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十」項目被擱置 拋棄自主大型客機產業

2020-12-16 MBA中國網

      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的一個角落裡,孤零零地停著一架外形獨特的大型噴氣客機,它已經25年沒有升空。這個曾經承載著一代人「大飛機」夢想的運十項目,在上世紀很快地崛起又迅速地銷聲匿跡。

  運十項目被擱置的原因很複雜,但這項決策讓中國的航空事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讓中國大飛機項目的研發進程至少停滯了20年。」運十總設計師、全程參與運十研發的程不時教授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1970年8月21日,國家計委、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向上海市下達了大型旅客機及其發動機的研製任務,此即運十飛機。工程按國家任務正式下達的年、月命名,代號「708工程」。

  1980年9月26日,上海大場機場,一架最大起飛重量達110噸的銀色四發噴氣式客機騰空而起。經過了一系列嚴格的試驗,運十終於迎來了首飛。雖然已經時隔30年,但當時飛機起飛時,人們在機場歡呼雀躍的情形依舊非常清晰地印在程不時的腦海中。

  「感覺就像是大個子打籃球一樣。」首次試飛後,程不時迫不及待地問當時的機長王金大感覺如何,對方給了他一個奇怪的回答。後來王金大解釋說,籃球場上的大個子乍一看都很笨重,但跑跳起來又特別靈活,像極了他操作運十時的感受。

  運十創造了中國航空工業史上的上百項紀錄,其中最大載客量179人,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飛行高度12000米,最大航程8300公裡,最大時速974公裡/小時,都是當時的最高紀錄,其機體國產化率也達到了100%。

  此後,運十又進行了各種科研試飛,並曾先後轉場北京、合肥、哈爾濱、烏魯木齊、昆明、成都等地,並先後7次飛抵起降難度最大的西藏拉薩貢嘎機場,飛西藏時「一周飛行5次,連續出勤無事故」。

  到1985年,運十共飛了130個起落,從性能上看已經達到了「大飛機」的標準。當時的航空航天工業部評價其為「填補了我國民航工業在這方面的空白」。當年波音公司副總裁在參觀運十飛機後對中國設計人員說:「你們畢業了,我們只不過比你們早畢業幾年而已。」

  但運十項目最終還是沒有能夠堅持下來。一個最為直接的原因是,有關部門決定不再給運十的研製繼續投入了。按照程不時的說法,當時第三架運十已經完成了60%,但項目因3000萬元的試飛油錢而停滯,隨後便是整個運十項目的下馬。

  與這區區的3000萬元相對應的是,1980年至今,中國已經花費了數百億元資金去購買波音和空客的飛機,我國飛機的購買量已佔波音和空中巴士世界總銷量的10%。

  據一位業內人士說,運十因3000萬元經費停飛背後原因複雜,關鍵是從經濟上講,這架上世紀70年代的產物在計劃和市場經濟兩種格局交替的巨變中已經不適應。「70年代計劃經濟時代,民航局是支持的,各大航空公司拍胸脯保證要訂飛機,但到了80年代,風向急轉,民航局明確表態不支持,而航空公司們也不再買帳,運十一時間無人問津只得下馬。」上述人士說。#p#分頁標題#e#

  運十被拉下馬後,直到1992年11月,國務院才下發文件,決心與國外合作研製100座的大支線飛機。在此背景下,主管部門又提出了個「三步走計劃」:第一步,中美合作製造裝配MD80/90;第二步,中外合作研製AE100,約在13年後的2005年服役;第三步,自行設計製造180座飛機,在18年後的2010年實現。

  但隨著麥道被波音兼併,以及歐洲空中巴士單方面毀約,這個「三步走計劃」實際上未得到執行,中國航空工業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成果仍然是30年前研製成功但已幾乎被人遺忘了的運十。

  程不時不無惋惜地說,運十的停止,是中國自己拋棄了自己的大型客機產業,到如今中國跟國外航空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拉大到了50年。他認為,運十停止的損失是一個國家能力、戰略地位的損失。

相關焦點

  • 運十的研製與下馬:3000萬資金缺位導致項目擱置
    經過164次複雜的實驗,1980年,一架我國擁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客機出現在人們面前,使「運10」成為中國第一架按英美適航條例設計的國產飛機。
  • 從運十到C919 中國商飛:走開放條件下自主研發之路
    十年來,ARJ21新支線飛機走完了噴氣客機設計、試製、試驗、試飛、批產、交付、運營的全過程;C919大型客機完成立項論證、可行性論證、總體方案定義、初步設計、詳細設計、全面試製,進入試飛取證……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機產業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 程不時:運十「悲劇」削弱了國家實力和地位
    圖1: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首架大型客機運十。   中國首個大飛機——運十於1980年9月26日在上海首次飛行成功,以後試航到全國包括西藏拉薩、哈爾濱、北京、廣州、昆明等在內的許多大城市,是20世紀內我國唯一自行研製的飛抵世界屋脊西藏拉薩的飛機。1986年,運十停止飛行。
  • 「運十」的前世今生
    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的一個角落裡,孤零零地停著一架外形獨特的大型噴氣客機,它已經25年沒有升空。這個曾經承載著一代人「大飛機」夢想的運十項目,在上世紀很快地崛起又迅速地銷聲匿跡。  運十項目被擱置的原因很複雜,但這項決策讓中國的航空事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 報告披露運十下馬原因 復飛是開發大飛機捷徑
    但是,這樣一個為世人尊崇的項目卻在1985年因「缺3000萬元經費支持」而被迫下馬。  「運十下馬是一大教訓。」國務院大飛機專家論證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路風在其撰寫的《中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認為。  「如果在運十飛機平臺上搞大飛機,無異於選擇一條捷徑。」當年運十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接受《法制晚報》採訪時表示。
  • 【鉤沉】我所經歷的「運十」客機的研製和「下馬」
    我經歷了中國多個飛機的研製工作,印象最深刻的還屬「運十」客機的研製。「運十」客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 大家懷著極大的熱情,不分晝夜工作 1970年7月中旬,毛澤東主席視察上海時說:「上海的工業基礎這麼好,可以搞飛機嘛。」
  • 「運十」原型機 「搬家」
    12月25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噴氣客機「運十」從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大場基地前往100公裡外的祝橋總裝基地。「運十」1970年8月開始研製,1986年研製計劃終止。圖為航拍吊裝過程。
  • 探訪國產首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
    探訪國產首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
  • 大型飛機運十:國人永遠的痛
    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的一個角落裡,孤零零地停著一架外形獨特的大型噴氣客機,它已經15年沒有升空(1984年國家財政停止撥款、1985年2月被迫停飛),它就是時至今日僅存的一架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四發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飛機,它的性能和技術水平大體相當於當時美國已研製成功的波音707。
  • 值此我國民用大型客機C919試飛成功之際, 回望運十研發歷史
    2017年5月5日,我國首架國產民用大型客機C919開啟了它的首次藍天之旅,這標誌著我國民用航空領域的一次重大跨越。在這個值得慶賀的日子裡,讓我們再度回望「運十」的研發歷史:當年,中國「運十」飛機研製工程經毛主席決策,於1970年8月上馬,又稱「708工程」。
  • 運-10飛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止的國產第一種大型民航客機
    一架衣索比亞的波音-737MAX8民航客機不幸失事了我國的C919型飛機,是近年來我國航空工業一個非常受重視的項目。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我國就開始研製大型噴氣式民航客機了,稱為運-10,而且製造出了樣機,進行了試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非常可惜,運-10項目在80年代被不幸中止了。
  • 中國自主研製大型客機C919下線 總訂單數達517架
    習近平、李克強作批示;基本型混合級布局158座,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計劃明年首飛  我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2日在上海中國商飛公司總裝下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希望繼續發揚拼搏進取精神,集全國之智,聚萬眾創新,不斷提升大型飛機自主研製生產能力,為建設製造強國作新貢獻。  C919客機是我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幹線民用飛機,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於2008年開始研製,計劃於2016年首飛。
  • 中國商飛:從運十到C929的探索之路
    C919和ARJ21飛機目前均由中國商飛負責總裝、試飛、交付等工作,十年前成立於上海的中國商飛,也是實施我國大型客機項目,統籌幹線飛機和直線飛機發展的主要載體。從運十到C919在ARJ21飛機廠房搬來之前,停在大場基地的一架運十飛機已經率先搬到了浦東基地。運十飛機是在1970年立項,由中國航空工業上海飛機製造廠研製的四發大型噴氣式客機,當時也是中國第一架按英美適航條例設計的國產飛機。
  • 運十飛機副總設計師揭秘國產大飛機項目歷程(圖)
    圖片說明:運十空中飛行中    央視《面對面》4月23日播出「程不時:揭秘中國大飛機」,以下是節目內容    是什麼折斷了運十的翅膀?又是誰點燃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想?大飛機對今天的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     《面對面》王志獨家專訪運十飛機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揭開中國大飛機的前世今生。
  • 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點評運十還有多大價值
    大飛機之夢  回首1980年,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最大飛機「運十」誕生,中國擁有了首個大型噴氣飛機開發平臺。程不時說,「這就是我對『運十』的評價。」  撰稿/李澤旭(記者)  今年3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北京傳出。
  • 運十飛機成為國家工業遺產
    據中國商飛公司微信公眾號「大飛機」12月25日消息,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運十飛機上榜!此次上榜項目通過多個角度鮮活展現了我國製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凝聚了中國人艱苦奮鬥、產業報國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擔當,是行業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運十飛機,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大型幹線噴氣客機。
  • 中國造大飛機決策始末:「運十」飛機曾創造突破
    曾參與國務院組織的「大飛機項目論證組」的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王超平透露,「研製大飛機項目寫進《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十一五」《規劃綱要》,應當說是本屆政府基於對國內外形勢清醒認識的決斷。」  所謂大飛機,是指起飛總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和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幹線客機。它是民航使用最廣泛的主力機型。
  • 媒體:從「運十」到C919 國產大飛機再度騰飛
    為準備首飛,C919已完成118個試驗項目,經歷了包括低滑、中滑、高滑在內的21次滑行試驗,並於2017年3月通過專家技術評審,4月通過放飛評審。  C919大型客機,基本型混合級布局為158座,全經濟級布局為168座,高密度布局174座。標準航程型設計航程為2200海裡(4075公裡),增大航程型設計航程為3000海裡(5555公裡),可滿足航空公司對不同航線的運營需求。
  • 「運十」悲劇:誰出賣了祖國?
    用什麼方法使得中國產業做大做強?我每每有不可名狀的憂慮。答案是簡單的,也是複雜的。站在「運十」面前,我總覺得往事並不如煙。  1970年代,我有幸參加了我國第一架噴氣式客機「運十」的總裝。1980年,「運十」首次試飛成功。此後「運十」飛北京,飛廣州,飛昆明,飛烏魯木齊,7次跨過喜馬拉雅山,往返拉薩。
  • 從"運十"下馬到國產大飛機產業初露端倪:回顧C919創新發展歷程
    大型客機研發和生產製造能力是一個國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標誌。在全球合作程度極高的民用大飛機領域,牢牢把握自主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意義更為重要。C919首飛,不單是一架飛機起飛,也並非一個飛機型號研製成功那麼簡單,而是中國航空產業和大飛機事業的起飛。