貨幣跳水之下:黎巴嫩的「反銀行示威」
    今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讓黎巴嫩在三月中開始進入全國居家封鎖狀態,至今已經兩個月據統計每個月黎巴嫩損失25億美元,不僅令沉重的黎巴嫩經濟雪上加霜,以及貨幣急遽貶值導致物價飆漲,更令許多民眾遭遇無法工作又面對物價上漲的雙重困境,憤而在疫情看似稍緩時不顧禁令走上街頭。
  • 全球抗疫24小時丨多國先後宣布發現變異新冠病毒 日本自28日起全面...
    黎巴嫩看守政府衛生部長哈馬德·哈桑表示,黎巴嫩發現首例感染變異新冠病毒的病例,這名病例是一名從英國飛抵黎巴嫩的乘客。當地時間25日,愛爾蘭方面確認該國已經檢測出了此前在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同一天,法國衛生總署表示,法國境內當天確認發現首例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為一名居住在英國的法籍男性。
  • 纏繞歐洲十年的難民危機 碰上疫情天災危上加危
    難民潮促成右翼狂派 除了歐洲難民危機在接收國當地引發的社會經濟矛盾,在政治上,不少右翼民粹政黨近年來相繼迭起,譬如德國另類選擇黨(AfD)
  • 外媒:一難民在黎巴嫩槍擊「慶祝」活動中死亡,4架...
    【環球網報導】綜合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阿拉伯新聞網等多家外媒1月2日消息,跨年夜,黎巴嫩多地出現「慶祝新年」的槍擊活動,導致一名敘利亞難民死亡,4架飛機受損。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推特網友的說法稱,受疫情影響,黎巴嫩民眾被禁止舉行新年慶祝活動,因此一些人選擇了開槍慶祝2021年的到來。黎巴嫩媒體也表示,該國多個城市發生零星槍擊事件。據報導,向空中開槍的人大多住在黎巴嫩貝卡省以及首都貝魯特的一些社區和郊區等地。
  • 本幣今年貶值80%,一半黎巴嫩人陷入貧困,貝魯特港口大爆炸令黎經濟...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 者丨師琰編 輯丨和佳外科醫生、貝魯特拉菲克·哈裡裡大學醫院執行長阿比亞德(FirassAbiad)和他的同事們一夜未眠,把所有情緒放在一邊,在急診室裡一刻不敢停歇地搶救傷員,並安排從被損毀醫院轉入的病人
  • 環球深觀察丨從歐洲到中美洲 美國政策加劇全球難民危機
    難民問題如同歐盟一道難愈的傷痕,時刻考驗著歐洲的團結。當地時間9月9日,希臘最大難民營——位於萊斯沃斯島的莫利亞難民營發生大火,大火幾乎燒毀了整個難民營,超過12000名難民被迫撤離。經警方調查,故意縱火的六名嫌疑人是來自阿富汗的難民。原因是營內暴發的疫情導致感染激增,引爆了他們積蓄已久的不滿。
  • 同觀·德國|荊棘載途:巴伐利亞選舉折射歐洲政黨的難民之困
    聯盟黨內部在難民問題上的分歧始於2015年難民危機之初,位於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州成為大批中東和非洲難民進入德國的主要門戶,而由難民引起的社會融合和治安問題也深深地波及了這裡,導致該州的反移民情緒高漲,加之應對難民危機曠日持久,耗時耗力又耗財的難民融合問題,已成為德國以及歐盟成員國之殤,民眾逐漸懷疑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對主張反移民的政黨青睞有加。
  • 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求法國再次託管
    撰文丨南喬編輯丨餘青宇2750噸被扣押的硝酸銨存放在黎巴嫩貝魯特港區6年,政府卻沒派任何專業人士處理這些危險物,結果導致本月發生大爆炸。黎巴嫩民眾的憤怒據中國青年網報導,自從爆炸發生後,黎巴嫩首都到處都是反對當地政府的遊行隊伍,這也是民眾對絕望現狀表示的不滿。各處政府大樓更是遊行人民攻擊的主要對象。當地政府對這場巨大災害的發生顯然要負上極大的責任,但黎巴嫩人民憤怒的原因卻不僅如此。
  • 黎巴嫩:曾是中東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卻因接收難民陷入戰亂
    中東地區有許多國家常年處於戰亂之中,對普通民眾而言,戰爭給他們帶去的只有傷痛與煎熬;但對國家來說,戰爭極有可能導致國家的傾頹,特別是許多中東地區的國家,有不少都因為戰爭一夜從繁華至極走向風雨飄搖,對他們而言,和平是最可貴的東西。
  • 耗時9個月 黎巴嫩完成組閣
    耗時9個月 黎巴嫩完成組閣鄭昊寧黎巴嫩新一屆政府內閣1月31日組建完成。薩阿德·哈裡裡第3次出任總理,就組閣耗費時間過長向民眾道歉。新內閣組成後,一些民眾在首都貝魯特點燃煙花慶祝;不少人在街頭集會,以示對哈裡裡的支持。【各有斬獲】黎巴嫩內閣秘書長弗拉費爾說,新內閣涵蓋黎巴嫩所有主要政治派別。與上屆內閣相比,黎巴嫩真主黨支持的部長人數增加。
  • 德國右翼政黨崛起:難民只是催化劑,教育制度加劇了社會分隔
    過去一兩年來大量難民的湧入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過程,卻遠不是其根本原因,這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根源,經濟全球化與社會福利政策等在某種程度上都助推了這一過程;而在德國,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教育與培訓體系的結構與制度安排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 回眸2020⑨|大爆炸後的黎巴嫩「傷痕」難愈
    然而,黎巴嫩國內政治極不穩定,政府力量薄弱、腐敗問題叢生。在民眾的抗議聲浪下,黎巴嫩抗擊疫情和恢復經濟仍面臨困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該國政治和社會狀況「積重難返」?在新的一年,黎巴嫩人民又將何去何從?首都爆炸案引發政壇「地震」在黎巴嫩,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首都貝魯特。去年8月的爆炸案發生地點距離貝魯特市中心——該國議會大樓附近僅2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