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我所經歷的「運十」客機的研製和「下馬」

2020-12-16 上觀

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徵程。今年,改革開放走到了40年,中國已經從過去那個現代化的「遲到國」變為現代化的「實踐中心」,從當年經濟面臨崩潰的「欠發展國家」,成長為「最有活力的新興經濟體」,民族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

 

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回顧改革開放初期那段崢嶸歲月,至今令人心潮澎湃。我於1961年進入哈軍工航空工程系,今年已經76歲。作為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一名退休工程師,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我一直沒有離開航空工業。可以說,我親眼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我經歷了中國多個飛機的研製工作,印象最深刻的還屬「運十」客機的研製。「運十」客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

 

大家懷著極大的熱情,不分晝夜工作

 

1970年7月中旬,毛澤東主席視察上海時說:「上海的工業基礎這麼好,可以搞飛機嘛。」8月21日,國家計委、中央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原則上批准了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提出的《關於上海試製生產運輸機的報告》,任務定名為「708工程」,飛機代號「運十」(Y-10)。

 

「運十」飛機的工程目標是為國家領導人研製出國訪問的專機,為在國際外交場所樹立中國的大國形象。最初確定以轟—6轟炸機作為基礎改型設計的研發思路。在上海方面要搞「大飛機」的指示傳達到西飛以後,後來的「運十」總師馬鳳山提議大型運輸機雖然以轟—6為基礎,但不一定完全仿照,「運十」也由此成為了中國第一架按英美適航條例設計的國產飛機。

 

在毛主席要研製大飛機的號令下,我們於1972年初從三線來到上海,當時的設計基地就是龍華機場的候機樓。上千人的設計隊伍來自全國各地,大家都懷著極大的熱情不分晝夜地工作,硬是將一個110噸級的民用飛機——「運十」研製成功,並送上了祖國的藍天。從設計第一張圖紙到試飛上天,僅用了八年時間。更值得驕傲的是,整架飛機幾乎百分之百的國產化。我想這是創造了歷史的!

 

今天我們回憶這段歷史時,不能忘記那些當年為一線戰鬥、如今已經去世的戰友,他們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矢志不渝地獻身中國航空事業。我們的總師馬鳳山長期從事技術領導工作,將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他在「運十」試飛成功後不久就去世了。

 

在「運十」飛機研製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同志都是在長期加班加點中度過的。食堂師傅給我們晚上加班的同志每人準備一碗麵條,吃完了接著再幹。很多人通宵達旦。

 

當時的設計條件十分艱苦,連辦公用地都不夠,很多同志就鑽到大的貨櫃裡畫設計圖。單身的設計人員在十幾人、幾十人住的大房間裡睡覺,蚊子到處飛,回到宿舍就只能鑽到蚊帳裡休息。

 

當時我和我的愛人一起到上海參加研製工作,那時她已經懷有身孕,組織上照顧我們,給我們分配了一個廢棄的配電間住,這在當時已經是最好的了。

 

「運十」是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國際地位的偉大創舉

 

1980年9月26日,「運十」飛機終於在上海首次試飛成功。

 

試飛當天上午,當「運十」飛機在跑道上安全著陸的那一剎那,人人都熱淚盈眶。那一時刻,沒有人感到自己吃了多少苦,所有人心裡都充滿了甜……

 

「運十」飛機首次試飛成功後,又進行了研製試飛和轉場試飛,先後飛抵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並多次飛往西藏執行救災任務。

 

「運十」的成功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讚譽。當時的外電評論說:「在得到這種高度複雜技術後,再不能視中國為一個落後國家了!」當時的波音公司總裁稱讚:「你們畢業了,我們也畢業了,我們只不過比你們早畢業幾年。」可以說, 「運十」是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國際地位的偉大創舉。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在當時極難取得的成果——「運十」卻被宣布下馬,「運十」飛機研製計劃終止。此後,我們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磨難。「運十」下馬,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科研經費也隨之中斷,廣大的科研人員甚至拿不全自己的工資,被迫無奈大家只能到處打工。在這段時間內,我們為社會各行業設計了各種設備數百項。有的同志甚至還設計過交通圖,從事過賣西瓜的行當。

 

在這最艱難的時刻,我們沒有忘記要研製國產大飛機的歷史使命。我們在堅持民品生產的同時,還組織了相當的力量堅持飛機研製的方向,沒有科研經費就用民機生產的費用來補貼。我們始終堅信,總有一天會重新開始為中國的民機研製貢獻力量。

 

民機產業的新時代終於到來

 

這樣的一天終於到來了。

 

2002年,ARJ21項目經國務院批准立項。隨著ARJ21新支線客機研製工作的啟動,那批在「運十」飛機研製中保留下來的骨幹力量,又在新的戰壕上繼續奮鬥了。

 

與此同時,大量的新生力量也加入了研製隊伍。這種新老結合的隊伍,打開了民機研製的新局面。

 

然而,ARJ21支線客機的研製進展並不順利,過程周折頗多,以至於ARJ21數次被宣布推遲交付。之所以研製過程波折,既有技術上經驗缺乏的原因,也有對國際標準適應性的問題。

 

ARJ21是我國按照國際標準研製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飛機,國際民航規章對研製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設計標準和更高的產品質量要求。研發人員長期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終於在2008年11月28日迎來了ARJ21-700飛機成功首飛。

 

首飛當天,天氣晴好,萬裡無雲,上千名中外嘉賓出席了在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試飛場舉行的ARJ21-700飛機首飛儀式。ARJ-700飛機101架機轟鳴著滑行、加速,輕盈地騰空而起,全場所有人屏住呼吸,既激動又期盼……隨著飛機平穩降落在跑道上,全場一片沸騰,大家振臂高呼,許多人臉上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AJR21-700飛機的成功首飛,標誌著我國飛機研製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國航空發展史上重要的裡程碑。通過ARJ21飛機研製,我國走完了噴氣支線客機設計、製造、試驗、試飛的全過程,攻克了一大批重大試驗課題,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技術,並鍛鍊培養出了一大批信念堅定、甘於奉獻、勇於攻關,敢打硬仗的民機人才隊伍,也為C919大型客機項目的順利推進開闢了道路。民機產業的新時代終於到來!

 

黨中央英明決定,將大飛機的研製和發展作為我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並確定了上海作為民機基地的歷史性地位。繼ARJ21支線飛機之後,C919幹線客機已經在去年5月首飛成功。首飛成功後,C919轉入適航取證階段,這意味著其距離面向市場更進一步。

 

去年9月,中俄聯合遠程寬體客機正式命名為CR929,CR929的研製工作也已經全面展開。根據研製經驗,從項目啟動到實現首飛,預計需要7年左右時間。到實現產品交付預計需要10年左右時間。這三個型號研製成功將令我國成躋身世界民機製造強國。

 

回顧過去的幾十年,我國民機研製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過程。如今在幾代航空人的奮力拼搏下,民機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未來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國家已經意識到中國航空工業(尤其是民機產業)需要連續穩定的發展,並給予了民機研製政策上大力的支持,中國航空事業的振興指日可待。

 

 

(本文來自上海市委老幹部局組織開展的「老同志講述申城改革開放故事」活動,作者系中國商飛公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退休幹部,原六四〇所所長、黨委書記,文章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相關焦點

  • 回顧運十下馬:銷毀資料和生產線太令人痛心
    原標題:太令人痛心,回顧運十下馬—— 運十本應維持小批量生產試飛,銷毀資料和生產線犯了大錯作者:候知健運10這個充滿了爭議的項目,它在當年確實不應該量產、並交付民航使用;但也絕不應該下馬,而因該作為鍛鍊大飛機研製隊伍、探索大飛機各方面技術需求的項目,以驗證機平臺的身份,維持最低程度的生產數量和持續飛行、試驗。一:運10材料工藝水平和波音707差距很大,設計、實驗極不完善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運10雖然意義重大,但它突破不了我國的工業能力基礎限制和基本的科學工程發展規律。
  • 五千萬條褲子換的運10客機被迫下馬,回顧那些年中國下馬的武器
    1967年開始,蘇聯陳兵中國北部邊界,甚至妄圖通過「核訛詐」來迫使我國屈服,此事對640工程研製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實際上反導攔截彈已基本研製成功,但由於戰術指標和研製經費過高,脫離了國內科技和經濟水平的實際情況,而且試驗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新情況。1982年,640項目下馬。除保留雷射破壞原理和核電磁脈衝技術兩項課題外,其餘所有研究全部停止。
  • 報告披露運十下馬原因 復飛是開發大飛機捷徑
    民航部門態度決定運十下馬  路風在他的《報告》中認為,運十下馬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大教訓。  據他介紹,1981年1月,民航總局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提交《對國產運十飛機的幾點看法》,明確表示不會購買運十。理由是「水平不夠先進、還有不少重大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及缺乏足夠的資料對其技術經濟性能給予恰當的評價」等。
  • 從運十下馬到C919首飛成功
    1970年8月,集中力量專門研製國產大型客機的708計劃正式確定。運十的總工程師是馬鳳山,他的團隊對原轟6進行了果斷的技術創新,提出了新設計方案,向國產飛機發起技術總攻關。1971年12月,發生了一件意外空難,一架巴基斯坦的民航客機在中國新疆不幸墜毀,這很不幸。但這是一架波音707,殘骸被中國研發人員拉了回來,其中的參考價值,情報價值簡直是從天下掉下來的。
  • 值此「運十」下馬三十一周年之際 再度回望其研發歷史
    1985年,「運十」宣布下馬,距離今年已經過去了三十一個年頭。當年,中國「運十」大飛機研製工程經毛澤東主席決策,於1970年8月上馬,又稱「708工程」。出於物質和技術力量的優勢,該工程主要放在上海,同時全國許多地方和單位也都參與其中。
  • 「運十」項目被擱置 拋棄自主大型客機產業
    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的一個角落裡,孤零零地停著一架外形獨特的大型噴氣客機,它已經25年沒有升空。這個曾經承載著一代人「大飛機」夢想的運十項目,在上世紀很快地崛起又迅速地銷聲匿跡。  運十項目被擱置的原因很複雜,但這項決策讓中國的航空事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當年啟動的072大型運輸機工程孕育的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於2013年1月首飛,2016年7月裝備部隊,隨後啟動的純國產幹線客機——C919也在2017年5月完成首飛,目前已有兩架原型機在試飛取證,而30多年前,中國也曾研製過一種劃時代的大飛機——運-10,則引發廣泛爭議,它的下馬究竟可不可惜?
  • 運十的研製與下馬:3000萬資金缺位導致項目擱置
    但1983年10月,由於繼續研製所需要的3000多萬元資金無法落實,「運10」項目被擱置,自主研發之路受挫……天空中曾有運十的影子技術換市場的教訓1996年,波音兼併麥道。 3月19日,各大報紙和網站顯著位置刊登了這樣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國務院批准大型飛機立項,同意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儘快開展工作。 「研製大型飛機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全國人民多年的願望。我國航空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發展大型飛機的技術和物質基礎。
  • 大型飛機運十:國人永遠的痛
    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的一個角落裡,孤零零地停著一架外形獨特的大型噴氣客機,它已經15年沒有升空(1984年國家財政停止撥款、1985年2月被迫停飛),它就是時至今日僅存的一架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四發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飛機,它的性能和技術水平大體相當於當時美國已研製成功的波音707。
  • 「運十」的前世今生
    運十總設計師、全程參與運十研發的程不時教授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1970年8月21日,國家計委、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向上海市下達了大型旅客機及其發動機的研製任務,此即運十飛機。工程按國家任務正式下達的年、月命名,代號「708工程」。  1980年9月26日,上海大場機場,一架最大起飛重量達110噸的銀色四發噴氣式客機騰空而起。
  • 值此我國民用大型客機C919試飛成功之際, 回望運十研發歷史
    2017年5月5日,我國首架國產民用大型客機C919開啟了它的首次藍天之旅,這標誌著我國民用航空領域的一次重大跨越。在這個值得慶賀的日子裡,讓我們再度回望「運十」的研發歷史:當年,中國「運十」飛機研製工程經毛主席決策,於1970年8月上馬,又稱「708工程」。
  •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在我國民用航空史上,我國一共研製過兩款中大型客機,它們分別是今天還在試飛的C919,150座級單通道窄體客機和早已經下馬的運10大型噴氣式客機,我們這裡要為大家特別提一下,大型客機一般是指載客量大於100人的客機。
  • 運-10下馬竟有這種秘聞,為何重點投入的項目被下馬
    那麼全場體型最大的兩架飛機,當屬兩架嶄新姿態的運-20。還要進行飛行表演。運-20是我國大飛機研製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創建戰略空軍的法寶。 多年後,歐洲空客已經成為挑戰美國波音的巨人,但咱們的大飛機產業卻因運-10的下馬不得不重新開始。
  • 運10客機一定要下馬嗎?堅持下來運20也不會這樣累,C919會提前
    目前,我國正在推進三型客機的研製和運營計劃,其中ARJ21已交付38架,在國內多條航線上運營,C919正在進行最後階段的試飛,預計2021年到2022年可以服役,而CR929則有可能去掉R,成為中國單獨研製的雙通道寬體大客機,相當於A330級別。
  • 從運10到C919,中國大飛機經歷了多少磨難?
    號任務的基礎上,又新增了研製遠程轟炸機的12號任務,研製和生產工作由603所和西安飛機製造廠承接。同年,中央軍委、國家計委向上海市下達了研製大型客機的708工程,並成立飛機製造公司:飛機設計由640所牽頭;總裝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5703廠;發動機製造放在上海發動機製造廠;起落架製造在118廠;雷達製造在上海無線電二廠。1971年林彪墜機後,10號任務和12號任務相繼擱淺,與708工程三者合一,在全國大協作的模式下開始了國產大飛機的研發。
  • C919試飛 此前的運10為何最終難逃下馬命運?著實令人惋惜
    三生三世 2017年5月5日,我國自行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正式試飛,當其一飛沖天令國人振奮的時刻。很多人不禁想起了當年的運10大型飛機,對比現今的C919,除了興奮之外,更多的人是一聲嘆息。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我國當時能夠把握住運10,很可能現今的大型客機市場就有我國的重要份額。
  • 轟油-6,自主研製和國外引進同步,運-10下馬後的無奈選擇
    新世紀大空軍,自從殲-20、直-20、運-20系列新時代機型問世之後,空軍一夜之間似乎已經成為不可忽視力量。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們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殲-10、直-9、運-9等,雖然看起來都是國產自主研製,但是大部分機型還是建立在模仿改進基礎之上。
  • 鮮為人知的「運-6」研製揭秘 國產運輸機下馬最早型號
    熟悉中國國產運輸機發展的網友們,對運-5、運-7、運-8、運-9、運-9,乃至運-10大型噴氣式客機的型號研製、系列改進都非常熟悉,但經常也會有網友提出一個疑問,在中國「運」字頭的飛機序列中,為何偏偏少了運-6這個型號呢? 這個話題,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中國進口前蘇聯的伊爾-14飛機說起。
  • 渦扇8發動機接近成功 但因運10飛機下馬而夭折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研製運10型大客機時,就著手研製為其配套的渦扇8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且空中試驗取得成功,但後因運10型飛機下馬而夭折。大家都知道,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業是從上世紀50年代起步的,至中蘇關係破裂,已能仿製多種型號的蘇式發動機,包括渦噴發動機、活塞式發動機,唯獨沒有渦輪風扇發動機,這是因為當時蘇聯發展此類發動機也是剛剛起步。
  • 「運十」悲劇:誰出賣了祖國?
    我每每有不可名狀的憂慮。答案是簡單的,也是複雜的。站在「運十」面前,我總覺得往事並不如煙。  1970年代,我有幸參加了我國第一架噴氣式客機「運十」的總裝。1980年,「運十」首次試飛成功。此後「運十」飛北京,飛廣州,飛昆明,飛烏魯木齊,7次跨過喜馬拉雅山,往返拉薩。  後來有關方面決定,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組裝MD-82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