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十的研製與下馬:3000萬資金缺位導致項目擱置

2020-12-16 網易軍事

經過164次複雜的實驗,1980年,一架我國擁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客機出現在人們面前,使「運10」成為中國第一架按英美適航條例設計的國產飛機。

機體國產化率100%,除發動機向國外採購配套外,航電和機械系統國產化率超過96%。波音一位副總裁看了飛機之後說:「如何研製大型噴氣式運輸機,你們畢業了,我們只不過早畢業幾年而已。」

美駐華空軍武官親自參觀「運10」之後說:「凡是熟悉波音飛機的人,站在機艙門前看一眼就明白,『運10』不是波音飛機的複製品,機翼構型明顯不同。」

那些數據顯示著「運10」的飛行紀錄:最遠航程8600公裡,最大時速930公裡,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高飛行升限超過11000米。最值得稱道的是,該機還在被稱為「空中禁區」、「死亡航線」的西藏,連續7次試飛。

但1983年10月,由於繼續研製所需要的3000多萬元資金無法落實,「運10」項目被擱置,自主研發之路受挫……


天空中曾有運十的影子

技術換市場的教訓

1996年,波音兼併麥道。幾個月後,波音斷然宣布關閉麥道90生產線,上海的麥道生產線僅裝配了兩架而收場,成為最大的冤大頭項目。

1992年的合資項目從幹線轉向支線,提出100座的AE-100項目。初衷是請一個「洋教頭」提供技術支援,以中方為主體,來發展我國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民用飛機。「第二步」計劃似乎眼看就要實現。但談判中,外方最後攤牌要求收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並稱其為「入門費」。中方無力承擔。

「中國人要造自己的大飛機!」

3月19日,各大報紙和網站顯著位置刊登了這樣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國務院批准大型飛機立項,同意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儘快開展工作。

「研製大型飛機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全國人民多年的願望。我國航空工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發展大型飛機的技術和物質基礎。自主研製大型飛機,發展有市場競爭力的航空產業,對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帶動科學技術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現代化步伐,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要不要造大飛機?能不能造大飛機?怎樣造大飛機?當業界存在的諸多疑慮和爭論變成越來越強烈、越來越統一的共識時,當承載著航空人近30年的夢想終於變成國家意志付諸實施時,回顧中國航空工業那段難忘的歷史更顯得彌足珍貴……

令人難忘的「處女飛」

鏡頭還是回放到1980年9月26日清晨,上海市北郊的大場機場。

太陽尚未升起,遼闊的機場卻是密密匝匝的人群,萬餘雙眼睛鎖定在機庫大門。甲蟲般的牽引車緩緩牽出一個龐然大物:流線型的機頭抹著清晨的朝霞,駕駛艙的前風擋玻璃,就像一雙大眼驚奇探望著外面的世界,渾圓的機身如同隧道開出的一列火車,高大機尾上則閃耀著巨大的五星紅旗和一個醒目的紅色標記———Y10。

她叫「運10」,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客機,也是中國歷史上造出的最大飛機。

全場的呼吸屏住了。

「運10」的「處女飛」沒有令人失望,啟動 發動機之後,開始在跑道上滑跑、加速,剎那間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如同大鵬展翅,輕盈自如。

機場上萬工作人員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那天,機場播放的是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在人頭攢動的參觀者中,甚至有剛下手術臺不久的工程師,身上掛著輸液的吊瓶,執意要看為之奮戰10年的「運10」試飛。

「一支來自五湖四海的隊伍,還沒來得及『排練』就被歷史匆匆推上舞臺,以敏捷而穩健、整齊的步伐,一炮打響,成功上演了一出威武雄壯的大戲。」已經作古的「運10」總設計師馬鳳山,生前曾這樣評價中國自主研製大型飛機的道路。

全國為之沸騰……

「708」的艱辛十年

34年前,在上海郊區,中國開始了一項代號為708的工程———製造自己的大型噴氣客機。那時,國家領導出訪國外,都是乘坐租賃的外國航空公司飛機,外界評論中國「尚未進入噴氣時代」,是「一隻沒有翅膀的鷹」。

1970年8月,國家正式下達文件,這項工程便被以文件下達的年月命名為708工程。來自全國航空工業300多個單位的各路精英被調集參與研製任務,以後該機被命名為「運10」。

「運10」是我國飛機設計首次從10噸級向百噸級衝刺,這種量級的放大和跳躍會出現「尺度效應」,需要重新找到解決的途徑。許多結構和系統,甚至概念和方法都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

當時,世界噴氣航空技術已經誕生了約15年,各種相關技術都落入設計者的視野。「運10」設計的飛行時間大部分在高亞音速區域,而當時只有前蘇聯的「圖104」、歐洲英國的「三叉戟」和美國的波音飛機能達到這個速度。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回憶當時的研製工作說:「這是個充滿創新意識的過程。大家把三個設計方案,全攤在桌上,互相討論,對比分析,博採眾長,為我所用。」

擇優選定世界航空技術手段為我所用,既需要有放棄、否定的勇氣,還需要駕御、消化它們的智慧,實現新的「工程綜合」。

例如在發動機的安裝方式上,設計人員首先否定了蘇式翼根式布局,然後手工製作出1∶1的全尺寸木質樣機,按英國的尾吊式和美國的翼吊式進行風洞試驗,最後選定翼吊式。實踐證明,這個布局後來成為世界的主流布局,直至21世紀新開發的飛機仍然採用這個布局。又比如飛機的翼型,大家把當時能獲得的蘇聯、歐洲和美國的翼型都放到風洞中試驗,最後比較了試驗數據,為「運10」選擇了最合適的翼型。

不過,這種創造性的研製方法也遭到了一些嘲笑和質疑:在發動機安裝方式上,有些人強烈要走蘇聯「圖104」的路線,選擇美式就是「膽大妄為」;有人譏笑翼型是英國的三叉戟。

但是,程不時認為,翼型作為一種工程研究的基本成果,各國都可以挑來利用。如果按照嘲笑者的邏輯,因為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是圓的,中國就必須做成方的;福特造的汽車是四個輪子,中國只有造出五個輪子才是民族的。而事實上,整個20世紀內,中國所有飛機使用的翼型,從來沒有使用「李時珍翼型」或「祖衝之翼型」等純民族品牌的翼型。

種種分歧概括起來,無外乎兩種思路:一種是「仿製論」,認定一個意識形態,不顧技術分析和試驗數據,主張不動腦筋地照抄蘇聯飛機,複製出中國的「圖104」。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陳磊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運十」項目被擱置 拋棄自主大型客機產業
    這個曾經承載著一代人「大飛機」夢想的運十項目,在上世紀很快地崛起又迅速地銷聲匿跡。  運十項目被擱置的原因很複雜,但這項決策讓中國的航空事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讓中國大飛機項目的研發進程至少停滯了20年。」運十總設計師、全程參與運十研發的程不時教授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 報告披露運十下馬原因 復飛是開發大飛機捷徑
    中國曾擁有自己的大飛機與波音、空客鼎足而立但擱置20餘年 中國與航空強國差距拉大(圖)  運十擱淺《報告》披露下馬原因  今年重啟大飛機計劃由國務院主抓  運十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稱但是,這樣一個為世人尊崇的項目卻在1985年因「缺3000萬元經費支持」而被迫下馬。  「運十下馬是一大教訓。」國務院大飛機專家論證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路風在其撰寫的《中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認為。  「如果在運十飛機平臺上搞大飛機,無異於選擇一條捷徑。」當年運十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接受《法制晚報》採訪時表示。
  • 「運十」的前世今生
    這個曾經承載著一代人「大飛機」夢想的運十項目,在上世紀很快地崛起又迅速地銷聲匿跡。  運十項目被擱置的原因很複雜,但這項決策讓中國的航空事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讓中國大飛機項目的研發進程至少停滯了20年。」運十總設計師、全程參與運十研發的程不時教授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 【鉤沉】我所經歷的「運十」客機的研製和「下馬」
    我經歷了中國多個飛機的研製工作,印象最深刻的還屬「運十」客機的研製。「運十」客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 大家懷著極大的熱情,不分晝夜工作 1970年7月中旬,毛澤東主席視察上海時說:「上海的工業基礎這麼好,可以搞飛機嘛。」
  • 回顧運十下馬:銷毀資料和生產線太令人痛心
    原標題:太令人痛心,回顧運十下馬—— 運十本應維持小批量生產試飛,銷毀資料和生產線犯了大錯作者:候知健運10這個充滿了爭議的項目,它在當年確實不應該量產、並交付民航使用;但也絕不應該下馬,而因該作為鍛鍊大飛機研製隊伍、探索大飛機各方面技術需求的項目,以驗證機平臺的身份,維持最低程度的生產數量和持續飛行、試驗。一:運10材料工藝水平和波音707差距很大,設計、實驗極不完善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運10雖然意義重大,但它突破不了我國的工業能力基礎限制和基本的科學工程發展規律。
  • 從運十下馬到C919首飛成功
    首飛時間持續1個多小時,飛機巡航高度約為3000米,巡航速度約為300公裡/小時。首飛任務完成後,飛機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運十,悲劇英雄1981年1月,當時的民航總局就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打了個報告-《對國產運十飛機的幾點看法》,事實上等於告訴中央,民航不會採購運十客機,那怕你成功試飛N次。6月份上海市和三機部也向中央政經領導小組寫報告,建議繼續開展運十研製,但沒有得到答覆。
  • 五千萬條褲子換的運10客機被迫下馬,回顧那些年中國下馬的武器
    而是科學家根據前代裝備的使用特性不斷改進創新研製出來的。有些裝備為人孰知、枝繁葉茂。但有些裝備從立項研製到被迫下馬,都不為人所知。但就是這些下馬的裝備,對後來某些重要軍備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反導先鋒-640工程(承上啟下)640工程是我國在上世紀60年代開發的洲際飛彈防禦系統。因國家在1964年下達這個研製命令,所以被稱作「640工程」。
  • 中國飛機專家:「運十」項目下馬源於管理不當
    李小萌:剛才胡先生說到,要掌握大飛機的整體的整體設計,剛才胡先生講到,我們自主創新的大飛機就是要掌握總體設計,這時候人們可能會想,我們是不是能夠具備這樣的能力,有沒有這樣的信心,其實早在二十多年以前,我們國家就已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飛機,那就是運十,而運十飛機的命運卻是幾經沉浮。
  • 大型飛機運十:國人永遠的痛
    四、運十下馬原因的分析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就是這樣一個關乎國家戰略實力與地位的重大項目,竟然連一條能擺到桌面上來的理由也沒有,甚至連一個決定下馬的正式文件也沒有,就在大功告成之後被毫無道理地終止了,標誌著中國航空工業前途和希望的已經呱呱墜地的運十被活活地餓死在搖籃裡。
  • 值此「運十」下馬三十一周年之際 再度回望其研發歷史
    1985年,「運十」宣布下馬,距離今年已經過去了三十一個年頭。當年,中國「運十」大飛機研製工程經毛澤東主席決策,於1970年8月上馬,又稱「708工程」。出於物質和技術力量的優勢,該工程主要放在上海,同時全國許多地方和單位也都參與其中。
  • 基礎工業薄弱,研發步履維艱—運十下馬的是是非非
    談到國產大飛機,運10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個項目承載著太多的期待,但最終命運卻令人扼腕。關於運10的爭論持續了很久,即使幾十年後,國產大飛機項目已經步入正軌,ARJ21投入商業運營,C919穩步推進,但網上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止,不少網友還在糾結當年的運10是否應該下馬。
  • 第一代國產大飛機運-10下馬:性能不及美國貨,廠房被取代者使用
    而在轟-6首飛之後不久,以轟-6為基礎研發的「國產噴氣式運輸機」項目也提上了日程。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和經濟實力,基本上無法滿足空軍的需要指標,這也導致該項目也無限期擱置。而在進入70年代之後,隨著我國和美國關係的緩和,美方表示可以向我國出售一批新型民用客機來填補國內民航客機市場的空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美方甚至可以自己出資在我國修建廠房進行客機的生產組裝工作。
  • 當初運-10為什麼被下馬?都是造不如買的風氣惹的禍
    中國大飛機項目在幾十年前就有計劃,也在研發,只是中間發生了一些意外,所以大飛機計劃被延遲和取消,這些意外裡面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自身技術的原因,自身技術水平不足以研發大型飛機,最後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最終大飛機項目下馬,還有一些其他的科研項目其實也是一樣,原因有很多種,一些其實不便多說。
  •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在我國民用航空史上,我國一共研製過兩款中大型客機,它們分別是今天還在試飛的C919,150座級單通道窄體客機和早已經下馬的運10大型噴氣式客機,我們這裡要為大家特別提一下,大型客機一般是指載客量大於100人的客機。
  • 國產飛機運10下馬,中國航空業誤入歧途?5大問題曝光:教訓深刻
    數據顯示,目前ARJ21客機已經累計交付了39架,安全運送旅客超過了131萬人次。另外備受矚目的C919和CR929這兩種機型,C919即將在不久後服役,CR929未來則有可能成為中國單獨研發的寬體大客機。各種好消息傳來令人喜悅,然而回望歷史,中國曾經有一款承載了國人的殷切期望,項目卻中途下馬的大客機。它就是1980年首飛成功的運10。
  • 轟油-6,自主研製和國外引進同步,運-10下馬後的無奈選擇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見識過西方先進航空技術和空軍建設發展趨勢,戰機力量倍增器的空中加油機,也成為空軍裝備規劃重點項目。我們知道目前空軍加油機主力是轟油-6、以及伊爾-78,或者將來的運油-20,最核心的轟油-6雖然性能一般但它的發展同樣艱辛坎坷。
  • 運-10下馬竟有這種秘聞,為何重點投入的項目被下馬
    那麼全場體型最大的兩架飛機,當屬兩架嶄新姿態的運-20。還要進行飛行表演。運-20是我國大飛機研製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創建戰略空軍的法寶。 多年後,歐洲空客已經成為挑戰美國波音的巨人,但咱們的大飛機產業卻因運-10的下馬不得不重新開始。
  • 從運十到C919 中國距離大飛機之夢再進一步
    5月5日,承載著中國大飛機夢想的C919型噴氣式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功首飛,從二十年前下馬的「運-10」項目,到首架投入運營的支線客機ARJ21,再到如今首次飛上藍天的國產大飛機C919,中國的大飛機研製走過了怎樣的道路?。「現在我宣布,C919大型客機首飛圓滿成功!
  • 從運10到C919,中國大飛機經歷了多少磨難?
    同年,三機部正式向中央財經小組請示,申請撥流動資金1.6億元,表示如果資金到位,運10可於1990年可交付16架,但該請示依舊杳無音訊。1982年初,上海市計劃委員會和市國防工辦向國家計委作了報告,請求立即回復和繼續完成第三架飛機的研製工作,並表示上海可承擔一半研製經費(約1100萬元),但仍未獲批覆。
  • 「運十」到ARJ21 中國大型飛機之路曲折漫長
    「運十」下馬中國航空夢斷  「設計運十那會兒,我25歲;參與ARJ21時我已經50多歲了。30年,中國的航空夢終於又再度啟航了。」一位曾在一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擔任要職的老研究員這樣向記者感嘆。1970年8月,中國啟動了大型運輸機運十項目。「當時可以說沒有任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